今日,小罐茶公司回應質疑:「大師作不是大師手工製作的意思,後續再有自媒體污衊我們不排除用法律手段。」
這番回應很強硬,讓人很後怕,自媒體出事以「紅毛」為最,跨省追捕,所以然,現在的自媒體不好寫,更不能亂寫,不小心就得上手段。
事件引發點,始於這篇短文,文章的名字叫「小罐茶大師會不會累壞了?」
文章質疑大師能否手工一年製作8萬斤茶。發出這份質疑的原因都在於小罐茶公司自身的廣告,區別在於廣告是「手功制茶」,文章寫成了「手工制茶」。
手工和手功有什麼區別,我不知道。正常來說,大家都說手工,沒有人說手功。
手功——是指手上的功夫嗎?
看完「小罐茶大師會不會累壞了?」的讀者都可以明白,這就是個段子。
段子是近年來流行的一個詞,也可以叫「開玩笑」,也可以叫「笑話」。
誰會去和笑話計較呢?
誰又會給笑話去上手段呢?
原本一個笑話,笑完就完了。然而,一個自媒體的文章引發了連鎖效應,自媒體「深藍財經」發文:「年銷20億!小罐茶去年把炒茶的大師「累壞了」。
首先,文章把小罐茶公司的背景扒了個底朝天。
文章也把杜老闆的創業歷程扒了個遍,得出的結論是:「涉嫌虛假宣傳。」
並且有舉例:
文章言:「從背背佳到小罐茶,梳理一下杜老闆20年來的四次創業,模式幾乎是一樣:①普通產品,②代工廠生產,③廣告轟炸。」
文章表示:
「這些「大師」是否是真的大師?這些包裝在小罐茶盒裡的「大師茶」究竟是誰做的?在業內普遍存在質疑。而廣告中一再提及的包裝,也沒有宣傳中那麼「獨一無二」。」
「年銷20億!小罐茶去年把炒茶的大師「累壞了」中的質疑,其實茶界早就有過爭論,所有的小罐茶公司背景也都全部爆料過,這一次,不過是再一次的冷飯熱炒。
小罐茶的八位大師當中,我只認識鄒炳良先生,據我認識的鄒先生,在雲南茶界有口皆碑。雲南茶界內部的確有部分專家認為鄒炳良當不得「熟茶之父」這個稱號,究其因,我觀察了一下,無非認為大家都是同輩之人,憑什麼你要這麼出名?
一個批判得最厲害的專家,我看過他的言論,說「曬青毛茶不是綠茶」,其理由是「曬青毛茶容易發酵,而綠茶(烘、炒青)不易發酵」。這種荒唐的理論都會出現,足以顛覆人的三觀,也更改了茶葉分類學。
換個簡單的句子來說,一個根本不懂茶學分類的專家也想當茶葉大師。
然而,眾人都在質疑鄒炳良,我覺得實在是可笑!把鄒炳良幹下去了,你們就能當大師了?
在茶界,沒有「大師」這一專業職稱。不是工藝美術界,工美界是職稱,相當於茶界的「制茶工程師」、「高級制茶工程師」一類的職稱。
茶界的大師也與文學界、史學界的大師也有區別,往往是一種尊稱。
當然,現在茶界稱呼大師,也可以算作罵人,那是指江湖的大師。
小罐茶廣告中的大師之稱,我們不妨當作是一種尊敬就好,算不得虛假宣傳,相反,小罐茶公司針對網絡文字質疑上綱上線,那才是問題。
我認為,小罐茶的出現,對於茶界而言,其實是好事,無形中擴大了六大茶類的知名度,讓更多的消費者知道了中國有這麼多的茶類。
茶界太傳統,需要營銷高手的介入。
只不過,把茶葉僅僅當著一種禮品的思路來營銷,未來未必會來。
說實話,關於小罐茶的品質,我倒是認為應該有所提高,現在的時代,不是「營銷之上」的時代,而是「消費者至上」的時代,與「背背佳」、「好記星」、「腦白金」所處的大營銷、大流通、大渠道的時代完全不同了,消費者對於品質的追求遠遠超越了那個時代。
編者註:吳疆,作家,茶文化學者。寫作《普洱茶營銷》、《普洱茶營銷--七子餅鑑茶實錄》、《吳疆說普洱》。
《普洱茶營銷—七子餅鑑茶實錄》如下,掃二維碼:
《吳疆說普洱》如下,掃二維碼:
《普洱茶營銷》已絕版,無貨,請勿再諮詢。
點擊「閱讀原文」,見證你的獨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