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6月30日電(記者魏一駿)在杭州喬司編組站下行場的一個角落裡,「供應港澳三趟快車喬司服務站」的牌匾默默地立在那裡。「當年,這個不起眼的角落每天可是忙得很呢!」喬司站貨檢車間值班主任吳劍利說。
一聲汽笛響,快運專列進香港。
「1962年,當時國家對外經濟貿易部和鐵道部為適應供應港澳鮮活商品『優質、適量、均衡、應時』的要求,開創了編號為751、753及755的三趟快車。」吳劍利說,浙江和其他沿線各省的外貿部門共同合作建立了服務站,為的就是給「三趟快車」的開行保駕護航。
與一般的貨物列車不同,「三趟快車」運送的都是鮮活物品,尤其是家禽家畜,因此對運輸條件的要求非常苛刻。「為此,鐵路部門研製了專用的家畜貨車,現在已經廣泛使用的機械保溫車,最早基本只能在『三趟快車』上看到。」喬司站調度車間副主任郭燦根說。
「在長途跋涉過程中,家畜家禽發生減重或病死的情況在所難免,僅有硬體的保障是遠遠不夠的。」喬司站運轉車間值班主任錢俊對此深有感觸。
錢俊回憶,那時候,由上海始發的82753次列車每天都會固定接入下行場7道,在喬司短暫停留的時間裡,需要完成機車換掛、車輛檢查、鮮活物資上水上料等一系列技術作業。「每次緊張有序地完成所有流程,看著列車繼續向香港出發,我們才長舒一口氣:今天班上最重要的一個任務順利完成了!」
「三趟快車」將香港同胞的命運跟內地更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數十年的運營時間裡,無論春運高峰,還是遇到大雪、洪澇等自然災害,這趟被港人親切地喚作「生命線」的列車從未中斷。
據喬司站的「老鐵路」回憶,除了牲畜外,鮮魚、黃鱔、大閘蟹、蔬菜、雞蛋等各類副食品都曾搭上過「三趟快車」。鼎盛時期,上車一看就仿佛進入了菜市場。
「上海始發的這趟列車有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編組主要以牲畜車為主,尤其是江浙一帶出產的生豬,很受香港同胞的歡迎,而牲畜車廂的異味也給我們出了個難題。一到夏天,那股味道更是讓人卻步。」吳劍利說,「但和那些在車上的押運員比起來,我們工作的環境可以說已經好很多了,還有什麼理由不去把這項工作做好呢?」
隨著時間的推移,「三趟快車」的開行也在悄然發生變化。20世紀90年代開始,公路運輸開始蓬勃發展,對港物資的運輸方式也日趨多元化。受到公路運輸的衝擊,「三趟快車」的貨運量開始逐年下滑。
「老鐵路」們已回憶不起「三趟快車」正式取消的具體時間了。曾經輝煌的「三趟快車」就這樣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如今,滬港旅客列車依舊準時出發,喬司站只是漫長旅程上的一個途徑點,列車呼嘯著從站場穿過……
就在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前夕,正在建設的廣深港高鐵傳來喜訊——香港段工程已完工九成,並預計在2018年通車。
「到那時候,從全國各地乘坐高鐵列車就能直達『東方之珠』,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聯繫將變得更加緊密,更加便捷。」喬司站站長周根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