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曉波
「今天我們到了自媒體時代,或者到了新經濟時代,有可能人跑到物的前面,有可能會出現一種新的形態。」
我的頻道從5月開始上線,到今天160天左右,如果是個孩子的話,160天其實是一個還要餵奶的孩子。160天裡面,對我這樣的一個寫作者來講,是挺煎熬的一段時間,犯了很多錯誤,也和團隊的85後小朋友們在一起不斷摸索怎麼做自媒體,怎麼更好地為朋友們做服務,所以對我來講是一個挺奇妙的體驗。同時,也讓我重新反思了我所在的媒體行業,或者說我對新經濟的很多看法,在這160天裡面確實有很多變化。
到現在,我有這麼一個簡單的想法,我們現在在做的這個自媒體,或者說是信息化革命所帶來的傳統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變化,很可能是經濟模式裡面一個比較新的時期,我們一起在創造一個新的歷史,我簡單地把它定義叫做人物經濟。
這個詞是我在進大學的時候就讀到的詞,叫做「異化」。青年馬克思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都在研究異化問題,他說人類進步是一個不斷物質進化的過程,人類在不斷創造物質的同時,這些物質和經濟模式最終完成了對人的奴役,他叫異化,然後他要解決這個異化。我們在很長時間裡面,對經濟的理解基本上是對物的一個理解。比如說三十六年來我們中國改革開放經歷了三個階段,早期叫做計劃經濟,就是國家控制了所有的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改革開放開始我們要打破計劃經濟,進入到80年代把經濟模式叫做商品經濟,就是把商品的生產和流通從國家的手上解放出來,讓它能夠實現它的價值和使用價值,這是商品經濟。到了1993年以後我們提出了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指的是為了所有商品的價值不但體現在製造環節,而且體現在它的流通環節——流通以及品牌、人們對商品的喜歡本身創造了更多的價值,所以我們把它叫做市場經濟。
三十六年來我們基本上是走在計劃、商品到市場的道路上,但是我們發現無論是計劃、商品還是市場,總的來說都是講商品本身,講物的本身,無論它是襯衫也好,電腦也好,汽車也好,那麼人呢?人在這三十六年裡,或者在很漫長的工業革命時期,他其實是不存在的,人僅僅是一個消費者或者支付價值的一個人而已,是隱藏在物裡面的。今天我們到了自媒體時代,或者到了新經濟時代,有可能人跑到物的前面,有可能會出現一種新的形態,當這種形態發生以後,很可能會造成所有的信息、所有的交換甚至所有的思想世界裡的情景都會發生很大的一些變化,接著就會出現大概六個方面大的變化。
第一個大變化是人替代了商品成為了一切信息的核心節點。我們這些人本身已經大於所有的物品,大於所有的機構,或者大於了原來所以為的品牌,而站到了第一線。這是自媒體帶來的最大變化,人替代商品成為一切信息的節點,這是一個革命性的事情。人從此在這樣信息的交流中獲得了解放。
第二個是物的「大眾時代」徹底終結。一個商品能夠統吃所有的階層,有錢人、沒錢人大家都去買你的商品,年紀大的、年紀小的都去信仰某種審美觀、價值觀,這樣的時代已經結束掉了。未來的人會生活在不同的圈層中,他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這些圈層是跨地域性的,比如說今天一些朋友從鄭州、廈門、國外等地過來,我們因為某一些價值觀,或者對一些知識的需求具有共同性,所以今天我們坐在了這個階梯教室裡面。未來的人,包括我們這些人,我認為都一樣,出現大眾情人的概念是很小的,而不同的階層會喜歡不同的偶像。我最近做了一個偶像的對照。大家都知道姚晨,她前段時間發生了出軌事件,微博後面的跟帖是有24萬條。上個禮拜我女兒告訴我有另外一個偶像叫鹿晗,這個兄弟1990年出生的,今年七夕節發了一條微博,說有1300多萬條的跟帖。對我這樣的60後、70後來講,完全不是1300萬的一部分,但並不代表他這個世界是不存在的,甚至是一個更大的世界。但是他這個人所代言的產品和格局跟我這類知識、年齡水平的人是絕緣的。所以未來很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年像小虎隊這樣的,從農村到城市、大人小孩都會很喜歡的大眾偶像,這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人生活在一個圈層中,未來商品也是一樣,不同圈層的人喜歡不同的手機、電腦、汽車,這是一個物在人變成信息節點以後出現的第二個景象。
第三個景象是人因為「喜歡」而非「必需」聚合在一起。這完全違背了一個商品生產的必需性。未來在信息過剩、商品過剩的前提下,一個商品僅僅因為具有某一種功能而被購買的機率下降了,而符合某一個階層的審美屬性而被購買、被需求的概率會大大上升。這個時候商品就具有人的特點,變得柔軟具有體溫,甚至也有缺陷。這些具有人格特性的商品或者服務,或許替代冰冷的標準件成為未來時代最大的流通商品。
第四是每個人都是生產型的消費者。這是凱文·凱利在1997年提出的一個概念,在自媒體狀態下,所有的互動,包括像我這樣一個非常堅硬的關於財經內容的評論,都有的一個門類叫做話題牆。我們每個禮拜會選一些我們認為你們會關注的財經人物、財經事件,會請我們的訂戶朋友說你們關心哪個事件,甚至你們有沒有關於這些事件的最好評論能給到我們。即便在財經這麼堅硬的一個領域,仍然有可能通過和粉絲的互動,讓大家變成一種生產型的消費者。
第五個變化是出現失控而有節制的自組織。自組織這個概念其實是1960年代解構主義開始風行、統治哲學世界後出現的一個情況。在做這個頻道過程中,我對自組織或者KK所提出的「失控」有一個更深的理解,失控本身並不是目的,目的還是組織化。原來的組織是自上而下的權威性組織,現在的組織是一群共同愛好的人在一起的一種組織行為。在這160天裡面,頻道在全國43個城市組織了各自的書友會,他們各自都在搞活動,這個周末全國有11個城市在搞一些活動。有的在爬山、有的在喝茶、有的在讀經濟學,這是一個完全自主的行為。但是我認為自組織裡面還是需要有節制的,所有自組織的行為是建立在共同價值觀的前提下進行的,自組織不是無組織的狀態。自媒體未來有一個很大的工作是什麼?能夠讓全國各地的不同職業的人,因為審美和價值觀而聚集在一起的人,能夠在失控的狀態下有節制地進行交流,這個可能是我們現在自媒體正在需要面對的一件事情。
第六個是「自由的人」終結壟斷和專制。人們發現當你需要了解某一個思想的時候,當你需要了解某一種知識的人,當你需要了解某一種產品的時候,他更需要看到的是人。今天來的這些嘉賓,他個人的號召力很可能已經超過他品牌的號召力,而且他整個推廣的成本非常低,非常快速。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覺得馬克思在青年時期所擔憂的人的異化問題,有可能在某些程度上被緩解,但完全消解我認為是不可能的。而緩解的過程就是這些人,這些具有人格品質的人,他所提供的服務無論是思想服務還是消費者服務,或者商品服務,他最終會成為人們消費最主要的消費節點。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就很可能會擺脫那些組織也好、品牌也好、企業也好,這些非常堅硬的機構約束。
當這種自由的思想逐漸被傳播以後,我們這一代人很可能會成為中國社會歷史上第一批因為興趣而聚集在一起的自由人,我們信仰自己的價值觀,而因此有機會去拒絕商業世界的壟斷,從而讓我們這些自由的人形成一個自由中國。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新華網立場
關於作者吳曉波:財經作家,《吳曉波頻道》作者。
閱讀作者的其他文章,請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
關於思客思客(sike.news.cn),新華網傾力打造的思想傳播與跨界智庫平臺。我們在這裡,與您一起,發現思想力,成就影響力。
回復以下關鍵字提取文章
回復 6 :俞敏洪:為什麼你總感覺不幸福
回復 7 :地鐵漲價:沒有選擇的選擇題
回復 8 :從朝鮮鄰居家的傳聞說起
回復 9:院士被抓:醜聞背後的雄心和恐慌
回復 10 :與眾不同的背後,是無比寂寞的勤奮
更多精彩文章,請回復相應日期。如:查看2014年10月20日文章,請回復20141020,以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