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青年」,指的是這樣一個人群:他們不滿足單一職業和身份的束縛,而是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例如,張三,記者/演員/攝影師。
陳音竹,我校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015級學生,雲南建水人,「身材嬌小,氣場強大」是她給人最直接深刻的印象。陳音竹勤奮自律、擅總結、敢挑戰,是入選「卓越人才『4+2』培養計劃」保研項目的學霸,是「keep」上擁有7.9萬粉絲的高人氣「keeper」,還曾擔任播愛公益支教團副團長。
「學渣」的逆襲:漸進潛行,厚積薄發
「我那時連學渣都算不上,可以說是個『學弱』」,回憶起高中,陳音竹恍如隔世。高考前三個月,在父親的啟發下,她開始靜下心來總結,一方面,明確目標,適當取捨,聚焦在中低難度的數學題上,用康奈爾式的筆記方法將最基礎的定義、公式記在頁面右邊,如果解相關題目卡殼就回顧一遍知識點;另一方面,注重總結,不斷反思,陳音竹準備了一本錯題集,從錯題中找出自己的知識漏洞,在一遍又一遍的反思中完善知識體系。她找到十年內的高考數學試卷,仔細觀察其中的題型變化,從中尋找規律,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最終在高考中成功「逆襲」。老師、家長、同學都訝異於她的「超常發揮」,陳音竹把這歸功於自己的良好心態:「我是在本校考的,很熟悉環境,感覺與平時測驗無差,加上我當時已經接受了學渣這一定位,就沒什麼大的心理壓力。」
大學期間,父親的啟發教育如同指南針,一刻不離地指引著她前進,「我的大學四年可以說是由我父親『陪讀』的,雖然沒有生活在一起,但他在專業學習、人際關係、社會實踐上都給了我很多引導,讓我能夠選擇去做一些有意義的、會切實提升能力的事」。陳音竹始終將專業學習放在首位。2017年3月,她和同學一起申報了文學院科研項目,調查建水學政考棚的歷史淵源和當地保護情況。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她完成了論文《建水學政考棚歷史文化研究》,榮獲全國大學生第八屆學術論文比賽三等獎,是當時雲南高校參賽論文中的最高獎。
也正因為這篇論文,陳音竹獲得了前往湖南大學參加學術論壇的機會。學術論壇後,陳音竹開始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這也成為了她後來保研成功的重要因素。2018年9月,陳音竹被成功推免為「4+2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研究生,這位曾經的「學渣」,終究憑藉自己的努力蛻變成了讓大家羨慕的「學霸」。
「播愛」萬花筒:情系公益,初心不改
播愛,一個讓陳音竹提起來總是神採飛揚的名詞。在學習之餘,陳音竹還積極參與了播愛公益支教團的活動。2016年8月,作為播愛公益支教團的一名成員,陳音竹到德宏州梁河縣遮島小學開展暑期公益支教夏令營,擔任了初中班的語文老師。梁河縣民風淳樸,當地人對教育十分重視,陳音竹回憶到:「我們上街點碗『撒撇』吃,熱情的老闆用方言問我們是不是來支教的,問時還不忘給我們幾個志願者再多加上幾片牛雜,我們既驚訝又感到幸運。」雖然只是短短15天,但陳音竹完全把自己融入了「老師」的角色,她認真備課、精心為學生策劃文藝活動,眼裡心裡滿是那群活力無限的孩子。她與17名團員一起在沒有太陽的天氣裡洗冷水澡,在食物不夠的日子裡分食盒飯,一次次地開會總結經驗、進行反思……一個個苦中有樂的溫馨場景,串成回憶的珍珠鏈,被她珍藏在心底。
大一暑假的支教經歷還改變了陳音竹的生活方式。「那裡的孩子都特別喜歡運動,給了我很大觸動,我覺得我的生活方式也應該有所改變」。於是,陳音竹開始了健身,並一發不可收拾。2017年3月,陳音竹代表學校以非專業組選手身份前往重慶參加全國大學生陽光健身跑步比賽。雖然因為身材嬌小存在一定劣勢,但陳音竹拼命練習,儘量提高步伐的頻率,最終取得了西南賽區第五名的好成績。健身帶來的好處遠不止這些,因為喜歡將自己的「健身日常」分享在「keep」上,陳音竹收穫了近八萬粉絲,「粉絲多了以後,我開始在『keep』上為播愛公益支教團做宣傳,反響特別好,全國各地許多大學生都想要加入我們播愛公益支教團。」
2017年11月,已經大三的陳音竹毅然決定參與社團競選成為副團長,實現了從參與者到組織者的身份轉換。陳竹音表示,播愛公益支教團的每一個成員都十分優秀,大家一起支教、一起參加各類比賽,早已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團體,「團員們給了我很大的支持鼓勵,為我提供了克服一切的強大動力。」
未來不設限:一路探索,無懼挑戰
對於大學該如何度過,未來該如何選擇,陳音竹有著自己的獨特認知,「我從不給自己設限,每個人都應該給自己留一些可能性。也許在碩士研究生的學習過程中,我又會發現新的觸動我的點,考博或者就業,做什麼樣的職業也都有可能,所以我不會去設定一個固定的發展方向,我更願意做一個『斜槓青年』。」
她從情感、人際交往和專業能力三個方面給學弟學妹們提出了中肯建議。陳音竹的戀愛觀很明確,她認為「不能為了戀愛而戀愛」,大學不談戀愛也許會有遺憾,但純粹為戀愛而戀愛更是一件十分無意義的事,對於「大學一定要談一次戀愛」之類的論調,她並不贊同。在人際方面,她認為可以選擇有意義、有一定平臺的社團,建立校園裡的人脈圈。在一次次活動中不斷總結反思,形成「總結-反思-進步」的良性循環,要將眼光投到全省乃至全國,不斷開闊自己的視野;還可以在兼職中積累自己的社會人脈,大學生兼職不應局限於某幾種職業,可以多做一些新的嘗試,去接觸一些自己沒有了解過的圈子。「對專業技能的提升,從入學起就應該有所規劃」,陳音竹從自身經驗出發,表示從大一到大四的專業能力訓練,應該是一個「縮口」的過程:是一個從「大而廣」到「小而精」的過程,比如大一時應該廣泛參加各類比賽,在積累經驗的同時奠定基礎,大二以後就要有針對性地甄別各類競賽活動,「如果想要提升寫作能力,關注點就要放在各類徵文比賽上;要鍛鍊口語能力的話,就多參加口語比賽、脫口秀等等。」
路漫漫其修遠,陳音竹「螺旋上升」式的成長過程,為我們詮釋了雲師人的別樣青春風採。她用行動告訴我們,未來的一萬種可能,你可以自己書寫。
文/蘇娟琳 雲南師範大學校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