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之窗】 陳音竹:一個「斜槓青年」的成長

2021-02-12 呈貢新城

「斜槓青年」,指的是這樣一個人群:他們不滿足單一職業和身份的束縛,而是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例如,張三,記者/演員/攝影師。

陳音竹,我校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015級學生,雲南建水人,「身材嬌小,氣場強大」是她給人最直接深刻的印象。陳音竹勤奮自律、擅總結、敢挑戰,是入選「卓越人才『4+2』培養計劃」保研項目的學霸,是「keep」上擁有7.9萬粉絲的高人氣「keeper」,還曾擔任播愛公益支教團副團長。

 

「學渣」的逆襲:漸進潛行,厚積薄發

「我那時連學渣都算不上,可以說是個『學弱』」,回憶起高中,陳音竹恍如隔世。高考前三個月,在父親的啟發下,她開始靜下心來總結,一方面,明確目標,適當取捨,聚焦在中低難度的數學題上,用康奈爾式的筆記方法將最基礎的定義、公式記在頁面右邊,如果解相關題目卡殼就回顧一遍知識點;另一方面,注重總結,不斷反思,陳音竹準備了一本錯題集,從錯題中找出自己的知識漏洞,在一遍又一遍的反思中完善知識體系。她找到十年內的高考數學試卷,仔細觀察其中的題型變化,從中尋找規律,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最終在高考中成功「逆襲」。老師、家長、同學都訝異於她的「超常發揮」,陳音竹把這歸功於自己的良好心態:「我是在本校考的,很熟悉環境,感覺與平時測驗無差,加上我當時已經接受了學渣這一定位,就沒什麼大的心理壓力。」

大學期間,父親的啟發教育如同指南針,一刻不離地指引著她前進,「我的大學四年可以說是由我父親『陪讀』的,雖然沒有生活在一起,但他在專業學習、人際關係、社會實踐上都給了我很多引導,讓我能夠選擇去做一些有意義的、會切實提升能力的事」。陳音竹始終將專業學習放在首位。2017年3月,她和同學一起申報了文學院科研項目,調查建水學政考棚的歷史淵源和當地保護情況。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她完成了論文《建水學政考棚歷史文化研究》,榮獲全國大學生第八屆學術論文比賽三等獎,是當時雲南高校參賽論文中的最高獎。

也正因為這篇論文,陳音竹獲得了前往湖南大學參加學術論壇的機會。學術論壇後,陳音竹開始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這也成為了她後來保研成功的重要因素。2018年9月,陳音竹被成功推免為「4+2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研究生,這位曾經的「學渣」,終究憑藉自己的努力蛻變成了讓大家羨慕的「學霸」。

 

「播愛」萬花筒:情系公益,初心不改

播愛,一個讓陳音竹提起來總是神採飛揚的名詞。在學習之餘,陳音竹還積極參與了播愛公益支教團的活動。2016年8月,作為播愛公益支教團的一名成員,陳音竹到德宏州梁河縣遮島小學開展暑期公益支教夏令營,擔任了初中班的語文老師。梁河縣民風淳樸,當地人對教育十分重視,陳音竹回憶到:「我們上街點碗『撒撇』吃,熱情的老闆用方言問我們是不是來支教的,問時還不忘給我們幾個志願者再多加上幾片牛雜,我們既驚訝又感到幸運。」雖然只是短短15天,但陳音竹完全把自己融入了「老師」的角色,她認真備課、精心為學生策劃文藝活動,眼裡心裡滿是那群活力無限的孩子。她與17名團員一起在沒有太陽的天氣裡洗冷水澡,在食物不夠的日子裡分食盒飯,一次次地開會總結經驗、進行反思……一個個苦中有樂的溫馨場景,串成回憶的珍珠鏈,被她珍藏在心底。

大一暑假的支教經歷還改變了陳音竹的生活方式。「那裡的孩子都特別喜歡運動,給了我很大觸動,我覺得我的生活方式也應該有所改變」。於是,陳音竹開始了健身,並一發不可收拾。2017年3月,陳音竹代表學校以非專業組選手身份前往重慶參加全國大學生陽光健身跑步比賽。雖然因為身材嬌小存在一定劣勢,但陳音竹拼命練習,儘量提高步伐的頻率,最終取得了西南賽區第五名的好成績。健身帶來的好處遠不止這些,因為喜歡將自己的「健身日常」分享在「keep」上,陳音竹收穫了近八萬粉絲,「粉絲多了以後,我開始在『keep』上為播愛公益支教團做宣傳,反響特別好,全國各地許多大學生都想要加入我們播愛公益支教團。」

2017年11月,已經大三的陳音竹毅然決定參與社團競選成為副團長,實現了從參與者到組織者的身份轉換。陳竹音表示,播愛公益支教團的每一個成員都十分優秀,大家一起支教、一起參加各類比賽,早已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團體,「團員們給了我很大的支持鼓勵,為我提供了克服一切的強大動力。」

 

未來不設限:一路探索,無懼挑戰

對於大學該如何度過,未來該如何選擇,陳音竹有著自己的獨特認知,「我從不給自己設限,每個人都應該給自己留一些可能性。也許在碩士研究生的學習過程中,我又會發現新的觸動我的點,考博或者就業,做什麼樣的職業也都有可能,所以我不會去設定一個固定的發展方向,我更願意做一個『斜槓青年』。」

她從情感、人際交往和專業能力三個方面給學弟學妹們提出了中肯建議。陳音竹的戀愛觀很明確,她認為「不能為了戀愛而戀愛」,大學不談戀愛也許會有遺憾,但純粹為戀愛而戀愛更是一件十分無意義的事,對於「大學一定要談一次戀愛」之類的論調,她並不贊同。在人際方面,她認為可以選擇有意義、有一定平臺的社團,建立校園裡的人脈圈。在一次次活動中不斷總結反思,形成「總結-反思-進步」的良性循環,要將眼光投到全省乃至全國,不斷開闊自己的視野;還可以在兼職中積累自己的社會人脈,大學生兼職不應局限於某幾種職業,可以多做一些新的嘗試,去接觸一些自己沒有了解過的圈子。「對專業技能的提升,從入學起就應該有所規劃」,陳音竹從自身經驗出發,表示從大一到大四的專業能力訓練,應該是一個「縮口」的過程:是一個從「大而廣」到「小而精」的過程,比如大一時應該廣泛參加各類比賽,在積累經驗的同時奠定基礎,大二以後就要有針對性地甄別各類競賽活動,「如果想要提升寫作能力,關注點就要放在各類徵文比賽上;要鍛鍊口語能力的話,就多參加口語比賽、脫口秀等等。」

路漫漫其修遠,陳音竹「螺旋上升」式的成長過程,為我們詮釋了雲師人的別樣青春風採。她用行動告訴我們,未來的一萬種可能,你可以自己書寫。

文/蘇娟琳 雲南師範大學校報記者

相關焦點

  • 我所理解的「斜槓青年」
    「斜槓青年」這個詞,最近兩年特別火。誰誰誰不僅是自媒體達人還是某諮詢公司的合伙人,誰誰誰一邊在高校教書育人一邊還在網上教人怎麼做PPT,甚至還有些人勇敢地裸辭,然後做了很多事情之後就擁有了一個人人稱羨的斜杠人生。似乎一個人只要身兼數職,就可以變成別人口裡的 「斜槓青年」,走上令人仰慕的人生巔峰。而在網絡上爆紅的「斜槓青年」,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 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火了,斜槓青年具體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斜槓青年?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火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聽說過斜槓青年,可是究竟什麼是斜槓青年呢?比如說你正職是一個銷售,然後還在額外時間寫自己公眾號的文章,那你就可以說你的職業是:銷售/自媒體編輯,中間那條斜槓就是這個詞彙的來源。
  • 進擊的「斜槓青年」
    「不『斜槓』一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90後。」當下,身兼數職的「斜槓青年」正成為一種「潮」標籤。今年疫情以來,「斜槓青年」的隊伍更加龐大。「斜槓青年」一詞來源於英文「Slash」,它指不滿足於專一職業生活方式、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青年人群,最早由美國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在《一個人/多重職業》一書中提出。
  • 「斜槓青年」才藝獻禮浦東新區開發開放30周年
    這不是段子,而是浦東青年講述小時候爸爸看到金茂大廈宣傳海報時候的第一反應。昨天下午,浦東新區「青年英才營」培養計劃(第14期)文化創意主題班結營暨「頭條青年」新媒體訓練營啟動儀式在張江戲劇谷舉行,一群「斜槓青年」通過各自才藝獻禮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圖說:浦東新區「青年英才營」培養計劃文化創意主題班結營等活動舉行。
  • 大宋斜槓男神蘇東坡PK當代網紅青年,斜槓青年英語怎麼說?
    想知道斜槓青年的英文怎麼講,要先知道斜槓怎麼講,斜槓「/」的英文是Slash,斜槓青年就是slasher。(注意,slasher本指血腥恐怖片,或拿著刀亂砍濫伐的人。近年來開始用來指代那些身兼多職的人。)
  • 萬字整理:左手自由職業,右手斜槓青年
    研究方向:新媒體與社會發展/平臺經濟與青年職業。 2017年至今,調查研究約100餘斜槓青年、自由職業者。 論文《嵌入、表達、認同:斜槓青年的自我實現研究》《在消解中反思:斜槓青年的自反性研究》《戴著鐐銬跳舞:斜槓青年職業身份認同雙重內捲化研究》等多篇學術論文發表於《中國青年研究》《當代青年研究》等核心期刊。
  • 斜槓青年,新流行的擇偶標準
    關於這個,叔給你的意見就是:找一個能一起打發時間的斜槓青年。 這年頭,不找個 斜槓青年做對象,其實都不太好意思在飯局上炫耀的。什麼是斜槓青年?正經舉個例子。高曉松,他就是標準的斜槓青年:清華高材生 / 民謠歌手 / 導演 / 脫口秀主持人……。他們不滿足於單一職業和身份的束縛。
  • 在軍營裡,也有一群「斜槓」青年正在長成
    或許你早已聽過或許這是你get到的一個新詞「斜槓」青年它來源於英文Slash大意指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以及多元的生活也可以引申為多才多藝的青年他們在努力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以擁抱更好的自己古往今來其實「斜槓」人士我們並不陌生比如北宋大文豪蘇軾有著文學家、書法家、畫家、美食家等很多「頭銜」還主持修建了杭州西湖的蘇堤這樣超級「斜槓」可以說是一個人活成了一支隊伍如今,在軍營裡也有一群「斜槓」青年正在長成
  • 如何做一個「斜槓青年」?
    我想,這是第一次最真切地感受到,做一個「斜槓青年」是這麼幸運。斜槓青年,是近年來常被提起的一個詞。什麼意思?就是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就拿我自己來說,有時候我是一個英語培訓老師,在周末或是平時的晚上,會給同學們補習上課。但在不上課的時候,我又是一個自由撰稿人。會給籤約的公司公眾號或是出版社投稿,寫一些影評書評或是時事新聞,從而獲得稿費。
  • 錯過了靳東的「斜槓青年」,就過好「斜槓餘生」吧
    程皓不服氣地頂嘴:「斜槓」你懂嗎?我這是「斜槓青年」。在此之前,對「斜槓」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兼職一層。直到翻開《麥肯錫結構化戰略思維》,才了解這一新潮詞彙的產生及發展。這一條斜槓前後,並不是簡單的「同時」擁有的並列關係,還蘊涵著順應時代需求追求改變的勇氣。打開搜尋引擎,才知自己的孤陋寡聞,原來世間從不缺乏「斜槓」精英。
  • 如何成為月入十萬的斜槓青年(終極篇)
    P.S.以上具體分析請參閱《如何成為月入十萬的斜槓青年(中)》一文。好多人都好喜歡包子鋪商學院的Slogan——唯有成長、健康和愛不可辜負。成長放在第一位,所以我將花多一點筆墨描述。為此,我總結了學習成長的4S成長模型(如下圖):
  • 斜槓青年是一種成功的象徵
    對於自己的雙重職業,劇中的程皓用了一個英文單詞Slash來自稱。那麼這個Slash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Slash是什麼意思?  想必很多查了英文詞典的朋友們都得出了這樣一個答案:  斜槓青年是指一群不滿足於終身從事「專一職業」生活方式的人群。這群人往往都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在他們的名片或者簡歷上關於他們的職業信息總是會使用到slash斜槓分隔開。
  • 文藝青年、斜槓青年、佛系青年……你最適合哪個稱呼?
    斜槓青年 「斜槓青年」 這個概念最近受到追捧,與之對應的英文表達是「Slash」,這個詞本意是「斜槓」, 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不同職業,這種現象稱為斜槓現象(The Slash Effect)。
  • 株洲:校地聯合舉辦「木蘭星高校青年領袖成長營」
    (通訊員:郝自陽)12月26日下午,由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支持、北京傳益千裡社會組織能力建設發展中心主辦、株洲市光耀康樂公益服務促進會承辦的「木蘭星高校少年領袖成長營」在聚典閣木作文化展示基地舉行。、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軌道交通裝備智能製造學院星火青年志願者協會、湖南有色金屬職業技術學院微塵青年志願者協會等11個團隊43位高校青年志願者團隊骨幹參加了本次成長營。
  • 斜槓媽媽
    刷朋友圈,刷出一個新名詞:斜槓媽媽。
  • 民生銀行太原分行青年成長訓練營斜槓天團開展志願公益活動
    2020年11月12日下午,民生銀行太原分行「菁英理想+」民生青年成長訓練營「斜槓天團」小組12名青年前往山西省腦癱康復醫院開展主題為「『公益大篷車』關愛之旅」的志願公益活動,山西省腦癱康復醫院黨支部書記、副院長張永宏出席活動,50餘名兒童在家長陪伴下共同參與活動。
  • 那些關於「斜槓青年」的粉紅泡泡,該戳破了
    實際上,在「斜槓」的提出者《紐約時報》專欄作家Marci Alboher那裡,這只是作為一種職業形態,並沒有"青年"這個後綴。有意思的是,這個概念在中國的傳播與青年文化緊密聯繫在一起,並且在社交媒體上風靡起來,「斜槓」成為一種在年輕群體中的流行風尚與生活態度。
  • 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了解一下
    比如說你正職是一個銷售,然後還在額外時間寫自己公眾號的文章,那你就可以   原標題: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了解一下     什麼是斜槓青年?     比如說你正職是一個銷售,然後還在額外時間寫自己公眾號的文章,那你就可以說你的職業是:銷售/自媒體編輯,中間那條斜槓就是這個詞彙的來源。     通常來說,會成為斜槓青年分一般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因為興趣而成為斜槓青年的,一種是為了擴展和正職相輔的技術成為斜槓青年的。下面,就和360常識網具體看下,斜槓青年的相關知識吧。
  • 【青春工行】冀小團和ta的斜槓青年 第四輯
    5月9日,小團在「青春冀語」微信公眾號吹響了斜槓青年的集結號,經過2周的報名徵集和緊張籌備,【青春工行】冀小團和ta的「斜槓」青年
  • 混婚禮界的斜槓女青年
    原標題:混婚禮界的斜槓女青年專題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王智汛專題圖片 受訪者提供在這個共享經濟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單一職業」這種無聊的生活方式,而是開始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