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職休學,對抑鬱症有沒有幫助丨超職教育心理學

2020-12-24 分眾教育

不管是辭職,還是休學,目標都是幫助抑鬱症患者暫時離開社交環境。

很多人在陷入抑鬱情緒後是無法正常與人溝通的,或是悶悶不樂,或是強行提起精神跟人說話,假裝很開心,假裝過得很好。

強行表現出快樂是很累的,並且自我損耗會更厲害。

正因為累,無法用健康的情緒應付社交,辭職和休學才成了一種自保的本能。

不用跟同事尬聊,不用在同學面前強顏歡笑,可以獨自傷神,可以盡情釋放負面情緒……

為什麼會產生逃避的念頭呢?

因為我們把抑鬱當成標籤牢牢貼在自己身上了,用抑鬱標籤去指導自己的行動,所以才會想要辭職休學,你就這樣被抑鬱症拿捏住了。

聽起來辭職休學後你的人生就會煥然一新,獲得情緒自由。

但拋開抑鬱程度去談休學辭職都是耍流氓。

從圖裡可以看到,抑鬱程度不同,對生活的影響也不一樣。

大多數人的沮喪、消沉,都處於輕度或中度的狀態,這很正常,畢竟現在生活壓力大,今年還這麼魔幻,又是疫情又是洪水的,電影院也多半年沒開業了。

這種情況下,辭職休學不是一個好選擇。

你想要的只是從生活暴擊下逃離那麼一小會兒,喘口氣。

我不會告訴你說走就走,因為98%的人都沒有那份底氣撂挑子不幹了。

緩解這種抑鬱情緒最好的辦法,就是想辦法請個假,碰見好老闆給你來一個月小長假也不是不可能。

可以利用這段休息的時間,調整狀態,休息的時候建議遠離手機信息,停止刷微博看抖音。

為什麼?

網際網路紛繁複雜的信息對於抑鬱情緒的作用只能是雪上加霜,這幾天掛在熱搜的也不過是一個網紅在跟男友結束7年愛情長跑分手後,無縫銜接了一個渣男,然後網友就在網上撕這個網紅到底是不是「好姑娘」。

這種信息對你有實際作用嗎?

顯然沒有。

相反,它還可能帶跑你的節奏,抑鬱時期的情緒本就起伏不定,不要說再跟祖安網友吵架了,氣都能氣死,所以別看了,好好休息,才是王道。

但是這個時間一定不能超過三個月,超過三個月就不是在調整狀態,而是在逃避。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因為人家是新垣結衣。

如果說到了重度抑鬱的情況,那麼是可以考慮辭職休學的。

這也因人而異。

有人需要立刻縮回自己的世界,斷絕社交,以便重啟情緒,獲得心情緩和;有人就需要繼續進行社交,以便讓自己感覺活著。

有人認為「辭職休學治百病」,但事實是,我們很需要社交,這是500萬年以來刻在我們基因裡的東西。

即使是社恐,內心也渴望被關愛和保護,只是自己不知道怎麼跟人接觸,或是自卑或是羞怯。

工作、學習、戀愛,本身就是在給我們灌輸一些溫暖,在生活中遇到的善良,是推動你前進的風,被照顧、被關心,會讓你覺得人間值得。

而如果辭職休學,反而會讓你的情緒跌落谷底。

「我是不是太懦弱了,只能靠逃避來保護自己」,我們很容易在逃避後出現羞恥感,也減少了自我認同,潛意識裡,我們會把自己看成是失敗的。

「我做什麼都不行,我就是個廢物」

「哎,工作都做不好,我幹嘛還活著呢」

抑鬱躲在黑暗裡偷偷嘲笑你呢。

不想被抑鬱牽著鼻子走,試著把每一個「我不行」變成「我可以試試」,雖然今天也許做得不太好,明天我會比今天做得更好。

抑鬱總會過去,

一切都有希望。

關注超職微信公眾號【流心蛋】

回復「714」領取 《自我關懷的力量》電子書

相關焦點

  • 學習了超職教育心理諮詢師課程,戰勝了抑鬱症!
    機緣巧合,我在網上看到了「超職教育心理諮詢師培訓」,有官網,因為之前也沒聽過這家教育機構,還不能立馬就決定在這裡上課。點進去看了一下師資和課程,超職教育第一次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老師的團隊了,老師資歷非常「硬」,有心理學博士、北師大教授、海歸回國的資深心理學老師,專業度也很高,我當時還不太懂心理學的流派,後來學完再看這些老師的專業領域,不由得感嘆真是太厲害了!【5天心理成長體驗營】掃碼添加這位老師(chaozhijiaoyu_1995),真的很負責任又熱情,一起變得更好!
  • 抑鬱症,辭職休學真的好嗎?
    在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2》裡,有一句話:「裸辭是對自己的救贖」。然而,真是如此嗎?身邊有些朋友,在得了抑鬱症後,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來。他們沒有精力繼續工作,於是便選擇了休學和辭職,進入一段無工作、不上學的空檔期。
  • 20個抑鬱症休學家庭:多是優等生,也有博士後母親,這個戰場血流成河
    ——一位抑鬱症孩子的母親文 | 楊書源本文轉載自上觀新聞官方網站,原文發於2018年12月1日,標題為《20個抑鬱症休學少年家庭:多是優等生,也有博士後母親,但「這個戰場血流成河」》,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 育兒心理學:別把「馴化」當教育,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
    文丨媛媛(文章原創 ,轉載請註明,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不少家長篤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然而卻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出現什麼樣的心理偏差,近來,就有育兒心理學直接點評這樣的"教育理念",這個心理學表示:別把"馴化"當成教育,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
  • 超職教育心理課丨用心理學抗衰老
    但是不知道你有沒有見過德國的一個護膚品,上面大大方方寫著「好好變老」。這是在打自己的臉?對男生也有年齡歧視,特別是超過35歲就會失業,30歲還沒有房子車子就是個loser。年齡小創造力強、性魅力、高行動力、思維能力強、高社會價值年齡大思維不再活躍、性魅力消失、行動受限、創造力弱、無社會價值有個觀點是
  • 當高校抑鬱症患者「出櫃」後……
    入學前,他從網絡問答平臺上找來了各種有關抑鬱症的資料,諸如「抑鬱症,大一被學校要求休學或者家長陪讀,怎麼辦」、「我們學校免費心理諮詢完,馬上通知給家長老師,學生的隱私不是隱私嗎」等。從病友群裡,他得知,確實有抑鬱症學生受到「區別對待」,「很擔心,怕(學校)知道後,有不好的影響,例如登記在案、讓我休學之類。我不喜歡被當作另類來處理」。
  • 抑鬱症究竟有多可怕? | 林奕含
    思琪有被人猥褻的經歷,所以當她聽到別人稀鬆平常地使用這個對她來說有特殊體驗的詞來說,她感到不可理喻。而抑鬱症也是如此。抑鬱症最可怕的不只是病症本身,還有周圍人的漠視以及那麼多他人自以為是的感同身受。林奕含,或許大家都了知一二。臺南人,用自己的苦痛雕出了《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她也有抑鬱症,自殺於26歲 。有人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給你看。
  • 女兒17歲休學天天玩手機打遊戲,是青叛期還是抑鬱症?怎麼辦?
    「女兒17歲,正值青春期的年齡,休學在家,整天玩手機打遊戲」毫無疑問是女兒的學業或者心理出現了問題。這個年齡段面臨著高考的壓力,身體和心理的巨大變化。想要知道孩子是哪方面出現問題,我們就要看看具體的青春期、叛逆期有哪些特徵?青少年憂鬱症有哪些特徵?針對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父母要找出問題的根源,多陪伴孩子,幫助孩子化解困惑,讓孩子能夠順利地度過這段時間。
  • 超職教育心理課堂丨多愛自己一點不是錯
    ⑤ 父母的教育是「恐嚇」式的,比如考不好就罰你跪搓衣板,早戀就打斷腿心理學研究有一個結論:所以缺愛的人要改變的第一個認知就是,不要指望歲月和什麼人來幫助你消解不安全感。但ta又會對愛情抱著強烈的期待,這就是因為童年缺失,長大後渴望得到補償,也就是心理學上的補償心理防禦機制。
  • 抑鬱症患者背後的「燃燈人」
    任可幾乎沒有辦法開啟新一天的任何事情,呼吸、喝水、穿衣服都讓她感到負累;不敢辭職,努力扮演朋友圈裡得體的成年人。確診後的春節團圓飯,她無法自抑地流下淚水。「我沒有你這樣的女兒。」父親看到了確診單,指著任可。「如果不能跳樓的話,要窗戶有什麼用?」她常常想起美劇《梅爾羅斯》裡面的這句話。
  • 《丈夫得了抑鬱症》怎麼辦?
    醫院的醫生溫柔地給出了診斷:幹夫患上了抑鬱症,並告訴他抑鬱症是「心靈的感冒」,是每個人都有可能患上的疾病。幹夫確診抑鬱症後晴子讓他辭職在家休息,遠離高壓力的工作。但是當幹夫下定決心辭職時,單位領導卻冷冰冰地說:「別發牢騷了,好好努力吧,工作那麼忙,大家差不多都憂鬱了。」
  • 心理學:警惕這種人容易患上抑鬱症!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抑鬱症的人都是「好人」。2.吞噬負能量的人最終毀了自己您可能會發現它很奇怪,甚至無法解釋:好傢夥做錯了什麼?被扣上「抑鬱症」的帽子。他們錯了,對別人太好,對自己太壞。如果您有任何問題要問她,她會幫助我的。她感到非常穩定和溫柔。我想告訴他們:工作錯誤,不一定是您的原因!患有抑鬱症,遭受普通人無法想像的痛苦不是您的錯!但是,他們不再能聽到了。生活中,有多少人像他們一樣嚴肅,細緻,穩重和溫柔,卻在抑鬱漩渦的邊緣掙扎?誰又能發現向邊的他的痛苦呢?
  • 患抑鬱症的90後:「失戀、寫遺書、休學後,我選擇與它正面相處」
    趙恆想起老家有個大他兩屆的男生考上了清華,後來家鄉有傳聞,這個男生因為抑鬱症從清華休學了。所有人拿這個當個笑話,意思是:你看,就算再聰明考了清華,還不是廢物。到我們見面的時候,趙恆吃過兩次藥。都是在想自殺的時候。藥有橘黃色的塑封,裡邊是白色的藥片,很小,不苦。吃完真的會變冷靜。他兩年沒做過心理諮詢了,因為對心裡諮詢師喪失了信任,也沒去安定醫院看過病。
  • 高校心理諮詢,能否解救被抑鬱症裝在套子裡的人?
    只是在當時,尚未建立起正式的心理諮詢機構,實際上把心理諮詢作為思想教育的特殊形式,教育性高於「醫療性」。2.探索:從1994年開始,心理諮詢逐漸受到了學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重視。官方舉辦一系列重要培訓班進行人才培養,心理諮詢模式除了思政教育模式外也展現出了心理學模式和醫學模式。
  • 「什麼抑鬱症,你那是矯情,別瞎想了」
    @lmmaturity、WG輝:「去年休學在家發病的時候,我爸依然覺得我只是矯情。後來我吞了安眠藥,醒來我爸就在旁邊一頓數落。」@LuckySevan:「他們還是覺得抑鬱症不是什麼重要的病,吃藥對神經系統有損害,一切都要靠自己調節,就算已經確診,所謂的抑鬱也不過是你抗壓能力太低,是你還沒有長大,是你還沒有適應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從這些留言也可以看出來,很多家長缺少對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缺乏對心理疾病的了解,認識不到心理疾病的嚴重性。
  • 害怕歧視、不敢告訴父母……困在抑鬱症裡的大學生們
    回想起來,張晨覺得其實高三時就有了患抑鬱症的症兆。彼時,她遭遇校園暴力,卻被學校、家庭漠視,這讓她一度出現了精神恍惚和抑鬱症軀體化症狀。晚自習的時候,她經常覺得背後有人盯著自己。她總是胸口疼,尤其是考試時,經常「疼到窒息」,去醫院查,卻「什麼毛病都沒有」。「全憑一口『仙氣』吊著。」
  • 躁鬱症是抑鬱症和躁狂症的結合嗎?心理學解析:雙相情感障礙
    隨著心理學的普及和推廣,我們對各種各樣的專業心理障礙的詞彙耳熟能詳,比如抑鬱症。 按道理來說這是一種挺嚴重的疾病,但是幾乎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有抑鬱症。
  • 抑鬱症患者可以去工作嗎?是否要辭職?
    抑鬱症的人本來就愛多想,如果停下工作,整日沒有其它事情可幹的話,她會陷入思緒的牛角尖!總之一定要讓她有事情可幹,不可多胡思亂想,普通人並不懂心理學的原理,寄希望於自己休息調整的想法並不可取!堅持正常的工作生活,堅持藥物和心理諮詢結合治療才是真正的對症下藥! 是什麼因素造成了抑鬱症?
  • 著名心理學家養出三個抑鬱症孩子,沒有愛的知識都是空洞
    1924年,有一位美國心理學大師在自己的著作中寫道:「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能把他們訓練成任何我想要的樣子!」他的理念就是將一張白紙的嬰兒按照各種角色的教育方式培養,忽略孩子自己的自主性,後來這些理論被整理出來,就形成了著名的心理學流派——行為主義。
  • 抑鬱症:家屬在幫助抑鬱症患者走出困境時,這五句話最好不要說
    有粉絲給我留言,「老師,抑鬱症是因為承受能力差,沒受過什麼挫折打擊嗎?抑鬱症是矯情嗎?」 我回復,「不是,是身體生病了,神經遞質發生了改變,人體內的多巴胺分泌減少,感受不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