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職教育心理課堂丨多愛自己一點不是錯

2020-12-28 河北超職教育

心理學研究表明:

多數成年人的「缺愛」,

尋其本源,缺的並非是同齡人的愛,

而是「父母的愛」。

昨天我看到一句話,說:「你怎麼愛你自己,就是在教別人怎麼愛你。」

但有很多人不知道怎麼愛自己,所以造成了一種假象——我很缺愛。

社會就像一個放大器,越是看到那些被愛包裹的人展示著浪漫,心裡越是感覺空空的,進而確認自己就是缺愛。

所以,如果試圖從戀愛和婚姻中找補回缺失的愛,實在困難,畢竟,父母給孩子的,與伴侶給自己的愛,不是一回事。

01

經歷了什麼才會缺愛?

■ ■■■■

單親家庭,或是父母一方長期不在身邊,由老人帶大孩子

② 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誤,父母曾用暴力對待孩子(言語冷暴力、身體攻擊)

③ 父母不會表達愛,用行為代替言語(中國家庭常見的問題)

④ 常常聽「別人家的孩子」,被比較著長大,沒有受到過父母的表揚與認可

⑤ 父母的教育是「恐嚇」式的,比如考不好就罰你跪搓衣板,早戀就打斷腿

心理學研究有一個結論:一個人如果在童年時期,沒有與父母建立起強關聯的依戀關係,ta的安全感是無法被歲月彌補的。所以缺愛的人要改變的第一個認知就是,不要指望歲月和什麼人來幫助你消解不安全感。

但ta又會對愛情抱著強烈的期待,這就是因為童年缺失,長大後渴望得到補償,也就是心理學上的補償心理防禦機制。

其次,缺愛的人也要認識到,安全感的本質,不是你的周圍絕對安全,而是你不再害怕危險。

02

心理防禦機制帶來的麻煩

■ ■■■■

有補償心理防禦機制的人,成年後會遇到一些困擾:

1、不會表達需要

在親密關係中,缺愛的人最顯著的一個特徵就是:羞於表達自己的需要。

在他們的認知中,表達需要就是示弱,就是「不行」,嚴重的情況下,他們會認為「只有廢物才會要別人幫助」,儘管有時他們渴望依靠。

有個姑娘就是這樣,和老公結婚後,一直秉承著「獨立」原則,絕對不找老公要禮物,也不會跟老公提出想去哪裡旅遊。

有次下班,她老公說要接她,她說「不用了我自己回去」。

後來她跟我說,還是挺希望老公去接她的。

有人肯定說,這不就是作嗎?

這就是防禦機制帶給缺愛的人的第一個困擾,他們心理上極度渴望依賴別人,但他們又希望別人能讀心,抱著一種「我不說他肯定懂」的想法。

結果就是,當天她老公真沒去接她,她後來把這件事當成「男人結婚後就變心」的證據。

這個問題,折射出的是她嬰兒時期的需求模式:

嬰兒的內心需求最多只能支撐7秒,7秒內如果沒有得到讓自己滿意的回覆,嬰兒就會大哭。

2、「我不配」

缺愛的人,內心活動可以用一句話概括:

「我總覺得,好東西不屬於我,我拿了,自然有代價。」

他們潛意識裡不相信無條件的愛。

他們也會對一腔熱血,不管不顧追求愛的行為不屑一顧——反正愛都會消失的,而且無條件的愛也不會降臨到我頭上。

什麼時候他們才能確認對方「是真愛」了呢?

我問過一個人,她說:我就是要把對方逼到死角,看他掙扎後還是不放棄的樣子,如果他能忍到這個階段,我才能相信他愛我。

普通人可能無法理解他們的腦迴路。

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配,當真的有個不錯的人出現時,他們的第一想法就是:假的吧?怎麼可能?

「我得不到那種愛的,我也說不清為什麼。」

3、抗挫能力差

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挫折,問題在於父母是如何對待孩子受挫這件事的。

孩子學不會新知識,有的家長會耐心給孩子講,有的家長5分鐘就急了,還有的家長講一遍,孩子沒聽懂,他就使勁說孩子笨。

孩子想要一個玩具,有的家長會好聲好氣、有理有據地告訴孩子為什麼不給他買,並說明如果以後表現好,可能會擁有更好的;但很多家長則斷然拒絕,像面硬牆一樣瞬間把孩子的渴求打回去,要求孩子先考100分。

4、不希望麻煩別人,也不希望別人麻煩自己

嬰兒時期的需求未被滿足,長大後很容易抗拒親密關係,也容易自卑。

這樣還會形成一個認知——個體會認為「我之所以沒有得到,是因為我的需求是錯誤的、不正確的」。

個體此時會走向另一個極端: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承認自己的需求。

很簡單也很不可思議的例子是,假如同事中午幫大家買冰糕,別人說要芝麻的,她也會說要芝麻的,其實她喜歡的是水蜜桃味道的,但出於「自己的需求不合群、不合理」的認知偏差,她不會說出來。

5、缺愛的人,不一定會拼命找愛

缺愛的人並不是對各種人都來者不拒的,雖然缺愛,但他們對於愛情和友情非常謹慎,不亂交朋友,也不亂搞對象。

因為害怕受傷害,在他們眼裡,一些情感都不太純粹,或者是達不到他們要的純度,所以愛情在他們看來是對自己的捧殺。

缺愛的人,就要帶著傷疤過一輩子嗎?

當然不是。

03

自我幫助指南

■ ■■■■

1、接納曾經發生過的不快

接納不等於原諒。

你的逃避態度,是你無法與過去切斷聯繫的重要原因。

所以,接納、正視曾經的傷害非常有必要。

就比如你是高敏感人格,容易緊張,有效的解決方案就是多見見人,多社交。

這是心理學上的「脫敏療法」,讓你從心理上接受、解決緊張感。

2、了解內心深處的訴求

比如,你覺得小時候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問題,導致雙方產生了矛盾,這些矛盾在你心裡打上了死結。

現在換一個角度想:父母那一代人,經歷的是怎樣的教育,他們是否從自己的父母身上得到了愛?要知道,愛是可以傳承的,他們或許沒有足夠的心理學知識,也缺乏科學的育兒經驗,他們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期待你飛得更高。

這不是原諒,這是放過自己,也是對自己好的一種方法。

3、減少負面的心理暗示

沒必要經常提醒自己「我是缺愛的」,沒必要拿缺愛去解釋所有的特別行為——比如高敏感、迴避人格、焦慮、抑鬱等,如果都歸結為缺愛,那你很容易陷入單一歸因的誤區。

4、適當缺愛,沒什麼不好

缺愛的人有自己的優點,比如他們對客觀世界的看法很清晰,很冷靜,心理年齡到了,那就可以活得很通透,不容易被主流觀點蒙蔽。

所以,適當缺愛,是提醒你不斷修行的動力。

5、路是自己走的

放棄對他人的幻想,安全感和愛是自己給自己的。

提升自我價值,是最直接有效的愛自己的方式:自己想要的,自己就能給得起,這比期待他人給你愛,要現實得多。

慢慢體會愛自己的感覺,內心充實強大起來,你也學會了怎麼去愛,所謂愛的能力,其實你已經有了。

愛是從你心裡出發,再回歸到你的內心。

相關焦點

  • 學習了超職教育心理諮詢師課程,戰勝了抑鬱症!
    在這種情況下,我開始向心理學求助,想要了解自己,走出我自己成長的怪圈,不再在原地打轉。網上各種培訓都很多,也有說培訓機構不靠譜的,去哪裡學,怎麼學,一時間我也不知道如何是好了。這個學習,我覺得也不能聽網上人說什麼不靠譜之類的,我相信只要學習,就一定能學到東西,而不是單純的為了證書。
  • 翻舊帳是一種怎樣的心理?——超職教育
    引申某人對他人的過去耿耿於懷,將他人曾經做過的事、犯過的錯、得過的表彰、經歷過的苦難等等的事情再次講述出來,提醒或是告誡他人。通常是情侶夫妻、朋友或子女吵架,把雙方過去相處中有爭論的事情或者自己曾經的付出說出來提醒對方或講述。
  • 家教微課堂 | 嘮叨心理及對家庭的危害
    擅長職場解壓、人際溝通、親子教育、家庭婚姻、學生以及兒童諮詢,倍受青睞的品牌課程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黨性修養》《情緒壓力管理與醫院和諧》《塑陽光心態做快樂員工》《人際關係與有效溝通》《女性心理特徵與調造》《情緒壓力管理與自我和諧》《輕輕鬆鬆愛孩子》《女職工積極心態與幸福人生》《工作生活與心理調節》《新員工職場素養與和諧發展》《打造積極向上和卓越的執行力》等。
  • 超職教育心理課丨用心理學抗衰老
    這是在打自己的臉?從16歲開始,我就一直擔心自己的身體走形,18歲就開始護膚,當時沒自己掙錢,比較敗家,是什麼好就用什麼,貴婦面霜、神仙水一個不落往臉上糊。營銷是幹嘛的,它也有心理營銷,目的還是為了讓你花錢,特別是讓你覺得,這錢是給自己花的,很值。捫心自問啊,衰老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抗的,沒有人的20歲和40歲狀態是一樣的,確實有人顯得年輕,但是眼神、氣質完全不同。
  • 超職教育:翻舊帳是一種怎樣心理?新的一年如何避免翻舊帳?
    引申某人對他人的過去耿耿於懷,將他人曾經做過的事、犯過的錯、得過的表彰、經歷過的苦難等等的事情再次講述出來,提醒或是告誡他人。通常是情侶夫妻、朋友或子女吵架,把雙方過去相處中有爭論的事情或者自己曾經的付出說出來提醒對方或講述。
  • 【在線課堂】「桂姐姐說」抗擊疫情心理調適特別專題(七)丨過度的...
    【在線課堂】「桂姐姐說」抗擊疫情心理調適特別專題(七)丨過度的心理壓力會產生哪些精神心理問題 2020-02-14 11: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時候被暴力對待,長大後如何正確處理心理問題?超職教育心理說
    當我們看一些罪犯的童年時代會發現,他們的所作所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源自於童年時的心理陰影——被毆打,責罵,甚至是虐待等等。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家長們往往不會主動意識到自己的做法有什麼問題,但「暴力」對待,常常會引發自己和孩子的痛苦。
  • 家長「心」課堂 線上線下共同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
    「以前我沒有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溝通,聽了老師們講課,才知道要走近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結合優勢培養特長。」近日,在衡水團市委舉辦的「12355家長『心』課堂」上,一位媽媽表達了對專家老師們的感激之情。家長「心」課堂是我市12355心理健康專家團隊全力推出的一個公益項目,目前已經完成線下家長「心」課堂26期、線上家長「心」課堂198期,受眾超10萬人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學習才會與子俱進。家長「心」課堂是我市12355心理健康專家團隊所經過2000多例案例積累後,為所有父母奉上的系列有效陪伴孩子成長的課程。
  • 紫薇花課堂丨「科學家教走進田園農家」第十一集
    紫薇花課堂丨「科學家教走進田園農家」第十一集 2020-12-22 21: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寶雞市金臺區店子街中學魏寶龍:四次冷場後的精彩紛呈丨課堂回味
    另一方面,「美麗的顏色」這個詞語從不同角度理解應該有不同的內涵,藉此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教學活動起點是學生讚美校園的環境顏色之美。課堂上我想利用這篇課文將「美麗的顏色」外延逐步擴大。教學的落腳點是學生能夠發現學校的精神文化之美,人文內涵之美。立德樹人,先讓學生從熱愛自己的學校開始,先從感恩自己的老師做起,先從關愛身邊的同學出發。
  • 國際不打小孩日丨跟棍棒教育說拜拜~
    部分網友總結的那些讓人難以忘懷的童年挨揍開場白:——知不知道錯哪裡了?——不知道。——錯哪裡都不知道?啪啪啪啪!——知不知道錯哪裡了?——知道了。——知道了你還錯?!啪啪啪啪!——知不知道錯哪裡了?——不作聲?喲,你還挺犟啊!
  • 新餘一中舉行心理健康教育講座
    近日,應初一(35)班班主任桂麗君老師的邀請,新餘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負責人李超走進課堂,為該班學生開展了一堂「情緒管理」的主題講座。講座中,李超老師從生活的意義是什麼、如何調節情緒和人際交往的意義三個方面講解了如何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並解讀了什麼是心理健康的標準。
  • 我的教育故事丨「慧愛」,演繹網課精彩陪伴
    「慧愛」,演繹網課精彩陪伴2020初春疫情爆發,在「停課不停學」的特殊時期,家長和學生長時間居家隔離,焦慮不適的心理導致家庭關係異常緊張。想起我陪伴班級「二孩」之家的網課生活,「由亂入治」開始,「由動制鬧」轉變,最後和諧共處「學習共振」,真是感慨良多。
  • 張芝芝,請多愛自己一點——《親愛的自己》
    張芝芝一個對女兒捨得的人為了讓女兒接觸貴族的生活,費錢費力的給轉了學;為了讓女兒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女兒教育投資上絕不含糊,據理力爭;在要二胎問題上絕不含糊,據理力爭;在女兒轉回原來平民學校上絕不含糊張芝芝只是在生活瑣事中淹沒了自我的存在,在她對老公不再寄予希望的時候,慢慢去把自己找回來,找到自己的底氣,抬起自己的頭,重新正視自己的價值。
  •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版)》明確表明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形式要多種多樣。為更好地發揮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學校應吸收國內外先進經驗,積極創新,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內容和開展形式。
  • 走進旅院課堂丨嘿同學!吃下這口韓語課堂安利!
    今年10月,經過1個多月的努力,朱漢娜在學校和當地政府的幫助下買到了韓國飛往中國的包機機票。10月11日,在上海結束了兩周的隔離後,她終於回到了旅院,並受到了浙江衛視的報導。 我們非常樂意看到這樣有趣的課程再多一點! 19韓語班 程杭波
  • 何小玉:紮根鄉村教育一線 讓青春在課堂綻放
    在抓好教學工作的同時,她還注重學生的思政工作,結合教學特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用自己的愛心和關心去促進每一個學生的進步和成長,許多他人眼中的「問題學生」,在她的教育下變得陽光、積極向上。
  • 靈璧縣黃灣中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為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態化發展,2020年12月10日下午,黃灣中學開展了留守兒童心理輔導暨青春期女生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首先由學生處李敬農主任給同學們闡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對於學習和生活的影響,使同學們進一步理解了心理健康的意義。接著由心理老師王泓給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青春期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課。
  • 積極心理學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
    然而目前國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是「問題導向模式」,過分關注學生的不足並聚焦於抑鬱、焦慮、孤獨等心理問題,對學生的優勢與潛能關注較少。  在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開展大學生心理服務,需將「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轉變為「心理健康服務模式」,明確以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和激發學生的潛能為總體目標。
  • 三歲的孩子不聽話該怎麼教育?巴小象課堂教你只要這麼做!
    不是說她看上的東西不買給她,而是那些東西真的沒有用,買回家她也是亂扔亂丟,一點用都沒用。  所以想問問在這裡的家長朋友們,對於這樣的小孩該如何做才能正確的教育,而且發現和她一樣的同學都沒和她一樣的那些壞毛病,聽我老公說,以前她女兒要啥,他前妻不給她買,她如果要哭鬧就會狠狠的打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