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表明:
多數成年人的「缺愛」,
尋其本源,缺的並非是同齡人的愛,
而是「父母的愛」。
昨天我看到一句話,說:「你怎麼愛你自己,就是在教別人怎麼愛你。」
但有很多人不知道怎麼愛自己,所以造成了一種假象——我很缺愛。
社會就像一個放大器,越是看到那些被愛包裹的人展示著浪漫,心裡越是感覺空空的,進而確認自己就是缺愛。
所以,如果試圖從戀愛和婚姻中找補回缺失的愛,實在困難,畢竟,父母給孩子的,與伴侶給自己的愛,不是一回事。
01
經歷了什麼才會缺愛?
■ ■■■■
① 單親家庭,或是父母一方長期不在身邊,由老人帶大孩子
② 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誤,父母曾用暴力對待孩子(言語冷暴力、身體攻擊)
③ 父母不會表達愛,用行為代替言語(中國家庭常見的問題)
④ 常常聽「別人家的孩子」,被比較著長大,沒有受到過父母的表揚與認可
⑤ 父母的教育是「恐嚇」式的,比如考不好就罰你跪搓衣板,早戀就打斷腿
心理學研究有一個結論:一個人如果在童年時期,沒有與父母建立起強關聯的依戀關係,ta的安全感是無法被歲月彌補的。所以缺愛的人要改變的第一個認知就是,不要指望歲月和什麼人來幫助你消解不安全感。
但ta又會對愛情抱著強烈的期待,這就是因為童年缺失,長大後渴望得到補償,也就是心理學上的補償心理防禦機制。
其次,缺愛的人也要認識到,安全感的本質,不是你的周圍絕對安全,而是你不再害怕危險。
02
心理防禦機制帶來的麻煩
■ ■■■■
有補償心理防禦機制的人,成年後會遇到一些困擾:
1、不會表達需要
在親密關係中,缺愛的人最顯著的一個特徵就是:羞於表達自己的需要。
在他們的認知中,表達需要就是示弱,就是「不行」,嚴重的情況下,他們會認為「只有廢物才會要別人幫助」,儘管有時他們渴望依靠。
有個姑娘就是這樣,和老公結婚後,一直秉承著「獨立」原則,絕對不找老公要禮物,也不會跟老公提出想去哪裡旅遊。
有次下班,她老公說要接她,她說「不用了我自己回去」。
後來她跟我說,還是挺希望老公去接她的。
有人肯定說,這不就是作嗎?
這就是防禦機制帶給缺愛的人的第一個困擾,他們心理上極度渴望依賴別人,但他們又希望別人能讀心,抱著一種「我不說他肯定懂」的想法。
結果就是,當天她老公真沒去接她,她後來把這件事當成「男人結婚後就變心」的證據。
這個問題,折射出的是她嬰兒時期的需求模式:
嬰兒的內心需求最多只能支撐7秒,7秒內如果沒有得到讓自己滿意的回覆,嬰兒就會大哭。
2、「我不配」
缺愛的人,內心活動可以用一句話概括:
「我總覺得,好東西不屬於我,我拿了,自然有代價。」
他們潛意識裡不相信無條件的愛。
他們也會對一腔熱血,不管不顧追求愛的行為不屑一顧——反正愛都會消失的,而且無條件的愛也不會降臨到我頭上。
什麼時候他們才能確認對方「是真愛」了呢?
我問過一個人,她說:我就是要把對方逼到死角,看他掙扎後還是不放棄的樣子,如果他能忍到這個階段,我才能相信他愛我。
普通人可能無法理解他們的腦迴路。
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配,當真的有個不錯的人出現時,他們的第一想法就是:假的吧?怎麼可能?
「我得不到那種愛的,我也說不清為什麼。」
3、抗挫能力差
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挫折,問題在於父母是如何對待孩子受挫這件事的。
孩子學不會新知識,有的家長會耐心給孩子講,有的家長5分鐘就急了,還有的家長講一遍,孩子沒聽懂,他就使勁說孩子笨。
孩子想要一個玩具,有的家長會好聲好氣、有理有據地告訴孩子為什麼不給他買,並說明如果以後表現好,可能會擁有更好的;但很多家長則斷然拒絕,像面硬牆一樣瞬間把孩子的渴求打回去,要求孩子先考100分。
4、不希望麻煩別人,也不希望別人麻煩自己
嬰兒時期的需求未被滿足,長大後很容易抗拒親密關係,也容易自卑。
這樣還會形成一個認知——個體會認為「我之所以沒有得到,是因為我的需求是錯誤的、不正確的」。
個體此時會走向另一個極端: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承認自己的需求。
很簡單也很不可思議的例子是,假如同事中午幫大家買冰糕,別人說要芝麻的,她也會說要芝麻的,其實她喜歡的是水蜜桃味道的,但出於「自己的需求不合群、不合理」的認知偏差,她不會說出來。
5、缺愛的人,不一定會拼命找愛
缺愛的人並不是對各種人都來者不拒的,雖然缺愛,但他們對於愛情和友情非常謹慎,不亂交朋友,也不亂搞對象。
因為害怕受傷害,在他們眼裡,一些情感都不太純粹,或者是達不到他們要的純度,所以愛情在他們看來是對自己的捧殺。
缺愛的人,就要帶著傷疤過一輩子嗎?
當然不是。
03
自我幫助指南
■ ■■■■
1、接納曾經發生過的不快
接納不等於原諒。
你的逃避態度,是你無法與過去切斷聯繫的重要原因。
所以,接納、正視曾經的傷害非常有必要。
就比如你是高敏感人格,容易緊張,有效的解決方案就是多見見人,多社交。
這是心理學上的「脫敏療法」,讓你從心理上接受、解決緊張感。
2、了解內心深處的訴求
比如,你覺得小時候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問題,導致雙方產生了矛盾,這些矛盾在你心裡打上了死結。
現在換一個角度想:父母那一代人,經歷的是怎樣的教育,他們是否從自己的父母身上得到了愛?要知道,愛是可以傳承的,他們或許沒有足夠的心理學知識,也缺乏科學的育兒經驗,他們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期待你飛得更高。
這不是原諒,這是放過自己,也是對自己好的一種方法。
3、減少負面的心理暗示
沒必要經常提醒自己「我是缺愛的」,沒必要拿缺愛去解釋所有的特別行為——比如高敏感、迴避人格、焦慮、抑鬱等,如果都歸結為缺愛,那你很容易陷入單一歸因的誤區。
4、適當缺愛,沒什麼不好
缺愛的人有自己的優點,比如他們對客觀世界的看法很清晰,很冷靜,心理年齡到了,那就可以活得很通透,不容易被主流觀點蒙蔽。
所以,適當缺愛,是提醒你不斷修行的動力。
5、路是自己走的
放棄對他人的幻想,安全感和愛是自己給自己的。
提升自我價值,是最直接有效的愛自己的方式:自己想要的,自己就能給得起,這比期待他人給你愛,要現實得多。
慢慢體會愛自己的感覺,內心充實強大起來,你也學會了怎麼去愛,所謂愛的能力,其實你已經有了。
愛是從你心裡出發,再回歸到你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