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不打小孩日丨跟棍棒教育說拜拜~

2021-02-23 大風車教育科技

今天是4月30日,

五一放假前的一天,

也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有這麼個節日呢。

這個節日聽起來還有點喜感:

國際不打小孩日,

今天可以不打小孩,

那是不是剩下的364天,

都可以隨便打小孩呢?

玩笑歸玩笑,

小編還是要認真的和大家科普一下

國際不打小孩日的一些小知識。

第一個「國際不打小孩日」於1998年,經由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發起,世界眾多國家和組織參與其中,主要藉助這個節日,宣揚反對體罰,保護兒童人權的觀念。

原來,我們在很早之前就已對棍棒教育進行警醒了。

對80、90後來說,童年陰影不僅是《別和陌生人說話》裡的馮長徵、《還珠格格》裡的容嬤嬤,還有爸媽那些讓人聞風喪膽的「揍人開場白」。

部分網友總結的那些讓人難以忘懷的童年挨揍開場白:

——知不知道錯哪裡了?

——不知道。

——錯哪裡都不知道?

啪啪啪啪!

——知不知道錯哪裡了?

——知道了。

——知道了你還錯?!

啪啪啪啪!

——知不知道錯哪裡了?

——不作聲?喲,你還挺犟啊!

啪啪啪啪!

相信我們80後90後在小時候都有被大人打過的經歷。正所謂,小時候哪個沒挨過,皮肉之苦是居家出行必經之路。說起「挨揍」這件事,70、80、90、00後們感受倒是有很大的不同。

70後,那個時候的挨揍可是貨真價實的挨揍,那個時代的教育理念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犯了錯?先打一頓再說!

80後,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80後孩子不少都是家裡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心頭肉、掌上明珠。這時候犯了錯事,往爺爺奶奶背後一躲,往往能免掉屁股開花。

90後,這一代的孩子童年挨過打的已經很少了。「棍棒教育」的觀念已經發生本質上的動搖,「和孩子講道理」成為新的糾錯及懲罰機制。

00後,這代孩子被打的更少了,爸媽主要是以教育為主。

深圳市婦女兒童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對10所學校1300名學生展開調查。數據顯示,被調查者身邊家庭暴力比例達23.9%。

那麼,孩子感受又是如何呢?

調研顯示:

40.3%的孩子是「不服氣,內心抵制」、

20.94%的孩子表示「沒辦法,只好忍受著」,

21.8%的孩子感到「自責,努力改正」。

更值得父母警覺的是,

受到體罰後有14.8%的孩子會有「真想離開這個家」、「不想上學了」等念頭。

打罵教育固然有「管理速效」,

卻抹殺了孩子的遠景發展能力、快樂發展能力。


但是面對熊孩子的不斷挑釁,當講道理無用的時候,懲罰是一個必須要用,但是應該是一個無可奈何的最後的手段。

首先,對於幼兒段的小孩子來說,當他做錯時可以適當地拍拍小屁股,打打小手,告誡他這樣做是錯誤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尊心和認知能力不斷增強,要儘量跟他講道理。

其次,懲罰孩子要注意場合,不可在親戚朋友面前或公眾場所懲罰孩子,當眾不留情面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當眾頂撞,父母也會很沒有面子。

最後,當家長看到孩子犯錯時,要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切勿急於打罵孩子,因為一頓暴打不僅會傷害孩子,對家長的身心也會造成傷害。而且不少家長情急之時對孩子的體罰往往會造成難以估計的嚴重後果,所以,懲罰孩子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最重要的一點,懲罰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能夠自覺的改正過來,而不是因為害怕被罰/害怕挨揍而做出的暫時性妥協。

>>>>不打不成器

對暴力的屈服並不等同於對你的認同。一個個巴掌拍下來,拍碎的是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次次雞毛撣子揮過去,會走的還有孩子對你的愛。

>>>>分數至上

分數並不能決定一切,別因為孩子一次考試的失誤就舉起巴掌。挖掘孩子的潛能,讓他找到自己興趣所在並願意為之奮鬥一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才是最重要的。

>>>>別人家的孩子

別總是拿孩子和別人的比較,這不僅會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更可能破壞孩子之間的友誼。家長應該讓孩子學會與自己比賽,以自己的速度成長。

>>>>關愛

你傾盡所有為孩子付出,只為孩子在受挫時,不至於感到無助。讓孩子意識到父母的愛沒有附加條件,當他們需要時,父母就在那裡。

>>>>陪伴

一起讀書、一起聊天、唱歌、玩耍……當你老了,孩子也不再年輕時,陪伴將是彼此最美好的回憶。

>>>>傾聽

孩子和父母的世界裡,不應該是單方面的斥責和說教,作為父母,傾聽孩子的故事,不要錯過孩子的每一個變化和成長。

>>>>理解

不要總帶著難以置信和不容駁斥的語調教育孩子。今天這個不可理喻的熊孩子,也許就是二三十年前的自己,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用溝通代替巴掌和爭吵。

……

體罰,不是教育的必需品。

不打,不是放棄教育,而是理性教育;

不打,不是不負責任,而是拒絕野蠻。

不要再把「為孩子好」當做粗暴的藉口!

多些理性和寬容,和棍棒教育說拜拜~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關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往期推薦:

親子互動丨這5件事爸爸親自教,效果比媽媽教要好100倍!

真正的好老公,從來不幫老婆帶孩子!

0~6歲孩子教育方法,90%的家長都說有用

孩子膽小怕生?可能是觸覺發育出了問題!

與其讓孩子在家裡看電視,不如帶她去早教班!

春天賞花季 | 過敏性結膜炎高發期 孩子躲得過嗎?

熱播電視劇《都挺好》,道出早教的重要性!

別人家的寶寶都在上早教,你還在觀望?

春季家長常犯這兩大穿衣誤區,你中招了嗎?

2019年了,我要送孩子去上早教!

關於早教,您了解多少?

相關焦點

  • 4月30日是什麼節日?國際不打小孩日,用耐心和愛代替棍棒和體罰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一句話害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坑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孩。時代在變不是嗎?棍棒底下真的能出孝子嗎?這樣的暴力徵服難道不會對幼小的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嗎?難道就因為是自己的小孩,就可以肆無忌憚的體罰和棍棒相向嗎?
  • 國際不打小孩日,那些經常被打屁股的小孩,後來怎麼樣了?
    每年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也稱「無巴掌日」。「棍棒底下出孝子」,曾被許多父母奉為育兒準則:最常見、殺傷力最弱的是用手,也可能用上各種工具:雞毛撣子、掃帚、擀麵杖……美國《家庭心理學雜誌》一項研究證實,打孩子不會讓孩子變好,反而嚴重影響長大後的性格和行為。
  • 你知道「國際不打小孩日」嗎?記者解放碑進行街訪,竟全都被父母打過!
    你被父母打過嗎?為什麼被打?通常被什麼「工具」打?你會打自己的小孩嗎?每年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在解放碑街頭做了一番隨機採訪,訪問對象不是孩子,而是曾經的孩子。被採訪到的「80後」、「90後」、「00後」全都表示:被父母打過!
  • 國際不打小孩日:暴力帶給孩子的傷害超乎你想像,你還執迷不悟?
    文丨飯飯媽在大部分的父母看來,4月30日是個平淡無奇的日子。其實有人因此奮鬥很久,甚至獲得眾人支持,將每年的4月30日稱為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也就是說,提醒各位父母,儘量不要動手打孩子,而有這樣的紀念日,也暗示現在有很多父母秉持「棍棒教育」的方式。
  • 國際不打小孩日?今天不打,明天就能打了嗎?
    你聽說過「國際不打小孩日」嗎? 為什麼「挨揍」突然再次引起關注?其實,每年的4月30日都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也被稱為「無巴掌日」,最早由美國一個反體罰民間組織發起,旨在宣傳正面管教方法,倡導兒童人權。這一天,希望沒有人會對小朋友們動手。
  • 田野新語|「打=教育?」對棍棒的追捧是體罰屢禁不止的根源
    ……1月13日,「教育局通報小學生排隊被老師竹板打手心」登上微博熱搜,截至20:00閱讀1.7億、參與討論8830多人。為形成社會共識,規範教育行為,20天前(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頒布並於3月1日實施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中,將教育懲戒分類並規定了相應的教育懲戒措施,同時明確規定了教師在實施教育懲戒中不得有的8種行為,第一條就是不得有「以擊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體痛苦的體罰」。對違反規定的教師如何處理,其中一條就是「暫停職責」。
  • 「棍棒教育」不可取?家長別盲目追求「愛的教育」,該打還得打
    換成現在的家長,大多對「棍棒教育」不置可否,因為覺得孩子是用來愛的,而不是用來打的,即使孩子真的犯錯了,那麼感化TA,對孩子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肯定要比粗魯地打一頓有效果得多。
  • 6歲女孩末完成午休作業被老師打住院,棍棒真的能教育好學生嗎?
    中國人的教育方法一向是棍棒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雖說這已經是老話了,但在現代社會中,很是有不少家長和老師在使用。近日就發生了一件,因為6歲女孩午休作業未完成,被班主任使用棍棒教育,因下手太重把女孩歐打住院。
  • 棍棒教育讓孩子更暴力,還是更聽話?
    她在接受採訪時曾爆料自己性子野,小時候班裡五十多個同學,每一個都和她打過架。提到原生家庭,她強調「我覺得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如果我在家裡被打,我出去就想打別人」。這也不禁讓人思考,中國自古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說法,那麼棍棒教育到底可不可取?
  • 童模妞妞被打引發眾怒:棍棒底下活著的孩子,最後都變啥樣了?
    前有去世女星孟庭麗之母,後有這位無端打孩子的母親。從法律角度上講,打自己小孩跟打別人的小孩一樣,都是一種違法行為。貌似我小時候也被我爸媽象徵性地打過,記得我不乖的時候,我媽會象徵性地兇兇我,打我屁股,這種所謂的打,不會給小孩留下心理陰影。而妞妞媽媽讓妞妞一天到晚不停地拍廣告照片、工作,三歲半了還沒上幼兒園。當別的小孩在愉快地上幼兒園,學習知識,享受父母的愛和包容的時候,妞妞卻像大人一樣疲於奔命。
  • 熱議 | 昨日「國際不打小孩日」,那些年挨得打你還記得嗎?
    小朋友3:大人可以打小孩,但是也不能隨便打,因為一些小事情是不能打的,應該用說,因為用打的話,會帶來一種氣感,讓孩子生氣。小朋友4:不應該打,因為大人並不知道打了以後孩子到底記住沒記住,有的小孩表面上說他記住了,心裡並沒有記住。小朋友5:我說不對,因為媽媽只要告訴我就可以了,要是有錯誤可以很嚴厲的說!
  • 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鼓吹「棍棒」教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不打不成器。」 這是一場悲劇的源頭 。 老來得子的蔡宗禮跟老婆離婚後,就一直獨自撫養孩子。「不打不成器」,是一場謊言 「棍棒底下出孝子,黃荊條下出才子」的傳統觀念在中國父母的心裡根深蒂固。
  • 新加坡上網課後,藤條一度賣斷貨,「棍棒教育」真的有效嗎?
    其實,不只是中國父母有這樣的煩惱,幾乎全世界的父母都會為了輔導孩子寫作業而發愁,甚至,「棍棒教育」不止在我國流行,鄰國新加坡是一個支持體罰的國家,不像是美國,如果動手教訓孩子很可能被剝奪孩子的撫養權,在新加坡,教育孩子是可以的,只不過,有規定該用什麼來體罰,藤條在新加坡就是被認可的
  • 看一次動漫挨一次打,家長毀掉孩子,是從「棍棒」家教開始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們就言歸正傳,結合一個實際的案例講一講這個道理。「棍棒底下出孝子」,看一次打一次我們先來說一說現實當中的一個真實案例,具體的姓名我們這裡不能透露,只把這件事情的經過說一說。只對事,不對人。
  • 今天是430國際不打小孩日!
    言歸正傳,你知道今天是什麼節日麼——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這個節日的口號是:「請試試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許你將會發現,今天過後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  網友:我把這新聞拿給我媽媽看,她說明天再打你……
  • 陳喬恩因兒時遭棍棒教育與媽媽有隔閡,專家解析明星親子關係
    ,有些明星父母能得優良,可有些卻是不及格,這不,陳喬恩就哭著說小時候被母親打罵留下心理陰影。兩人共處一室的閒暇時光幾乎無交流,採訪中母女倆都直接表達了內心的尷尬,陳喬恩稱「從我有工作記憶以來我沒有跟她很親近過」,她更自曝兒時遭受的「棍棒教育」,是給她造成心理陰影、無法和媽媽自然相處的根由。
  • 棍棒教育可能正在腐蝕你的孩子
    為了讓孩子長大成才,家長們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教育孩子。硬的不行就用軟的,軟的不行就硬來,軟硬兼施成了很多家長的教育方針。「孩子不聽話怎麼辦?」「打一頓,就行了!一頓不行那就兩頓,保管讓孩子心服口服」這是已有十多年經驗的張姐的建議。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南安是一個性格偏執的小男孩,他的精力十分旺盛,破壞力也極強。
  • 《野性的呼喚》:你怎樣教育孩子,外人就給他怎樣的「棍棒法則」
    畢竟它的內心還是「小少爺」,自由不受拘束。到第二任主人因沒了工作,不得已把它們都賣了,巴克遇到了對它使出棍棒法則的那個短暫主人。棍棒法則對巴克很有效,它不得不屈服棍子的威力,它變得順從,拖著沉重的步伐拉著雪橇往目的地淘金地走。很累,它想休息,但是棍子會如雨點般落到身上,巴克懼怕,只能往前走。
  • 棍棒底下出痞子
    作者 盧立鋒這是一句顛簸不破的謬論:「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個謬論直到如今都被很多人認可,認為好娃娃都是打出來的。真實的情況卻是:棍棒底下出痞子!她只告訴孩子:你很棒,或許你所接受的教育方式不對。從此這個孩子輟學了,他的一生在學校的時間就只有三個月。這個孩子喜歡數理化,喜歡鼓搗,他的媽媽就給她買來有關科學實驗的書籍給他看。
  • 棍棒底下出孝子?打孩子會造成哪些後果,聽聽專家的分析
    俗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黃荊條下出好人」,意思是小孩子不打不成器,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打。這是中國傳統教育中一種典型的教育方式,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真的正確嗎?今天小書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首先,小書是不贊同一味以「打」的方式教育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