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也稱「無巴掌日」。「棍棒底下出孝子」,曾被許多父母奉為育兒準則:最常見、殺傷力最弱的是用手,也可能用上各種工具:雞毛撣子、掃帚、擀麵杖……
美國《家庭心理學雜誌》一項研究證實,打孩子不會讓孩子變好,反而嚴重影響長大後的性格和行為。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兩天不罵,提拎甩褂」,一些家長難免還有這樣的想法。但你有沒有想過,眼下這個「欠揍」的小孩,可能正是當初的你。
記得小編小時候,也是經常挨打的孩子,挨揍的原因,就是因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經常被老師告狀。雖然現在回想起來,已經能夠理解父母和老師的苦心,但當時因為挨打,上學時就會對告狀的老師有一種莫名的牴觸心理,也正是因為這樣,對這位老師所教的學科不感興趣,以至於沒有打好基礎,後來一直有偏科現象。
真羨慕現在的孩子們,有很多科學有趣的方法可以進行學習訓練。所以,對於自己的孩子,我一直奉行不打不罵科學教育的方法。
因為我自小吃了專注力不夠的虧,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一直特別注意對他專注力的訓練,目前用過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例如讀繪本故事、做羅弗超輕黏土手工,幫助他提升專注力。
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孩子把閱讀和手工當作自己的興趣愛好,每天完成作業後,都要進行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左右的讀繪本、捏黏土時間,在這個期間,他會自己待在書房,要求爸爸媽媽不要打擾,在完成閱讀和超輕黏土手工作品後,還會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家人看。
每當我稱讚他的作品時,都能從孩子臉上看到發自內心的喜悅和自信。所以,只要家長們從孩子的興趣出發,選對方法,鼓勵和關愛真的可以讓孩子進步更快。
體罰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多些傾聽,多些耐心,別把「我是為孩子好」當簡單粗暴的藉口!
對待孩子,請懂得引導與尊重。
來說說,你小時候因為什麼被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