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微課堂
主講人
崔龍旺
國家註冊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國家衛計委人才中心特邀專家、北京大學天晴大講堂特邀專家、蘭州市心理學學會副會長。擅長職場解壓、人際溝通、親子教育、家庭婚姻、學生以及兒童諮詢,倍受青睞的品牌課程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黨性修養》《情緒壓力管理與醫院和諧》《塑陽光心態做快樂員工》《人際關係與有效溝通》《女性心理特徵與調造》《情緒壓力管理與自我和諧》《輕輕鬆鬆愛孩子》《女職工積極心態與幸福人生》《工作生活與心理調節》《新員工職場素養與和諧發展》《打造積極向上和卓越的執行力》等。
本期主題
嘮叨心理及對家庭的危害
「嘮叨」是什麼?就是說話囉嗦、冗長、不簡潔,對一件同樣的事一直反覆說個不停。
嘮叨,也是很多孩子對自己父母的評價。
孩子說:「我都不懂我只是考差了一次,為什麼我媽媽可以針對這件事重複說上一百次,吃飯說、喝水說、休息說,連我做作業的時候也說。煩死了。」
有一位孩子說:「媽媽總是嘮叨,像我只是一次成績不理想,她就可以一直說,說到全世界都知道我考得不好,即使下次我考好了,她還要說。我都煩死她了。但是我頂嘴她就說得更起勁,我就不說,也不理她。」
還有一位孩子說:「媽媽天天都會不停的講,叫你做功課要認真,要仔細,你怎麼又做錯了。叫你先做作業再玩,你看現在都10點多了,還沒做完作業,怎麼可能做得仔細……」
愛嘮叨別人的人往往是源於過於自戀的心理,認為自己什麼都懂,沒有一點毛病。而別人,只要是不符合他的標準的地方就是錯,就應該被嘮叨,最可怕的是你沉默還不行,而「嘮叨者」還非得讓你說自己錯了——咄咄逼人的感覺由此而來。
當嘮叨給人的感覺是一個貌似溫柔的「恐嚇」時,接下來就會變成恐怖的心理暗示,當這種暗示被現實實現時,就是所謂的「烏鴉嘴!」因為嘮叨者為了讓你聽他的,就總會列一些不好的後果來嚇唬你,額,好可怕的過度關心啊!
嘮叨往往是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反覆跟你強調,一句話可以憑一個「為你好」,跟你說一萬遍,成為一種心理暗示。
馬克·吐溫和牧師的故事
美國人有個習慣,星期天去教堂聽牧師講道,鬆弛一下平日繃得太緊的神經,淨化自己的心靈,從煩惱中解脫出來,好讓新的一周有一個新的開始。因此,每到星期天,當鎮上的教堂鐘聲響起,人們便會陸陸續續地朝著教堂走去。
牧師是這裡的主角,他負責講解那些諸如:為什麼事情募捐、不要大聲吵鬧、不要愛發牢騷、不要背後說別人壞話、不要歧視弱者、不要逃稅、要愛清潔、愛思考、愛謙讓、愛護公物等等主題。
雖然牧師講述的都是上帝的旨意,但卻都是每個人能聽得懂的淺顯道理。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去教堂聽牧師布道,但是幾乎每家都有信教的人。
一人影響多人,一代傳授一代。當然,在眾多的牧師中,也會因為演講的水準而分為上、中、下三等。這主要在於牧師的演講技巧如何。
就像美國著名的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剛開始的時候,他看著牧師站在那裡手扶講臺滔滔不絕,不僅演講的內容十分豐富,而且牧師的肢體語言也表達得淋漓盡致。
於是,馬克·吐溫覺得在募捐的時候,自己一定要比別人多捐兩倍,來表示自己對這位牧師的尊重和支持。然而,牧師在那裡已經講了四十多分鐘,卻依舊沒有要結束的跡象。這讓馬克·吐溫有些不快。又過了近三十分鐘,牧師的演講依舊沒有結束。
馬克·吐溫有些生氣了,覺得他這樣做只是在耽誤大家寶貴的時間。於是,他決定在募捐的時候,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講完,於是馬克·吐溫生氣地決定,自己一分錢也不會捐,真是太過分了。結果,又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了。
當牧師端著募捐箱來到馬克·吐溫面前的時候,由於氣憤,馬克·吐溫不僅一分錢未捐,而且,他還從箱子裡偷了二美元。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超限效應。」重複、冗長地講解一件事情,會使人從最初的接受到不耐煩,最後產生反感、討厭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生活中屢見不鮮,上司一日多次的教訓,妻子沒完沒了的嘮叨都會使對方產生反感和叛逆的心理。在家庭教育中超限效應也時常發生。如:當孩子不用心而沒考好時,父母就會不厭其煩地重複對一件事做同樣的批評,甚至把不相關的事情也牽扯出來嘮叨,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產生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1.父母的嘮叨,會使家長失去傾聽孩子心聲的機會。
2.父母的嘮叨,屬於一種看不起人的、不尊重他人的交流方式。
3.父母的嘮叨,會使親子溝通出現斷裂,孩子失去對家的眷戀。
4.父母的嘮叨,會使孩子產生不自信。
5.父母過度的嘮叨,使孩子感覺到被控制。
6.父母的嘮叨,很容易使孩子獲得「免疫力」,並親子關係受損。
7.父母的嘮叨,是扼殺孩子責任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8.父母的嘮叨,是消極思維方式和不健康生活態度。
嘮叨的最終結果:消耗了孩子的耐心和陽光,給孩子帶去了未來的煩躁,而且還破壞了家庭關係。
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抓住不放」,厭煩心理、叛逆心理也會隨之減低。同樣,頻繁、廉價的表揚也是會適得其反的。
一個習慣了嘮叨的父母,怎麼才能變得不嘮叨呢?
其實父母嘮叨是對子女的不放心,要解決嘮叨的問題,一方面是增加對子女的信心,另一方面是找一種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關心。會教育孩子的父母,是寬容、寬鬆、寬厚的,而不是對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指手畫腳。好父母會尊重孩子,變「說」為「聽」,只是對孩子提出原則性建議,這樣才能獲得孩子的信任和認同。反過來,如果孩子長期被嘮叨,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以及逃無可逃的處境,他們就會啟動「選擇性失聰」來保護自己。這樣,家長的教育就不起作用了。
信息發布:蘭州市婦聯兒童部
蘭州市婦聯信息中心
原標題:《家教微課堂 | 嘮叨心理及對家庭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