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7 18: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為幫助家庭建立起高質量的親子關係,
構建和諧家庭,提升家庭整體幸福感,
營造全市家家幸福安康的生動局面。
「巴中婦聯」微信公眾號特別推出
2020巴小妹家教網絡課堂
為全市兒童家庭送上科學家庭教育大禮包~
我家孩子在學校裡總是錯拿別人的東西,
這該怎麼辦?
我家大寶總是搶二寶東西,
又哭又鬧的,怎麼說都不聽。
今天我們將走進巴小妹家教網絡課堂
讓你更懂孩子↓↓↓
案例呈現
小凱是某小學二年級的男生,一直以來,小凱都是個聽話乖巧的孩子,對學習很認真,也很熱心做老師的小幫手。但最近老師和同學們發現了小凱有個很不好的習慣:總是把不屬於自己的物品帶回家,比如同學的鉛筆、橡皮、尺子等,他都會自己裝進書包裡帶回家。
根據小凱的這個情況,老師多次與小凱聊過,小凱每次都點頭說知道了,但過後很快又忘記了,又再次重複。於是老師邀請小凱的母親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小凱的母親每天都檢查小凱帶回家的書包,一旦發現不屬於小凱的物品,就進行嚴肅的批評甚至為此打過小凱,但每次教育完後,小凱會好一陣,過段時間又會重複出現。
小凱的家是個四口之家,父母、小凱和他的弟弟,弟弟比小凱只小一歲,兩兄弟從小一起長大,同住一個房間,經常因為玩具等物品產生搶奪和打鬧,母親也難以平衡他們之間的關係,現在小凱又出現這樣的壞習慣,家長很著急,也很苦惱。
案例分析
根據小凱的家庭結構情況和在校表現,可以總結出他在校隨意拿他人物品的行為主要原因有三點:
1、界限不清
小凱從小與弟弟一起長大,他對於自己的物品和弟弟的物品通常界限不清,加上兄弟倆經常因為玩具的歸屬問題搶奪和打鬧,兄弟倆之間物品混搭使用。
2、被尊重感缺失
由於小凱比弟弟大,在與弟弟搶奪玩具或使用物品的時候,家長都要求小凱讓著弟弟,於是小凱被迫忍讓,心有不甘但又無可奈何,導致小凱的被尊重感未被滿足。
3、渴望關注
由於家裡有兩個一般大的孩子,父母的關照都同時進行,而小凱的內心渴望父母對自己的關注是唯一的,當自己的行為出現偏差時,父母才把「唯一」的眼光放到了自己的身上。於是「拿別人東西,被關注的就多,父母就只看我一人」成為了小凱的慣用模式。
解決孩子界限不清的方法
JIE JUE
1.標籤法
將孩子的物品進行劃分和歸屬,並且貼上名字標籤,同時建立規則:自己的物品屬於自己,他人如果想要,需要借,並且過後要求對方歸還;同理,自己想要他人物品,也需要有借有還。
2.孩子之間的矛盾自己處理
父母不再做孩子之間的裁判官,他們的矛盾交給孩子自己處理,磨合彼此之間的合作共處,同時父母給予愛的引導,給孩子建立兄弟姐妹情誼的機會。
3.給予每個孩子愛的關注
父母定期輪流只帶一個孩子出去遊玩,讓每個孩子都充分享受過父母唯一的愛和關注。
· END ·
原標題:《2020巴小妹家教網絡課堂 | 孩子總愛拿別人的東西怎麼辦?》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