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抑鬱症,你那是矯情,別瞎想了」

2020-12-24 騰訊網

近日,有一條熱搜映入視線:「家長不知道為什麼小孩會得抑鬱症」。

該話題的閱讀量已經達到2.6億,討論3.9萬,很多網友紛紛留言,訴說自己的成長遭遇,從這些留言中可以看出,其實有很多家長並不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近日,國家衛健委也發布通知,將抑鬱症納入中學生體檢範圍,加大對青少年人群的幹預力度。

抑鬱症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青少年得抑鬱症的比例也在上升。

抑鬱症嚴重的患者經常會產生輕生的念頭。

知乎上有個話題是「抑鬱症患者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不凡同學:《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作者林奕含,重度抑鬱症患者,曾說過:我失去了快樂的能力,就像有人失去他/她的眼睛,然後再也拿不回來一樣。

但與其說是快樂,說的更準確一點,是熱情。我失去了吃東西的熱情,我失去了與人交際的熱情,以至於到最後,我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情。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會感覺自己和這個世界是兩個維度,自己站在維度外看著這個世界快速的發展,仿佛和自己沒有半點關係。沒有什麼事是重要的,也都很無所謂,甚至是生命。

@尾生:我生活在世上的每一天,都無比痛苦。自殘與崩潰是常態。死亡是我最大的願望,那對我來說意味著解脫。

一項大於10年的前瞻隨訪研究顯示,抑鬱障礙的自殺率約為4.0%~10.6%。

一項Meta分析資料分析也顯示,抑鬱障礙的終生自殺風險為6%。

從新聞媒體的報導中也可以看到,有不少青少年因為抑鬱症自殺。

前幾日,就發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一名15歲女生跳樓,父親在樓下徒手接女兒被砸身亡,事發後,女孩母親稱女兒患有抑鬱症。

現在有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的抑鬱情緒是孩子自己在瞎想,是矯情。

殊不知,正是這種錯誤的觀念,導致很多孩子持續的情緒累積,得不到及時地發現和治療,最終釀成悲劇。

你還不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嗎?

1、抑鬱症年輕化已經成為一個趨勢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團隊協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對青年進行了心理健康專題調查。

對14~35歲青年進行的調查發現,受訪青年中近三成具有抑鬱風險,近一成有抑鬱高風險。

通過調研發現,超過半數青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問題,其中,中學在讀學生7.7%存在高抑鬱風險。

然而,與這個趨勢成不對等的是,堅持治療的患者卻很少。

《2019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發布的報告中也稱,在全球範圍內大約有3.4億各個年齡段的人患有抑鬱症。

也就是說,你我身邊每10個人中就有1人飽受抑鬱症的折磨。

但接受正規治療,堅持吃藥+心理諮詢的患者不到7%,有一項數據顯示,超過46%的自殺身亡者死時都患有精神疾病,最常見的則是抑鬱症。未經治療的精神疾病是絕大多數患者自殺的原因。

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很多孩子的抑鬱症是可以治癒的,但是因為家長一次一次的不重視,也喪失了治癒的希望,只能任由抑鬱症不斷地加重。

在熱搜話題下,也有很多網友表示,自己的家人都覺得抑鬱症不是什麼病,不需要去醫院。

在一些家長的眼裡,仿佛沒有病痛,沒有發燒的病都不算病。

@販丞雜貨店:「我在想要不要跟我媽媽說,讓她帶我去看病,但我又好擔心她覺得我是在無病呻吟。」

@lmmaturity、WG輝:「去年休學在家發病的時候,我爸依然覺得我只是矯情。後來我吞了安眠藥,醒來我爸就在旁邊一頓數落。」

@LuckySevan:「他們還是覺得抑鬱症不是什麼重要的病,吃藥對神經系統有損害,一切都要靠自己調節,就算已經確診,所謂的抑鬱也不過是你抗壓能力太低,是你還沒有長大,是你還沒有適應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

從這些留言也可以看出來,很多家長缺少對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缺乏對心理疾病的了解,認識不到心理疾病的嚴重性。

其實,國家衛健委的通知也體現了青少年抑鬱症的狀況早已不容樂觀,不只家長,很多學校也缺乏對孩子的心理教育。

所以,國家衛健委的通知中也提到,中學、高等院校均設置心理輔導(諮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配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

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中學、高等院校所有學生的必修課,每學期聘請專業人員進行授課,指導學生科學認識抑鬱症,及時尋求專業幫助等。

2、別再說孩子沒壓力了,青少年抑鬱症的壓力來源真的不少

科普中國曾寫過:青少年抑鬱症的壓力來源有很多,可能來自學校、家庭或是一些突變事件。

如果周圍的環境不能給予他們美好的成長體驗,一件小事也會使他們幼小的心靈受到摧殘,再加上日積月累的沉澱發酵,有可能會愈發抑鬱,最終患上抑鬱症。

例如校園暴力,校園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屢禁不止,根據「國際計劃」的估計,每年有2.46億兒童和青少年在校園內外經歷暴力事件。

有很多孩子都在遭受著校園暴力,媒體報導的也有很多。

有很多孩子因為校園暴力,受到了不可磨滅的傷害,很多孩子甚至一生都沒辦法走出來,嚴重的還會產生輕生的念頭。

知乎上一位被施暴者在成年之後回憶起校園暴力:

「整整十五年,在那一間我被他們毆打的教室中,他們欺凌完我順利離開,只有我,被無盡的恐懼困在裡面,十五年都沒有走出來。」

青少年抑鬱症的壓力來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來自家庭,包括家人不斷施加的學業壓力,家庭的不和睦等等。

有網友的發言就說:

@LuckySevan:「我不知道到底是他們的錯還是我真的不夠好,我好像永遠達不到他們的要求。

別人家的孩子學習5分鐘玩了10分鐘,就是刻苦努力,懂得勞逸結合,我學了10分鐘玩了5分鐘就是不務正業,難怪成績差」

@是源源的小迷妹呀:「就是不管你怎麼做,他們都覺得你比不上別人。每次在別人面前把你說的一無是處,對你很少有表揚。」

很多家長不重視心理疾病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家長感覺不到孩子的壓力,對孩子的處境沒有充分的了解。

總覺得,一個孩子能有什麼壓力,除了學習什麼都不用管,相比於自己賺錢養家的社會壓力,算不了多大的事情。

但是這樣想的家長,忽略了一件事情,就是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都還在發育,還在處於一個不成熟的狀態。

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敏感、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環境變化的刺激。

在他們成長的環境中,他們所承受的壓力,真的是很大的壓力。

3、過多的打擊式教育不可取,鼓勵的話語可以緩解孩子的抑鬱情緒

「什麼都不能跟人家比,誰像你一樣沒有用啊」

「這題你不是練好幾遍,笨得喔」

你是否對孩子說過這些話?

這是熱搜中一個公益廣告視頻中的話,這是一個簡單的排字遊戲,裡面的字是很多家長們經常對孩子說的話,但是一換順序,傷心的字眼就變成了鼓勵的話語。

「什麼都不能跟人家比,誰像你一樣沒有用啊」,一換順序,變成了「沒有誰能像你一樣啊,不用什麼都跟人家比」

「這題你不是練好幾遍,笨得喔」,一換順序,變成了「你不笨,是這題得練好幾遍」

最後主題是【態度改變,孩子的人生也會跟著改變】

很多網友留言,紛紛表示,太真實了。

在中國傳統的偏向內斂含蓄的氛圍中,相比於對孩子直白地說一些鼓勵的話語,很多家長可能會感到不適;也有家長會認為總誇孩子,會讓孩子不上進。

可是,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激將法,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相對應的適合每個孩子的教育方法也並不是完全一樣的,最重要的孩子心裡是怎麼想的。

但是再適用激將法的孩子,也不能一直在挫折教育下成長,每個孩子都需要家長的鼓勵,過多的打擊式教育會引發孩子的自卑感,會傷害孩子的心靈。

少年說中,其中的一位女孩和媽媽的對話是這樣的:

女孩在臺上大聲向自己的媽媽喊:「你為什麼老是打擊我,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

媽媽回應:「我知道我不斷的打擊你,因為我知道你的性格裡頭,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女孩哭著繼續說:「我說了我不適合激將法,你們老是在這裡打擊我,我就一定覺得自己很差。」

女孩如此的哭訴,媽媽還是沒改變自己的想法:「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是要拍一下;當你覺得自己很弱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推你一把。」

最終女孩還是沒有說通媽媽,哭著下臺。

美國愛荷華大學一項研究也顯示: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語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積極和充滿鼓勵的。

李玟瑾老師也曾說過:「毀掉孩子一生的,往往就是父母的語言暴力。」

雖然孩子抑鬱症的來源有很多,不一定都是家庭教育的結果,但是孩子的抑鬱症的恢復和治療,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家人的鼓勵和溫暖。

家長不經意間的語言暴力,不僅不會激勵孩子,還會加重孩子的抑鬱情緒。

有個網友的留言,訴說了在她得了抑鬱症之後,父母溫暖的舉動。

@禿昏頭:「我因為校園暴力,開始厭學,考慮自殘,開始動了死這個念頭。

我爸媽也意識到了,剛開始,他們選擇很傳統的激將法,問我「有什麼坎過不去?」

後來他們帶我去醫院看心理醫生,心理醫生和他們聊完,他們又問我「你想不想養只寵物」

他們之後就沒有逼我去幹不想幹的事,甚至幫我撒謊去應付學校。

他們臥室的書架上有很多關於心理學的書,他們每晚陪我一起去跑步,他們也不怪我不和他們交流。

可能我現在也並不是完全健康的心理狀態,但是我感激我的父母。

他們大概不知道為什麼我會有這種狀況,但是他們理解我生病了,他們尊重我的敏感與傷心。」

雖然這位網友的父母並不理解孩子的舉動,但是他們知道自己的孩子生病了,需要去醫院治療,他們也會嘗試著去了解孩子,去看心理學書籍,想要走進孩子心裡,幫助孩子走出陰影。

孩子之所以能走出來,不是因為父母有多理解孩子抑鬱的心理狀況,他們也並不理解,而是因為父母的愛溫暖了孩子,幫助孩子一點一點走出困境。

你看,即使不理解孩子的抑鬱情緒,還是可以用愛溫暖孩子。

孩子感受到了自己是被愛著的,即使再大的困境也能在父母溫暖的愛下走出來。

所以,抑鬱的孩子,更需要家長的鼓勵,更需要家長的愛。

願每個得抑鬱症的孩子都能被愛治癒。

相關焦點

  • 你那句「別瞎想」真要命
    而且,他們又和我說那些話了……她是我的朋友,一個重度抑鬱症患者。她也是我的採訪對象,我第一次和她坐下來當面聊這件事。01.「就是沒想開而已,別把這當回事兒」「發作最嚴重的時候嘛?「但你知道嘛?其實最難受的不是發作的時候,反而是別人安慰你的時候。哦對了,記得把這個安慰加上引號哈哈。」我理解她說的「安慰」,字字誅心的「安慰」。「哎呀你就是矯情,想太多了,不就那點事兒麼有啥的?」「別拿這個當做病就好了,看開點兒。」
  • 抑鬱症到底是不是矯情
    在以前那個年代,抑鬱症對許多人來說都是十分陌生的這字眼,而在如今卻成了家常便飯。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我看到過網上許多不負責任的評論,說什麼才多大,這麼玻璃心,就是吃飽了閒的沒事做,多做點工作(多做幾道題)就啥事兒都沒有了。
  • 為什麼抑鬱症患者,不是矯情與懶惰呢?快來看看吧!
    有位網友評論說:「我想知道抑鬱為什麼不能說成是自己的懶惰,矯情什麼之類的,說自己是抑鬱不是在為自己的懶惰無能找藉口嗎?」可能非抑鬱症患者會覺得,很多說自己有抑鬱症的人整天什麼也不幹,不娛樂不工作不鍛鍊不接觸陽光,根本就是太懶了自找的,不過對於真·抑鬱症患者來說,這種看法屬於逆果為因。抑鬱症患者不是因為「懶惰」患上抑鬱症,而是因為患上了抑鬱症,做什麼都覺得沒有勁、活著也覺得沒有意思,才顯得「懶惰」。
  • 抑鬱症低齡化,愛孩子的你千萬別以為那只是「矯情」 |一周精讀
    情景六:把壓力轉交給孩子 「你曾經是個很優秀的學生,最近成績怎麼差得這麼離譜?」 「你這種成績能考上什麼大學?」 「我還怎麼跟你張阿姨炫耀,一點不知道給父母長臉!」
  • 抑鬱症患者自殺後周圍人怎麼想?覺得都是矯情
    因為抑鬱症逝去的生命已經足夠多,然而迄今為止,它仍然沒有像其他身體疾病一樣被正視。甚至在不少人眼中,抑鬱症=作!  而在抑鬱症患者真的做出了過激行為甚至是丟掉性命後,他們又開始後悔莫及。    很多時候,抑鬱症患者好不容易鼓足勇氣說出來,得到的不是理解,而是他們異樣的眼光,覺得你太矯情、玻璃心、沒事找事。
  • 別再說抑鬱症患者矯情了,康復後的4個優勢讓你刮目相看!
    當身邊有人得了抑鬱症,莫說矯情,莫說他懶,莫說他有問題,這會對當事人造成更大傷害,至少做到「不幫助,也不傷害」吧。就拿這次新冠肺炎來說吧,誰願意感染上這種病呢?活著遭罪,生不如死。同理,又有誰願意患上抑鬱症呢?或許幾個月,或許幾年,當他康復後,有4個優勢能讓看不起抑鬱症的人刮目相看。優勢1:感恩——感謝上天賜予我「再生」的機會感恩生活,感恩父母。
  • 抑鬱症不是矯情,也不是脆弱,它是一種病!
    很多人對於抑鬱症有著很大的誤解,認為抑鬱症並不是病,就是患者比較矯情,其實這種認知是非常的錯誤的,它是一種病比較常見的精神病之一,在我們國家患上這種疾病的人就有幾千萬人,每年自殺人數中多數是因為抑鬱症,但是接受治療的患者卻不多只有10%,其中包括不規範治療的患者,說道這裡很多網友不由好奇抑鬱症的發病機制是什麼
  • 抑鬱症患者的大腦到底在「想什麼?
    2003年4月1日,張國榮的縱身一躍,讓人們從此記住了一個詞,抑鬱症。2010年7月5日,周迅的前男友、電影《蘇州河》的男主角、43歲的賈宏聲從14層樓墜下身亡。2016年9月16日,喬任梁因重度抑鬱症在上海自殺身亡。你可能仍舊以為,抑鬱症只是一種矯情的產物,一場心情的事故。
  • 抑鬱症有哪些明顯表現?很多人有抑鬱症卻不知道,可能真不是矯情
    說到抑鬱症,很多人都不會陌生,似乎一提到這個字眼,我們的情緒就會有一種莫名的低落感,很多人對抑鬱症最開始的印象,可能和香港巨星張國榮先生的離世有關,這也是抑鬱症第一次呈現在我們大眾媒體面前,從而引起了人們對這種問題的關注與討論。
  • 得了抑鬱症是什麼模樣?
    甚至很多人會認為壓根就沒有什麼抑鬱症,僅僅是某些人因為一些消極情緒而悲觀、悶悶不樂,矯情地覺得自己像是得了抑鬱症,有自殺傾向等。抑鬱症有什麼主要症狀?抑鬱症≠抑鬱情緒。抑鬱總是和各種挫折相伴,是一種正常情緒,來的快去的也快。抑鬱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確,且能長時間對人造成影響。抑鬱症不是矯情、嬌氣。
  • 抑鬱症並非矯情:來自周圍朋友的求救信號
    換成是抑鬱症,結果也是一樣。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在對待抑鬱症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上都遠遠不夠,真正在醫院接受心理輔導的患者可謂是寥寥無幾。「活在這世上的人,誰容易?誰都會有心情不好的時候,怎麼就你矯情?!」
  • 靜夜思|瞎想太多,最先拖垮自己
    你可能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但你現在得做點什麼,找到方向當然很好,沒有找到的話,至少讓你排除一個錯誤選項。想太多,不會讓我們接近真相,只會讓我們裹足不前,耽誤我們去經歷去感受的進度。其實當你去面對,去經歷,去感受,你會發現事情比你瞎想的輕鬆多了。
  • 喬任梁去世三年後,22歲女孩深夜失聯:你以為的矯情,要了20萬人的命!
    也許,在很多人眼裡,那些說著「跳海」、「不想活了」之類的人,都只是隨便說說而已,很少有人會把它當真,甚至還有人認為那是矯情。其實,他們並不是矯情,他們只是得了一種叫做抑鬱症的病而已。就像是心靈的感冒,和身體的感冒一樣,每個人都會遇到它。可遺憾地是,很多人都沒有認真地了解過它。
  • 別再說「高功能抑鬱症」「微笑抑鬱症」了,真正的抑鬱症是這樣的
    我看到很多心理圈的同行致力在科普抑鬱症是什麼及相應的應對措施,同時看到更多的大眾對抑鬱症的恐懼:大眾有了很好自我覺察能力後,進而產生了更多對號入座的過程——當「高功能抑鬱症」「微笑抑鬱症」這些看上去很專業的名詞出現後,人們看似對抑鬱症的了解更多了,知道了更多的抑鬱症的表現形式,同時更多了很多不安:我雖然每天看上去開開心心的,工作也很積極,但是我一個人的時候覺得很無聊沒有意義
  • 抑鬱症並不是矯情也不是想不開,而是患者真的病了
    但是,你真的了解抑鬱症嗎?一位抑鬱症患者回憶6年抑鬱的生活經歷:六年了,但是發生的那些事卻依然歷歷在目,仿佛是昨天發生的那樣。六年來,多少次我在噩夢中尖叫著醒過來,多少次我躲在被子裡咬著牙拼了命的不讓自己哭出來。我受的委屈我想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這六年過著對我而言生不如死的日子,是我這輩子最大的陰影。
  • 25歲女星自殺後細節曝光:你的一句「矯情」,要了20萬人的命
    就像最近的熱播劇中,罹患抑鬱症的楊步凡,不僅在班級裡被同學嘲笑:「什麼抑鬱症啊,就是矯情唄,嘰嘰歪歪,真當自己是文藝青年了」只要你成績夠好,就沒有什麼想不開的事兒。」除此之外,關於抑鬱症的信息,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以至於在知乎上搜索「抑鬱症的表現有什麼?」時,點讚最高的才會是一條抑鬱症患者的戳心自述:「沒人覺得我病了,他們只是覺得我想太多了。」也正是因為這樣,才讓抑鬱症的自殺率越來越高。
  • 抑鬱症成人類第二大殺手,並非是現代人太矯情
    許多人覺得抑鬱症就是因為人太矯情了,之前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也沒聽說這麼多事兒,都是慣出來的毛病。其實抑鬱症根本沒有這麼簡單,它需要我們足夠的重視。01、抑鬱症將成僅次於癌症的殺手根據央視網的消息,抑鬱症患者逐漸增多,它正在成為威脅人類生命的第二大殺手,僅次於癌症。在全球範圍內,可預計的抑鬱症患者約為3.5億人,但是抑鬱症相當難以察覺,許多人完全注意不到。
  • 拼多多員工跳樓:別讓抑鬱奪走你親人,他們不是矯情,只是生病了
    雖然不知道這個女孩經歷了什麼但我看到這個視頻,真的很心酸在人們普遍的認知中,抑鬱症就是不開心做作、無所事事和懶惰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深切體會患者的痛苦與掙扎即使抑鬱症這個詞已經不再陌生可對於身邊抑鬱症患者我們很難想到他們這是病了1985年5月香港演員翁美玲因感情問題導致抑鬱症
  • 抑鬱症低齡化:少年的煩惱並非只是「矯情」
    抑鬱症低齡化:少年的煩惱並非只是「矯情」專欄如今的生活條件雖然更好了,但青少年遇挫的概率也大大增加,需要各方更多關注。10月10日是精神衛生日。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預計現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近日,新京報刊發專題報導,走進深受抑鬱症困擾的患者及其家庭,向心理學專家問計。報導再度引發了公眾對抑鬱症群體的關注,而其中,抑鬱症低齡化的問題,應引起更多的重視。理想單一化從眾化,加重青少年挫折感數據顯示,全球抑鬱症患者遍布各年齡段。
  • 抑鬱症:家屬在幫助抑鬱症患者走出困境時,這五句話最好不要說
    有粉絲給我留言,「老師,抑鬱症是因為承受能力差,沒受過什麼挫折打擊嗎?抑鬱症是矯情嗎?」 我回復,「不是,是身體生病了,神經遞質發生了改變,人體內的多巴胺分泌減少,感受不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