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條熱搜映入視線:「家長不知道為什麼小孩會得抑鬱症」。
該話題的閱讀量已經達到2.6億,討論3.9萬,很多網友紛紛留言,訴說自己的成長遭遇,從這些留言中可以看出,其實有很多家長並不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近日,國家衛健委也發布通知,將抑鬱症納入中學生體檢範圍,加大對青少年人群的幹預力度。
抑鬱症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青少年得抑鬱症的比例也在上升。
抑鬱症嚴重的患者經常會產生輕生的念頭。
知乎上有個話題是「抑鬱症患者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不凡同學:《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作者林奕含,重度抑鬱症患者,曾說過:我失去了快樂的能力,就像有人失去他/她的眼睛,然後再也拿不回來一樣。
但與其說是快樂,說的更準確一點,是熱情。我失去了吃東西的熱情,我失去了與人交際的熱情,以至於到最後,我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情。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會感覺自己和這個世界是兩個維度,自己站在維度外看著這個世界快速的發展,仿佛和自己沒有半點關係。沒有什麼事是重要的,也都很無所謂,甚至是生命。
@尾生:我生活在世上的每一天,都無比痛苦。自殘與崩潰是常態。死亡是我最大的願望,那對我來說意味著解脫。
一項大於10年的前瞻隨訪研究顯示,抑鬱障礙的自殺率約為4.0%~10.6%。
一項Meta分析資料分析也顯示,抑鬱障礙的終生自殺風險為6%。
從新聞媒體的報導中也可以看到,有不少青少年因為抑鬱症自殺。
前幾日,就發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一名15歲女生跳樓,父親在樓下徒手接女兒被砸身亡,事發後,女孩母親稱女兒患有抑鬱症。
現在有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的抑鬱情緒是孩子自己在瞎想,是矯情。
殊不知,正是這種錯誤的觀念,導致很多孩子持續的情緒累積,得不到及時地發現和治療,最終釀成悲劇。
你還不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嗎?
1、抑鬱症年輕化已經成為一個趨勢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團隊協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對青年進行了心理健康專題調查。
對14~35歲青年進行的調查發現,受訪青年中近三成具有抑鬱風險,近一成有抑鬱高風險。
通過調研發現,超過半數青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問題,其中,中學在讀學生7.7%存在高抑鬱風險。
然而,與這個趨勢成不對等的是,堅持治療的患者卻很少。
《2019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發布的報告中也稱,在全球範圍內大約有3.4億各個年齡段的人患有抑鬱症。
也就是說,你我身邊每10個人中就有1人飽受抑鬱症的折磨。
但接受正規治療,堅持吃藥+心理諮詢的患者不到7%,有一項數據顯示,超過46%的自殺身亡者死時都患有精神疾病,最常見的則是抑鬱症。未經治療的精神疾病是絕大多數患者自殺的原因。
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很多孩子的抑鬱症是可以治癒的,但是因為家長一次一次的不重視,也喪失了治癒的希望,只能任由抑鬱症不斷地加重。
在熱搜話題下,也有很多網友表示,自己的家人都覺得抑鬱症不是什麼病,不需要去醫院。
在一些家長的眼裡,仿佛沒有病痛,沒有發燒的病都不算病。
@販丞雜貨店:「我在想要不要跟我媽媽說,讓她帶我去看病,但我又好擔心她覺得我是在無病呻吟。」
@lmmaturity、WG輝:「去年休學在家發病的時候,我爸依然覺得我只是矯情。後來我吞了安眠藥,醒來我爸就在旁邊一頓數落。」
@LuckySevan:「他們還是覺得抑鬱症不是什麼重要的病,吃藥對神經系統有損害,一切都要靠自己調節,就算已經確診,所謂的抑鬱也不過是你抗壓能力太低,是你還沒有長大,是你還沒有適應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
從這些留言也可以看出來,很多家長缺少對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缺乏對心理疾病的了解,認識不到心理疾病的嚴重性。
其實,國家衛健委的通知也體現了青少年抑鬱症的狀況早已不容樂觀,不只家長,很多學校也缺乏對孩子的心理教育。
所以,國家衛健委的通知中也提到,中學、高等院校均設置心理輔導(諮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配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
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中學、高等院校所有學生的必修課,每學期聘請專業人員進行授課,指導學生科學認識抑鬱症,及時尋求專業幫助等。
2、別再說孩子沒壓力了,青少年抑鬱症的壓力來源真的不少
科普中國曾寫過:青少年抑鬱症的壓力來源有很多,可能來自學校、家庭或是一些突變事件。
如果周圍的環境不能給予他們美好的成長體驗,一件小事也會使他們幼小的心靈受到摧殘,再加上日積月累的沉澱發酵,有可能會愈發抑鬱,最終患上抑鬱症。
例如校園暴力,校園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屢禁不止,根據「國際計劃」的估計,每年有2.46億兒童和青少年在校園內外經歷暴力事件。
有很多孩子都在遭受著校園暴力,媒體報導的也有很多。
有很多孩子因為校園暴力,受到了不可磨滅的傷害,很多孩子甚至一生都沒辦法走出來,嚴重的還會產生輕生的念頭。
知乎上一位被施暴者在成年之後回憶起校園暴力:
「整整十五年,在那一間我被他們毆打的教室中,他們欺凌完我順利離開,只有我,被無盡的恐懼困在裡面,十五年都沒有走出來。」
青少年抑鬱症的壓力來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來自家庭,包括家人不斷施加的學業壓力,家庭的不和睦等等。
有網友的發言就說:
@LuckySevan:「我不知道到底是他們的錯還是我真的不夠好,我好像永遠達不到他們的要求。
別人家的孩子學習5分鐘玩了10分鐘,就是刻苦努力,懂得勞逸結合,我學了10分鐘玩了5分鐘就是不務正業,難怪成績差」
@是源源的小迷妹呀:「就是不管你怎麼做,他們都覺得你比不上別人。每次在別人面前把你說的一無是處,對你很少有表揚。」
很多家長不重視心理疾病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家長感覺不到孩子的壓力,對孩子的處境沒有充分的了解。
總覺得,一個孩子能有什麼壓力,除了學習什麼都不用管,相比於自己賺錢養家的社會壓力,算不了多大的事情。
但是這樣想的家長,忽略了一件事情,就是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都還在發育,還在處於一個不成熟的狀態。
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敏感、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環境變化的刺激。
在他們成長的環境中,他們所承受的壓力,真的是很大的壓力。
3、過多的打擊式教育不可取,鼓勵的話語可以緩解孩子的抑鬱情緒
「什麼都不能跟人家比,誰像你一樣沒有用啊」
「這題你不是練好幾遍,笨得喔」
你是否對孩子說過這些話?
這是熱搜中一個公益廣告視頻中的話,這是一個簡單的排字遊戲,裡面的字是很多家長們經常對孩子說的話,但是一換順序,傷心的字眼就變成了鼓勵的話語。
「什麼都不能跟人家比,誰像你一樣沒有用啊」,一換順序,變成了「沒有誰能像你一樣啊,不用什麼都跟人家比」
「這題你不是練好幾遍,笨得喔」,一換順序,變成了「你不笨,是這題得練好幾遍」
最後主題是【態度改變,孩子的人生也會跟著改變】
很多網友留言,紛紛表示,太真實了。
在中國傳統的偏向內斂含蓄的氛圍中,相比於對孩子直白地說一些鼓勵的話語,很多家長可能會感到不適;也有家長會認為總誇孩子,會讓孩子不上進。
可是,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激將法,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相對應的適合每個孩子的教育方法也並不是完全一樣的,最重要的孩子心裡是怎麼想的。
但是再適用激將法的孩子,也不能一直在挫折教育下成長,每個孩子都需要家長的鼓勵,過多的打擊式教育會引發孩子的自卑感,會傷害孩子的心靈。
少年說中,其中的一位女孩和媽媽的對話是這樣的:
女孩在臺上大聲向自己的媽媽喊:「你為什麼老是打擊我,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
媽媽回應:「我知道我不斷的打擊你,因為我知道你的性格裡頭,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女孩哭著繼續說:「我說了我不適合激將法,你們老是在這裡打擊我,我就一定覺得自己很差。」
女孩如此的哭訴,媽媽還是沒改變自己的想法:「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是要拍一下;當你覺得自己很弱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推你一把。」
最終女孩還是沒有說通媽媽,哭著下臺。
美國愛荷華大學一項研究也顯示: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語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積極和充滿鼓勵的。
李玟瑾老師也曾說過:「毀掉孩子一生的,往往就是父母的語言暴力。」
雖然孩子抑鬱症的來源有很多,不一定都是家庭教育的結果,但是孩子的抑鬱症的恢復和治療,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家人的鼓勵和溫暖。
家長不經意間的語言暴力,不僅不會激勵孩子,還會加重孩子的抑鬱情緒。
有個網友的留言,訴說了在她得了抑鬱症之後,父母溫暖的舉動。
@禿昏頭:「我因為校園暴力,開始厭學,考慮自殘,開始動了死這個念頭。
我爸媽也意識到了,剛開始,他們選擇很傳統的激將法,問我「有什麼坎過不去?」
後來他們帶我去醫院看心理醫生,心理醫生和他們聊完,他們又問我「你想不想養只寵物」
他們之後就沒有逼我去幹不想幹的事,甚至幫我撒謊去應付學校。
他們臥室的書架上有很多關於心理學的書,他們每晚陪我一起去跑步,他們也不怪我不和他們交流。
可能我現在也並不是完全健康的心理狀態,但是我感激我的父母。
他們大概不知道為什麼我會有這種狀況,但是他們理解我生病了,他們尊重我的敏感與傷心。」
雖然這位網友的父母並不理解孩子的舉動,但是他們知道自己的孩子生病了,需要去醫院治療,他們也會嘗試著去了解孩子,去看心理學書籍,想要走進孩子心裡,幫助孩子走出陰影。
孩子之所以能走出來,不是因為父母有多理解孩子抑鬱的心理狀況,他們也並不理解,而是因為父母的愛溫暖了孩子,幫助孩子一點一點走出困境。
你看,即使不理解孩子的抑鬱情緒,還是可以用愛溫暖孩子。
孩子感受到了自己是被愛著的,即使再大的困境也能在父母溫暖的愛下走出來。
所以,抑鬱的孩子,更需要家長的鼓勵,更需要家長的愛。
願每個得抑鬱症的孩子都能被愛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