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韓國當紅女藝人崔雪莉被經紀人發現在家中自縊身亡,年僅二十五歲,死因是由於久治不愈的抑鬱症。
抑鬱症亦稱抑鬱障礙,以持續不間斷的心情低落為顯著特徵,若不予理會,任其發展,只會加劇情緒的失落,直至悲觀厭世,走上絕路。
抑鬱症在世界疾病的排行榜上已名列第四,預計之後幾年還會呈上升趨勢。有數據顯示,我國的抑鬱症患病率在3%-5%的區間,甚至達到了6%以上,病患及自殺身亡者數量也在成倍增長,其危害程度不容小覷。
抑鬱症起初不過被看作是情緒病,換句話講是心靈上的感冒,人們通常在發燒或是肚子疼這類明顯的病症出現後才會去醫院就醫。
像普通感冒一類的病症在一般情況下都難以被重視,休息幾天,再不濟吃點藥,最多一周也就好了,就醫更是毫無必要。可若是因為病症輕就不重視,拖延久了,感冒也會拖成發燒,甚至是肺炎。
換成是抑鬱症,結果也是一樣。
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在對待抑鬱症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上都遠遠不夠,真正在醫院接受心理輔導的患者可謂是寥寥無幾。
「活在這世上的人,誰容易?誰都會有心情不好的時候,怎麼就你矯情?!」
「就是情緒不好而已,有什麼可治療的,過幾天也就好了。」
人們永遠不會將抑鬱症視作真正的疾病,甚至將其視作無事找事的神經病。
世上從無感同身受一說,痛苦在誰身上,誰才會有所體會。他們心中所承受的壓力與煎熬,也只有當事人最為清楚。
患病的藝人不過是冰山一角,在鏡頭拍攝不到的地方,也有許多普通人深受其害,這當中也會有我們身邊之人,他們的病症並非無跡可尋,如果細心觀察,他們的細微變化都會是向親朋或身邊之人求救的信號。
可能只需要你不經意的一個舉動和關懷,就能將深陷絕望與困境中的人拉離死亡的邊緣。
求救信號一:社交平臺上經常出現的悲戚人生感嘆和充滿壓抑的圖畫。
如果你發現你身邊的某個人,社交圈上儘是黑暗密布,烏雲滿天,字裡行間透露著對生活的悲觀失望,面對下方評論卻隻字不回,第二天照舊發布類似的內容。
從對方發布的圖片中也能看出端倪。諸如被困於狹小空間不得自由的人或物,或是走在黑暗迷途的森林中,亦或是一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詭異形狀等,都是他們此刻內心的真實寫照。
迷茫,無助,渴望被安慰和理解,全部融入到了一張張圖片當中。
解決方案:
社交平臺是他們的傾訴樹洞,無需評論,過多的言語評論會加劇他們對自身反常的認知,從而令他們感到痛苦與不安。
私信中的日常關懷即可,對方所需要的不過是一個傾聽者。我們可以與往常一般與對方聊天談心,以聽眾的立場讓對方說出自己的想法。
只是對方的經歷你無法感同身受,所以切忌以說教的口吻來勸解對方,否則那些冷冰冰的道理只會讓對方更加迷茫無助。
求救信號二:對社交聚會的恐懼與迴避。
社恐是抑鬱症中較為明顯的發病特徵,若是你們當中其中一個朋友在工作並不忙的情況下還五次三番推辭你們為數不多的聚會。
即使在參加聚會的狀況下情緒依舊不高,言語不多,甚至不願提及自己的事情,你們問了,對方也不願多說,只能說明對方在心態上十之八九是出現了一些問題。
若再是一貫以外向活潑性情示人的朋友突然如此,就更應該值得被關注。
解決方案:
對方無故不想參加聚會,勢必有其難言之隱,如此,不必強求,更不必將此定性為友誼翻船的依據。
我們可以在私下與對方聯繫溝通,如若對方願意與你傾吐交談,也可以適當給對方提供一些可行的想法和建議。
如果對方需要自己獨處來消化,給他們時間即可,或者可以聊一些對方感興趣的話題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以免過多去想讓他們不愉快的事。
求救信號三:習慣性的在人前說著貶低自己的語言。
當你發現你身邊的某一個朋友在與你交談的過程中,總是有意無意的表現出對自我價值的否定,即便是對方已經足夠優秀,卻依舊難以認同自己。
解決方案:
顯而易見的是此時的對方急需鼓勵和安慰,所說之言絕非真心話,即便是實話,我們也不能按照對方的意思實說。
我們可以照實說一些自己的曲折經歷,從而向對方傳達雖然經歷不盡相同,但曲折的人生是每一個人的必經之路,任何人都無法倖免,他們也並不是一個人在這世間單槍匹馬的闖蕩。
求救信號四:喜歡將我沒事,我很好之類的詞掛在嘴邊。
動輒就說我沒事,我很好的人,90%的真實心理都在向周圍的人吶喊:我有事,我很不好,我需要幫助。只是出於某種原因,他們不敢輕易暴露自己脆弱的一面,只能將其隱藏在華麗的外表之下。
解決方案:
如果身邊有朋友出現類似的狀況,十有八九是問不出什麼答案,也不必急於問對方究竟怎麼了,過度關心的追問會讓對方更加敏感,畢竟被當成病人,誰都不好受。
我們能做的是聯合其他朋友一起,帶對方去放鬆一天,做一些令他們感覺到放鬆和減壓之事。類似於唱歌,遊樂園裡的刺激項目,都十分可行。
求救信號五:總喜歡在人前提到來世如何這類虛無縹緲的詞彙。
今世還未過完,來世更未可知,將全部的希望和難以實現的願望都寄託於來世之人,即便當下不會做出極端的舉動,也已經遊走在死亡的邊緣試探,踏出一步便是萬丈深淵。
解決方案:
這一類人的心態大體是源於沒有一個令他們有希望和成就感的目標,看不到頭的生活總會令人悲觀厭倦。
我們能做的是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清晰的目標,可以從他們的興趣方面入手,相信有了目標方向,生活也就有了希望和盼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來緩解他們的焦慮。
抑鬱症作為人類隱形的殺手,唯有經歷過的人才有發言權。
如今的世界,節奏步伐愈發快速,人們肩上所扛的壓力也逐漸增加,無論男女,睜眼是生計,背上是房貸,稍停一步,就會被時代遠遠甩在身後。時代拋棄你,不會對你打一聲招呼。
壓力之下,不少人的心理都會出現問題,但大都被忽視,沒有人會去正視這些問題的存在。
事實上,抑鬱症並不是矯情,而是生活重壓下的產物,患病之人也無需因此而看低自己,甚至是放棄希望,把自己當作是異類,只有意識到病症所在,才是往好的方向發展的開端。
面對身邊之人患有抑鬱症等問題,不要嫌他們麻煩,多給他們一些關懷,畢竟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們很難真正做到設身處地的在對方的立場中體會他們的感受。
也唯有關懷,去引導他們正視並接受治療,待風雨過後,必會是晴空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