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並非矯情:來自周圍朋友的求救信號

2020-12-27 亦喜亦悲歡

一年前,韓國當紅女藝人崔雪莉被經紀人發現在家中自縊身亡,年僅二十五歲,死因是由於久治不愈的抑鬱症。

抑鬱症亦稱抑鬱障礙,以持續不間斷的心情低落為顯著特徵,若不予理會,任其發展,只會加劇情緒的失落,直至悲觀厭世,走上絕路。

抑鬱症在世界疾病的排行榜上已名列第四,預計之後幾年還會呈上升趨勢。有數據顯示,我國的抑鬱症患病率在3%-5%的區間,甚至達到了6%以上,病患及自殺身亡者數量也在成倍增長,其危害程度不容小覷。

抑鬱症起初不過被看作是情緒病,換句話講是心靈上的感冒,人們通常在發燒或是肚子疼這類明顯的病症出現後才會去醫院就醫。

像普通感冒一類的病症在一般情況下都難以被重視,休息幾天,再不濟吃點藥,最多一周也就好了,就醫更是毫無必要。可若是因為病症輕就不重視,拖延久了,感冒也會拖成發燒,甚至是肺炎。

換成是抑鬱症,結果也是一樣。

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在對待抑鬱症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上都遠遠不夠,真正在醫院接受心理輔導的患者可謂是寥寥無幾。

「活在這世上的人,誰容易?誰都會有心情不好的時候,怎麼就你矯情?!」

「就是情緒不好而已,有什麼可治療的,過幾天也就好了。」

人們永遠不會將抑鬱症視作真正的疾病,甚至將其視作無事找事的神經病。

世上從無感同身受一說,痛苦在誰身上,誰才會有所體會。他們心中所承受的壓力與煎熬,也只有當事人最為清楚。

患病的藝人不過是冰山一角,在鏡頭拍攝不到的地方,也有許多普通人深受其害,這當中也會有我們身邊之人,他們的病症並非無跡可尋,如果細心觀察,他們的細微變化都會是向親朋或身邊之人求救的信號。

可能只需要你不經意的一個舉動和關懷,就能將深陷絕望與困境中的人拉離死亡的邊緣。

求救信號一:社交平臺上經常出現的悲戚人生感嘆和充滿壓抑的圖畫。

如果你發現你身邊的某個人,社交圈上儘是黑暗密布,烏雲滿天,字裡行間透露著對生活的悲觀失望,面對下方評論卻隻字不回,第二天照舊發布類似的內容。

從對方發布的圖片中也能看出端倪。諸如被困於狹小空間不得自由的人或物,或是走在黑暗迷途的森林中,亦或是一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詭異形狀等,都是他們此刻內心的真實寫照。

迷茫,無助,渴望被安慰和理解,全部融入到了一張張圖片當中。

解決方案:

社交平臺是他們的傾訴樹洞,無需評論,過多的言語評論會加劇他們對自身反常的認知,從而令他們感到痛苦與不安。

私信中的日常關懷即可,對方所需要的不過是一個傾聽者。我們可以與往常一般與對方聊天談心,以聽眾的立場讓對方說出自己的想法。

只是對方的經歷你無法感同身受,所以切忌以說教的口吻來勸解對方,否則那些冷冰冰的道理只會讓對方更加迷茫無助。

求救信號二:對社交聚會的恐懼與迴避。

社恐是抑鬱症中較為明顯的發病特徵,若是你們當中其中一個朋友在工作並不忙的情況下還五次三番推辭你們為數不多的聚會。

即使在參加聚會的狀況下情緒依舊不高,言語不多,甚至不願提及自己的事情,你們問了,對方也不願多說,只能說明對方在心態上十之八九是出現了一些問題。

若再是一貫以外向活潑性情示人的朋友突然如此,就更應該值得被關注。

解決方案:

對方無故不想參加聚會,勢必有其難言之隱,如此,不必強求,更不必將此定性為友誼翻船的依據。

我們可以在私下與對方聯繫溝通,如若對方願意與你傾吐交談,也可以適當給對方提供一些可行的想法和建議。

如果對方需要自己獨處來消化,給他們時間即可,或者可以聊一些對方感興趣的話題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以免過多去想讓他們不愉快的事。

求救信號三:習慣性的在人前說著貶低自己的語言。

當你發現你身邊的某一個朋友在與你交談的過程中,總是有意無意的表現出對自我價值的否定,即便是對方已經足夠優秀,卻依舊難以認同自己。

解決方案:

顯而易見的是此時的對方急需鼓勵和安慰,所說之言絕非真心話,即便是實話,我們也不能按照對方的意思實說。

我們可以照實說一些自己的曲折經歷,從而向對方傳達雖然經歷不盡相同,但曲折的人生是每一個人的必經之路,任何人都無法倖免,他們也並不是一個人在這世間單槍匹馬的闖蕩。

求救信號四:喜歡將我沒事,我很好之類的詞掛在嘴邊。

動輒就說我沒事,我很好的人,90%的真實心理都在向周圍的人吶喊:我有事,我很不好,我需要幫助。只是出於某種原因,他們不敢輕易暴露自己脆弱的一面,只能將其隱藏在華麗的外表之下。

解決方案:

如果身邊有朋友出現類似的狀況,十有八九是問不出什麼答案,也不必急於問對方究竟怎麼了,過度關心的追問會讓對方更加敏感,畢竟被當成病人,誰都不好受。

我們能做的是聯合其他朋友一起,帶對方去放鬆一天,做一些令他們感覺到放鬆和減壓之事。類似於唱歌,遊樂園裡的刺激項目,都十分可行。

求救信號五:總喜歡在人前提到來世如何這類虛無縹緲的詞彙。

今世還未過完,來世更未可知,將全部的希望和難以實現的願望都寄託於來世之人,即便當下不會做出極端的舉動,也已經遊走在死亡的邊緣試探,踏出一步便是萬丈深淵。

解決方案:

這一類人的心態大體是源於沒有一個令他們有希望和成就感的目標,看不到頭的生活總會令人悲觀厭倦。

我們能做的是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清晰的目標,可以從他們的興趣方面入手,相信有了目標方向,生活也就有了希望和盼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來緩解他們的焦慮。

抑鬱症作為人類隱形的殺手,唯有經歷過的人才有發言權。

如今的世界,節奏步伐愈發快速,人們肩上所扛的壓力也逐漸增加,無論男女,睜眼是生計,背上是房貸,稍停一步,就會被時代遠遠甩在身後。時代拋棄你,不會對你打一聲招呼。

壓力之下,不少人的心理都會出現問題,但大都被忽視,沒有人會去正視這些問題的存在。

事實上,抑鬱症並不是矯情,而是生活重壓下的產物,患病之人也無需因此而看低自己,甚至是放棄希望,把自己當作是異類,只有意識到病症所在,才是往好的方向發展的開端。

面對身邊之人患有抑鬱症等問題,不要嫌他們麻煩,多給他們一些關懷,畢竟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們很難真正做到設身處地的在對方的立場中體會他們的感受。

也唯有關懷,去引導他們正視並接受治療,待風雨過後,必會是晴空萬裡。

相關焦點

  • 患上抑鬱症的人會發出求救信號嗎?看看心理學家是如何回答的吧!
    人們永遠不會覺得抑鬱症是真正的生病,更甚至會覺得這只是無事找事的神經病。世上從無感同身受一說,痛苦在誰身上,誰才會有所體會。抑鬱症患者心中所承受的壓力與煎熬,也只有患者自己最為清楚。所以不要隨便說抑鬱症患者就是矯情,沒事找事。
  • 「那個逗我笑的朋友,得了抑鬱症」
    他們在自殺之前,都做過同樣的事情,會發出求救信號但是當他們的求救信號一直被視為矯情,一直被忽略,那麼這些抑鬱症患者便會放棄自我求救,走上絕境。,我們還有病」,當時人們只是覺得他是矯情和搞笑。,就是矯情,就是沒事找事,可是他們不知道,抑鬱症真的是一種病,他們不是自己作,而是病了。
  • 崔雪莉被人罵的行為,原來是她的求救信號,她的抑鬱症誰負責?
    向愛她的粉絲伸出求救的雙手,但是收到的支持甚少,更多的是上面那些赤裸裸的惡意。和崔雪莉一樣因為抑鬱症自殺的喬任梁,曾經在採訪中這樣說:「我們並非一無所有,我們還有病」。抑鬱症患者在撐不下去的時候,會試著發出求救的信號,但是當他們的求救信號很可能會被視為矯情
  • 「抑鬱症患者的求救信號」值得被所有人重視!
    「抑鬱症患者的求救信號」記得Alison老師第一次問我為什麼會選擇Neurobiology這個專業的時候,腦海裡關於抑鬱症的場景就一幕幕閃過。最初接觸到抑鬱症是初中,那也是我曾束手無措的時期。身邊很多同學深陷抑鬱症之苦,其中還有一個是我的好朋友,起初我的試圖勸慰只是徒勞,後來我開始分析她的心理活動和情緒,果然奏效了。不可思議的是,越來越多的夥伴會來找我吐露心聲,從這以後,我便打開了心理疾病&腦神經的窗口。
  • 抑鬱症患者自殺後周圍人怎麼想?覺得都是矯情
    因為抑鬱症逝去的生命已經足夠多,然而迄今為止,它仍然沒有像其他身體疾病一樣被正視。甚至在不少人眼中,抑鬱症=作!  而在抑鬱症患者真的做出了過激行為甚至是丟掉性命後,他們又開始後悔莫及。    很多時候,抑鬱症患者好不容易鼓足勇氣說出來,得到的不是理解,而是他們異樣的眼光,覺得你太矯情、玻璃心、沒事找事。
  • 抑鬱症低齡化:少年的煩惱並非只是「矯情」
    抑鬱症低齡化:少年的煩惱並非只是「矯情」專欄如今的生活條件雖然更好了,但青少年遇挫的概率也大大增加,需要各方更多關注。10月10日是精神衛生日。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預計現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近日,新京報刊發專題報導,走進深受抑鬱症困擾的患者及其家庭,向心理學專家問計。報導再度引發了公眾對抑鬱症群體的關注,而其中,抑鬱症低齡化的問題,應引起更多的重視。理想單一化從眾化,加重青少年挫折感數據顯示,全球抑鬱症患者遍布各年齡段。
  • 在更多三浦春馬離開前,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 如何識別求救信號
    如果這些「求救信號」能被及時注意,一切是否會有所不同?今天,我們想說一下如何識別這些求救信號,以及當你發現別人孤立無援後,如何給予一些溫暖的回應,讓他們與這個世界多點聯結。對抑鬱症患者追蹤調查發現,出院六個月內有42%患者自殺。這說明抑鬱症導致的自殺,並不是只出現在疾病的急性期,在其他階段同樣需要關注自殺風險。特別是突然出現的情緒「好轉」、異常平靜等,更應警惕自殺的可能。
  • 抑鬱症成人類第二大殺手,並非是現代人太矯情
    許多人覺得抑鬱症就是因為人太矯情了,之前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也沒聽說這麼多事兒,都是慣出來的毛病。其實抑鬱症根本沒有這麼簡單,它需要我們足夠的重視。01、抑鬱症將成僅次於癌症的殺手根據央視網的消息,抑鬱症患者逐漸增多,它正在成為威脅人類生命的第二大殺手,僅次於癌症。在全球範圍內,可預計的抑鬱症患者約為3.5億人,但是抑鬱症相當難以察覺,許多人完全注意不到。
  • 《我真的好想愛這個世界啊》:你以為的矯情,要了100萬人的命
    一句話,道盡了抑鬱症患者的心酸和不被理解的孤獨。看過一個視頻:組織者選了幾個來自不同職業、不同社會階層的年輕人,並且給了他們一些紙條,讓他們在鏡頭面前讀出來。矯情、幼稚、尷尬……是這些年輕人做出的評價。但其實,這些話,是抑鬱症患者在生前寫下的。是他們,向我們發出的求救信號。可遺憾的是,我們忽略了這種信號。
  • 張國榮遺書曝光:每個被抑鬱症殺死的人,生前都做過這件事!
    是的,他們讀到的所有文字,都是抑鬱症患者自殺前最後寫下的。這是他們自殺前發出的最後求救信號,可是在別人眼裡卻成了「矯情」、「好笑」、「沒什麼大不了」,這是何等的諷刺?其實很多抑鬱症患者,他們剛剛患病的時候,只是想要被理解,被真正的關心和傾聽,他們害怕別人異樣的眼光,更害怕隨意的評價和標籤。他們在自殺之前,都做過同樣的事情,會發出求救信號。但是當他們的求救信號一直被視為矯情,一直被忽略,那麼這些抑鬱症患者便會放棄自我求救,走上絕境。
  • 為什麼抑鬱症患者,不是矯情與懶惰呢?快來看看吧!
    可能非抑鬱症患者會覺得,很多說自己有抑鬱症的人整天什麼也不幹,不娛樂不工作不鍛鍊不接觸陽光,根本就是太懶了自找的,不過對於真·抑鬱症患者來說,這種看法屬於逆果為因。抑鬱症患者不是因為「懶惰」患上抑鬱症,而是因為患上了抑鬱症,做什麼都覺得沒有勁、活著也覺得沒有意思,才顯得「懶惰」。
  • 身體器官的求救信號
    身體出現一些異常情況,可能是某個器官的呼救信號! 1. 心臟的求救信號:眼睛的彎月 有一個女孩,發現眼睛裡面,角膜下緣,出現了一對彎彎的「月亮」,當時沒太在意,後來皮膚上開始長出大大小小的黃色的瘤子,她才開始看病。
  • 陳近南《來自世界的惡意》歌詞戳心!寫給抑鬱症患者的歌聽了心裡...
    陳近南《來自世界的惡意》歌詞戳心!寫給抑鬱症患者的歌聽了心裡藍瘦想哭時間:2020-08-31 13:54   來源:521經驗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陳近南《來自世界的惡意》歌詞戳心!
  • 《個人主義者智英小姐》女主的求救信號
    與其說女主在宣揚自己是極端個人主義者,不如說女主在到處發求救信號。看我看我看我!HELP !HELP !HELP!I’m hurting. I’m bleeding. I’m in pain. 生活中有經驗的個人主義者會不著痕跡的選擇最簡單方便的社交途徑,用簡潔的社交辭令擋去所有不必要的後續社交。平凡的不留一點話題性。預估好如何不起眼的把自己隱藏在人群裡。
  • 繼張國榮、喬任梁之後又一女星自殺,你口中的矯情正在摧毀許多人
    抑鬱症不是矯情,也不是作,我們應該知道這個事實。印度寶萊塢女星PrekshaMehta(普雷克莎·梅塔)因抑鬱症自殺,年僅25歲。該女星因為在疫情期間無法工作,沒有收入,進而加重了抑鬱症,於是在家中上吊自殺,年僅25歲。
  • 野外生存之簡述國際通用求救信號
    【簡介】S.O.S.是國際莫爾斯電碼救難信號,並非任何單字的縮寫。鑑於當時海難事件頻繁發生,往往由於不能及時發出求救信號和最快組織施救,結果造成很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國際無線電報公約組織於1908年正式將它確定為國際通用海難求救信號。這三個字母組合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只是因為它的電碼 ...---...(三個圓點,三個破折號,然後再加三個圓點)在電報中是發報方最容易發出,接報方最容易辨識的電碼。
  • 熱搜上的「抑鬱症」:一句惡語就是一顆子彈
    抑鬱像只「大黑狗」,一直咬著不放其實大多數人心中,都有這條「大黑狗」,它來自於高節奏的生活壓力,來自外界的輿論抨擊,來自內心深處的自我否定和過度自卑……這隻咬著不放的你們就是懶惰和矯情,哪來那麼多無能的藉口?你稍微心情不好點,就抑鬱症了?太脆弱了吧?你工作不順利,感情不順利,就抑鬱症了?誰不是這麼活著呢?
  • 抑鬱症到底是不是矯情
    有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的抑鬱症患者已經超過2600萬,而這裡面很有可能有10%~15%的患者最終可能選擇自殺來了結自己,抑鬱症患者的自殺率比普通人高出二十倍。在自殺人群中有百分之七十的人都是抑鬱症患者。所以,抑鬱症就算是你們認為的矯情嗎?
  • Vast&Hazy | 你有沒有接收到我發出的求救信號
    我是在今年夏天和VH相遇的,沒有很多背景故事,一首求救信號就足以讓我沉迷。 《求救信號》專輯封面我不確定還有沒有哪一首歌能比求救信號更精準的表達我全部的想法,當我終於鼓起勇氣發出求救信號,你卻好像沒有接收到,當我開始不斷發出求救信號,可是事實卻是沒有人能接收到。
  • 【健康解碼】這些來自心臟的「求救信號」,你發現了嗎?
    那麼,哪些症狀是心臟對我們發出的「求救」信號? 對此,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李建平專家告訴我們,由於不同的心臟病在發病前都有不同的徵兆,所以我們應抓住一些典型特點來加以判斷。以最常見的冠心病,也就是我們百姓常說的心肌供血不足來說,它的典型表現主要有以下五點。        李建平:第一個是誘因。也就是說冠心病病人往往會在在劇烈運動或情緒激動的時候突然感覺到胸部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