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低齡化:少年的煩惱並非只是「矯情」

2020-12-28 央廣網

抑鬱症低齡化:少年的煩惱並非只是「矯情」

專欄

如今的生活條件雖然更好了,但青少年遇挫的概率也大大增加,需要各方更多關注。

10月10日是精神衛生日。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預計現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近日,新京報刊發專題報導,走進深受抑鬱症困擾的患者及其家庭,向心理學專家問計。報導再度引發了公眾對抑鬱症群體的關注,而其中,抑鬱症低齡化的問題,應引起更多的重視。

理想單一化從眾化,加重青少年挫折感

數據顯示,全球抑鬱症患者遍布各年齡段。有針對青年心理健康的專題調查表明,14歲-35歲的受訪青年中有近三成具有抑鬱風險,近一成有抑鬱高風險,自殺已經成了15歲-29歲人群第二大死亡原因。在抑鬱症正呈現越來越年輕化趨勢的同時,抑鬱症的就診率卻一直不高。

高患病率和低就診率之間的缺口,很大一部分原因仍在於觀念的偏差以及低齡抑鬱症的汙名化。在當下,很多家長對於青少年抑鬱症還不夠了解,甚至帶有「這一代就是好吃好喝太嬌氣,才會胡思亂想」這樣的誤解。

與此同時,部分青少年群體的「封閉傾向」也越來越明顯。在「喪文化」盛行的網際網路上,網抑、社恐等詞彙時常出現在微博超話、豆瓣小組裡,小組成員們的情緒相互感染,很多負面情緒不但找不到合適的出口,反而愈加強烈。

導致抑鬱症低齡化的因素有很多,生物學因素包括年齡、性別、遺傳等。青少年的神經機制還不完善,包括遺傳基因等,也都會帶來生物學上的易感性,對抑鬱症低齡化產生影響。

而生物學上的易感性會帶來心理學上的易感性,但還有其他原因也會帶來心理學上的易感性,比如「挫折經歷」。即在幼兒甚至是嬰兒時,缺少父母長輩陪伴和關愛的情況下,個體感受不到穩定和安全,亦會容易變得心理上易感,對於生活中的挫折帶來的情緒,其感受的閾限更低、程度更深。

一個心理上易感的個體在遭遇挫折時,會更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但也不是一定會陷入這樣的泥沼。而現在社會環境下,青少年所遭受的「挫折感」卻是不可估量的。

一些家長對青少年成材的功利主義色彩明顯,而社會競爭壓力增大,父輩更願意把所有資源和希望都壓在青少年身上,來自父輩的壓力驟增;很多人追求同一所大學、同一種生活,同輩的壓力也不小。

無論什麼資源、機會都是有限的,某個人得到了,就勢必會讓追求這個目標的另外一些人遭遇挫折。因此,青少年遭遇挫折的概率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大大增加了。

挫折面前,孩子最怕被指責被「凝視」

無論為了高考而拼搏的學生,還是追求一線城市高薪的青年,追求上進原本是一種積極心態;但在現實競爭面前希望落空時,一些人就很難調適好心態,進而演變成自責,認為自己「無能」「不夠努力」。

特別是,一些家長的施壓,還會進一步加重這種挫敗感。不少父母認為,現在的青少年生活變好才變得嬌氣而無法承受挫折和壓力,並常常以自己小時候艱苦生活舉例子,伴隨著「要換成你,是不是早就不用活了啊」之類的指責聲。

一來,孩子遭遇挫折想要尋求安慰,一些父母卻還在「傷口上撒鹽」,挫敗感與無助感會進一步加強,進而產生消極的歸因與行為圖式。二來,早年的生活環境帶來的更多是身體上的飢餓感、勞累感,其與心理上尋求的穩定與安全並不是對立關係。

社會進步的結果之一,就是高品質生活和普通生活的差距越來越大,心理失衡的現象也更普遍。同時,現在青少年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廣,心智上更加成熟,其思考的問題也往往不是父輩同年齡段時思考的問題,往往會更深、更廣、更具有哲學性。

在成長過程中,挫折是無可避免的。在孩子遭遇挫折時,家長們應該是陪伴者,最好不要站在對面來指責。缺少父母的陪伴和關愛,易導致青少年的性格敏感和心理學上的易感性,進而在遇到「應激性生活事件」時會更快更容易更深地遭受失敗感、挫折感。

因此,父母是孩子的老師,但更應成為朋友。在孩子遭遇挫折時,家長需要盡力幫助和保護,也不要「凝視」他們,應該和他們平視以及平等溝通。因此,對於青少年抑鬱症,除了專業治療外,正確、包容和強大的愛以及長久的陪伴,更能帶來溫暖人心的力量。

□周莉(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

相關焦點

  • 抑鬱症並非矯情:來自周圍朋友的求救信號
    換成是抑鬱症,結果也是一樣。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在對待抑鬱症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上都遠遠不夠,真正在醫院接受心理輔導的患者可謂是寥寥無幾。「活在這世上的人,誰容易?誰都會有心情不好的時候,怎麼就你矯情?!」
  • 抑鬱症低齡化,愛孩子的你千萬別以為那只是「矯情」 |一周精讀
    近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提出,今後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抑鬱症納入高中和大學體檢」隨即引起全社會熱議。 要區別的是,抑鬱症狀不等於抑鬱症。
  • 抑鬱症成人類第二大殺手,並非是現代人太矯情
    許多人覺得抑鬱症就是因為人太矯情了,之前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也沒聽說這麼多事兒,都是慣出來的毛病。其實抑鬱症根本沒有這麼簡單,它需要我們足夠的重視。01、抑鬱症將成僅次於癌症的殺手根據央視網的消息,抑鬱症患者逐漸增多,它正在成為威脅人類生命的第二大殺手,僅次於癌症。在全球範圍內,可預計的抑鬱症患者約為3.5億人,但是抑鬱症相當難以察覺,許多人完全注意不到。
  • 為什麼抑鬱症患者,不是矯情與懶惰呢?快來看看吧!
    可能非抑鬱症患者會覺得,很多說自己有抑鬱症的人整天什麼也不幹,不娛樂不工作不鍛鍊不接觸陽光,根本就是太懶了自找的,不過對於真·抑鬱症患者來說,這種看法屬於逆果為因。抑鬱症患者不是因為「懶惰」患上抑鬱症,而是因為患上了抑鬱症,做什麼都覺得沒有勁、活著也覺得沒有意思,才顯得「懶惰」。
  • 抑鬱症到底是不是矯情
    有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的抑鬱症患者已經超過2600萬,而這裡面很有可能有10%~15%的患者最終可能選擇自殺來了結自己,抑鬱症患者的自殺率比普通人高出二十倍。在自殺人群中有百分之七十的人都是抑鬱症患者。所以,抑鬱症就算是你們認為的矯情嗎?
  • 抑鬱症不是矯情,也不是脆弱,它是一種病!
    很多人對於抑鬱症有著很大的誤解,認為抑鬱症並不是病,就是患者比較矯情,其實這種認知是非常的錯誤的,它是一種病比較常見的精神病之一,在我們國家患上這種疾病的人就有幾千萬人,每年自殺人數中多數是因為抑鬱症,但是接受治療的患者卻不多只有10%,其中包括不規範治療的患者,說道這裡很多網友不由好奇抑鬱症的發病機制是什麼
  • 「什麼抑鬱症,你那是矯情,別瞎想了」
    抑鬱症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青少年得抑鬱症的比例也在上升。抑鬱症嚴重的患者經常會產生輕生的念頭。知乎上有個話題是「抑鬱症患者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的」?@不凡同學:《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作者林奕含,重度抑鬱症患者,曾說過:我失去了快樂的能力,就像有人失去他/她的眼睛,然後再也拿不回來一樣。
  • 抑鬱症有哪些明顯表現?很多人有抑鬱症卻不知道,可能真不是矯情
    說到抑鬱症,很多人都不會陌生,似乎一提到這個字眼,我們的情緒就會有一種莫名的低落感,很多人對抑鬱症最開始的印象,可能和香港巨星張國榮先生的離世有關,這也是抑鬱症第一次呈現在我們大眾媒體面前,從而引起了人們對這種問題的關注與討論。
  • 《少年維特的煩惱》:讓世界重新認識少年的煩惱,讓少年思考未來
    但讓歌德名聲大噪的,並非《浮士德》,而是早年間他寫的一本小書——《少年維特的煩惱》。這部描寫鄙陋的德國社會的體驗和感受的中篇小說,在歐洲反響極大,尤其在少年人心中產生了很深的印象。有人說,這本書不僅是一個人的煩惱,還是一個時代的煩惱、憧憬和苦悶。
  • 抑鬱症患者自殺後周圍人怎麼想?覺得都是矯情
    因為抑鬱症逝去的生命已經足夠多,然而迄今為止,它仍然沒有像其他身體疾病一樣被正視。甚至在不少人眼中,抑鬱症=作!  而在抑鬱症患者真的做出了過激行為甚至是丟掉性命後,他們又開始後悔莫及。    很多時候,抑鬱症患者好不容易鼓足勇氣說出來,得到的不是理解,而是他們異樣的眼光,覺得你太矯情、玻璃心、沒事找事。
  • 活在家長支配下的少年的煩惱
    除了一些抑鬱症患者、抑鬱情緒的人以及華晨宇的歌迷,在這些留言裡最火熱的有兩條00後的消息。對的,QQ平臺的文章,所以00後的讀者居多。不是說父母應該無為、不進行教育,只是揠苗助長式的教育,只能適得其反。十年前的90後們也如現在的00後一樣,覺得自己是最難的一代,出生的時候遇到計劃生育,於是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到了適婚年齡,國家卻鼓勵二胎了。意味著孤獨的90後兩個人結婚成家既要可能的二胎,也要單獨奉養四個老人甚至再往上一代。
  • 拼多多員工跳樓:別讓抑鬱奪走你親人,他們不是矯情,只是生病了
    2這條抖音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95後女孩被診斷為中度抑鬱她卻高興極了,她對主治醫生說「王奶奶,原來我不是他們說的矯情和懶,只是生病了..」十幾歲的少年也有是產婦嗎?20多歲的青年也有究竟是什麼讓我們放棄了所有?
  • 「那個逗我笑的朋友,得了抑鬱症」
    ,他們剛剛患病的時候,只是想要被理解,被真正地關心和傾聽,他們害怕別人異樣的眼光,更害怕隨意的評價和標籤。,一直被忽略,那麼這些抑鬱症患者便會放棄自我求救,走上絕境。,我們還有病」,當時人們只是覺得他是矯情和搞笑。
  • 衛健委建議將抑鬱症納入學生體檢,網友炸鍋:批量測試抑鬱太形式
    不開心、想不開、矯情、玻璃心、鑽牛角尖……這些負面詞彙的背後,指向的是一種明確的疾病——抑鬱症。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抑鬱症患者總數超3.5億,中國泛抑鬱人數超過9500萬人,每年約有20萬人因抑鬱症自殺。
  • 只有內向的人會得抑鬱症嗎?抑鬱症的9問9答:關於抑鬱症的那些事
    3.抑鬱症可以自愈嗎?一定要接受專業治療嗎?從根本上講,所有的抑鬱症的治癒,都是自我療愈。專業人士的幫助以及方法,都只是在對你做一個正確的指引,協助你找到自己內在本來就具有的能力。確切地說,所有的心理療愈,都是自我療愈的過程。當然,如果你不對心理進行一些梳理,進行改變,那麼自愈是很難的。
  • 抑鬱症真的是吃苦太少、太矯情導致的嗎?
    抑鬱症也不等於不正常。 抑鬱症和抑鬱情緒最大的不同大概在於,抑鬱症持續的時間更久,對身心的影響更重,自己的無力控制感更強。 對於別人來說,好像把飯卡弄丟了只是一件會難過的小事。
  • 抑鬱症並不是矯情也不是想不開,而是患者真的病了
    隨著「抑鬱症」這個詞在大眾面前的不斷曝光,很多人對抑鬱症的熟知度也越來越高,它並不像以前是一個難以啟齒的詞彙,甚至很多人心情不好就說自己抑鬱了,
  • 「有什麼好抑鬱的,真矯情!」
    原創 餃子姐 餃子姐的健康八卦餃餃有話說:「我得了抑鬱症。」「有什麼好抑鬱的,真矯情!」抑鬱症患者聽到這樣的話會很絕望吧。全球大約每10個人中就有一人遭受過抑鬱症的折磨。抑鬱症每年會影響3億人,其中每年有80萬人死於自殺。抑鬱症已經成為15歲到29歲年輕人的第二大致死原因。。。。
  • 我得了抑鬱症
    其實抑鬱症並非「精英病」,它離我們比想像中近太多,「對於普通人而言,它更隱蔽,傷害也更大。」  熱播劇中的高三少年楊步凡患上抑鬱症,卻受到同學的無情嘲笑:「什麼抑鬱症啊,就是矯情唄,嘰嘰歪歪,真當自己是文藝青年了。」 父親也訓斥他:「小小年紀哪有什麼抑鬱?就是找藉口偷懶!只要你成績夠好,就沒有什麼想不開的事兒。」
  • 95後確診抑鬱的女孩笑著哭了:原來我不是矯情,我只是病了
    她擁抱醫生說:「王奶奶,原來我不是他們說的矯情和懶,只是生病了......」雖然不知道這個女孩經歷了什麼,但我看到這個視頻,真的很心酸。在人們普遍的認知中,抑鬱症就是不開心、做作和懶惰。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深切體會患者的痛苦與掙扎。即使抑鬱症這個詞已經不再陌生,可對於抑鬱症患者,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