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細節中剖析《寄生蟲》:奉俊昊對貧富階級差距的社會化表達

2020-11-24 騰訊網

首先,恭喜韓國導演奉俊昊的作品《寄生蟲》斬獲第 92 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四項大獎,成為本屆奧斯卡的最大贏家。

韓國電影往往擅長以「探討人性」為主題,像之前評分較高的《燃燒》、《釜山行》或者《流感》,都是以探討人性的善惡為主題的電影。《燃燒》中探討的是韓國「卡債女孩」的社會現象,講述了一些不為人知的社會現實事件和一些人性的陰暗面;《釜山行》則通過喪屍末日世界下人的各種本能反應表現出人性的善和惡;《流感》則通過一場傳染性廣泛的流感病毒,展現出人在面對危險時表現出的自私自利等行為。

可以說,韓國電影在探討人性方面總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然而今天小帥說的這部,卻不同於以上幾部電影。韓國導演拍攝的「人性」為核心的電影近年來已經成為了一個非常流行的趨勢,而《寄生蟲》則恰好背道而馳,奉俊昊對《寄生蟲》電影的思考不是人性,這也是韓國電影第一次將「社會結構」放在電影中作主要探討的對象。

01《寄生蟲》中的社會結構

電影主要講述了兩家人的生活,一家是住在陰暗地下室的基宇一家,另一家是住在別墅區的樸社長一家。電影通過很多手法來展現窮人和富人的階級層次關係,這種社會結構也十分清晰的通過各種細節暗喻了出來。電影中很多物以載體的形式間接地表達出了導演對貧富的階級差距的理解,小帥將它們總結為三個關鍵詞:畫、石頭、樓梯。

1.畫

電影中多次出現了樸社長兒子多頌的畫作。

其中有兩處十分明顯,且帶有一定的寓意。

第一幅是掛在樸社長家牆上的一幅畫,這幅畫中的人面目猙獰,像鬼一樣。畫的右下方還有一個黑色的地方,然後右上方有一個莫名其妙的箭頭指向上方。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多頌曾經在半夜裡到廚房偷吃東西,而且看到了奇怪的東西,他的媽媽還專門跟基婷講過這個事情。我們再回想一下,會在廚房出現的,就是地下室的那個中年男子了。而且後來的劇情我們可以得知,中年男子一般會在半夜從地下室爬上來偷吃東西。這就顯而易見了,多頌的畫正是在暗示或者預示,地下室的那個「鬼」會從地下室爬上來。

第二幅畫,基婷跟多頌媽媽討論的那幅畫。在這幅畫中,仍然是那個面目猙獰的男子,只不過有一點細微之處不同的是,這幅畫中的男子臉上和身上有一些紅色的東西,手裡貌似也拿著一個長長的東西,好像是一把刀子。直到電影最後,地下室的中年男子衝出來後,拿著刀子殺了基婷,才明白,原來當初這幅畫,既是對基婷的暗示,也是對電影劇情的預測。

2.石頭

電影中基宇的高中同學基澤送給了基宇一塊招財運的石頭作為禮物。這塊石頭,基宇剛收到的時候不以為然甚至有些嫌棄,可能他知道基澤根本不會送他什麼好東西。後來,基宇的爸爸還研究了一番,假裝這塊石頭好像很好的樣子。

可後來下暴雨那晚,基宇家被水淹,回到家的時候才發現,那塊石頭漂浮在了水面上。當他拿起那塊石頭的時候,心裡一定百感交集。這塊分量不足的石頭,就像基宇和基澤之間「說翻就翻」的友誼一樣無足輕重。可能在基澤眼中,像基宇這樣考了四年都沒考上大學的同學,是非常不重要的。

而且關鍵是那天基澤來的時候,是想拜託基宇幫忙照顧下樸社長的女兒,給她輔導英語。基澤之所以會找到基宇去代替他當家教,其實是因為基澤認為,像他這麼窮的人,沒人會看上,所以才會放心地把樸社長的女兒交給他照顧。

3.樓梯

電影中導演奉俊昊通過很多空間上的手法將窮人和富人的差距展現出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處,就是每次基宇去樸社長家的那段長長的樓梯。每次基宇從自己家的地下室走到樸社長家,都是一段段不斷向上攀登的樓梯,而且隨著不斷地往上,灰暗的基調也會漸漸的被明亮的色彩所取代,就仿佛從地獄上升到了天堂的感覺。而在下暴雨的那天晚上,基宇一家人逃回地下室的家,一路上基宇和基婷不斷的走的卻又是向下的樓梯。

兩處遠景的對比,展現出了貧窮的人和富有的人居住條件的不同,也展現出了社會階層和地位的差距。奉俊昊這樣的暗諷,可以說是通過「無聲勝有聲」的方式將貧富差距展現的形象且直觀。

導演奉俊昊通過多個細節特寫和空間手法,將電影中窮人在下、富人在上的社會結構展現的淋漓盡致。

02社會機器的螺絲釘

基宇每天去給多慧補習功課,都從自己家的地下室走大段向上的樓梯才能到。基宇在社會結構中的底端,而多慧則從出生就處在社會結構中的頂端。一個底端,一個頂端,通過同學作為中間人,產生了奇妙的聯繫。

樸社長的妻子想給多頌找一個輔導老師,基宇抓住機會將自己的妹妹基婷介紹到了樸社長家,又想辦法將樸社長家的保姆替換成了自己的媽媽,而基婷通過誣陷的手段將爸爸也替換成了樸社長家的司機。從地下室居住的一家人,順利的全部寄生到了樸社長家。

不過,小帥今天講的是「社會結構」。

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看,基宇一家人就像一顆顆螺絲釘,他們替換掉保姆和司機,將一家人成功植入樸社長家的行為,其實就像是將不能用或者不好用的螺絲釘替換掉,少了那些螺絲釘,社會機器可能會散架,但是只要不斷的有人替換螺絲釘,社會機器就會不斷的運轉,社會機器只要不斷的運轉,所有既定的社會關係就不會發生改變,社會關係不會改變,就意味著已經形成了的貧富差異巨大的社會結構會繼續保持著其自身的完整性和協調性。

可是,這麼龐然大物的社會機器,除非有人不停的換掉螺絲釘並生產螺絲釘。否則,當沒有螺絲釘可以再生產的時候,或者當沒有人願意來換螺絲釘的時候,這個社會機器就會轟然坍塌。

這,其實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危機。

我們看到過很多史上比較著名的經濟危機,在發達國家,貧富差距相較發展中國家更為明顯。像國外的經濟大蕭條、黑色星期五等事件,都是經濟危機的一種現象。《寄生蟲》中展現的社會機器,正是一個充滿了資本主義色彩的社會機器。

我們可以想像,像樸社長這樣的富人,身居社會結構的頂端,無法體諒社會底端人的處境。當矛盾轉化為不可調和的巨大矛盾後,這個社會會發生怎樣的大動蕩?或許,電影最後基宇爸爸那一刀刺向樸社長僅僅是對富人階層的一個警告,放在現實社會中,如果全社會都產生這樣的問題,那將不僅僅是一把刀子能解決的問題了。

社會機器的坍塌,將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損失。

03你從地下室向上爬了幾十層樓,可能才剛剛到別人的地下室

電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一段段從地下室爬到別墅的樓梯。

基宇一家人要從地下室到別墅,必須每天走很長的一段樓梯。這段樓梯的路上,我們可以看到各種破舊不堪的樓,大家都擠在一起,就像是未能拆遷的爛尾樓一樣。而走到了樓梯之上,我們看到的又是一棟棟別墅,風景也變得優美起來,一眼可以望向很遠的地方,不再是地下室看到的那種泥濘的街道和遙不可及的天空。

基宇一家人名義上雖然從地下室換到了別墅裡工作,收入也比較穩定,大家都能開始賺錢了。他們也都換上了各自的工作服、保姆裝、學生服和教師服。他們四個儼然已經入戲了。可是,怪就怪在,他們入戲太深,以至於忘記了自己的根。

他們在樸社長家人外出旅遊的時候,趁機享受富人家的豪華生活。他們花天酒地過後,忘記了自己原本屬於地下室,原本只是住在地下室骯髒的「臭蟲」。這種毫無精神支撐的寄生狀態,在不斷的吞噬著他們的自強獨立的信念。

只有當他們偷偷聽到樸社長一家人不斷的開始嫌棄四個人身上獨特的氣味的時候,他們才漸漸的意識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在生物學上有一種奇特的現象,就是人普遍的聞不到自己身上的味道,但是別人可以。我們的嗅覺系統在長期的感受到某種氣味之後會不斷的減少這種氣味對嗅覺系統的刺激性,因此嗅覺就會漸漸的麻木直到我們聞不到這種氣味的存在。我們自身已經適應了這種氣味。

然而別人卻仍然能夠聞得到。

所以當基宇一家人自認為包裝的非常完美、沒有一絲破綻的時候,他們身上的氣味卻在不斷的出賣著他們。

貧窮和富有的差距,從來不只是一段樓梯就能到達且解決的。窮人和富人真正的差距,應該是在於一些無法改變的東西,比如環境。富人家的環境自然不會使他們身上出現奇怪的氣味,但窮人家身居地下室,身上卻會有這種氣味的出現。這種氣味受環境的影響而產生,不易改變。

你從地下室向上爬了幾十層樓,可能才剛剛到別人的地下室。

04厚重的階級壁壘

地下室到另一個地下室,改變的只是相似的生存環境,但是卻改變不了厚重的階級壁壘。

厚重的階級壁壘,將樸社長一家人和基宇一家人區分的分外明顯。

樸社長一家人,不夠聰明,但是卻總能夠生活在社會頂層,享有優質的生活條件。而基宇一家人,各個都很聰明,卻依然活在生存的邊緣線上掙扎。俗話說,大智若愚。樸社長一家人表面上看似不聰明,卻總能夠賺到大錢。基宇一家人表面的聰明僅僅是小聰明、小手段,都是做一些投機取巧的事情罷了。

世界上哪有那麼多投機取巧就能幹成的事呢?大多數成才的人還是靠後天的刻意練習,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在樸社長一家人眼中,基宇一家人就像是螞蟻一樣,除了正常的工作以外,根本不會搭理他們、甚至會開始嫌棄。這讓我想起來,電影中樸社長一家人對四個人身上的氣味敏感程度,他們幾乎都表現出了「捂鼻子」、「捏鼻子」等行為。這種赤裸裸的嫌棄,是對四個來自地下室的人最大的人格上的侮辱。

樸社長一家人表面的單純和善良,僅僅是偽善。

樸社長的妻子會在付工資時惡意扣下幾張,還假裝說物價上漲少付他們工資。樸社長在外出時在車裡和基宇爸爸聊天,當基宇爸爸談論到樸社長妻子的時候,樸社長表現出來的並不是友好,只是厭煩。在他們眼中,來自地下室的這四個人僅僅是來他家打工的傭人,除了工作以外,根本不會正眼看這四人一眼。

厚重的階級壁壘,產生了窮人和富人之間不同的認知和感覺。

樸社長的眼中,基宇一家人永遠都是蟲子。基宇一家人眼中,樸社長永遠都是高高在上的社會精英。

厚重的階級壁壘,哪裡是那麼輕易就能被打破的?

英國廣播公司BBC曾經跟拍了14個孩子的五十年生活,揭開了階級壁壘的殘酷真相。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從1964年開始跟拍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從他們的7歲拍到56歲。從小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長大後依然會走上精英之路,享有社會頂層的優質資源;而從小出生在貧困家庭的孩子,長大後依然會走上父輩的求生之路。在厚重的階級壁壘作用下,僅有一位孩子成功考上牛津大學並且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打破了階級壁壘。

《寄生蟲》電影最後,基宇明白了自己的宿命。他要想改變命運,只能努力學習考上那所韓國數一數二的延世大學,才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當然,這也正是他那所考了四年都沒考上的大學。

這個階級壁壘的厚度,已經到了連大學層次的要求都這麼苛刻的地步。我想這正是導演奉俊昊對階級差距的社會化表達吧。

這個世界並不公平,但這並不是我們競爭不下去的理由。厚重的階級壁壘,也只不過是一堵由人搭建起來的牆。

因此傾你所有,盡你所能,謹慎與果敢並存。

嘗試著用鑽頭般的執著和耐心的態度去穿過這堵牆。

壁壘依然存在,但命運掌握在你的手中。

相關焦點

  • 窮人與富人之戰:《寄生蟲》與奉俊昊電影
    《寄生蟲》去年就在國內火過一次,因為它在坎城電影節拿了大獎,更重要的是,電影裡講到的「窮人和富人」的階級問題,很容易讓觀眾們感同身受。畢竟,貧富差距所引發的問題,我們都是親歷者。《寄生蟲》還用很多細節,表現這種階級之間的差異,我舉兩個最典型的例子。最顯眼的,當然就是三個家庭住的房子。樸家,住在一棟大別墅裡,有漂亮的花園,有寬闊的房間,有大大的落地窗。金家,住在一棟半地下的房子裡。
  • 寄生蟲電影劇透講了什麼故事?韓國電影寄生蟲結局什麼意思?(2)
    又譬如在飯桌上,當父親誇獎富人妻子善良時,被妻子反駁:「那是因為她有足夠的錢才會善良,如果我同樣富有會更善良…」對白之外,更多對階層地位、窮富差距的思考,則是在故事發展中、以及對許多細節的精確具體刻畫中逐步深入。
  • 寄生蟲在線觀看完整版 寄生蟲無刪減版在哪看 韓國電影寄生蟲電影...
    韓國電影寄生蟲電影解析在2017年為網飛拍攝的《玉子》坎城參賽引起爭議後,這一次,奉俊昊回歸本土拍攝的《寄生蟲》,再次殺回坎城電影節的金棕櫚爭奪大戰中。又譬如在飯桌上,當父親誇獎富人妻子善良時,被妻子反駁:「那是因為她有足夠的錢才會善良,如果我同樣富有會更善良…」對白之外,更多對階層地位、窮富差距的思考,則是在故事發展中、以及對許多細節的精確具體刻畫中逐步深入。
  • 《寄生蟲》:解讀奉俊昊特色電影風格下的黑色荒誕「寄生」大戲
    那麼,奉俊昊導演這部影片中的「寄生蟲」到底是在隱喻、表達什麼思想情感呢? 因此,我今天會從奉俊昊導演的特色電影風格入手,來解讀這部與眾不同的反映現實階級題材商業片以及「寄生」背後隱含的真正思想。在文章第三部分,我也會結合影片故事內容,談談影片帶給我的現實思考。
  • 《寄生蟲》如何用鏡頭語言表現貧富差距?
    在剛剛過去的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上,韓國導演奉俊昊執導的電影《寄生蟲》獲得了包括最佳電影以及最佳導演在內的四項大獎,為亞洲電影贏得世界認可。在這部電影中,奉俊昊以精妙的電影語言深刻探討了階級分化的問題。貧困家庭離開狹窄的半地下室,企圖佔有富裕家庭的精緻豪宅,最終卻變成了一場徒勞無益的悲喜劇。
  • 韓國粉絲眼中的「國寶」奉俊昊:《寄生蟲》裡的地下室,在韓國真的...
    很多人會把《殺人回憶》看作奉俊昊的最佳作品,但我覺得這部犯罪題材的電影「俗」的部分更多一些。《寄生蟲》的確反映了韓國非常深刻的現實矛盾,這種題材在他的作品中有延續性,此前的《雪國列車》也在關注貧富差距,但《雪國列車》過於魔幻,《寄生蟲》更現實,在技術處理上也更成熟,還有點黑色幽默的味道。奉俊昊很少會把一個題材展現兩遍,這也說明他認為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 《寄生蟲》這部電影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今天我們來聊聊寄生蟲這部電影,因為這部電影今年在奧斯卡可謂大放異彩,毫無疑問,是今年奧斯卡最大的贏家,直接搬走4個小金人帶回家,拿獎拿到手軟,獲得獎項是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外語片獎和最佳原創劇本獎我們不詳細講解劇情,如果沒有看過影片的我建議去看看,我們來剖析一下這部電影背後的含義
  • 《寄生蟲》的電影空間塑造
    奉俊昊的電影從《殺人回憶》、《漢江怪物》、到《雪國列車》一直是大家喜歡的對象,《寄生蟲》也不例外,口碑好評不斷。奉俊昊的《寄生蟲》和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很像,都是講兩個家庭的生活,將家庭放在社會當中,去觀看個人的命運。
  • 導演奉俊昊與《寄生蟲》
    而從上述電影中,不難看出奉俊昊幾個常見手法,這也被外媒評奉俊昊自成流派,他跳脫類型框架,用自己的方式,闡述社會時代、道德與瘋狂的界線。,我們正生活在這個隨著時間的推移,那樣的差距會越來越大的時代。是一部十分韓國式的電影,充滿了韓國特色細節的電影,但同時也有全世界所處同一境地的當今時代非常普遍的問題,這電影對我個人而言是十分有意義的。」—— 導演 奉俊昊《寄生蟲》的靈感概念,來自於法國藝術 Decalcomania,它出處於法語 Décalcomanie,貼花釉法。在韓國,Décalcomanie 則是指由墨水創作的畫紙,將其摺疊後,複印上去的對稱圖像。
  • 寄生蟲在線觀看完整版 國內已有版權方購買了本片版權
    韓國電影寄生蟲電影解析 在2017年為網飛拍攝的《玉子》坎城參賽引起爭議後,這一次,奉俊昊回歸本土拍攝的《寄生蟲》,再次殺回坎城電影節的金棕櫚爭奪大戰中。又譬如在飯桌上,當父親誇獎富人妻子善良時,被妻子反駁:「那是因為她有足夠的錢才會善良,如果我同樣富有會更善良…」 對白之外,更多對階層地位、窮富差距的思考,則是在故事發展中、以及對許多細節的 具體刻畫中逐步深入。
  • 從奧斯卡獲獎影片《寄生蟲》,解讀奉俊昊導演喜劇電影的價值體現
    奉俊昊導演在《寄生蟲》這部影片中通過豐富的視聽語言和高超的敘事技巧以及帶有他個人風格的暴力美學為觀眾提供了一場震撼人心的視聽盛宴,同時也通過主題表達揭露了現實社會中底層人民的生存現狀,間接諷刺和批判了社會階級問題。電影聚焦階級矛盾和人性探索,通過劇情不斷反轉,引發觀眾的興趣和反思。
  • 《寄生蟲》:奉俊昊冷酷鏡頭下的貧富差距,終成難以跨越的鴻溝
    女兒是最自我的天才級選手,她有著能夠改變階級的底層智慧,但她承擔了家庭想要跨越階級的惡果,所以只有靈魂得以通行;父親的階級觀念產生了憎恨,所以他去往比鼠窩更陰暗的地窖藏身,他能爬上兒子構想出的臺階嗎?這是奉俊昊在空間上給人物的答案。
  • 韓國電影《寄生蟲》推薦,誰才是這個社會真正的「寄生蟲」?
    的確兩部片子有一定的可比較性,除了電影節的競賽經歷(尤其考慮到最後全然不同的獲獎情況),還都有對貧富階級差異的指涉、對電影符號學的探究等等。考慮到自己水平有限的事實,我僅對兩個片子各自結尾的(可以說是)超現實片段做一點討論。
  • 為什麼韓國電影《寄生蟲》可以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
    奉俊昊憑藉反諷社會貧富差距的《寄生蟲》,包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以及最佳外語片四項最具含金量的獎項。《寄生蟲》這部電影不僅是韓國首部獲得奧斯卡獎的韓國影片,更是創造了奧斯卡影史上首部獲得年度最佳影片的外語片,而在去年5月這部影片已經獲得金棕櫚大獎,在人類影片歷史上連續承包金棕櫚獎和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只有65年前的美國電影《君子好逑》有過這樣的輝煌!其實大部人都認為寄生蟲會拿獎,但是沒想到是「最佳影片」這樣的終極大獎。
  • 關於獲獎季大熱門《寄生蟲》的幾點個人解讀
    我的不同意只能代表我的觀點不同,而不同的觀點之間,沒有對錯高下之分,看過電影之後能夠形成自己的觀點,終歸是一件好事。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至少揭露了全世界範圍內的兩大社會問題,貧富差異和階級固化,而且預言了繼續漠視這些問題的後果,就是貧富兩個階級的激烈衝突,最終玉石俱焚一同毀滅。貧富差距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個比較好理解,而且看不到緩解的趨勢。
  • 《寄生蟲》:階級間無法跨越的鴻溝
    一、導演特色(一)主題聚焦社會問題本片的導演奉俊昊畢業於社會學專業,以社會學的視角將抽象的社會問題以《寄生蟲》電影的具象化形式呈現。並且導演拍攝的電影大多關注社會的底層人物,通過底層人物的視角來呈現故事,如《殺人回憶》和本片都是如此。(二)電影人物多元性在奉俊昊導演作品中的人物並非是非黑即白,而是人物善中帶惡,惡中有善,人物的的形象是立體多元的、複雜的。就正如《寄生蟲》中的基澤一樣,不能用絕對的善與惡來評判他。
  • 奉俊昊《寄生蟲》
    為何奉俊昊能深得世界各地電影節大獎評委們的喜愛?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奉俊昊的電影主題抓住了當下社會的脈搏。 作為「電影社會學家」,奉俊昊的電影一直在描述階層之間的固化與撕裂。《寄生蟲》就是一個講述底層互相傾軋的故事。但與典型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不同的是,觀眾很難代入弱勢的一方,觀眾已經無法從類型套路上去享受電影。
  • 奉俊昊如何拍《寄生蟲》?
    而從上述電影中,不難看出奉俊昊幾個常見手法,這也被外媒評奉俊昊自成流派,他跳脫類型框架,用自己的方式,闡述社會時代、道德與瘋狂的界線。,我們正生活在這個隨著時間的推移,那樣的差距會越來越大的時代。是一部十分韓國式的電影,充滿了韓國特色細節的電影,但同時也有全世界所處同一境地的當今時代非常普遍的問題,這電影對我個人而言是十分有意義的。」—— 導演 奉俊昊《寄生蟲》的靈感概念,來自於法國藝術 Decalcomania,它出處於法語 Décalcomanie,貼花釉法。在韓國,Décalcomanie 則是指由墨水創作的畫紙,將其摺疊後,複印上去的對稱圖像。
  • 看奧斯卡電影《寄生蟲》,你就會知道韓國貧富差距有多大
    本期影評----《寄生蟲》電影《寄生蟲》由韓國國寶級導演奉俊昊執導,影片一上映,就橫掃各大重量級的獎項。奉俊昊,對於韓國人來說就像張藝謀對於我們來講,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奉俊昊出品,必屬精品,之前執導的《漢江怪物》《殺人回憶》《雪國列車》的口碑都是令人讚不絕口的。而這部幾乎被「封神」的影片到底絕在哪裡?
  • 雙語閱讀丨《寄生蟲》引爆朋友圈口碑,貧富差距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
    在他之前由體裁推動的作品中,如《漢江怪物》、《雪國列車》和《玉子》,奉俊昊利用了科幻小說中具有豐富寓意的潛能,來批判資本主義和階級機制中的不公正。無論這個擁有雙刃劍標題的恐怖電影內涵是什麼,在《寄生蟲》中所展示的那些在道德上有缺失和瑕疵的怪物實際上都是人類。奉俊昊將這部電影稱作是「一部沒有小丑的喜劇,也是一部沒有惡棍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