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疫情已經平息,歐美的疫情卻在不斷反覆發作中迎來了第2波大暴發。根據最新數據,過去1天裡,美國新增確診人數達到了驚人的12萬,1天的新增確診人數就是中國過去10個月累計確診人數的近1.5倍。
在如此高的病例增長速度下,儘管美國醫院只收治中重症患者,也依然要開始考慮醫療系統被擊穿的可能了。
提前預測患者入院後的病程,對於準確分配醫療資源至關重要。布裡格姆和女子醫院的研究人員通過觀察100名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的C反應蛋白(CRP)趨勢,分析了已知與疾病嚴重程度相關的患者炎症水平。
他們發現,在住院的前48至72小時內,CRP水平的迅速升高預示著隨後的呼吸惡化和插管,而病情穩定的患者則觀察到穩定的CRP水平。研究結果發表在《細胞報告醫學》上。
在最初的24-48小時內,一種名為IL-6的細胞因子的增加與CRP水平和疾病的進展相關。在這個急性期,15名患者接受了藥物託珠單抗(一種IL-6受體)的治療,其CRP水平迅速、持續地降低。雖然CRP與IL-6相關,但CRP可以反映IL-6以外的其他炎症途徑,因此可以考慮靶向IL-6以外的其他炎症細胞因子或途徑。
此前,喬治華盛頓大學對中國案例的研究發現了5種生物標誌物,可能與新冠肺炎重症和死亡有較高的相關性,分別是IL-6、D-二聚體、CRP、LDH和鐵蛋白。
結果證明,這些生物標誌物水平與炎症及出血障礙相關,水平越高,需要進入ICU、進行有創性通氣支持和死亡的風險也升高。當乳酸脫氫酶水平大於1200單位/升,而D-二聚體水平大於3克/毫升時,病人死亡率最高。
炎症是一個寬泛的術語,用來描述與免疫反應有關的化學物質的釋放。CRP測試整合了許多與炎症有關的不同蛋白質的信號,這些蛋白質被稱為細胞因子,為醫生提供了幾個小時內患者炎症活動的快照。
其他測試,如關於哪些蛋白質可能在炎症通路中起作用的細胞因子檢測,可以提供更具體的信息,但這些測試可能需要1-2天的時間來處理,而且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在得到結果之前可能會惡化。因此,CRP測試可以作為評估新冠肺炎患者預期臨床軌跡的標準方案的一個實際補充。
值得一提的是,早前,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的醫生和科學家製作出了新的研究模型,實現了對「誰會患上重症新冠肺炎」80%的準確預測。
同類研究還有鍾南山團隊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篇。該研究基於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所建立的生存模型,對新冠肺炎患者入院時的10項臨床特徵進行分析,以預測患者發展至危重病情的風險,如在患者住院期間持續採用此模型進行分析,預測結果會更加準確,有助於監測患者住院期間的風險趨勢。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
[1]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11/201105112947.htm
[2]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medicine/fulltext/S2666-3791(20)30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