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三觀,一群小偷組成臨時家庭,這部電影感動了無數人

2020-12-24 迷影人生

一直不愛取悅觀眾的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終於有了一部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作品,名叫《小偷家族》。

它不僅獲得了2018年的金棕櫚大獎,還走進了國際電影市場,讓越來越多的人欣賞了這部作品,知曉了是枝裕和的名字。

既偷東西也"偷人"

一間破敗的平房裡,居住著五口之家。

男主人阿治是工地短工,妻子信代在洗衣店工作,小兒子祥太沒有上學,老母親年事已高,而她前夫的親孫女亞紀離家出走來到這裡,在花樣年華前去風俗店出賣色相。

沒有一個人擁有比較體面的社會地位和相對寬裕的收入,維持家庭正常開支的是奶奶的每個月的撫恤金。

為了能夠生存下去,他們選擇了比較極端的方式——偷東西。

在影片的開頭,就展現了祥太和阿治嫻熟的"配合"技巧,那對於他們來說,只是一件普通的的事。

但那一天,卻並不普通,因為他們遇到了家族中最後一位成員。

在見到小凜的時候,她穿著單薄的衣服,獨自坐在陽臺上。阿治和祥太覺得她實在可憐,就把帶回了自己的家。

起初,女主人信代只是把她當做客人,第二天就準備把她送回去,結果在陽臺外就聽到了房間中的爭吵。信代意識到了小凜可能經歷的遭遇,最終選擇抱著她回去。

溫暖的家族

這種不經過父母同意,就把小女孩帶回家的行為,其實算得上一種誘拐,但阿治說,他們既沒有要贖金,也沒有強迫小凜做什麼,不能被叫得這麼難聽。

事實上,自從小凜來到這個擁擠的屋子後,才體會到家人帶給她的溫馨。有一個場景是,信代把小凜來時穿的衣服放在盆子裡燒毀。

倆人都有一樣的傷疤,都經歷過家人的暴力和傷害,所以信代更加疼惜小凜,她緊緊抱著她,試圖撫慰親生母親在她心裡留下的創傷。同時,也像是在治癒自己的陰影。

這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家六口,沒有誰是那個溫暖的源頭,他們都在彼此治癒著,誰也離不開誰。社會的冷漠和人心的隔閡是一把無形的刀,在拋開不道德的行為之後,這一家人的結合簡直像一個奇蹟。

蔚藍的大海

為了表現小家族窘迫的生存狀況,導演讓影片的光照處於持續性昏暗狀態,直到一家人去海邊遊玩時,畫面才像突然開了燈一樣明亮。

海邊是一個代表開放和寬闊的場地,這種象徵暗示了這次出行的珍貴性。特別是當阿治負傷停工、信代被迫下崗、一家人被迫面臨更加艱難的生存處境之後,這種無憂無慮甚至算得上一種奢侈。

阿治和祥太借著遊泳圈,在海面上漂浮著,一邊曬太陽,一邊聊一些男性的私密話題;亞紀帶著小凜感受海水沒過腳踝的清涼和新鮮,而另一邊的信代則吃著烤玉米,和奶奶悠閒地坐在沙灘上。

他們都暫時性的遺忘了現實裡經歷的種種不堪,手拉著手,享受著對彼此的信任和深厚的愛意。

反傳統之聲

影片最特殊之處,就是讓不合理變得極其合理。在脫離人物形象後,再來看故事情節,就會發現,沒有哪一件事符合主流價值觀。

早年合夥殺人,拐帶小女孩,順理成章的偷盜,不求上進的啃老行為,都是流離於道德體系之外的,但觀眾在知曉這些事情後,還是被感動了。原因在於,做出這些行為的人,依然擁有美好的品性,矛盾的人物形象直接引起了我們對固定思維的質疑。

血緣關係的崩壞

首先,影片探究了血緣是不是親密關係的決定性因素。有一句話叫虎毒不食子,以虎為例子來說明親情是最穩固的存在。不管媽媽怎麼樣,孩子怎麼樣,只要有血緣的存在,兩人的關係就有了保證。

可小凜的親生母親告訴觀眾,其實不是這樣的。就算是親骨肉,她也不想管,也後悔生下了她。女兒會不會餓死,大冬天穿著單衣在室外會不會冷,有沒有人陪,甚至自己某些過激行為會不會造成她終生陰影,這些都不重要。

認為它們重要的,是萍水相逢的信代一家人。只有信代會用實際行動證明,"愛你的人不會打你。"

不令人討厭的犯罪

另一個則是對正反人物的顛倒。看到後期,幾乎沒有人覺得,這個家族是不齒存在於世間的。觀眾們甚至會在心裡默默祈禱,這種關係就這麼穩定地維持下去。

雖然阿治是信代的情夫,二人早年合謀殺死了虐待她的前夫,但大家都覺得死者活該,倆人只是為了正當防衛;

雖然所有的超市都沒有義務供給他們東西,但都會認為,這家人值得這份施捨。原本正面的體制內人員,成了拆散他們的反面人物,本來正常的處理方式,則顯得無比冷血和不近人情。

女警問了信代這樣一句話:這兩個和你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一般怎麼稱呼你?媽媽,還是母親?聽到這句話的,情緒有些失控,她反覆擦著自己的眼淚,想說出什麼,但最終沒能說出口。

我想,這一個直面信代的無聲鏡頭,其實就隱藏了反面人物打動觀眾的最大原因:他們擁有一顆有溫度的心,對那些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有著真切的感情。無論什麼時候,觀眾都絕對抵禦不了真情。

金棕櫚的肯定

《小偷家族》在2018年獲得了金棕櫚最佳影片獎,無疑是對是枝裕和導演的認可,作為第四部提名金棕櫚的影片,《小偷家族》和它的前輩們一樣,仍然是包括了寫實化的場景,樸素的鏡頭語言,以及超越血緣關係外的溫情主題。

這部被譽為"有溫度的紀錄片"的電影,沒有多少情節起伏,有時平淡得令人昏昏欲睡,卻憑藉著真實的情感讓無數觀眾為之落下淚水。

即使許多細節已經遺忘,但他們仍然會記得,有一家人,貧窮卻幸福。他們會去海邊嬉戲,也會就在家裡,在屬於他們的狹窄天空裡,抬頭觀看不屬於他們的煙花。

片中奶奶在海邊那句無聲的謝謝,其實不是臺詞,而是飾演奶奶的演員臨時加上去的。

她認為,簡單的凝望還不夠,蓄積的感情需要一個突破口,於是便有了奶奶去世前不久的真情流露。

相關焦點

  • 《小偷家族》:豆瓣評分8.7,一群小偷憑什麼感動萬千觀眾
    中國的漢字很有趣,比如「人」這個字,一撇一捺相互依靠站立構成了「人」。如果說「撇」代表著自我,那麼「捺」就是自我之外的其他人。人是群居動物,沒有誰可以脫離這個社會獨立生存。人與人構成了家,家成為社會上最小的群體單位。是什麼樣的羈絆讓人與人構成了一個又一個家?是血緣親情還是歲月陪伴?毫無血緣關係的一群人組成的家,能稱之為家麼?
  • 看這部電影不需要三觀,因為小偷家族偷的是心
    文 | 口公子  圖 | 口娘  很慶幸,當下這個時代還有這般的電影,它似生活本身,卻又展示了是不曾企及的一部分。是枝裕和把自己的一套家庭劇語系掌握的爐火純青,情緒把控在反轉前後都精準無比,每次看都會覺得是老一套,但每一次都會感動。
  • 這部男版的「灰姑娘」,重塑了我的三觀
    作為電影的發源地,法國總走在電影藝術的前沿。這當中有不少讓人三觀毀盡、倒吸涼氣的電影。比如《兩小無猜》。不作不會死的兩個人,為了愛情溶在水泥裡永不分離;比如《登堂入室》。高中語文老師幻想自己的妻子和學生發生不可描述的禁忌。
  • 《小偷家族》和「溫情」無關
    我在百麗宮的LUXE廳觀看了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也許是大屏的浸入感更強,讓我對於《小偷家族》的觀感產生了一定的變異…某種意義上,從我個人來說,是一種撥亂反正。首先,我要澄清一點,這部電影我也非常喜愛。可以說是即《步履不停》後,我最喜愛的是枝裕和電影。但是,這部電影並沒有給我帶來任何「溫情」與「柔軟」。
  • 韓國電影《小偷家族》日本電影《烏鴉的拇指》
    今天與大家分享這部電影《烏鴉的拇指》五個人生處於最底層的人,組成了一個略顯彆扭的臨時家庭,他們朝著人生的轉折點攜手前進……      開始看到電影題目時,首先讓我想到了一位日本攝影大師深瀨昌久,為什麼想起他,因為我也是一位攝影愛好者比較喜歡觀看一些攝影大師的作品,這位攝影大師大家都可能知道他拍攝的烏鴉系列。
  • 這部電影挑戰你的三觀和生理極限
    一部電影能造成如此強烈的觀感,也是它的本事不是?如果再來一遍,還是會願意打開這部電影。它的好,充滿魔力,是其它電影所難以比擬的。校園、水手服、百合、一見鍾情……這些文藝小清新的元素,影片有。用影片中的話說:這就是一部流氓電影。一部流氓拍的,充滿流氓氣質,挑戰正常人三觀的電影。
  • 《小偷家族》看劇,無論乎三觀,寫的是人性
    看劇,無論乎三觀,他要寫的是真實的人性。人性的善惡不是黑白分明,是交融和轉換。組成家庭他們都存了利己心,可自私之下的都是人性種本存的愛。太多幕讓我感動:男孩女孩對著一隻沒有脫殼的蟬,喊加油。奶奶在海邊看著一群沒有血緣的人,悄悄說了句謝謝你們(此幀開始淚奔)就坦然離世。孫女痛恨自己的生父母,和小女孩同病相憐,摸著對方和自己的傷疤可憐自己的人生,孤獨無依靠,而在這個什麼都沒有的家庭找到慰籍。
  • 底層家庭的生存法則,電影《小偷家族》教會我們去善待和包容他人
    有這樣的特殊組合家庭,沒有血緣關係卻勝似親情,家人之間的情感卻表現得無比真實自然,雖處於社會底層,卻苦中作樂,其樂融融,讓人看到了生存下去的希望,這就是日本電影《小偷家族》所要講述的故事。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從一則關於小偷的社會新聞中找到創作靈感,捕捉到社會弱勢群體面對生活窘境的動情瞬間,散發出人性的光輝。
  • 《速成家庭》挺感動
    一部很棒的合家歡喜劇,三觀很正。電影《速成家庭》是關於一對白人夫婦收養三名西班牙裔的孩子,在經歷一些波折後組成家庭。故事的基調很真實,除了人物在戲劇處理上進行了一些誇張,使喜劇效果更佳,其中的情節與面臨的問題都是基於現實生活。影片的前半部分是新家庭的磨合,這些內容在相似題材中是必然會涉及到的老生常談。
  • 影評|《小偷家族》:家庭的意義
    和大部分日劇一樣,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也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沒有血緣關係的祖孫三代六個人:柴田奶奶、大治叔叔(爸爸)、信代媽媽、亞紀姐姐、祥太哥哥、玲妹妹,因為各種機緣,構建成了一個臨時家庭,表面上溫暖和諧,實際上靠著各種上不了臺面的臨時工作為生,比如援助交際,比如偷盜販賣。這大概就是電影題目的來源——「小偷家族」。
  • 只有放下三觀,才能讀懂他們的愛,《小偷家族》裡的cp解讀
    還沒看片子時就已經知道這部電影得了金棕櫚大獎影片裡沒有激烈的衝突的表達,但卻用最真實拍攝手法展現力量,讓人久久不能平靜。後來我決定以解說的方式來表達我對這部影片的致敬,文案越寫越多,磨了近一周才做好,就好像認識這家人很久了,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朋友,真心希望他們可以越來越好。
  • 斬獲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這部《小偷家族》溫情到落淚
    《小偷家族》這部電影是由著名導演是枝裕和的代表作之一,並獲得了第71屆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正如片名所說,該片的主人公們是一群小偷,小偷這個群體在古往今來都是遭人唾棄的。那麼這部劇以此定位主角身份,有什麼深意呢,這個咱們後面再說,先給大家講講故事的大致劇情。
  • 《小偷家族》生活流的影像捕捉與底層家庭的詩意雋寫
    《小偷家族》是2018年是枝裕和導演的作品,以阿治和祥太遇到友裡為主線,展示了一個由社會邊緣人群組成的「家庭」故事,他們的身份雖然是「小偷」,但是成員之間互相扶持、肝膽與共,絲毫感受不到其實他們之間並無任何血緣關係的現實,而正是是枝裕和通過細膩入微的筆觸,對於電影畫面的獨特拿捏,為我們描繪出日本街頭破舊隱秘的房屋內充滿煙火氣息的溫情一隅。
  • 這部零票房的國產電影,感動了無數日本人
    電影院裡外,到處都是從日本全國聞訊趕來的觀眾們,剛開始是普通觀眾,然後是影迷,再往後影評人都來了.....本來只是為促進中日友好文化交流,但這部電影在日本創造了票房奇蹟,最終獲得了8億日元(約4780萬人民幣)!後來,這部電影送到日本各大城市裡放映,東京、大阪、京都,掀起了一股中國熱。
  • 第二屆獲獎影評賞析 |《小偷家族》
    是枝裕和是新世紀以來日本最為知名的導演之一,其電影文本創作風格完全繼承新感覺派,大多作品都是在一個家庭的框架下去敘事,在解構家庭的同時重塑對家庭的理解與認知,他電影中的人物是豐滿的立體的,在封閉的敘事空間內儘可能多的創造了敘事的可能性與靈活性,其電影在具有寓言性時也能夠直觀的將現實投射進銀幕,拉近觀眾的同時提高影片的格局與質感,在他榮獲坎城金棕櫚獎的作品《小偷家族》中,不僅可以看到對日本傳統美學的繼承
  • 看了《小偷家族》這部電影,講述了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看了《小偷家族》這部電影,講述了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羅生門》和《小偷家族》雖然時間相差五十多年,但兩部電影所圍繞的都是人自己編織的「謊言」和人自己捏造的「記憶」,利己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兩部電影最終的結尾都留給了大家去思考。只是黑澤明十分簡單、直接甚至有一點霸道,將人物間除階級外的社會關係都淡化了,直接聚焦於主題,是枝裕和則用了大量的人物關係去掩飾,兩個人各有各的特點,現在細細思考,二人電影敘事功力真的是非常人所能及。
  • 小偷家族:偷來的家庭,每個家庭成員都有不同的經歷
    一部優秀的電影就像一杯茶,越品越香香氣一直瀰漫在周圍,讓人久久不能忘懷,《小偷家族》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小偷家族》曾在第七十一屆坎城電影節上獲得金棕櫚獎,在第66屆西班牙聖賽巴斯提安影展上獲得榮譽獎。當我真正看過這部電影之後才覺得它所獲得的榮譽的確是實至名歸。
  • 終於看了《小偷家族》,沒讓人失望!
    雖然並沒有參賽的意願,但作為一個已經看了三遍的人,我還是想抓住每一個人強力推薦這部電影。《無人知曉》劇照他的電影總有一個破碎的開始。《小偷家族》一開場,友裡就失去了父母的庇護,成了這個臨時家庭的闖入者,治和信代也先後失去了工作。
  • 南方電影視點161|《小偷家族》:偷來的美好也真實可貴
    要知道,上一部獲得金棕櫚獎並在國內公映的電影還是1993年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小偷家族》目前票房已經達7000萬元,有望突破億元大關,成為國內票房最高的日本真人電影。當然,影片也引起了人們的各種熱議。——周文萍(廣州大學副教授  碩士導師)《小偷家族》講述一個6口之家靠在超市小偷小摸維持家庭日常吃喝的故事。
  • 豆瓣8.7,這部關於回家過年的電影《1350KM》,感動了無數人
    提到回家過年,今天小編跟大家聊一下一部關於回家過年的電影,沒有明星,沒有花裡胡哨的劇情,沒有臺詞,沒有彩排,但是它卻在豆瓣有著8.7分的高分。電影的名字叫《1350KM》,是一部以紀錄片形式拍攝的低成本電影,但是電影的內容卻是高質量,它完美的刻畫了底層勞動人民的思鄉之情和回家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