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就以小D的例子,向大家介紹遊戲化心理支持如何開展,給小D和幼兒園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多年前的一天下午,在小D的一次嚴重的情緒爆發之後,小D的媽媽非常挫敗和難過。她滿臉淚水,向老師和園長表示:「明天開始,我們就不來上幼兒園了。」
但園長和老師們並不願意放棄這個孩子,大家想要盡最大努力留下他。於是,幼兒園與遊戲力工作室合作,探討如何為孩子提供幫助。
我們關注的重點在於:雖然孩子們的行為表現各不相同,但造成這些行為問題的根源,都是情緒問題。
1. 支持第一階段:幫老師們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工作室和老師們首先探討的問題並不是孩子,而是老師。當孩子亂發脾氣時,老師的感受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並且認同老師要對孩子保持愛心和耐心。但面對孩子的哭鬧、踢打,老師也會急躁,也會有挫敗感,也會崩潰。
討論這個問題,是想和大家一起重新梳理我們對情緒的認知。
我們的大腦中是有理智系統和情緒系統同時工作的。而且,情緒系統總是先一步接受信息,先一步做出反應。受到外部刺激時,我們都會產生情緒,這是人類的生存本能。正是這樣的生理機制決定了,老師雖然知道應該對孩子有耐心,但依然會急躁和崩潰。而且,在強烈的情緒當中,我們的理智系統就失去控制,不再工作了。
因此,遊戲化心理支持的第一步,是幫助老師先理解自己和同事的情緒和需求。幫助老師們意識到,當自己也處在強烈的負情緒中時,也很難幫助孩子。
2. 支持第二階段:理解孩子的困境,作為外部調節器,安慰孩子的負情緒
無論孩子還是大人,情緒產生和工作的原理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孩子大腦中的理智系統遠未發育成熟,力量非常弱。所以在受到外界刺激時,小年齡的孩子基本是情緒系統在指揮身體做出反應。理智系統沒有能力影響情緒系統。所以孩子並不具備主動調節情緒的能力。
對小D的老師們來說,理解了孩子的「做不到」,很大程度上也緩解了自身的挫敗感。
大家針對小D的很多具體事例進行了討論,其中有這樣一件事:
在課堂上,小D去拿畫筆,回來發現自己坐的椅子被別的小朋友坐了。他立刻就發火了,一把把小朋友從椅子上拽下來。
自己的椅子被佔了,很多小朋友都會不高興,這是本能的情緒反應。但是小D的情緒為什麼那麼強烈呢?
因為除了本能反應,情緒還受後天經歷的影響。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說的就是這個現象。情緒會從後天經歷中自動學習,積累記憶,並以此來指導我們下一次遇到類似情境時的反應。
遇到小D這類事件,我們通常會如何處理?
基本的做法是對小D進行批評教育,很多時候還會要求小D向被他拖拽的小朋友道歉。這些做法,實際上都會進一步加重小D的憤怒,這種憤怒的感受被記憶,將導致下一次遇到類似衝突時小D更嚴重的情緒爆發。
所以,每次當孩子遇到情緒問題時,旁邊的大人的應對方式都會要麼減輕,要麼加重他的情緒記憶。而大人最重要的作用,是成為孩子情緒的外部調節器,幫助孩子平靜下來。
老師們重點討論了當小D大發脾氣的時候,老師應該如何做這個「外部調節器」呢?
大家都認同,這種情況下,語言是最無力的。
孩子對語言的理解力非常有限,再加上本身處於強烈的情緒中,理智已經無法工作,因此無論安慰、講道理,還是批評教育,都沒什麼用。
既然是安撫情緒,那麼我們就要用「情緒的語言」,也就是表情、語氣和肢體動作。
當小D發脾氣,摔東西,甚至對小朋友進行攻擊時,老師做的第一件事是抱住他。「抱住」沒錯,但「抱住」的技巧卻值得探討。
小D是個身體活動能力特別強的孩子,所以每次他發脾氣,都是由一位男老師,小盧老師抱住他。小盧老師描述了通常的情境:「我每次都是使出全身力氣控制住他,而小D也是使出全身力氣大喊大叫、踢打掙扎,直到精疲力盡才停下來。」
美國著名的神經生物家潘克賽普在談到如何緩解負情緒時指出:「親密的情緒語言有助於緩解悲傷,保護性的情緒語言有助於緩解恐懼,而要平復憤怒,則需要原諒性的情緒語言。」
那麼,當我們抱住一個憤怒的孩子,什麼樣的肢體動作和表情能讓他感受到我們是會原諒他的呢?我們想像警察制服一個壞人,與我們阻攔一個我們非常關心、喜愛的人做不理智的事時,身體的姿態和力度有什麼不同?
這樣的討論,讓小盧老師調整了方法。
因為事前有充分的心理建設,再一次抱住大發脾氣的小D 時,小盧老師使出的是「剛剛好」的力度,既能防止小D傷害別人或傷害自己,又不讓他感受到壓迫和對抗。只要感受到小D的力度稍有鬆懈,老師也會放鬆一些。
同時,老師還用關切的語氣反覆對小D說:「沒事的,沒事的,我知道……沒關係的。」
這一次,小D沒有再像以前一樣拼命掙扎,而是慢慢平靜了下來。
3. 支持第三階段:主動增加正情緒
安慰負情緒只是外部調節器的作用之一,另一個重要作用是主動給孩子增加正情緒。
沒有人能夠做到完全沒有負情緒。實際上,良好的情緒狀態也不等於完全沒有負情緒,而是情緒達到一種平衡。
老師們對小D的幫助,也不僅限於在他發脾氣的時候,在日常互動中,老師們也會在合適的時機,加入一些遊戲式的互動環節。
比如,早上小D來到幼兒園,小盧老師打扮成一架飛機,以特別好玩的姿態從教室裡飛出來,對小D說:歡迎乘坐小盧航空公司班機。小D就開心地「坐著飛機」進班了。
小盧老師和小D之間,還有一個更有趣的遊戲:碰屁股。倆人說好:「我們的屁股是好朋友哦。」早上見面的時候,兩個「屁股好朋友」就要碰一碰,算是打招呼。「屁股」這類詞是這個年齡的孩子都特別喜歡的,再加上老師誇張好玩的表情和動作,就更開心了。
除了讓孩子開心,遊戲還有更重要的意義:重建親密關係。 小盧老師與小D之間不再是對抗的關係,而成為了好朋友。
讓孩子發展主動的合作與自控,刺激大腦分泌非常重要的神經營養素,從長遠來說,對大腦的發育有重要意義。
對小D的支持持續了一年半,直到小D從幼兒園畢業。現在,他已經上小學四年級了,各方面的發展都很順利。
為了當初的「留下小D」的決定,在這一年半的時間裡,幼兒園可以說是舉全園之力,為孩子提供支持。
這麼做值得嗎?
園長的回答是:值得。
這種支持,首先改善了幼兒園老師們的整體心態。
以往老師們面對孩子的情緒,面對自己的情緒,總有強烈的挫敗感。現在,基於對「情緒」的重新認識,他們不僅理解了孩子的狀態,理解了自己的需求,也可以找到有效的方法。
孩子情緒狀態的改善,是以往很難做到的。這也讓老師們有了很大的成就感。像小D這樣的孩子,以往可能只有一條路——勸退。但經過這樣的支持,他也得到順利的發展,大家十分欣慰。
整個幼兒園也在不斷探討和發展更多的與孩子的遊戲化的互動方式,在入園、同齡矛盾等以往很棘手的問題上,都有了有效的解決方式。
培養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所有幼教工作者的目標。而心理健康,是需要用良好情緒來「餵養」的。
換句話說,如果把心理成長看作是某種程序,那麼情緒就是編輯這個程序的語言。
遊戲,是孩子的第一語言。遊戲老師,是精通孩子語言的心理老師。
遊戲化心理支持,將前沿的心理學知識轉化為遊戲,可以向孩子提供不同層面的支持:
1. 應對突發狀況
就好像意外的疾病和外傷一樣,在心理成長的過程中,每個孩子也都難免遭遇意外。這時候,良好的心理支持就好比及時有效的醫護措施,可以保證孩子儘快痊癒,而不會留下疤痕。
2. 短期特殊支持
有些孩子會在一段時間陷入困境,可能經常大哭大鬧,或者一直躲在角落裡無法融入集體。這時候,專門的心理支持可以幫助孩子走出困境,而不是越陷越深,同時還可以避免個別孩子影響集體安排,並緩解來自家庭的壓力。
3. 長期心理陪護
某些孩子具有長期的特殊需求,儘管他們需要更複雜的專業幫助,但是積極正向的心理陪護,是保證孩子取得進步的基礎。
遊戲老師,還可以與全園老師分享知識和技能,包括:前沿的心理學知識、遊戲化師幼互動技巧、適合本園的集體遊戲課程開發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