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調試人工降雨設備。
福州晚報記者 毛小春/文 石美祥/攝
有了旱情,能找「天公」下點雨嗎?空氣「髒」了,能「求」點雨洗洗嗎?
民間有祈雨傳統習俗,如今,福州有一幫人,利用氣象知識和專用設備,時常臨時組團「找」雨水,既緩解旱情又淨化空氣。他們就是福州市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團隊。記者日前採訪了這個團隊最資深的指揮員李巖,聽他說說「現代版祈雨故事」。
首次發射增雨火箭
心裡有點緊張害怕
9月15日,記者見到了高級工程師李巖,他個子高高的,走路矯健有力。
56歲的李巖是土生土長的福州人,1985年從成都氣象學院(現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氣象專業畢業,進入福州市氣象臺擔任預報員。2004年,他調到福州市氣象服務中心工作。
「出於氣象服務需要,2014年我參加了福建省氣象局組織的人工影響天氣培訓,開始接觸這類工作。」李巖說,「當年我拿到了福建省人工影響天氣火箭發射操作員證書,可以持證上崗了。不過,第一次操作,心裡還是有點害怕、有點緊張。」
李巖介紹,他從小就覺得武器裝備很神秘,而增雨火箭與其他火箭的原理是一樣的,只是彈頭裡面裝的不是炸藥,是催化劑。「發射時機一到,指揮員一聲令下,我就按一次發射控制器上的紅色按鈕。發射架上有4枚火箭,間隔5秒發射一枚。」李巖回憶了第一次操作的經歷,「當時是秋冬季,在恩頂水庫發射點。雖然穿了雨衣、帶了雨傘,但冷空氣來了,山上風大,雨傘根本沒用。在等待發射的一兩個小時,我們感覺特別冷。」
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為城市「清洗」空氣
李巖說:「近些年,如果遇到空氣品質下降,只要有機會,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就要考慮為城市多下點雨,『洗洗空氣』。」
目前,從事這類工作的人員都由各級氣象局經培訓取得操作員證和指揮員證的人員兼職。若有作業需要,他們臨時組團,趕往作業點。
李巖說,火箭增雨作業有時受交通、發射空域許可等條件限制,會錯過發射良機,甚至無法作業。2018年,福州氣象部門引入增雨煙爐,彌補增雨火箭的不足。
為尋找煙爐施放點
三個月爬十幾座山
福州的煙爐施放點分布在北峰、閩侯、馬尾、福清、連江、羅源、永泰等十餘個地方。為了尋找這些施放點,李巖帶著同事跑了三個月,爬了十幾座山。
「選擇施放點要考慮地理位置、氣象、通信等條件,先在地圖上找,然後實地踏勘。」李巖說,尋找施放點,路都不好走,有時還有危險。2018年9月,他帶著兩名同事踏勘永泰天台山,當時山上正在修路,險要處讓人心驚肉跳。他和同事下車,一前一後指揮車子,慢慢開過險地。
幾個月內,他們翻山越嶺,最終從備選點中確定了幾個煙爐施放點,安裝了設備,如今系統已建成。煙爐施放不受空域、時間限制,只要具備氣象條件,就能在電腦上遙控燃放增雨煙條。9月11日,他們在北峰、馬尾牛項村等地燃放煙條,下遊的連江降水明顯。
工作之餘,李巖還是一名鐵桿「驢友」。「戶外運動驚險刺激,能夠鍛鍊身體、放鬆心情。福州周邊的山,我基本都爬了。尋找煙爐施放點時,踏勘一個點要跑一天,同事會感到累,但我有這項愛好,工作就像進行了一次戶外運動,身心舒暢。」李巖笑著說。
【責任編輯:林少斌】
來源: 福州新聞網 作者:毛小春 石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