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人的愛情故事,要麼時間不巧,要麼地點不對。1945年上映的英國影片《相見恨晚》,男女主角相遇的時間和地點全不對。電影開篇處火車進站的轟鳴聲、濃霧以及遠處喑啞的鐘聲,與俄羅斯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開篇模仿鐘聲的低沉和弦互為呼應,似也預示了男女主角相遇相愛又無奈離別的悲傷結局。
圖為電影《相見恨晚》海報
法國電影中的愛情可以有一百零一種不尋常的模樣,英國人顯然不如他們的近鄰那樣浪漫。《相見恨晚》的情節再常見不過:女主角蘿拉與丈夫和一對兒女生活在倫敦,生活平淡無波瀾,每逢周四便會乘坐火車去某個市集採買日用所需。有一次,在火車站旁邊的小餐廳,一陣風過,將一粒沙吹進蘿拉眼裡,恰被路經的醫生艾力克見到。醫生取出蘿拉眼中的沙粒,亦開啟一場邂逅。交談中,蘿拉得知艾力克也已結婚,每周會在固定時間來到城裡的醫院協助問診。兩人相談甚歡,約定下周餐廳再見。漸漸地,各有家室的男女主角發現他們早已彼此相愛……
這樣的一場挑戰俗世道德的愛情,宛若誤入蘿拉眼中的那粒沙,起初便是錯。而見證這錯愛的,除了火車站旁邊那間簡陋餐廳,除了兩人盡興聊天時手邊的熱茶之外,還有拉赫瑪尼諾夫為人熟知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古典音樂片段在電影中的出場,通常點到即止,而像《相見恨晚》這般以同一作品貫穿始終的案例,確是少有。箇中原由,固然因為這部被樂迷暱稱為「拉二」的作品抒情繾綣,映照愛情中的失落迷茫,與劇情配合得宜,另外還在於拉赫瑪尼諾夫寫作此曲的緣由,也和失意與傷感有關。
如今我們談論這位俄羅斯作曲家,總會談到他在作曲與鋼琴演奏上的驚人才華,第二交響曲絕美的慢板樂章,還有那兩首讓後世鋼琴家又愛又恨的第二和第三鋼琴協奏曲。殊不知,高傲自信如拉赫,也曾經歷失意彷徨,甚至在某次不成功的首演後心灰意冷,一連數年不曾創作。
拉赫瑪尼諾夫的「滑鐵盧」是1897年首演的第一交響曲。那一年他24歲,憑藉第一鋼琴協奏曲已在樂壇小有名氣,正是意氣風發時。不想,醉醺醺的指揮家格拉祖諾夫,指揮樂團將拉赫精心創作的這部交響曲奏成一團糟。眾多劣評湧來,害得作曲家本人不得不尋求心理醫生幫助才得重新振作。而最終將作曲家從泥淖中拖拽出來的,正是第二鋼琴協奏曲。
因此,我常覺得「拉二」儘管聽來悲傷蒼涼,卻不是徹頭徹尾的悲,而是傷感中藏著希冀與盼望。多年不曾創作的拉赫,試圖從樂音中找回再前行的勇氣,不只是探看前路的勇氣,更是拋下舊我的勇氣。誠如《相見恨晚》中的男女主角,唯有狠心告別這場溢出日常之外的錯愛,才能走離焦灼慌亂,重回坦然。艾力克遠走他鄉,蘿拉回到丈夫身邊,看似將這此生再難遇的愛情故事引入悲傷結局,對於身處其中的二人來說,卻未嘗不是幸運的事。撥開迷霧,時過境遷,終得釋然。
有些愛情,沒能相守一生,才美。《廊橋遺夢》如是,《相見恨晚》亦如是。
原標題:淚眼中的沙
來源:北京日報
流程編輯:u022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