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古典音樂浩如煙海,上下求索幾十年,也難免有完全陌生的篇章。想要迅速偽裝成一個無所不知的發燒友,得時刻牢記「兩個凡是」:凡是耳熟能詳的作品,要避諱其標題,只說其編號、調性和順序(比如「BWV.xxx」和「馬六」,不是寶馬和馬自達六,而是巴赫的作品和馬勒第六交響曲);凡是盡人皆知的音樂家,與其談論他們的作品不如談論他們的八卦。
從巴洛克時期說起,巴赫當然無法迴避。作品無需掌握得太多太深,但要了解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的身份是一位管弦樂演奏家,而非作曲家,儘管他寫出了上千首古典樂。除此之外,還應知道他本人性格孤僻,酷愛造人,共生有20個孩子。談起巴赫,要有一種對歷史人物的仰望之情,「這是何等忙碌的一生啊。」
同時代與巴赫齊名的還有亨德爾,他是位才華橫溢的交際花。他倆有個共同的偶像,叫維瓦爾第,這位義大利神父寫了500多首協奏曲,人們卻只記住了《四季》。為了彰顯你高貴的聽品,泰勒曼絕對值得鑽研,對這位直到20世紀中葉才名聲日盛的神秘人物,最好能夠出離憤怒地大加讚賞,「要知道他一生寫下的作品是巴赫的幾倍!可上帝卻剝奪了他應有的榮耀!」
對古典主義的三巨匠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要有一種老生常談的厭倦。這是出於防禦,因為面對一群在音樂學院裡沒日沒夜研究他們的大學生,你根本無從下手。如果非要聊,不妨從前一陣的青歌賽聊起,當時的評委徐沛東在點評時把勃拉姆斯說成了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招來一片譁然,你以這個為引子,然後無奈地笑笑,既可全身而退,又說明了你一直對嚴肅音樂保持著適當的關注。
如果碰上好戰者跟你死磕貝多芬,應對時千萬要強調自己對貝多芬作品巡禮的順序,表明自己反覆聽其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第八首交響曲,就是為了熟悉老貝的音樂語言,在涉獵古典音樂10餘年後才下決心扣開第九交響曲(op.125)這扇大門,初聽之下內心波瀾壯闊,莊嚴卻又歡喜。
貝多芬的兩封遺書是不錯的談資,一封叫《海裡根施塔特遺囑》,寫給他的兩個兄弟,沒能寄出;還有一封叫《永恆的愛人》,是封情書,乾脆連收信人都沒寫,成了一個不可告破的迷。意欲成為貝多芬的終極研究員,兩封遺書務必倒背如流。
在三巨匠的光輝下,知道格魯克是歌劇的改革者,還有鮑凱裡尼的小步舞曲就足夠應付大多數場合了。
浪漫主義時期,音樂開始有了多樣性,因此那個時代百家爭鳴,由於更加重視感情的表達,也更討今天的年輕人歡心。蕭邦、勃拉姆斯、馬勒、老柴(柴科夫斯基)、李斯特、施特勞斯父子這些人的名字,在如今的古典樂迷裡,儼然比貝多芬更為偶像。為了與庸俗的文藝青年相區分,除了把這些人當作自己的親朋好友,還要熟識那些唱反調的大牌。
比如,見到有人用蕭邦標榜自己,你可以搬出對其不屑一顧的新俄羅斯樂派;聽見有人對勃拉姆斯五體投地,你則可以引用蕭伯納的原話,「勃拉姆斯不過是用幾個簡單的和弦喚起幼稚的春夢、並將其發展成為亨德爾的恰空舞曲式的極簡單旋律。」
至於老柴這種旋律優美而傷感的類型,最適合於入門聽眾,在評論他時,一定要貶多過褒。然而一味地貶低其地位又顯得過猶不及,喪心病狂,多積累一些這樣的調侃可以在危急時刻助你一臂之力,「老柴和勃拉姆斯都喜歡撕樂譜。勃拉姆斯對自己的要求非常嚴苛,稍有不滿就會毫不留情地撕掉,直到寫出自己滿意的作品。這一點與老柴完全不同,老柴常常撕掉了自己的樂譜,然後緊接著寫出來一部更差的。」
馬勒絕對是一塊高端樂迷的金字招牌。體會一下這句話,有助於理解馬勒是個什麼樣的人,「馬勒對死亡的正視的敏銳度是任何大音樂家所無法比擬的,他的每一閡交響曲,除了第一交響曲《巨人》外,其他的都是全神貫注地環繞著這個主題而寫。」馬勒的音樂永遠跟「精神分析學」、「死亡」這些玄而又玄的名詞連在一起,所以天生帶有一股濃鬱的裝腔氣質。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典樂界,有一個關於「九」的詛咒,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都是在完成《第九交響曲》之後離開人世,其後百年來也沒能有人打破這個怪圈。馬勒這種神叨叨的角色自然比較迷信,故而在寫完第八交響曲之後,特意不將《大地之歌》列入交響曲序號,不料在第九交響曲後,還是沒能躲過昏慘慘黃泉路近。
那個時代聚集了如此眾多的天才,因此流傳的八卦也豐富多彩。勃拉姆斯專注師娘(克拉拉)40年的老掉牙段子休得再提,就像沒有人想要再聽一遍「從前有座山」的故事;蕭邦和杜德望夫人的同居往事倒是可以深度挖掘一下,那個「黑寡婦」把我們的大音樂家當成了純粹的玩物,最終導致了蕭邦的英年早逝;老柴的性取向是很好的話題,說同性戀者居多,然而他又終身接受了一位叫「梅克夫人」的神秘女子資助,從而更加撲朔迷離,他的死因也一直眾說紛紜,符合現代人重口味考據的心理。
到了現代主義時期,音樂陡然變得怪異而難聽,大家都在求新求變,由於時間上間隔較近,還沒有真正流傳下來的作品。無需多聽,見到德彪西、蕭士塔高維奇、斯特拉文斯基、勳伯格、巴託克等人的名字,只消一句「現代主義的音樂性太差了,無法入耳」就可以完美打發。
需加注意的是,約翰·凱奇的《4分33秒》一定要上網搜一搜,他坐在鋼琴前,上演了一出默劇,堪稱音樂史上最具實驗精神的表演,志在裝腔的同學不容錯過。不必奇怪,無聲的音樂也可以談論,至少你還能和別人講個冷笑話,「你找得到《4分33秒》的MP3嗎?」。
巴赫
《布蘭登堡協奏曲》《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等
貝多芬
c小調第五交響曲、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愛格蒙特序曲
勃拉姆斯
《a小調小提琴和大提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匈牙利舞曲集》
摘自《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