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20年
我們分享的第152篇文章
歡迎關注我們的
微信公眾號:boshanchaguan
本文為黑茶品鑑課延申閱讀
「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
這是藏族民間的諺語。
且不論真假,至少從這裡可以反映出,當地的人民對於茶的依賴。
而在當地,傳統上以飲用黑茶為主。
而黑茶的起源於和出現,可以說與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順著這裡,我們一起揭開黑茶的歷史。
黑茶的出現
在陳宗懋先生主編的《中國茶經》裡有說「早在11世紀前後,即北宋熙寧年間(公元1074年)就有綠毛茶做色變黑的記載」。
吳覺農先生則說,黑茶這一名稱最早是見於1524年,明代嘉靖年間御史陳講的奏疏:「商茶低偽,悉徵黑茶,……」
應該說,真正有意識地製作黑茶,並且把這樣的茶單獨列為一類是在明代。
然而,明代以前其實黑茶已經不自覺地產生了。
據相關史料記載,唐代時就有了茶馬古道,所謂茶馬古道其實就是茶馬互市的產物。
當時西南地區閉塞難行,交通極為不便,馬背上馱著的茶葉經過幾個月的風餐露宿、日曬雨淋,茶葉在溼熱的環境中,微生物不斷滋生,促使茶葉逐漸發酵,等到了目的地,茶葉已從綠色變成黑褐色。
於是,黑茶就這麼無意中產生了。
直到明代,黑茶二字才見於信史。
△ 這是如今拍攝的茶馬古道,可看出路面崎嶇
不同的黑茶,出現的時間以及他們的演變其實各不相同。
我們就分類進行簡單的概述。
一、雅安藏茶
最開始出現黑茶的地區,毫無疑問應在四川。
有唐朝開始已有與各番邦之間的通商互市,形成了茶葉的交易,到宋朝期間興起的茶馬互市。
川茶始終立於歷史舞臺的C位。
唐宋時期,川茶最為鼎盛。
據史料估算,唐代中期當時川茶的茶葉種植面積佔了全國1/3。
加上蜀地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先天與番邦通商與其他茶區相比更有先天優勢。
△ 《西藏政教鑑附錄》說:「茶葉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地也。」
根據《唐書》云:「雅州西有通吐蕃道三:曰夏陽;曰始陽;曰夔陽。」
在唐朝起,番邦對於茶葉就有一定的需求,可謂「寧可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
三個條件下,川地茶葉自然而然地通過各種渠道進入西南邊境之地,而川茶也是運輸途中的自然變色形成獨特風味。
而到了宋朝,川茶已經成為當時的官茶,並有了「茶引」制度,即上面印有茶葉數量以及販賣地點等內容。
由茶商認領繳納稅款後到茶農購茶,然後運銷到指定區域的制度。
同時史料上已有「運至熙河易馬」、「及熙河傭兵,馬道梗絕。始於黎(漢源)、雅(雅安)、戎(宜賓)、瀘(瀘縣)等州置博馬易務,司茶馬博易。」等記載,可見茶馬互市也是這個時候已經有官方色彩。
後來邊民都習慣了這種經過了堆積變色的茶葉的香氣滋味,在宋朝時明確有記載銷往藏區的川茶,是經過了堆積做色後,蒸壓成團塊狀往邊銷。
到了明代,川茶因銷場不同,有了邊茶、腹茶之分。
邊茶顧名思義,就是邊銷茶,而腹茶則是銷往中原地區的。
△ 木氏土司在麗江經歷了元明清三朝的統治
蜀地茶區分為四路:
西路茶區以灌縣為產地中心,既有邊茶與腹茶,邊茶較多。
南路邊茶以雅安為產地中心,運往康定銷售。
下河茶區以蜀南為產地中心,即峨眉、樂山、洪雅、青城一帶為主,主要生產腹茶。
東路茶區以蜀東為產地中心,主要銷往本地或者。
從明朝到清朝期間,受到兩湖茶葉的一定程度衝擊,川茶主要以邊茶為主,腹茶日漸式微。
直至民國末期,雖然受到抗日戰爭的影響,產銷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是由於藏區對於川茶已經形成剛需,所以生產並沒斷層。
△ 這些背茶工要背負300多斤重的茶葉
二、安化黑茶
在明朝之前,邊銷的黑茶還是只有雅安邊茶為主。
而在十五世紀末,安化橋口仿照四川黑茶的堆積變色製法,加以改進形成自己特色的黑茶。
在萬曆二十三年,當時湖南茶私茶較多,甚至史料上有說「湖南多假茶,食之刺口破腹,番人亦受其害。」但宜立法嚴,以遏假茶。」
考慮到「漢、川茶少而值高,湖南茶多而值下,湖南之行,無妨漢中;漢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於酥酪宜,亦利番也。」
戶部給出了折衷方案,以漢茶為主,湖茶佐之,各商中引,必先漢、川畢,乃給湖南;如漢引不足,則給以湖引。
自此湖南黑茶獲得官方認證的身份。
在清朝中期期,湖南黑茶運銷西北數量與川茶已經不相上下。
在乾隆至道光年間,每年銷茶都在3萬擔以上。
到了晚清至民國初期,每年湖南黑茶都在穩步上升,在1937年和1939年,年輸出量達到了10萬擔。
從1940年開始,受到抗戰與二戰的雙重影響,湖南茶葉產銷一落千丈,幾乎停滯,根據數據當時產銷基本剩下1000擔左右。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有所復甦。
三、湖北老青磚
清朝時期,晉商從湖北採制磚茶,銷往蒙古,受到蒙古族人的喜愛。
而這些磚茶就是老青磚。
老青磚以羊樓洞所產最佳。
在晚清至民國時期,大量的沙俄商人在湖北設洋行、設廠採購加工茶葉,主要銷往沙俄。
隨著國內外形勢的動蕩,十月革命後大量的俄商倒閉,隨之蘇聯實行統制國際貿易政策,蒙古也被劃為其經濟範圍,導致所制的茶磚全部要經由蘇聯銷售,價格被嚴重操控,茶葉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整個羊樓洞的茶磚廠紛紛倒閉,僅剩5家。
《湖北通志》的物產篇中有記載道「採粗葉入鍋火炒,置布袋中揉成,再粗者入甑蒸軟,取細葉灑面,壓作茶磚,竹箱貯之,販往西北口外,名黑茶。」
雖然這裡寫作黑茶,但從陳椽教授的茶葉分類來看,老青磚的初制加工方式實質是曬青綠茶,而精製也沒有進行渥堆,所以在清朝時期的老青磚不算黑茶。
與新中國同年成立的國營羊樓洞茶廠製作青磚茶的工藝中,加入了自然發酵的工藝。
即茶堆於廠房中間,茶堆中挖以縱橫溝數條,彼此互通,使空氣對流,自然發酵。
這樣堆積變色時間視乎茶質乾濕程度而定,通常堆20~30天。
那麼在這個時期的青磚,其實才算真正意義上的黑茶。
四、普洱熟茶
雲南可以說是茶葉的發源地,根據布朗族史記載,當地種植利用茶葉的歷史將近有2000年。
普洱茶歷史悠長,主要生產滇綠與曬青茶為主,從分類上將,其實都屬於綠茶類。
而真正屬於黑茶的普洱熟茶出現時間較晚。
在講普洱熟茶的時候不得不提到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與廣雲貢餅。
△ 廣雲貢餅
在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由於經歷了抗日戰爭後,供出口的陳年老茶存量幾乎為零。
為了滿足出口港澳臺及東南亞茶葉的需求,1957年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成功研發了「普洱茶人工加速後發酵工藝技術」,此項技術在當時還被列為國家二級保密技術,1958年開始批量生產,出口銷售至東南亞及港澳臺等地,受到熱烈的追捧。
隨著普洱茶出口市場不斷擴大,1973年雲南省昆明茶廠等幾個大的國營茶廠派出技術員來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學習,在海珠區的二衝口茶廠學習普洱熟茶發酵工藝,並在雲南逐步推廣應用。
所以從嚴格來說,如果你遇到一餅73年前,雲南生產的普洱熟茶必然是假的。
五、梧州六堡茶
蒼梧產茶,可以追溯到唐宋前,但是基本屬於「峒茶」,即是普通農產品一類。
根據史料直至中國茶葉總公司梧州支公司與梧州茶廠成立之前,六堡茶理論上都是綠茶經過蒸壓如蘿製得,屬於綠茶類。
不少學者認為殺青後或者揉捻後的堆積屬於黑茶的發酵工藝,但是實際上這種幹堆堆積更像黃茶的悶黃,主要以溼熱作用為主,而沒什麼微生物作用。
早在晚清、民國年間,東南亞與港澳臺的僑胞已經意識到陳年六堡茶滋味更醇和,有越陳越香的特性。
但是這種陳年存放算不算渥堆發酵呢?應該不能算。
在1958年後,六堡茶開始有了採用冷水發酵渥堆的工藝,這個時候才能算是黑茶。
巧的是,與六堡茶發酵工藝的出現與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的發酵工藝是同時期出現,同樣都是出口東南亞與港澳臺。
我猜想裡面一定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但是暫時還找不到實質的史料支持。
更多茶課內容了解:
— END —
評論功能已經開通,
歡迎茶友們在最下方寫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