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中的各種跪拜,到底做得準不準確?細數周禮中的9種跪拜禮

2020-12-20 浩然文史

說起中國古代的跪拜禮,很多讀者朋友可能都會表示:這誰不知道啊?兩膝著地為跪,跪而躬腰為拜。跪拜不就是雙/單膝著地,身體俯伏,叩頭至地的跪姿嗎?在現在拍攝播映的古代的影視劇中,大臣、民眾見到皇上,不都是這樣跪下行禮,然後口稱「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嗎?這種說法,雖然不能說完全錯誤,但沒有表現出古代中國人,因身份、場合、事宜的不同,跪拜禮儀也應有所不同的史實。作為古代中國禮儀淵藪的周代,因人因事差異,導致跪拜禮有九種不同的姿勢,即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被後世稱為「九拜」的禮儀。今天,文史君就來說說,周代的「九拜」禮,各種跪拜禮究竟是怎樣行禮的?每種跪拜禮的適用對象和場合,又有怎樣的具體禮儀規定?

一、稽首、頓首禮

《周禮·春官·大祝》記載「九拜」的名稱分別是:「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

鄭玄畫像

稽首是怎樣行禮的呢?漢代儒者鄭玄解釋說:「拜頭至地。」意思是說,稽首就是跪拜時,頭觸地,停留片刻。不過,考古發現的周代青銅器銘文中,常常見到「拜手稽首」的記載,表明稽首禮應是跪而拱手,頭俯至手,與心平,謂之「拜手」。然後拱手下觸地,頭亦下垂觸地,兩手不分開,這就是「稽首」禮。很多文獻之所以不說「拜手」,大概是省略的緣故。

《琅琊榜》劇照 靜嬪向太皇太后行稽首

在周代「九拜」禮中,稽首禮最重,一般用於帝王舉行祭祀天、地的郊祀禮、臣(包括各國卿、大夫、士等,及卿、大夫的家臣)拜國君、子拜父等重要禮儀場合。例如,春秋時,晉國大夫士季向晉靈公進諫時,即行稽首儀。

如果是諸侯國國君之間相見,通常不行稽首禮,而是行躬腰拜手禮。魯哀公與齊侯會盟時,齊侯向魯哀公行稽首禮,魯哀公卻只是簡單地行回拜禮,而沒有向齊侯同樣行稽首禮。參盟的齊國人很憤怒,魯國大臣孟武伯卻只用「非天子,寡君無所稽首」一句話,就讓齊國君臣啞口無言。

當然,若有特殊緣由,國君之間亦可行稽首禮。春秋時,魯襄公到晉國,向晉君行稽首禮。晉國君臣被搞得一臉懵。晉國大臣知武子覺得不妥,提醒魯襄公說:「周天子尚在,您向我國國君行稽首禮,不符合禮儀吧?」魯國大臣孟獻子向晉國君臣解釋說:「我國與宿仇齊國,密邇相近。一旦二國交戰,魯國只能寄希望於晉國的援助。因此,我國國君應該向晉君行稽首禮。」

雖然從理論上來說,卿、大夫的家臣,應該向自己的主人(即卿、大夫)行稽首禮,但在周代,家臣們不能向卿、大夫行稽首禮。這並不意味著,家臣們的地位尊貴,而是因為,卿、大夫及其家臣們,都必須向國君行稽首禮。如果家臣也向自己的主人卿、大夫行稽首禮,則有混淆國君、卿、大夫尊卑之嫌。因此,家臣們要向主人行禮,只需簡單跪拜即可。

頓首或許是看過一些古籍的讀者朋友們比較熟悉的一個術語。比如說,在古人的書信落款中,常常說「頓首再拜」等。那麼?如何行頓首禮呢?鄭玄解釋說:「拜頭叩地。」意思是說,跪拜時,先下跪,拜手,而後拱手下觸地,頭亦隨之下俯,以額叩地,叩而即起。如果額部觸地後,不立即抬起,就是「稽顙[sǎng]」(顙,額頭)禮,是主要用於喪葬場合的跪拜禮。

頓首禮一般用於平輩,或地位、身分相同、相近者間。諸侯國的大臣若拜見他國君主,應行頓首禮。春秋時,吳國攻破楚國首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王逃亡。楚國大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救。得知其來意的秦哀公不願自尋麻煩,拒絕接見他。申包胥就倚著秦國王宮牆壁,「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被其誠意感動,於是接見他。申包胥見到秦哀公後,「九頓首而坐」,向秦哀公陳說利害,秦哀公最終同意出兵救楚。

申包胥劇照

特殊場合下,女子若有重大急事求助於人,偶而會違背常規禮儀,向被求助者行頓首禮。春秋時,晉襄公去世後,太子夷皋(即後來的晉靈公)年幼。晉國執政諸卿圍繞嗣君人選,發生激烈爭議。趙盾想擁立晉襄公的弟弟、德高賢能的公子雍為君;賈季則想立公子雍的弟弟公子樂。趙盾一面派人去秦國迎接公子雍,一面派人刺殺了公子樂。秦康公派兵護送公子雍回國即位。此時,太子的母親穆嬴抱著太子,日夜在朝堂上號泣。然後,太子母又抱著太子到趙盾家哭鬧。她向趙盾行頓首禮,指責趙盾違背晉襄公臨終囑託。趙盾等無奈,只好背棄初衷,改立太子即位。

二、空首、振拜、吉拜、兇拜

空首禮,鄭玄解釋說:「拜頭至手,所謂拜手也。」綜合其它文獻有關記載,鄭玄的注釋應細化為:行空首禮時,跪拜時,頭不叩地,僅向對方拱手,同時頭俯至手。這種跪拜禮,是君答臣、上答下的禮儀。也就是說,是尊長者對卑幼者先行的稽首禮或頓首禮而作出的回拜禮。因此,《琅琊榜》中,梅長蘇和靖王對拜時,在禮儀上出現了失誤:梅長蘇先向靖王行空首禮,靖王回禮。從姿勢看,靖王行的是稽首禮。依前述,梅長蘇應向靖王行稽首禮,以示臣拜主君;靖王應以空首禮回拜,作為答禮。

《琅琊榜》劇照

振拜禮,唐代儒者孔穎達解釋說:「戰慄變動之拜,謂有敬懼,故為振動。」它大概是「揖」、「厭」兩種拜禮的統稱。鄭玄注《儀禮·鄉飲酒禮》說:「推手曰揖,引手曰厭。」「揖」是指雙手相抵,臂成拱形,略微前後推動;「厭」則是上下略微振動。

「吉拜」和「兇拜」都是施用喪葬場合的禮儀。依據鄭玄的注釋,二者的區別,一在於行禮的姿勢不同:「吉拜,拜而後稽顙」,「兇拜」則恰恰相反:「兇拜,稽顙而後拜。」二在於行禮者與死者血緣關係親疏不同:行「吉拜」禮者,為齊衰不杖(男子為伯父、伯母、叔叔、嬸子,為兄弟,已經出嫁的女子為娘家父母,孫子、孫女為祖父母。不持喪杖,喪期一年)以下者(包括齊衰三月、大功、小功、緦麻等喪服類型);行「兇拜」禮者,為穿戴斬衰,服喪三年者所行禮。

三、奇拜·褒拜·肅拜

據唐代儒者賈公彥解釋,奇拜是從空首拜衍生出的拜禮。但究竟如何行禮,自東漢初儒者杜子春開始,歷來儒者詮釋紛紜,並無定論。有人說是先屈一膝,與漢代的「雅拜」相同;有人認為,就是一拜而已;有人認為,奇應讀曰倚,倚拜,就是手持符節、戟等行拜禮時,身體倚靠符節、戟等而拜;還有人認為,行空首拜禮時,以兩手相擊,一拜。究竟如何行禮,恐難有定論。

褒拜,鄭玄駁斥了鄭眾「褒拜,今時持節拜」的說法。他認為:褒當讀為報。報拜,再拜之義。行禮時,先雙手相抵於胸前,躬身俯首;然後行拜手稽首禮。臣對君常行此禮。春秋戰國時,人們將再拜稽首簡化為拜而再拜,無論是臣拜君,還是君答拜臣,乃至庶民相見,皆可採用此拜禮。

肅拜是「九拜」禮中最輕的一種拜禮,且主要為軍人、婦人所用。鄭玄解釋說:「肅拜但俯下手。」又說:「肅拜,拜低頭也。」皆太簡略,不知如何行禮。孫詒讓的解釋較為詳細。他說,肅拜是「蓋跪而微俯其首,下其手,則首雖俯,不至手,手雖下,不至地也。」意思是說,拜時兩膝跪地,低頭微躬,雙手向下作揖。不過,軍人行肅拜禮時,因為頂盔貫甲,不便下跪,這就是《禮記·少儀》所說的「介冑不拜」。軍人行肅拜禮時,微蹲,上身稍微向下低俯,攏手下揖數次。

無論平常還是有婚、冠等吉事時,婦人均用肅拜禮。拜式如孫詒讓所說,只是手不必觸地。唯有參與喪葬禮事時,行肅拜禮時,手需至地。如果在喪葬禮中,女子充當喪主(主持喪禮的人。一般在丈夫去世,或丈夫去世後,兒女去世,家中且無其他長輩男子主持喪禮時,則由女子充當喪主)時,就不能用肅拜禮,而要用稽顙禮。

《琅琊榜》劇照

另外,男、女行拜禮時,依性別、事宜,兩手疊放位置有別。《禮記·內則》:「凡男拜尚左手,女拜尚右手。」這是指一般狀況下,男子行拜禮時,左手要放在右手上面(前面),女子右手則放在左手上面(前面)。若行兇拜禮時,就要反過來:男子右手在上,女子左手在上。《禮記·檀弓上》就記載了一個相關故事:孔子與弟子們站立行拜禮時,孔子將右手放在左手前。弟子們也紛紛仿效老師的行禮姿勢。孔子趕緊糾正說:你們也太好學了吧!不問緣由就仿效我,卻不懂得我為何這樣行禮。我是因為姐姐去世,還在喪期內,所以行兇拜禮,右手要放在左手前;你們仿效我,是不合乎禮儀的。於是,眾弟子們趕緊「糾錯」,循常禮,將左手放在右手上面(前面)。

文史君說

《周禮》記載的「九拜」禮,因存在相見者身份、地位的等級差異、行禮者性別的差異、行禮場合或事宜的差異等因素,拜禮的類型、姿勢,也有嚴格且明確的規定。這就需要行禮者審時度勢,選擇適宜的拜禮。由於「九拜」禮禮儀繁縟,後世也多對其進行簡化、革新。時至今日,人們相見或交往時,更多施用的,是由西方傳入的握手、擁抱、鞠躬等社交禮儀。

「九拜」禮雖因禮儀繁縟,且多有損人格尊嚴之處,在當今文明社會,固然不值得提倡、施用和傳承;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仍值得現代人對其有一基本的了解。唯有如此,或許才能避免在一些以古代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影視劇中,製造出與其時禮俗不符的「硬傷」來,以免貽笑大方,誤導後人。

參考文獻

1. (戰國)佚名著、(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註疏》,中華書局,1980年。

2. (西漢)戴聖編纂、(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疏:《禮記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

3. (春秋戰國)佚名編、(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註疏》,中華書局,1980年。

4. (春秋)左丘明著、(西晉)杜預注、(唐)楊士勳疏:《春秋左傳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古代人見面,為何要「作揖」甚至「跪拜」?這些禮儀是如何演化的
    至此古代社會的「禮儀形態」基本形成,人們無論是參與國家大事,還是在日常勞作的過程中,都會以「周禮」中規定的禮儀規範作為標準。正如《禮記》中所記載的:「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一樣,只要是人就應該遵守禮儀。
  • 跪地磕頭:歷史上特定時期被篡改的古代跪拜禮
    中國傳統裡,跪拜禮是一個不能忽視的現象,當然這是一個在當今已經逐漸被遺棄的儀式。前不久的新聞報導中,高考之前,一所學校的高三學生被班主任帶領跪拜聖人孔子,引發了大家對傳統的跪拜禮的思考,暫且不論這位老師的初衷,採取這種形式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斟酌的事。
  • 磕頭≠孝道,「跪拜」禮並非值的傳承的傳統
    [1]可以說,跪拜最初的誕生,就有強烈的不平等和壓迫性質。跪拜禮作為禮儀最早由周代貴族的正坐禮儀演變而來。魏晉之前還沒有板凳等坐具,甚至人們日常穿著也是「開襠褲」。為了雅觀,貴族通常跪坐席上,拜首或彎腰實際上是一種自然的禮節。《周禮·春官·大祝》有了九拜大禮的具體記載,「此九拜不專為祭祀, 而以祭祀結之者, 祭祀事重, 故舉以言之。」
  • 拉瑪九世在位時期,泰國為何恢復了匍匐跪拜禮?
    說起泰國的「匍匐跪拜禮」,還是先從我國古代的「跪拜禮」說起吧。在我國古代,沒有凳子、椅子,也沒有桌子,只有很矮的「幾」,人們是席地而坐的。通過,席地而坐的坐法有兩種方式,一是雙腿放在前面的盤腿而坐;另一種是用自己的雙腳後墊著臀部的跪坐。第一種坐法,坐久了,雙腿發麻,會下意識地伸開或張開,被稱為「箕坐」,這就等於打開襠部,而先秦時代的人穿得褲子都是沒有襠,可知,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舉止。
  • 下跪就下跪,為何泰式跪拜禮要趴在地上?泰國王室:跪就是了
    在各國媒體和民間小報的大肆報導下,大量吃瓜群眾在滿足了八卦之心後,都對婚禮上詩妮娜貴妃跪拜泰國王的奇異姿勢十分好奇。雖然各個國家、不同王室在一些禮節方面的規矩都不太一樣,可是詩妮娜貴妃整個身體幾乎都匍匐在地,雙腳交疊,向泰國王跪拜的方式,還是讓人覺得好奇怪。
  • 古代禮儀推演的前世今生,試以作揖,跪拜禮為例證闡釋解讀
    於中國的封建社會而言,真正能夠讓男性心甘情願下跪的恐怕只有封建的禮儀,即對於天地和父母的跪拜。這種行為不但沒有使他們折顏,甚至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其對封建禮儀的服從以及自我修養品性的優劣。下跪或者跪拜在封建時代只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禮儀,其中的淵源與古人席地而坐的習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封建時代中,無論其自身地位如何,無論其自身輩分如何,都不免會踐行席地跪坐這樣的禮儀習慣。
  • 跪拜教育:現代忠孝情義的跪拜之禮新解讀,不要丟了好的傳承
    近日,安徽一個小學放出一段視頻,視頻中一個老師在教學生行跪拜之禮,然後引發了網友的各種爭議,很多聲音裡都表達了不可取,原因是跪拜教育讓人感到不適,沒有實際意義,真是如此嗎?近年來,古風流行,所以古代的很多禮節又在周圍流行開了。古代禮儀中有一項主要的禮節就是跪拜。
  • 跪拜禮的意義變遷:從表達禮敬到自示卑賤
    有人說下跪是奴性的象徵,也有人說跪拜是尊師重教的體現。我的意見呢,既不像激烈的反對者那樣認為跪禮是奴性發作,也不主張恢復跪拜禮。對傳統的跪拜禮,我們需要心平氣和地做一番「意義還原」。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跪禮的涵義在唐宋之際發生了重大的嬗變——因為椅子的普及。唐宋之前,中國是沒有椅子的,只有一種叫做「胡床」的坐具,是貴族才使用的奢侈品。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是席地而坐。
  • 細看泰國王室跪拜禮,貴妃婀娜多姿,王后嚴肅高冷,大臣們橫七豎八癱...
    跪拜禮是泰國王室的傳統禮儀,最早是為了保障國王的安全而實行的。因為人在跪拜匍匐在地的時候不容易起身,一旦有人心懷不軌,國王以及侍衛們也能有時間去應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已經演變成王室一種至高禮儀滲透到泰國的各個領域。期間也曾被廢除過,後來又恢復了。
  • 古代實行跪拜的意義是:增添了尊卑的顏色,用來區分人的身份地位
    那麼,中國現代的跪拜禮是在座位上才有的嗎?回覆是不會。古代人是若何從席地「坐」向膜拜改變的?它折射出的外延是什麼?下一步,咱們將探究這個題目。椅子湧現前風行的席地「坐」,實際上是另一種方式的跪拜禮席地而「坐」相當於本日的「跪」,明確一點說應該是席地而跪。
  • 世界都在往前發展,為何泰國國王拉瑪九世,卻恢復匍匐跪拜禮
    還在多次政變中,以國王的身份及時出面調停,處理並扮演公正的仲裁者角色。因此他不僅保證了泰國的平穩發展,還為民眾做了不少符合實際利益的事情,他在國民的心中擁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蒲美蓬國王舊照)然而,蒲美蓬國王也做了一件事情,遭到了人們的廣泛議論,那就是恢復了匍匐跪拜禮。那麼,蒲美蓬國王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 30歲大侄子結婚,給16歲叔叔行「跪拜禮」,掏紅包時笑翻親朋好友
    而在我國農村,一般還很講究輩分,這不在一場婚禮上,就出現了大人跪拜小孩的趣事。30歲大侄子結婚,給16歲叔叔行跪拜禮結婚是一件讓人感到開心幸福的事情,而我們大家都知道,在舉行婚禮的流程中,一般這對新人要向家裡的長輩行跪拜禮,這是我國的傳統。長輩在接受了跪拜後,也會紛紛給新人送去祝福,並把自己準備的紅包遞到新人手上。
  • 為您細數做親子鑑定的各種原因
    當出去辦事或者旅遊的時候遭遇到空難,海難等各種因素的時候,在面目無法辨認的情況下,親子鑑定就可以幫助我們找回親屬的遺體。當然面對日益增多的親子鑑定需求,其背後的原因卻是五花八門、千差萬別的,下面小編就為大家細數做親子鑑定的各種原因:1、作為男方  「男方」提出申請親子鑑定的目的或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是可以在處理婚姻糾紛中處於主動地位。
  • 感人親情:妹妹出嫁,她給哥哥行跪拜禮,卻沒有跪拜爸媽
    血濃於水的親情,是這個世上最打動人心、最溫暖的情感,它不是陽光,卻可以溫暖涼透了的心,它不是雨露,卻可以滋潤幹得發紫的嘴唇,親情能帶給人希望和力量,即使你身處不幸,依然能感受到人間溫暖。 我和哥哥都是農村娃,哥哥比我大七歲,在我六歲那年,爸媽離婚了。
  • 穿幫了……細數在古裝劇裡不該出現的食物
    不怕古裝劇劇情太雷人,就怕編劇太沒文化,讓各種食物到處「亂竄」!真正的吃貨,往往能吃到別人吃不到的東西,往往能吃到超越了時代的東西。真正的吃貨,在影視劇裡。好像大家看到的古裝影視作品裡,古人們吃得都很不錯!其實,是編劇、道具、導演們讓古人們吃錯了!吃了些不該吃的東西。一起來看看!
  • 泰國粉絲跪拜王一博海報:追星成魔,人將失去人格!
    所謂名不副實,德不配位,明明只是一個靠公司包裝營業的流量明星,其粉絲卻在大庭廣眾之下對他行如此隆重的跪拜禮,這樣的捧殺自然遭到了路人的反感和批評。但也有粉絲表示支持:「這是泰國的習俗禮儀,那邊的人經常這樣做,並不是特別嚴重的事。」
  • 王后2米開外就匍匐去跪拜,10釐米高跟鞋都壓彎
    王后2米開外就匍匐前去跪拜,10釐米高跟鞋都壓彎!泰國王室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一個王室,而且王室享有實權地位至高無上,國王是整個王室的核心受到萬人敬仰。在泰國王室有一個傳統禮儀叫跪拜禮,這個禮儀原本是王室為了防止有人心懷叵測在拜見國王的時候進行襲擊。後來才慢慢演變成了王室最高禮儀。
  • 鄉村遊喜逢農村傳統婚禮:拜高堂,新娘為什麼不跪拜呢
    新郎新娘選擇不在酒店,而在家中辦婚宴;雖然沒有專業的司儀,但以鄉村的風俗,請村莊德高望的老人主持,特別是跪拜父親及長輩,正式又隆重。跪拜父母 圖文/詹愛玉新郎的父母,在門口等待婚車,有說有笑,高興的對視!新郎的母親說,25年前,他們沒有房子,口袋只有100元,出門打工,她白天在飯店上班,晚上與老公一起做油漆,賺錢回來做房子,三層樓作為兒子的婚房。
  • 細數古裝劇中的紅衣少年,朱一龍羅雲熙很驚豔,但最好看的卻是他
    現在的古裝劇越來越多,說起古裝劇中的紅衣形象,大家腦子裡浮現出來的一般都是女子的形象,比如說《東宮》中的小郡主小楓,《芸汐傳》中的韓芸汐,以及前段時間很火的《傳聞中的陳芊芊》中的陳芊芊,紅衣形象可謂是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