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問題,可能每個人觀點或許都不同,正所謂「一千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只要你學到一定等級,開始接觸日語學術性的一些問題你就會發現。其實作為中國人,你日語說得再好,也還是避免不了這一個問題。
那就是關於「日本精神」這個問題
這裡所說的日本「精神」,可能不是你想像中的那種意思。
舉了慄子:
比如我們中國人問「你想喝咖啡嗎?」正常情況下回答就是「不想喝,喝了以後睡不著覺」之類的。這個對話在我們看來非常正常,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如果是一個日本人問同樣的問題,你還是照著這個模式回答「いいえ...(後面省略)」。
這個回答也沒有什麼問題,日本人也都能理解。但是要我們談到「日本精神」層面,這句話就出現問題了。而且是很大的問題,問題在哪?問題就出在「いいえ」上面。
在日本人所認知的精神生活中,有一個詞貫穿始終,那就是「和諧/和睦」,表達在語言上那就是「はい(是)」,很少說「いいえ(不是)」,以免對對方造成不禮貌、衝撞的印象。
就前面的喝咖啡的問題,如果回答的是個日本人,就會這麼說「はい、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が...(後面省略)」,意思就是:喝的,非常感謝,但是,喝了之後可能會睡不著,所以不好意思(也就是不喝了)。日本人的思維方式是這樣的,各個方面都儘量避免會讓人引起不滿的情緒。
當然,日本人的精神還有很多,我這邊就不一一列舉了。那同學們接下來想必又會問「怎麼才能使用這種日本精神用日式思維去對話呢」
擁有日式思維的方法就是要去日本當地生活很長一段時間,感受當地的說話氛圍,時間長了也就被同化了。有些語言天賦比較強的可能時間會短一些就能get到,但是一般人可能沒有大幾年和日本人生活的時間是不可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