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張曉培 高達)6 月 9 日,初夏的上午,王計兵坐在自家沿街小超市的櫃檯後面,店鋪內部低矮平仄,店裡一臺老舊的電風扇呼呼地響著。這家超市維繫著王計兵一家五口的生計,除此之外每天下午他還需外出送半天外賣以補貼家用。這個從蘇北農村走出,走南闖北做過不下十種職業的男人,最終選擇落腳在江蘇崑山。而他更鮮為人知的身份,則是前文學青年、不知名詩人和徐州市作家協會會員。
△王計兵 受訪者供圖
兩三天寫一首詩,送餐間隙用手機碼字
見到現代快報記者,正在超市門口擦洗電動車的王計兵立即停下了手中的活,用抹布擦拭了下手,主動伸出手來。他身材不高,皮膚黝黑,顯得孔武有力。在握手時記者明顯感受到王計兵的手十分粗糙,指節處有一層厚厚的繭子。
當記者表示採訪是否會影響其工作時,王計兵淡然一笑,表示他只有每天下午才會送外賣,上午超市也一般沒什麼客人。
△王計兵和妻子一起經營的小超市
王計兵說,由於需要創作的關係,即便在送餐時,他也不會拼命搶單。" 我一般在送餐的間隙用手機碼字,也藉機活動一下因工作繃緊的神經。" 在被吸納為徐州市作協會員後,王計兵一直是筆耕不輟,工作再累也會寫上一點,目前基本保持著每兩三天一首詩的創作頻率。
王計兵在接受採訪的過程中,說話富有邏輯、慢條斯理,且一直微笑。這樣的形象,很難讓人把他和人們印象中風風火火的外賣員聯繫起來。更想不到在他身上,竟有著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
因創作耽擱農活,父親一怒燒了他的小說
1969 年,王計兵出生在江蘇邳州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很遺憾,讀到初二他輟學了,接下來便是跟著父親一起日復一日地做農活。
23 歲那年,對生活感到迷惘困惑的王計兵,寫下了一篇兩千字的微型小說《小車進村》。這篇反映蘇北農村日常生活的作品,因樣刊遺失,現已無處閱讀,但它成了王計兵的處女作,也成了他創作生涯的開端。
年輕的王計兵儘管學歷不高,但卻很愛在農閒時看雜誌,最喜歡的莫過於小說雜誌《百花園》。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王計兵將作品寄往位於鄭州的《百花園》編輯部。" 結果遇上了我人生中的貴人。" 王計兵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當時他根本不敢奢望作品會被錄用,但依舊對回信充滿期待。
小半年後,王計兵收到了一封信,隨信附有 25 元稿費。來信人是《百花園》編輯部的一位編輯,他在信中告訴王計兵,小說已被雜誌刊登。" 他還鼓勵我,讓我保持創作勁頭。" 這位編輯,就是後來成為河南省作協副主席、百花園雜誌社總編的楊曉敏。
楊曉敏的鼓勵進一步激發了王計兵的創作熱情,在接下來一段時間裡,他連續在相關雜誌上刊登作品十餘篇,這也讓王計兵成了村裡乃至鄉裡的名人。" 因為小說背景多設置在我生活的村裡,當時村支書為了提升村裡形象,還特地開會研究我的小說,看有哪些地方可以改正。"
漸漸地,王計兵開始不滿足於寫微型小說,他萌生了創作一部長篇小說的念頭。為此他放棄了務農,將自己關在了村辦桃樹園裡一處用玉米桔梗搭建的簡易房子裡,晝夜不歇地寫作。王計兵回憶,當時自己因長時間高強度握筆,手上起了厚厚的繭,虎口中心都磨出了深深的凹槽。
在當時的農村,這樣的行為就代表了不務正業。很快,王計兵身邊的誇讚褒美成了嘲諷譏笑,王計兵的父親幾次三番勸阻無效,也逐漸對兒子的 " 反常 " 行為失去了耐心。某天傍晚,趁著王計兵走出草房透風的當口,父親一把火將草房和已成稿 20 多萬字的小說焚毀。
王計兵得知消息後幾近嘔血,聲明和父親 " 斷絕 " 關係後,踏上了離家打工的路。
多年基層謀生經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
從 1993 年開始,王計兵為了生計輾轉全國各省。他在東北當過鉗工,在新疆砌過土坯,在山東做過水果批發,也曾短暫回到徐州老家開過兩年翻鬥車 …… 王計兵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這些經歷,在他後來的創作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
打工期間,王計兵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兩人後育有三個孩子。2002 年前後,王計兵一家揣著 500 元來到了江蘇崑山,並定居至今。初到崑山的王計兵只能靠撿廢品生活,這也成了他日後筆名 " 拾荒 " 的由來。
到了 2009 年,王計兵一家生活條件逐步改善,於是在當年年底他買來了一臺電腦。人到中年接觸到新鮮事物,王計兵表現得很興奮。他很快發現,自己可以在網絡日誌和城市論壇上發表文字。
這時距離王計兵擱筆出走已過去 16 年,但他毅然開始向一個自己從未嘗試過的文學領域勇敢進軍。" 我們那一代人,多少受一點汪國真的影響,我那時感覺到,詩歌才是最能讓我抒發情感的。"
在隨後的日子裡,王計兵開始學習模仿一些知名詩人的寫作手法,並慢慢發展出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的詩風是吃 " 百家飯 " 成長起來的。
彼時王計兵所創作的詩歌,雖貼近生活但多粗淺直白,因此王計兵的網絡作品下面,往往有人評論其 " 文法不通一塌糊塗 ",甚至有人惡語相向。但王計兵毫不在意,在短短幾年間創作詩歌千餘首,寫法上也日趨成熟。2018 年,王計兵被吸納為徐州市作家協會會員。
老婆希望他多送外賣掙錢
成為了作家的王計兵依然將創作目光放在基層勞動者的身上," 畢竟我自己也是勞動人民。" 為了真正意義上落戶崑山,王計兵咬牙借款在玉山鎮上買了一套房,這也讓剛剛輕鬆一點的他,又背上了巨大的壓力。王計兵向現代快報記者坦言,市作協成員的身份不能為其帶來多少經濟收益,更多的是精神寄託和理想追求。" 詩歌字數普遍偏少,刊登一篇的稿費也就三四十元而已。"
△王計兵獲得的部分證書
在王計兵的家中有一面牆,專門用來陳列其刊登作品的雜誌和獲得的獎狀獎盃。" 剩下的都被我老婆拿徐州老家去了,她不支持我寫詩。" 說到這裡,王計兵顯得有些尷尬," 她還是希望我全職送外賣多掙些錢。"
△王計兵正在送外賣
迫於經濟壓力,王計兵於 2019 年加入了外賣公司,每天兼職半天送外賣。" 我現在就是在送餐的間隙用手機進行創作,這樣也不耽擱工作。" 視每天情況,王計兵基本保持著兩三天一首詩的創作頻率。王計兵說,其實在今年以前,連周邊鄰居和外賣公司都不知道他還是個作家,直到去年年底去海南參加首屆博鰲國際詩歌節,他好幾天不出現,這才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有趣的是,王計兵近期還曾創作過一首名為《父親從鄉下來看我》的詩,其中寫道:小成一個城市可以忽略的塵埃,浮在門衛呵斥的聲波裡。" 我現在每天送外賣最怕的是保安,最愛的也是保安。"
採訪的最後,王計兵告訴記者,即便是為了和自己一樣奔波的基層勞動者,他也會堅持創作下去,因為 " 詩歌能提供希望 "。
王計兵創作的詩歌:
想
眉毛有點像,眼睛有點像
鼻子嘴巴也有點像,都不是十分像
我仔細地觀察著自己
想把父親從鏡子裡喊出來
想讓他起身,跟我回家
娘
歲月把一部長篇小說
濃縮成一首詩
把一首詩濃縮成一個標題
把標題濃縮成一個字
把一個字濃縮成一根針
我喊一聲娘
就心疼一下,我再喊一聲娘
就想動用絲線
(編輯 黃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