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 我從未料到過在短短幾年裡,畢氏這樣的冷門小姓氏群體裡居然能夠接連冒出三位名聲響徹大中華的猛人來。
這三個自帶發光特效的名字,就像馬大帥之於馬姓,範德彪之於範姓一樣,雄踞於金字塔的頂端,象徵著所屬姓氏群體的榮耀。
他們分別是國民姥爺「畢福劍」,凱裡王家衛「畢贛」,以及中國Cult片之王兼今天的主角「畢志飛」。
畢志飛先生絕對是中國新生代導演裡,最令我感興趣的一位明日之星。
相比於那些爛得千篇一律的糞作,畢導的《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稱得上是徹底打破了傳統爛片既有的陳規俗套。
正如戈達爾當初用頻繁的跳切、傾斜的構圖等下三路劍法給傳統電影好好上了一課一樣,畢志飛先生靠著吊打《雲圖》的十一條線的敘事、Eminem聽了會自爆的句尾十二押的主題曲等騷操作,在爛片界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新浪潮運動。
但頗為遺憾的是,身為發起者的畢導開出的起點實在是太高,以至於沒人有能力接過畢導遞來的接力棒,爛片新浪潮的後續篇章只能接著由畢導本人來書寫。
畢導曾經表示過,他準備邀請姜文與自己合作拍攝《逐夢北上廣》。對此不知道各位是怎麼看的,反正我不僅信了,並且就此開始了日思夜盼。
△受寵若驚、喜極而泣的姜文
就當我還在想像畢導跟姜文之間能夠擦出怎樣的火花的時候,一個更有趣的事實卻浮現了出來:在跟電影創作相平行的影評界,畢導作為一顆耀眼的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逐夢演藝圈》殺青至今已有四年多的時間,畢導的攝像機也許蒙上了一層厚厚的塵埃,但他的鍵盤一定從來都是歷久彌新、閃閃發亮。
從當初跟性感網友在線對噴,到揮劍直指豆瓣,畢導先是展示了自己酷似文學鬥士周樹人那般的犀利筆法。
而當畢導操起了影評人的飯碗之後,他又顯露出了深得法國傳奇影評人安德烈·巴贊真傳的縝密而深刻的評論能力,我稱其為「安德烈·畢贊」。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安德烈·畢贊的稱號也不是單單靠著一兩篇影評就足以獲封的
畢導能夠實現導演評論兩開花,從被罵到被誇的大躍進,一靠的是勤快,二靠的是堅忍。
如果你翻出畢導早期發布於網絡的那些影評,你可以發現那個階段的畢導極具叛逆精神,其文章大體特點可以總結為一句話:
別人吹爆我拍磚
別人群嘲我點讚
(P.S. 《逐夢演藝圈》牛逼)
這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兩篇文章,分別是他寫給《我不是藥神》和《阿修羅》的影評。
△平心而論,《我不是藥神》的影評裡算是畢導在那個階段寫過的相對中肯的一篇
在文章的開頭,畢導首先點了《我不是藥神》評分虛高的現象,然後圍繞這一論點,畢導又表示在電影語言的使用上,明顯是《逐夢演藝圈》玩得更溜。
△畢導:可能是為了視聽煽情和敘事節奏效果,主人公的一些行動是不合邏輯的,一些重大行為轉折是突兀的,沒有交代清楚,削弱了故事、人物的真正力量。例如,程勇的不再賣藥到又繼續賣藥的轉折較為突兀和牽強,沒有交代清楚,影響了可信度
時刻不忘為《逐夢演藝圈》平反,算是畢導前期影評的顯著特點之一。
△畢導:影片的表演都挺好,但客觀的說,電影語言手法離中外的優秀現實主義題材電影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這方面我客觀覺得不如我們的電影《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說句心裡實話)。當然,對於新人團隊來說,是很正常的。
也正是因為這點,向畢導吐口水的人,並不比畢導作為導演時的要少。
相反,對於上映僅僅兩天便宣告撤檔的《阿修羅》,畢導則力排異議,用畢式金句將其奉為「他在電影院所看過的最具好萊塢國際水準的中國大片」。
△畢導:豆瓣3.1的評分太扯了!首頁的熱門短評內容太扯了!那麼多年輕觀眾還在聽信「豆瓣評分是業內最準」嗎?
對於這些影評,網民的字字誅心無時不在揭畢導過往的傷疤。
但畢導似乎並不care這些,堅持用文字讓你明明白白他的心。
△畢導的逼乎專欄
評《李茶的姑媽》時,畢導從時空設計、對白設計、表演方式幾個方面逐條分析了開心麻花的電影為何欠缺電影感。
△畢導:傑瑞父親的化妝造型,正是典型的話劇常用方式——演員很年輕,通過粘鬍子、畫皺紋等的方式化裝成長輩,這在舞臺演出中觀眾很習慣,但到了電影鏡頭中,很多特寫看得清清楚楚,總是容易讓觀眾出戲。
談《白蛇:緣起》的影評裡,畢導又聊到了影片少了東方神韻內核的遺憾。
△畢導:還有白蛇與阿宣兩情相悅的那場戲,那個二人接吻的動作、姿勢、神情非常西化,與影片的整體故事講述感覺不和諧,觀感出現較大跳躍。
在畢導撰寫的影評當中,幫助他一舉翻身的,便是為《地球最後的夜晚》所作的影評。
在畢導看來,《地球》形式足夠牛逼,已經顯露出幾分塔可夫斯基的影子,不過總體來看欠缺美學上的統一,學到了老塔的皮毛卻沒學到精髓,以至於影片主題跟形式一樣散亂無章。
△畢導:形式上的散並無關係,外在表現可以呈現得千變萬化,但本片的主題表達也不鮮明,這是影響本片藝術成就的主要原因。
瞧這一招撥雲見日,你看完電影跟對象掰扯半天都沒講明白的道理,畢導寥寥幾句話就倒騰得明明白白。
看到這裡,不少以前為了黑畢導而建了粉絲群的假粉們動了真感情,一個個由黑轉粉、洗心革面。
到了婁公子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上映後,畢導的金手指又再次發功,精準地把片中「過於頻繁的晃動鏡頭破壞了整體客觀紀實性」的毛病揪了出來。
△畢導:《風雨雲》等婁燁導演作品中敘事視角是變化的,且大多是追求紀實的客觀視角,並非一個很主觀的觀察者視角,全片都使用移動、搖晃鏡頭缺乏足夠的美學依據和理論支撐,所以會出現形式與內容不符、形式大於內容的道理。
同樣的道理,你翻上一百個電影營銷號也不見得有人能夠拾掇明白的。
畢導緊接著又提到,《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的敘事存在著失控,轉折生硬、視角飄忽的問題影響了劇本的整體結構。
△畢導:外在形式越散亂,就越需要一個嚴密的內在邏輯和穩固精巧的內部骨架結構,遺憾《風雨雲》正是在敘事上沒做到這一點。
就這兩點觀察,即使是我身邊的畢黑,也不得不跟認同畢導的看法。
刨除那些以噴為樂的網絡暴民,很多人當初對畢導如此反感的原因無外乎是緣於畢導對《逐夢演藝圈》是部傳世神作的蜜汁執念。
不過當畢導放下他的偶像玻璃心,坦然地用實際行動給自己正名之後。很多觀眾開始逐漸認識到,畢導其實是一挺可愛的人。
評論界跟創作界之間亙古不變的根本矛盾,衍生出了一條名為「你行你上」的定律。
此定律的應用實例,常見於各種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但影評人不買帳的電影的評論裡。比如:
——「《戰狼2》不行。」
——「這都不行就你行,那你行你上啊。」
一般的影評人被懟到這步田地時,通常也就啞了火。不過倒也的確有個別性情中人咽不下這口氣,偏偏要行一個給噴子看看。
然而,這些企圖打破次元壁的嘗試,最終搞出來的片子效果大多都跟蔡徐坤的球技一樣。
去年年底,院線曾經上了一部評分2.6分的爛片,叫做《斷片之險途尋寶》。
可就是這麼一玩意兒,一群逼乎電影區的大V居然圍著它狂放彩虹屁。
要知道這群人平時對《星際穿越》《銀翼殺手2049》這種等級的片子,都能挑出一二三四五六頁紙的刺兒來,現在咋說變就變了呢?
原來拍上面這部爛片的導演,也是逼乎電影區裡的一個大V,本名叫羅登。
羅導的影評向來寫的頭頭是道,擲地有聲,以至於有時候逼乎這個層面都難以承載他的高深思想,簡直堪稱中國的羅傑·伊伯特(美國最NB的影評人之一)——羅登·伊伯特。
按理說,羅導這樣的大師就算沒有把三大的獎項拿個遍,起碼也得是中國電影圈裡的泰鬥。
然而,羅導影人頁面裡的代表作品不是上面那樣的,就是這樣的。
總之,羅導的個人風格大概就是在挑戰《逐夢演藝圈》地位的邊緣瘋狂試探。
姜文有句名言,說的是「影評人談電影,就像太監談做愛」。用鍵盤指點江山的門檻,總差了親手拍片一大截。
畢竟,能夠完成從影評人到拉風導演華麗轉身的,除了當初的「法國新浪潮五虎」,可能也就數以及當下的舒淇(香港男導演)、樸贊鬱等牛逼閃閃的幾位人物。
△我行我就上的樸贊鬱
無論是南羅登還是被北志飛,都沒能顛覆牢不可破的你行你上定律。但由紅轉黑和由黑轉紅的差異,直接暴露出來的是觀眾對兩人事後態度和行動的認可差別。
你行你上可以說是一顆膽量的試金石,而不行之後是否認栽反映的則是乃至人品層面的問題。
群眾想念範德彪是因為彪哥平生最恨沒本事還一直咋咋呼呼的人,而群眾原諒畢志飛正是由於畢導響應了彪哥的教誨。
如今這個削髮剃度、淡泊功名的畢導,眉眼間已經沒了當初的那股戾氣。對於金掃帚獎主辦方將「十年來最爛導演」之名扣在他頭上這檔事,也能夠做到坦然對待。
△畢導近照
△畢導現身金掃帚獎頒獎典禮
而當觀眾們也放下一味的偏見以後,才逐漸豁然開朗:影評人身份也許才是畢志飛的正確打開方式。
當年恆大踢巴薩的時候,曾經對外打出「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的口號。
作為從「畢黑」變成「畢粉」的我們,或許也可以把這句口號套用在自己對畢導的期望上。
畢竟,畢導被加冕「大中華第一影評人」名號的概率,總比知乎大V們打破你行你上定律的可能性要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