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習近平總書記在8月24日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說。
自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來,新發展格局在多次重要會議中被提及。
「雙循環」是一個戰略抉擇
循環,是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曾撰文稱,凱恩斯經濟學認為生產和消費無法自動匹配,經濟無法自動實現四個階段的循環往復。由此宏觀政策有必要對整體的供、求平衡進行幹預,現代的逆周期調節政策框架基本上就是建構在這種總量平衡的理念之上的。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憑藉著勞動力優勢開始進入全球市場。彼時,外向型經濟剛剛起步,「原料進口、國內加工、產品出口」的「兩頭在外」發展模式,讓外需快速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產業鏈條成型、運轉的重要力量。經歷了四十多年的發展,中國逐步成為全球最大的貨物貿易出口國。
近年來,隨著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稟賦的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而我國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客觀上有著此消彼長的態勢。
據海關總署最新公布數據,以人民幣計價,中國7月出口同比增長10.4%,前值增長4.3%;進口同比增長1.6%,前值增長6.2%。這是繼6月份以來,我國外貿進出口繼續雙雙增長。
雖然從上述數據看我國近期的出口數據甚至超出預期,但當前,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國際社會對經濟全球化前景有不少擔憂,我國外部環境面臨很大不確定性,簡單地依賴國際大循環已經不足以支持經濟可持續發展。而從整體趨勢來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也敦促著中國在動態環境裡著手去尋求新的發展契機和邏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建立正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國內大循環」離不開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特徵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我們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可以說,強調「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既是為應對當前國際形勢的需要所起,也是自身改革的必然。
近15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佔GDP比重
觀察近10年的消費數據,我國GDP增速小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比例,消費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基礎性作用,成為了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1.2萬億元,同比增長8%,當年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為57.8%。伴隨消費增長的同時,消費升級的需求也愈加強勁。
即便是今年以來,在疫情衝擊的特殊背景下,以宅經濟為代表的線上消費能量得以充分展現。1-6月全國網上零售額5.15萬億元,與去年同比增長7.3%,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4.35萬億元,與去年同比增長14.3%。
2019年10月30日,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工作人員在一處企業展臺內施工。新華社記者方喆攝
高質量的消費需求也在不斷釋放。2018年11月,世界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際級博覽會在中國上海開幕,進博會自此成為我國國家級常設項目。數據顯示,第二屆進博會累計意向成交額達711.3億美元,較第一屆增長23%。這個巨型規模的「種草」大會上,各種「花式」消費層出不窮,從「最小心臟起搏器」到「會飛的汽車」,都成為國內採購商熱衷追逐的囊中物。
「高質量」的發展,還意味著「科技」與「創新」的地位比以往愈加重要。
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我們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這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
構建「國內大循環」,更重要的是加強科技創新。目前,我國在數控工具機、晶片、傳感器等高端技術領域仍然有明顯的短板,從全球供應鏈來看,相對處於低端的製造和原材料生產往往最容易受制於人,著重於「國內大循環」,離不開對高端技術和智慧財產權等方面進行補足。
「國內大循環」並不是「閉門造車」
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國際經濟聯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當前全球正處於一個高度精密運作的綜合體,割裂本就無從談起,而我們也從來沒有動搖過開放的決心。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表示,當我們強調「國內大循環」的時候,千萬不要把國內和國外割裂開來。
「國內大循環與國際經濟循環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表示,「提出新發展格局,並不意味著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發生轉向,脫鉤的觀點也是站不住的。」
他認為,雖然當前遇到一些阻力與挑戰,並不意味著國際循環的重要性下降。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經濟活動不可能完全封閉起來運行。事實上,中國早已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分工體系,即便是擴大內需,也離不開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協同配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是要通過改革打通各個環節,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公平競爭制度,促進國內規則與國際規則的更好對接,我國對外開放將進入一個更高水平的新階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就是對外開放。對外開放是基本國策,我們要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推動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財經翻譯官】閆雨昕/文)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