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一個詞叫做「臨朝稱制」,「臨朝」就是處理國政的意思,而皇帝的命令叫做「制」,「稱制」就是行使天子職權的意思。這個詞專門用於皇后、太后等女性統治者代理皇帝執掌國政。男性代理國政一般稱為攝政、監國。我們之前盤點過漢代八位女主,現在,再來盤點一下宋代的是哪八位吧:
一、北宋四位
1、劉太后
章獻明肅皇后(969年-1033年5月11日),姓劉,名字無記載,野史稱劉娥,益州華陽縣(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境內)人,是宋真宗趙恆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攝政的皇太后。宋仁宗時,劉氏臨朝稱制十一年,功績赫赫,在歷史上常與漢之呂太后、唐之武則天並稱,史書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劉太后最神奇的事跡是,作為一位皇后,野史上稱她本是有夫之婦,也就是說,嫁給皇帝時已經是二婚。
根據逝世年齡倒推,劉氏生於開寶二年(969年)。幼年時,父親在徵戰中死亡,故劉氏養於外祖家中。最初,劉氏嫁給蜀地的一個銀匠龔美,並隨丈夫龔美來到京城——汴梁謀生。《宋史》稱她善於播鞀(撥浪鼓)。龔美因家貧,欲改嫁妻子。當時為襄王的宋真宗趙恆對左右稱「蜀婦人多才慧,吾欲求之。」,於是在王府官員張旻的引薦下,時年十五歲的劉氏成為襄王趙恆的妾室,逐有寵,後來趙恆繼位,劉氏也成為皇后。
劉太后在戲曲中最有名的是狸貓換太子故事。
從明朝流傳下來「狸貓換太子」的故事,說宋真宗的德妃劉氏和宸妃李氏同時有孕,李宸妃先產下皇子,劉德妃妒忌,勾結李宸妃身邊內官,把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換去皇子,真宗以為李宸妃產下怪胎,把李宸妃打入冷宮,將劉德妃生下的皇子立為儲君,並冊立劉德妃為皇后。
另一種說法則是劉德妃的皇子不幸夭折,於是劉德妃把李宸妃的兒子據為己有,宣稱是自己的兒子,真宗照樣立她為後。
兩種說法的結局都是:劉氏逼李宸妃自盡,卻有好心的宮人代李妃而死,而李妃流落民間,直到包拯揭開這樁宮闈迷案,使李妃與兒子相認。劉氏因為做了壞事不久便死去,包拯也因為替宋仁宗找回了親生母親而官升龍圖閣大學士。
近世考據此說認為是源自明朝所出的民間故事,故事當中的劉德妃相關事跡可能是影射明憲宗的寵妃萬貴妃的事跡,宋仁宗應是隱喻明孝宗,時人有感明孝宗未對萬貴妃害母之行為做出嚴懲反而厚葬善待,故編出「狸貓換太子」的故事以償不平之鳴。
實際上這完全不是事實,劉太后逝世後,仁宗皇帝非常悲傷,群臣紛紛上議說劉太后並非生母,生母是李宸妃,而燕王更說李宸妃是劉太后所毒殺。
仁宗震驚,派人召來李用和,讓他親自去查看李宸妃的棺木,發現李宸妃葬品如一品夫人,身穿皇太后冠服。仁宗大悔,嘆道:「人言豈可盡信。」並來到劉太后牌位前拜謝自責。
同年九月仁宗下詔,劉太后和李妃同時遷葬永定陵。靈柩起駕這天,仁宗先為劉太后發引,不但執孝子禮,還不顧宰相們的勸阻親自執紼之禮,一直步行送出皇儀殿。隨後他才再去往李宸妃停棺的洪福院為生母起靈,伏在棺木上痛哭道:「劬勞之恩,終身何所報乎!」
2、曹太后
慈聖光獻皇后(1016年-1079年11月16日),曹氏,真定靈壽(今河北靈壽)人,北宋宋仁宗趙禎第二任皇后,北宋名將曹彬的孫女。
慈聖光獻皇后曹氏(中)
仁宗駕崩後,趙曙進宮即位,成為宋英宗,尊曹皇后為皇太后。英宗即位不久就生病,無法處理朝政。曹太后於內東門小殿垂簾聽政。待英宗病情好轉後,曹太后即撤簾歸政。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病逝,神宗即位,尊曹太后為太皇太后。神宗重用王安石變法,革除許多弊政。但曹太皇太后認為「祖宗法度不宜輕改」予以反對,但未被神宗採納。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以「烏臺詩案」下獄,都是曹太皇太后出面求情,蘇軾才免於一死。
3、高太后
宣仁聖烈皇后(1032年-1093年)姓高氏,小字「滔滔」。宋英宗皇后,宋神宗生母。
宣仁聖烈皇后高氏
年幼時以姨母曹皇后故入宮,結識同庚的仁宗養子、宮中因排行呼為「十三」的趙宗實(英宗)。仁宗窺見其青梅竹馬,與皇后約:「異日必以為配」。十三,當時是皇帝的養子,而滔滔,則由皇后撫養,所以,在「天子娶婦,皇后嫁女」的鋪墊下,兩人成婚,為一時盛事。嘉祐七年(1062),宗實被立為太子,改名曙。英宗即位,治平二年(1065)冊立為皇后。
英宗去世後,其子神宗即位,皇后尊為皇太后。高太后與神宗的嗣祖母曹太后一起,一向反對王安石擅改祖宗之法,寄託信任於保守舊派的主力司馬光。1085年,其子神宗病故,長孫哲宗趙煦年甫十齡。高太后遵神宗遺詔輔立幼主,被尊為太皇太后,垂簾聽政。改次年為元祐,任用司馬光為宰相,短短一年,將王安石施行的新法全部廢止,黨羽罷黜。有疑其義者,司馬光曰:「太后以母廢子,何慮之有!」
高太皇太后雖反對王安石變法,但也具有十分優秀的執政才能。她主政期間,勤儉廉政,嚴於律己,勵精圖治,因此政治較清明,經濟也頗繁榮。所以,宋哲宗元祐時期是北宋最後一個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國勢較強的時期。高太皇太后也因而被後人譽為「女中堯舜」。
4、向太后
欽聖獻肅皇后(1046年-1101年)向氏,宋神宗皇后,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宰相向敏中曾孫女,善書行草。生皇長女延禧公主。
欽聖獻肅皇后向氏
1085年宋神宗去世,向皇后在婆母高太后前贊成庶子即位,即宋哲宗。宋哲宗尊嫡母向皇后為皇太后,祖母高太后為太皇太后。高太皇太后命修葺慶壽故宮讓向太后入住,向太后辭曰:「怎能婆婆住在西邊而媳婦住在東邊,瀆上下之分。」遂以慶壽後殿改建為隆佑宮入住。
宋哲宗駕崩後,向太后力排宰相章惇之議,擁立端王趙佶為帝,是為宋徽宗。徽宗即位初,因大臣擔心宋徽宗喜好遊樂而荒廢國政,建議向太后於內東門小殿垂簾聽政,在她主政期間朝政一度恢復安定,當年因反對宋哲宗及宰相章惇的新政而被貶的舊臣,在向太后主政下,得到平反。宋徽宗的繼室顯肅皇后鄭氏、寵妾大王貴妃原先都是向太后的婢女。次年,即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正月,向太后逝,享年五十六歲,諡號欽聖皇后。
二、南宋四位
1、孟太后(經歷最為傳奇的太后,兩度被廢,兩度垂簾)
昭慈聖獻皇后(1073年-1131年),孟姓,洺州(河北邯鄲)人,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后。其二度被廢又二度復位,並二次於國勢危急之下被迫垂簾聽政,經歷之離奇,實為罕見。
孟氏初被立為皇后以後,哲宗轉而寵愛劉婕妤,將孟氏廢黜,等哲宗去世,端王趙佶繼位之後,又將她的尊位恢復。不料很快發生元祐黨人事件,徽宗重新任用新黨蔡京等人,貶謫舊黨(元祐黨人),孟氏再受牽連,二度被廢。
昭慈聖獻皇后
「靖康之禍」發生時,當時六宮有位號者都隨徽、欽二帝被金兵擄走北遷,只有孟皇后因被廢而幸運地留下。
之後,被金人立為楚帝的偽楚張邦昌尊其為「宋太后」,接受百官朝拜,但有人以這是張邦昌依宋太祖趙匡胤篡後周以後,尊后周的符太后為周太后,並迎入西宮居住的往例,認為張邦昌仍有代宋自立的野心。因受到大臣們的反對,張邦昌不得已,乃恢復孟太后元祐皇后的尊號,並請其垂簾聽政。之後,孟氏參與勸進趙構登基,趙構遂於南京應天府(今商丘)即帝位,是為高宗,元祐皇后撤簾不再聽政,並被尊為元祐太后。
建炎三年(1129年)苗劉兵變,高宗在杭州被迫退位,由年僅3歲的皇太子趙旉繼位,因亂軍所逼,孟太后再度垂簾聽政。孟太后曲加慰撫苗傅等人,並召韓世忠之妻梁紅玉,勉令韓世忠速來勤王。後來,亂事平定,再度撤簾。
2、吳太后
憲聖慈烈皇后吳氏(1115年-1197年)。宋高宗趙構的第二任皇后。汴梁(今河南開封)人。
高宗禪位於趙昚後,吳皇后遷居德壽宮,為太上皇后。而後來宋孝宗禪位宋光宗,因為孝宗被尊為太上皇,所以吳皇后不方便稱太皇太后,於是更號為壽聖皇太后。孝宗駕崩後,吳太后才正式稱太皇太后,人稱隆慈太皇太后。
憲聖慈烈皇后吳氏
當時光宗皇后李鳳娘剽悍,離間光宗與其父宋孝宗,父子不睦,且宋光宗疾病未愈,不能為孝宗主持喪事,宰相請隆慈太皇太后主喪事,隆慈太皇太后不同意。所以大臣們又請效法唐肅宗故事(太上皇唐玄宗駕崩,唐肅宗病危,敕令太子李豫監國),隆慈太皇太后聽從樞密使趙汝愚的請求,在孝宗梓宮前垂簾聽政,宣光宗手詔,立皇子嘉王為帝,即宋寧宗,事實上是強迫光宗退位,史稱紹熙禪位。第二天,隆慈太皇太后就宣布撤垂簾。
3、楊太后
恭聖皇后(1162年-1232年),楊氏,名桂枝,南宋宋寧宗第二任皇后。
宋寧宗後半身像
楊氏少時以姿容入宮,侍皇太子趙擴,後來趙擴即位為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封其為婕妤,六年進封貴妃,嘉泰二年(1202)冊立為皇后。
她因大臣韓侂胄勸立曹美人為後,對韓結怨。開禧三年(1207),借韓侂胄攻金失利之機,使丞相史彌遠用計槌殺韓侂胄於玉津園。嘉定十七年(1224),寧宗駕崩,史彌遠謀求廢皇子趙竑,被迫矯詔,廢竑為濟王,立理宗趙昀,楊氏被尊為皇太后垂簾聽政,至寶慶元年(1225)撤簾。
4、謝道清
謝道清(1210年-1283年),天台人,宋理宗皇后,共主南宋朝政2年。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元軍兵臨宋都臨安,已經是太皇太后的謝道清求和不成,只好抱著5歲的宋恭帝,帶著南宋皇族出城投降。
南宋滅亡後,謝道清由太皇太后降為壽春郡夫人。後來,以謝道清之孫——宋恭帝的哥哥益王趙昰、弟弟衛王趙昺為首的南宋殘餘勢力在東南沿海一帶抗元。祥興二年(1279年)3月19日,陸秀夫負8歲的皇帝趙昺跳海而死,南宋徹底覆滅。
謝道清之侄謝緒跳水自盡殉國,葬於杭州金龍山,被視為水神,人稱金龍大王。
謝道清被俘7年後,於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去世,享年7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