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一份文件,還專門開了一次新聞發布會,核心內容是要對垃圾處理收費。按照這份名為《關於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的文件,全國城鎮要在2020年底前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
看到這個消息,很多人可能很驚訝,以後扔垃圾要收費了。
其實,垃圾費很多城市已經收了很多年,只不過收取方式比較「隱蔽」,很多人並沒有感知。
所以,發改委這次說的應該是「按量收取」,即推行垃圾計量收費,並實行分類垃圾與混合垃圾差別化收費等政策,原則是「誰汙染誰付費,多汙染多付費」。
01
垃圾收費制度在發達國家已經存在好長時間了,中國自2002年《關於實行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促進垃圾處理產業化的通知》發布後,國內就全面開徵起了垃圾處理費。
十幾年來,國內城市的垃圾收費,基本上都是費用固定、按戶計徵。
按戶收取垃圾處理費,固然簡單易操作,可只按戶不論具體垃圾排放量、扔多扔少都一樣的收費模式,弊端也很明顯。
這種粗放的收費模式既導致市民缺乏足夠的垃圾減量動力,也會產生少排者補貼多排者的現象。
也就是說,這無益於垃圾源頭減量,也有失公平。當下很多城市「垃圾圍城」嚴重,也跟這不無關係。
以下是近10年中國生活垃圾清運量,從圖上可以看出,垃圾量並沒有因為收費而減少。
如果這個不夠明顯,可以看看下圖近9年中國生活垃圾清運量增長情況,2008年和2007年相比增加了223.2萬噸,2011年和2012年增速加快,達到600多萬噸左右,2015年和2016年又上了一個臺階,增加量達到1200萬噸以上。
所以,過去10年,中國「垃圾圍城」的速度還在加劇,這也是國家過一段時間就重提垃圾處理收費的主要原因。
2017年11月2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上,財政部表示,正在研究制定全國統一的城鎮垃圾處理費徵收使用管理辦法。
不過,垃圾處理收費也面臨很多難點,按照財政部的說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收費制度具有滯後性。現有生活垃圾的收費制度仍在早前發布的文件基礎上構建而成。
2. 徵收率低。由於居民居住的分散性,一些無物業小區大量存在,徵收垃圾處理費的成本較高,收費制度的強制性和規範性不夠。
3. 收費主體各地不統一。有些是住建、市政、城管等部門收取,有些是由供水、環衛等企業來收取,還有些是由政府或企業委託的小區物業、居委會等單位來收取。
02
垃圾收費制度沒有建立起來,垃圾排放量就沒有大幅度減少,於是,國家就需要在垃圾處理上面下功夫。
目前國內處理垃圾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填埋、焚燒和堆肥,從數量上來說,填埋>焚燒>堆肥,不過這幾年堆肥方式已經很少,連國家統計局都沒有統計數據了。
以下是近10年中國通過填埋和焚燒處理的垃圾量。
從圖上可以看出,填埋是最主要的垃圾處理方式,以2016年為例,58.23%的垃圾通過填埋處理了,不過這幾年垃圾填埋量增速放緩,主要是垃圾填埋會佔用大量土地。
這幾年,房價普漲,土地資源彌足珍貴,任何一塊地同來填埋垃圾對地方政府來說都是巨大的損失。
所以,從上圖中可以看出,通過焚燒處理垃圾的量2011年以後大幅增長。2011年是2599.3萬噸,2016年達到7378.4萬噸,5年增長了2.84倍。
垃圾焚燒處理量的增加不僅僅是因為垃圾填埋的土地成本增加,主要還和垃圾焚燒處理技術越來越先進有關,比如垃圾發電在很多大城市已經是比較成熟的應用了。
相比填埋和焚燒,堆肥是一種更「綠色」的垃圾處理方式。以下是最近5年通過堆肥方式處理垃圾的量。
從圖上可以看出,垃圾堆肥處理量和前兩種方式相比非常小,每年只有180萬噸左右,而從2012年開始,國家統計局就沒有單獨統計了。
以上三種處理方式基本上都是無害化處理,並且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無害化處理量這幾年也在不斷增加。
從上圖可以看出,2007年中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只有9437.7萬噸,2016已經達到19673.8萬噸了。
以下是近10年中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說實話現在已經很高了,能達到96%以上,而10年前還只有62%。
不過,在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方面,中國各省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比如北京、上海以及一些南方省份無害化處理率都比較高,但有些省份就比較低了。
以下是我選取的北京、上海、河北、黑龍江、遼寧和甘肅近10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北京:
上海:
河北:
黑龍江:
遼寧:
甘肅:
從上面5幅圖對比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在全國都是領先的,遼寧和黑龍江相對較低,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最低是甘肅,2016年只有72.8%。
其實除了上述5個省市,我還看了其他所有省市的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發現2條規律:
1. 南方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普遍高於北方;
2. 經濟發達地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高於經濟欠發達地區。
所以,垃圾處理是要花錢的,而且對地方財政來說還是一項不小的支出。
03
垃圾處理收費如果落實到位,絕對是「一舉多得」,既可以增加垃圾排放者的成本,也能減少垃圾處理財政支出,最重要的是能保護環境。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宋國君2015年在一份報告中測算:2012年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理成本為1530.7元/噸。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北京生活垃圾清運量為872.6萬噸,按此計算,北京2016年僅生活垃圾管理的社會成本就達133.57億元。
其實,不管是國家還是地方政府,每年都會公布地方財政支出情況,在「地方財政城鄉社區事務支出」中會含有「城鄉環境衛生支出」,只不過沒有單獨列出來。
在財政支出中,「地方財政城鄉社區事務支出」並不是一個小數目,以下是北京2016年前10大財政支出項。
從上圖可以看出,「地方財政城鄉社區事務支出」是排在第一項的,支出額度遠遠大於教育、社保、醫療、公安、交通和住房保障等支出。
另外,「地方財政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在北京市前10大財政支出項中增速也是比較大的,2012年只有430.76億,2016年已經達到1120.37億,4年增長了2.6倍。
為了防止以偏概全,我又查詢了全國地方財政支出中的「地方財政城鄉社區事務支出」,依然位居前幾位。
現在唯一的未知項就是不清楚「地方財政城鄉社區事務支出」中「城鄉環境衛生支出」的具體數額,但從北京的情況來看,各省垃圾處理的財政支出不會太少。
所以,垃圾收費已經刻不容緩,即能減輕財政負擔,收費對減少垃圾排放量也是有明顯作用的。
根據歐洲回收和再利用協會1998年的統計資料,比利時的埃諾省實施按量收費第一年居民生活垃圾填埋量降低65%;荷蘭北荷蘭省的奧斯贊垃圾產生量減少38%,填埋的垃圾減少60%;日本的與野市可焚燒物減少13%,非焚燒物減少27%。
正因如此,美國、日本、韓國和歐盟很多成員國的許多城市,早早就實行了垃圾計量收費。
比如德國,是按垃圾桶大小及清理次數等來計算;美國部分州和州下屬城市也實現了垃圾計量收費;日本則做得更精細,除了電器和大型垃圾要購買垃圾處理票付費以外,生活垃圾的收費方式有單一計量收費、超額計量收費、累計計量收費、定額收費等五種。
所以,在中國討論的不應該是要不要對垃圾處理收費,而是如何收費,現在來看,「按量付費」是個方向。
「按量付費」的好處在於,打破了以往傾倒垃圾的「大鍋飯」做法,誰倒垃圾多誰付出的成本就多。
希望中國的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儘快建立起來,還大家一個更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