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時代,消費品極大豐富,吃穿用玩,上趟超市或網購,都可以搞掂。人們在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時,也源源不斷地製造著垃圾。本人居住的小區,每幢樓前都並排擺放著五六個大垃圾桶,一到晚間,幾乎每個垃圾桶都集得滿滿的,有時還溢出邊沿,遺灑在地上。想到小區有幾十幢這樣的居民樓,再聯想到整個城市,每天產生的垃圾規模之大,難以想像。據稱,全國有200多座大中城市都存在垃圾圍城的現象,原因是垃圾處理的速度遠遠趕不上垃圾產生的速度。
治理垃圾問題,國際上的普遍經驗是實行垃圾分類,然後針對不同類別的垃圾採用不同的處理方法,包括資源化再利用、焚燒和(無害化)填埋。應該說,無論是垃圾分類還是處理,都不存在技術的障礙,關鍵是成本問題,而成本問題的關鍵又是誰來承擔。垃圾問題實質上是經濟學上所謂的外部性問題,必須將垃圾產生和處理的外部成本內部化,才能有效解決垃圾問題。在這方面,有關部門在認知、觀念、策略上還存在很大的欠缺。
在垃圾分類和處理上,日本可謂國際上的模範生。據稱,日本垃圾分類嚴謹細緻,幾近「苛刻」。比如,橫濱市政府的垃圾分類手冊多達27頁,其中包含了500多項條款。日本的街道上幾乎不設垃圾桶,居民須按照規定的日期和時間段在規定地點投放垃圾,由當地政府負責回收。一些行政區會在年底向居民發放「年曆」,通過漫畫形式,指導人們進行垃圾分類,並用不同顏色來標註不同類別垃圾的收集日信息。日本還依垃圾類別實行從量收費。一般情況下,有害垃圾和資源垃圾的收運是免費的,而可燃燒和不可燃燒垃圾則要按垃圾體積付費,市民通過到指定地點購買特製垃圾袋完成付費。亂扔垃圾要受到嚴格的處罰,甚至要承擔刑事責任。日本的垃圾分類及處理卓有成效,既使資源得到了最大可能的再利用,也造就了一個乾淨整潔的公共環境。
在我國,隨著城市垃圾問題日益突出,近幾年也引入了垃圾分類概念並付諸實踐。雖然不能說沒有成效,但與制度的預期效果差之甚遠。首先,分類的標準太粗疏,一般分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廚餘垃圾、其他垃圾等幾類。就可回收垃圾而言,其包含的種類有很多,如果不加細分,怎麼回收,誰來分揀?其次,什麼是可回收垃圾,什麼是不可回收垃圾,普通市民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如果無人指導,分類就是一句空話。第三,對於不按規定分類、隨手亂扔垃圾的人沒有制裁措施,有多少人願意認認真真去分類?第四,即使有居民確實對垃圾進行了認真分類,但是很多垃圾收運公司為節省成本,最終還是將各類垃圾倒在同一輛垃圾車內,使它們混同在一起,導致分類完全失去了意義。由此,很多人都不願意再去分類了。
在傳統的自然經濟時代,雖然生產方式、生活形態處於落後狀態,但是生產與消費、人與環境維持著一種自然的平衡,環境具有高度的自淨能力,人類基本不用擔心環境會受到破壞或汙染。然而隨著工業化時代的到來,日益豐富的工業消費品雖然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生活的便利化和生活質量,但是工業產品在被消費以後,最終都會以垃圾的形式進入自然環境。而隨著工業化的急速發展和人口規模的擴張,隨之而來的垃圾的生產速度和規模也急速擴張,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治理,必將超越環境承載的極限,演變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因此,有關部門應當將包括垃圾治理在內的環境問題放在與發展問題同等重要的戰略位置進行謀劃和應對,探索出一條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作者系國家檢察官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