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一間房,讀書、品茶、賞畫、臥遊,讓身體與靈魂都安好
8月,各大拍賣公司今年的首次大拍陸續落下帷幕,中國近現代書畫專場依然是最亮的明星。齊白石、張大千、傅抱石、黃賓虹、林風眠、吳冠中等近現代大師作品自然是重中之重,近十年來,近現代大師的作品頻頻創造拍場神話,也令他們再次走進大眾視野。就在幾日前,北京榮寶春拍上齊白石《花草工蟲圖》以1.2995億元成交,成為本季拍賣唯一的億元書畫作品,無疑是給今年的藝術市場打了一針強心劑。
齊白石 花草工蟲圖 北京榮寶2020春拍
成交價:RMB129,950,000
民國時期是離我們最近的大師群集的時代,那時候的畫壇如武俠小說中的江湖門派一樣,可以劃分成很多門派,大師們如高手過招,手中的筆除了畫畫,還要在文章中捍衛立場,保持觀點。他們的作品傳奇,人也是傳奇。在眾多門派裡,有一個人的藝術理念至今都在影響無數人。
他的家族顯赫,祖父父親都是維新運動風雲人物,他曾和魯迅是同窗,李叔同與他交好,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他令齊白石聲名鵲起。遺憾的是在這些身份中,大家總愛談他們的故事,相比之下,他本人的名字並沒有其他人耀眼,他被梁啓超譽為現代美術家第一人,他的名字是陳師曾。
陳師曾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提起近現代美術,陳師曾是繞不過去的大山,他擅繪畫、篆刻、懂詩詞,最被人反覆提及的是他提出的繪畫理論,例如「宜以本國之畫為主體,舍我之短採人之長」,「中國畫是進步的」,「文人畫不求形似,正是進步的表現」等主張。在中國傳統繪畫的價值和意義被質疑和抨擊的浪潮中,陳師曾堅決的捍衛中國傳統繪畫,向所有人證明中國畫是進步的。陳師曾的繪畫理論像一面旗幟,在西風強勁的大時代背景下,堅守著中國傳統文化,執著的守衛精神家園。
陳師曾,原名陳衡恪,師曾是他的字,近代最負盛名的國學大師陳寅恪是他的弟弟。陳家並不是平地出了這兩座高峰,而是一整座山脈。陳師曾出身於江西義寧陳氏家族,義寧陳氏是唐昭宗御筆親題「旌表義門陳氏」之後,清康熙時定居義寧,幾代經營繁衍成書香門第。在新編《辭海》中,陳寶箴、陳三立、陳衡恪、陳寅恪四人分立條目,祖孫四人享有這樣殊榮的恐怕翻遍《辭海》都難見。
陳師曾的祖父陳寶箴是清末著名維新派風雲人物。陳寶箴20歲鄉試中舉進入仕途,後得到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的賞識,一路青雲直上,曾先後任浙江、湖北按察使、直隸布政使,後官至兵部侍郎。清朝的兵部侍郎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副部長。陳寶箴在任湖南巡撫期間,變法維新,推行新政,他開設礦務局、鑄幣局,興辦學堂、電信、水利、輪船公司等等,支持譚嗣同等人變法,一時間湖南新政風氣大開,使湖南與其他省形成明顯區別。
陳寶箴與孫子曾孫(陳師曾 右二)
父親陳三立是陳寶箴長子,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並稱維新四公子。陳三立本人非常特立獨行,他深惡八股文,在參加鄉試時竟然用散文體答卷,這種行為大概像在高考作文寫詩歌。本應落榜,卻受到主考官陳寶琛的賞識,特招為舉人,後在會試中進士。陳寶箴推行新政時,陳三立效力最多,贏得極高的社會聲譽。戊戌變法失敗後,陳三立與陳寶箴均被革職,他隨父親返回江西老家,從此不問政事,在家鄉興辦新式學校,廢除八股文,廢除學生對老師的跪拜禮。又與人籌辦鐵路公司,計劃修建南潯鐵路,可惜沒有建成。陳三立為人剛正不阿,很有氣節,他潔身自好不入仕途,卻又時刻關心時政,對時局憂心忡忡。盧溝橋事變後,日軍想招攬陳三立,陳三立為表明立場,絕食五日,憂憤而死。
徐悲鴻 陳散原像
不難看出,陳家雖是傳統文人家庭,卻接受新思想,有著開明的思想和進步的教育理念,選擇擁抱西方先進的文化技術,這對陳師曾產生了深遠影響。
陳師曾自小受的是傳統世家子弟精英式教育。他5歲喪母,自幼由祖父母照顧撫養,他隨陳寶箴識字、訓詁,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基礎。陳師曾6歲和祖父母遊西湖時,看見荷花盛開,便用手指畫荷花的形狀,祖母看到後就給他紙筆讓他學習畫畫。陳師曾展現出非凡的藝術天賦,陳寶箴常常得意地向賓客展示長孫的作品。10歲時陳師曾在長沙跟隨畫梅高手尹和白學習花鳥草蟲,由此正式開始他的學畫生涯。
15歲時,陳師曾與名流胡沁園、王闓運相識,常以書畫請教。19歲時陳寶箴任湖北布政使,全家遷居武昌,陳三立對陳師曾極為嚴格,讓陳師曾跟從周大烈學習文學,又拜在南通名門範氏範鍾門下學習魏碑、漢隸。26歲時與只有12歲的陳寅恪赴日本留學,在開往日本的輪船上,除了陳家兄弟,還有未來的文壇泰鬥魯迅,那一年是1902年,離末代皇帝溥儀退位還有10年。
日本留學時期陳氏兄弟合影(右一陳師曾)
日本當時處於明治維新後向西方學習的上升期,陳師曾學的是當時最熱門的博物學,得以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技術。在日本留學期間,陳師曾與李叔同交好,二人經常討論詩詞、中西方繪畫、書法、金石篆刻。陳師曾在日本學習的八年時間,學過油畫、水彩,對西方繪畫和思想都有了更深的感觸。
回國後,陳師曾到江西擔任教育司長,又到南通師範學校教博物學。在南通,陳師曾得到吳昌碩的指點,還和「翰墨林」書畫店主李苦禪交往頻繁。
1911年,陳師曾將日本人久米氏《歐洲畫界最近之狀況》翻譯成中文發表在《南通師範校友會雜誌》上。文章裡講述了歐洲繪畫發展進程,評論了古典派、印象派、後印象派等繪畫流派的風格和特色。陳師曾翻譯久米氏的看法:「畫之為物,不僅得自然之真相即為畢其能事,蓋畫家對於自然物所抱之情志,壹現之於畫,故作畫徒然寫實不可也。」
陳師曾在日本留學時期
久米氏認為完全寫實的繪畫已經走到了盡頭,印象派、後印象派等流派的出現才是繪畫發展的新道路。陳師曾很贊同久米氏的觀點,寫下了自己對當時繪畫的看法,他說「按西洋畫界,以法蘭西為中心,東洋畫界,以吾國為巨擘,歐亞識者,類有是言。東西畫界,遙遙對峙,未可軒輊。系統殊異,取法不同,要其喚起美感、涵養高尚之精神則一也。西洋畫輸入吾國者甚少,坊間所售,多屬俗筆,美術真相,鮮得而睹焉。日人久米氏有《歐洲畫界最近之狀況》一篇,今譯之以紹介於吾學界,藉以知其風尚之變遷;且彼土藝術日新月異,而吾國則沉滯不前,於此亦可以借鑑矣。」
1915年,陳師曾任職北京教育部,交友廣泛,認識了很多著名學者,書畫聲譽也日漸傳播開來。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大批青年出國留學選擇法國和日本,很多日後的大藝術家們都曾去往這兩國之一學習。陳師曾翻譯久米氏的文章時還未掀起美術革命的熱潮。隨著更多人前往西方學習,西方繪畫對中國傳統繪畫的衝擊越來越明顯,康有為和陳獨秀振臂一呼,拉開了美術革命的大幕,到新文化運動時已經十分激烈。他們否定中國畫,特別是文人畫,提出要必須學習西方的寫實畫法來改造中國畫,摒棄寫意之風,這樣才是繪畫的正途。這一主張在當時受到了大多數人的贊同。
陳師曾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維護的文章集中在1920~1922期間,這時陳師曾無法忍受激進派、改良派要對中國畫壇「全盤西化」的做法,他先後發表了《中國畫是進步的》、《文人畫的價值》、《中國繪畫史》等文章,堅決的捍衛中國傳統繪畫的尊嚴。
陳師曾 中國文人畫之研究 書影
在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備受質疑的時代,陳師曾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維護顯得特立獨行。陳師曾說中國畫是進步的,他從畫的定義說起,講述畫的起源,經各朝各代,由字、畫不分到各自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畫又細分成各種門派和種類,這樣的探討中國畫的發展歷史還是第一次出現。
對陳獨秀等人對文人畫的批判,陳師曾特意寫《文人畫之價值》予以反駁。陳師曾先是對文人畫進行了定義,「何謂文人畫?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察藝術上之功夫,必須於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人畫。」他還說「要曉得畫這東西,是性靈的,是思想的,是活動的,不是機械的,不是單純的,要發表作者的性靈和思想。」陳師曾定義的文人畫不僅能表現作畫人的感想,還得是一幅有靈氣的,有思想的畫。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人畫首重精神,不貴形式。故形式有所欠缺,而精神優美者,仍不失為文人畫。文人畫中固亦有醜、怪、荒、率者,所謂寧樸毋華,寧拙毋巧,寧醜怪毋妖好,寧荒率毋工整,純任天真,不假修飾,正足以發揮個性,振起獨立之精神,力矯軟美取姿、塗脂抹粉之態,以保其可遠觀、不可近玩之品格。」
文人畫並非都是寫意一類外形不夠精緻的,看古人的繪畫可看出董其昌、元四家、清四王等文人畫家的繪畫,樹木房屋、山水亭臺、花鳥蟲魚,其實都很工整,與畫工之畫在外形上並沒有什麼差別,只是文人所繪之畫往往流露出文人士大夫所具有的素養、性情、氣質,文人畫與畫工者的區別不在於造型,而在於內在的神韻。
元 倪瓚 容膝齋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陳師曾看重的是文人畫所體現出的「獨立之精神」,繪畫正是要表現「自我」,體現特有的個性,否則畫的再逼真,又有什麼意義 ?傅雷曾說「一件藝術品,去掉了技術部分,所剩下的還有什麼,準確地抄襲自然的形象,和實物相比,只是一件可憐的複製品,連自然美的再現都談不到,遑論藝術美了。可知藝術的美絕不依存於自然,因為它不依存於表現的特象。沒有技術,才會沒有藝術。沒有自然,照樣可有藝術,例如音樂。」
清 石濤 歸棹 冊頁 大都會博物館藏
畫家在作畫時常常把自己的情感通過畫筆融入到畫中,清代惲壽平說「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妝,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秋令人悲,又能令人思,寫秋者必得可悲可思之意,而後能為之。」山之所以能笑、怒、妝、睡,只不過都是人心情的反映,因為人的情感變換,所以連自然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種主觀的情感變化才是中國畫的重要內容,將情感融入畫中,來體現畫者的感情、思緒、抒發自身情感,蘇東坡說「論畫與形似,見於兒童鄰」,並非是不要形似,而是將畫的重點放到了抒發情感上。
陳師曾的藝術思想深遠而廣泛的影響著當時的北京畫壇。他在文章裡首次提出了文人畫的四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蓋藝術之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應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後能感人而能自感也。」所以,讀書、做學問是文人畫的首要條件,創作者不一定是專家,但要有文學修養,詩書畫印各方面皆擅長的全能型文人。人品、思想要高尚,不趨炎附勢、不為當政者服務的繪畫創作,注重個人的品德,並在畫中體現出來,做到畫如其人。
陳師曾對當時提出的由於文人畫一般人難以欣賞,必須降低格調以達到普通百姓審美水準的說法予以反駁,文人畫的格調高低是畫者精神境界、文化修養、思想品德的綜合體現,是自然而發的產物,怎能以高層次伏低層次,他認為應提高普通大眾的審美水平,提升整體的審美趣味。
明 沈周 廬山高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陳師曾不是故步自封,不想改變,他認為中國畫可以改良,但必須以中國畫為主體,「但研究之法,宜以本國之畫為主體,舍我之短,採人之長。」這是陳師曾對於改良中國畫的主要觀點。中國畫的寫意風格與民族特性緊密相連,反映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特色與個性,而藝術必須要有個性,才能是藝術,如果拋棄個性,一味的模仿西方寫實繪畫還有什麼藝術性可言?
中西方的美學思想有一個根本的不同,西方人看重美,中國人看重品。比如西方人喜歡玫瑰,因為玫瑰色澤鮮豔美麗。中國人讚美松柏,因為它莊重肅穆,四季常青,欣賞荷花,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喜愛梅蘭竹菊,因為它們擁有君子的品格,它們都是高尚人格的象徵,形式美是次要的,精神美才是主要的。
徐悲鴻 田橫五百士 北京徐悲鴻博物館藏
當時留學歸來的畫家如徐悲鴻、林風眠等人對中國傳統繪畫的變革都有著自己的主張和見解。主要分為兩派,一是主張向西方學習,拋棄傳統繪畫,或是主張中西結合。徐悲鴻提倡西方古典主義,他非常推崇唐宋之前的美術,卻認為元後藝術便開始衰敗。林風眠提出中西融合的觀點,是將東方傳統繪畫與西方新藝術風格融合,成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打破東西方繪畫界限,讓二者融為一體。
林風眠 深山秋居
陳師曾與同期畫家相比,繪畫理論和他們都不同,有人抨擊他保守、落後,他卻堅持傳統繪畫理念,又接受西方繪畫技法,對將中國畫視為可拋棄的舊事物而批判的行為,他用對中國繪畫史系統的梳理、對西方繪畫史的發展趨勢,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反駁。
1920年陳師曾與金城、周肇祥等人成立了中國畫學研究會,創辦宗旨為「精研古法、博採新知」,「中國畫學因潮流趨新,轉又漸晦,為提倡風雅,保存國粹」。陳師曾在中國畫學研究會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畫家,他們以維護中國傳統繪畫為己任,正如金城在反駁改良派們認為中國傳統繪畫是陳舊的說法提出反駁,他說「世間萬物皆可作新舊論,獨於繪畫事業無新舊之論。」
陳師曾(左四)、王悅之(左五)、李毅士(左六)等人合影
陳師曾在留學期間接觸到日本的漫畫,並創作了一系列作品。1909年創作的《逾牆》畫一民居院牆,一個小偷正欲翻牆而入,寥寥數筆,很是生動。1912年李叔同在上海擔任《太平洋畫報》副刊編輯,陸續刊載了陳師曾的《春江水暖鴨先知》《偶坐侶是商山翁》《落日放船好》《獨樹老夫家》等畫作。
陳師曾 落日放船好 獨樹老夫家 春江水暖鴨先知 偶坐侶是商山翁
著名漫畫家豐子愷曾說「人都說我是中國漫畫的創始者,這話半是半非。我小時候看到《太平洋畫報》上發表陳師曾的小幅簡筆畫《落日放船好》、《獨樹老夫家》等,寥寥數筆,餘趣無窮,給我很深的印象。我認為這真是中國漫畫的始源。不過,那時候不用漫畫的名稱,所以世人不知師曾漫畫,而知子愷漫畫。』漫畫』二字的確是在我的書上開始用起的。但也不是自稱,卻是別人代定的。」
陳師曾與兒子在家中合影,桌前花卉油畫是李叔同所繪
陳師曾花鳥畫大多寫意,日本歸來後他曾向吳昌碩請教,因此受到了吳昌碩的影響,又取法陳淳、徐渭,繼承了明清以來寫意花鳥風格,結合寫生,自成一派。他喜歡虛實相生的手法,大膽省略,以空襯實,畫意開曠深遠。陳師曾最擅長畫蘭花,特別善於表現蘭花在風中搖曳的情態,極得石濤神韻。竹也畫的極妙,美術史家俞劍華曾說:「石濤的蘭竹為清代畫壇一絕,陳衡恪的蘭竹則可稱之為近代畫壇一絕。」
陳師曾 茶梅清供圖 吳昌碩紀念館藏
陳師曾山水作畫追求創新,反對「四王」一派的復古習氣,努力恢復中國畫「師造化」的優秀傳統。他的山水參合沈周、藍瑛、石濤、髡殘諸家筆法,用筆鉤多皴少,生辣有力。陳師曾認為繪畫離不開古人,也不能全靠古人,「必須學甲的也學乙的,取甲乙的好處,而自己造出一個丙來,才能卓然成家。」
陳師曾 秋山雨後
自古文人畫不論是花鳥還是山水都在表明自己高潔的品格,人物也多出現隱士、僧侶這樣出世的高人形象,仕女圖中的女性也與普通百姓無關,好像文人畫與普羅大眾之間確實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陳師曾沒有保持這個距離,他將普通人的生活一一反映到畫中。
陳師曾 讀畫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陳師曾繪於1917年的《讀畫圖》,描繪的是當年北京文化藝術界為水災籌款的展覽現場,具有接近新聞照片一樣的寫實性,以傳統的命題,新鮮的內容,中西合璧的技法詮釋作品。
《北京風俗圖》共34幅,是陳師曾描繪民國初年北京社會生活的一組作品,大概分為四類,第一描寫普通勞動者和窮苦市民的生活百態,佔半數以上;第二描寫舊時北京的婚喪嫁娶和民間娛樂活動;第三是前清的遺老遺少百無聊賴的情態;第四是諷刺畫。
畫中有走街串巷賣唱的藝人,「自得留聲舊機械,十年餬口到而今」;正在賣水果的小販,「貧家哪獲嘗新鮮」;抬著木桶沿街灑水的潑水夫;瑟縮在一角的街邊女性小販,「悽悽北風,守彼兒童。飢則白薯,渴則山裡紅」;磨剪子菜刀的年老工匠;穿著滿是補丁的棉襖撿破爛的人;跟在人力車後向乘客乞討的乞兒……描繪的對象都是當時生活在底層的貧苦百姓,這佔了很大比例。
陳師曾 北京風俗圖 拾破爛
陳師曾 北京風俗圖 牆有耳
陳師曾 北京風俗圖 拉洋車
陳師曾 北京風俗圖 掏糞工
程穆庵在一幅乞討圖中這樣題跋「予觀師曾所畫北京風俗,尤其重此幅,蓋著筆處均極能曲盡貧民情狀,昔東坡贈楊耆詩,嘗自序云:女無美惡富者妍,士無賢不肖貧者鄙。然則師曾此作用心已良苦矣,覽竟為系一絕。」
陳師曾 北京風俗圖 乞討婆
徐悲鴻反對文人畫正是因為文人畫不反應現實生活,脫離現實,應該去創作普通民眾能接受的繪畫,陳師曾則表示不應該降低畫的格調,應該讓民眾學習接受格調高的文人畫。但從《北京風俗圖》可以看出,陳師曾關注現實,還將底層民眾真實的生活畫進了畫中,並在題詩中流露出對貧民的同情,這一點和傳統文人畫有很大不同。
有人說「民初北京畫壇上沒有陳師曾,或許會暗淡無色,也就不會有後來的齊白石……」陳師曾在北京畫壇有著舉足若輕的地位,是「南風北漸」的重要畫家。很多中西畫家都對他很敬佩,徐悲鴻、錢韜孫、李毅士、齊白石、姚茫父、王夢白、陳半丁、胡佩衡、周肇祥等都把他當做好友。
陳師曾自稱是徐渭轉世,他曾夢見和徐渭在天池論畫,徐渭跟他說「我得年七十有三,汝壽如之。」
這個夢並不靈驗。1923年夏天,陳師曾得知繼母俞明詩病危,陳寅恪、陳登恪都在國外求學,陳師曾不顧酷暑南下,侍奉左右,親奉湯藥,不久俞明詩病逝。身體孱弱的陳師曾冒雨送葬,悲傷過度舊疾復發,8月7日,只有47歲的他在南京辭世。
陳師曾的死,震動了整個文藝界。9月,北京文藝界為他在江西會館舉辦悼念會。9月1日,日本關東地區發生7.9級大地震,史稱關東大地震。梁啓超在悼念會上把陳師曾的死與大地震相併論,他說「前次日本地震,大家深為惋惜,以為文化損失甚大;如今師曾之死,可說是中國文化界的地震。」
陳師曾 齊白石 大利圖 花卉
拍賣紀錄:
北京翰海2014秋拍 RMB5,750,000
廣州華藝2017秋拍 RMB7,705,000
吳昌碩題寫「朽者不朽」來悼念徒弟。
齊白石曾受過陳師曾的舉薦和指點,聽從勸告進行了衰年變法,兩人交情匪淺,聽聞陳師曾離世,齊白石猶如晴天霹靂,非常悲痛。齊白石的作中題「XX年事」極為少見,1923年陳師曾意外離世令齊白石震動極大,他創作這幅《癸亥紀事》來傾訴對陳師曾的懷念,就像畫上題詩「九月西風霜氣清,舍南園圃紫雲晴。看花只許欄杆外,難得園丁識姓名。」
齊白石 癸亥紀事
齊白石在《自傳》中無不動情地寫道:「我失掉了一個知己,心裡頭感到異常空虛,眼淚也就止不住留了下來。」並寫下數首悼念詩作,「此後苦心誰識得,黃泥嶺上教株松」,「君我有才招世忌,誰知天亦厄君年」,「安得故人今日在,尊前拔劍殺齊璜」。表示對這位伯樂、知己早逝的痛惜。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陳師曾在西化浪潮洶湧澎湃時叛逆的維護中國傳統繪畫,他不同流俗,不趨炎附勢,不隨波逐流,身體力行的實現自己的藝術主張,堅守著自己的思想淨土,正如他畫的蘭竹一樣,雖只有墨色,沒有紅黃那般耀眼,卻深遠而含蓄。
• end •
今天七夕,祝大家有情人終成眷屬❤️
也有份禮物送給大家❤️
點擊右下「在看」➕留言點讚前兩名的讀者
可以獲得齊白石限量複製版畫一幅👇(畫幅隨機)
學習書畫收藏知識~
接受藝術市場最新資訊~
喝好茶、賞名畫、藝文閒事~
讓一切美好的事物滋養日常~
掃碼關注「秋晴山房」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