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奇葩說》圍繞「精緻窮是否有錯」這個話題展開了神仙級別的辯論,不管是大家熟悉的傅首爾、黃執中,還是新面孔學霸許吉如、詹青雲都給出了非常不錯的觀點和論證,並且金句頻出,有些還直戳人心,比如傅首爾講述自己的:
那幾年,白天上班,晚上把孩子哄睡以後,我就到寫字檯邊看書、寫作。如果今天的我,讓觀眾覺得有些許光芒,是因為我把女人最美的那幾年,花在了那張冷板凳上。沒有當初那個粗糙的我,就沒有今天這個閃光的我。如果這個世界對我們不夠好,量力而行,小心翼翼也不失為一種抗爭方式。因為有些人的生活就是奧運會,我們生下來就長在跑道上,一生都要全力奔跑。
看節目的時候,有多少人被這段直白擊中淚點,因為說出了無數正在積極努力想要改變現狀的人的心聲和想法。可能現在的我不夠精緻,但是我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過上更加體面、從容的生活。
在我看來,追求精緻其實並不是錯,特別是女生,哪一個不想讓自己更加美,讓生活更加舒適。只是不同的人對「精緻」一詞的理解不一樣。
首先,我認為的「精緻」是一種由內而外的體面、自在、從容的氣質和態度。與「邋遢」形成鮮明的對比,「精緻」是對個人形象的一種要求:你可以不需要全身名牌,也無需時刻保持完美的妝容,生活也無需處處「小資」。但是你會要求自己的妝容、服飾得體、適宜;你的生活環境也是舒適、整潔;你的精神生活也同樣豐富而不低俗。這種「精緻」絕非停留在外表的漂亮,而是深入人心得一種態度和高度自律的體現。
其次,真正「精緻」的人,也不容許自己的生活、工作一團糟。Ta會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制定詳細的執行計劃。憑藉超強的自律和執行力,不斷將目標實現。因此,追求真正「精緻」的人,也不會窮。因為隨著對自己的要求不斷提高,能力的不斷提升,Ta的收入也會相應增加。這個其實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
我身邊的一個朋友剛好是一個完美的例子:85後的她是我最初來深圳時就認識的前輩,彼時她還只是一個外貿公司的助力,但是現在的她,短短8年過後已是一家中型手機ODM公司總經理。記得最初認識的時候拜訪她的家,雖然處在城中村,但是進門後就給人非常舒適的感覺。沒有特意的裝修,但是窗明几淨,屋內物品陳設整齊有序,有一些小裝飾點綴又不突兀,盡顯主人的生活態度與品位。給人的印象就是舒適又不造作。
此外,任何時候看到她都是體面的,什麼事情都感覺掌握於心。比如,最初時不懂如何吃西餐,為了請客戶在西餐廳吃飯,她會自己先做功課,刀叉的使用方法,點菜的注意事項,用餐的禮儀等等。除了理論知識,她還會提前查好攻略,選擇好環境、菜品都不錯的餐廳,並且提前踩點試菜。這樣,就不會在客戶面前顯得慌亂,可以從容的邊吃飯、邊和客戶談論相關感興趣的話題,直接一頓飯拉近和客戶的距離。
對生活和工作都能如此高要求的人,又怎麼能窮呢?可能最初的時候會因為對自身投入造成短期的拮据,但是,當自身能力越來越高,收入也會越來越高。
因此,追求真正「精緻」的人不會浮於表面的光鮮靚麗,而會追求更高層次的自律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人生只會像開了外掛似的蹭蹭蹭往上發展。因此「精緻」其實沒有錯,「窮」也沒有錯,給「精緻」重新定義,讓「窮」遠離,和「精緻窮」說「Good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