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繪畫中為何會出現「隆腹女」?這對當代繪畫藝術有何影響?

2021-01-18 挖史人

任何藝術現象的產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隆腹女形象在歐洲繪畫作品中的演變經歷了萌芽、集中和衰退三個階段。在十四世紀之前,繪畫作品中幾乎不曾出現隆腹的女性形象,不過早期的一些雕塑作品中,有極少數的作品中的女人形象被塑造了隆腹特徵,這些雕塑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為後來的繪畫創作提供了思路,可以看作是歐洲繪畫中隆腹女形象的萌芽;到了 15 和 16 世紀,絕大部分的歐洲人像畫作品中,女人形象都具備隆腹特徵,隆腹女形象成為當時極其風靡的一種藝術形象;16 世紀之後,隨著藝術創作形式的多樣性和觀念的開放性程度增加,隆起的腹部不再是大多數繪畫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固有特徵,歐洲繪畫中的隆腹女形象逐漸衰退了;到現在,雖然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個別藝術家創作出來的具有大肚子的女性形象,但在現今追求女性「骨感美」的審美標準的影響下,隆腹女性形象在包括繪畫在內的眾多藝術創作領域中的地位已徹底從 15 世紀前後歐洲畫壇中的那種「大流」轉變為現今的「小眾」。

一、15 世紀之前歐洲繪畫中隆腹女性形象的萌芽

人類本身的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人類自己創作的藝術作品中,不過由於客觀創作條件的限制,在 15 世紀之前,歐洲美術對於人像的表現主要存在於雕塑和壁畫兩個領域,尤其以古典時期希臘和羅馬的雕塑以及中世紀的教堂壁畫為主。一直到中世紀後期,藝術對於人類自身形象的直接呈現才重點轉移至繪畫領域。通過對相關美術作品的研究發現,從人類進行美術創作的早期到 15 世紀之前,隆腹女性形象在歐洲的雕塑中偶有出現,且以女性的裸像為主,女性的乳房、臀部等其它反映女性性徵的部位同樣被創作者做誇張處理,極少出現如 15 世紀前後歐洲繪畫領域中那種單獨強調女性腹部的藝術作品,著衣的女性形象更是基本不具備明顯的隆腹特徵。而在繪畫領域,隆腹女性形象尚未出現。

在雕塑領域,女性形象一直是備受歡迎的表現題材,兩三萬年前的原始藝術中就有以女人體為主題的雕塑作品了。出土於美索不達米亞的蘇薩地區的黏土雕塑《女性之神》是一件約公元前 2000 年的作品。作品雖未對女人的頭髮、面部、裝飾等特徵進行詳細刻畫,但是也在極力突出女性的性別特徵。然而與後期強調女性的乳房、腹部這些生殖力特徵的作品不同,這件作品中,女神的雙臂和大腿被明顯地誇大,乳房和腹部則反而顯得很小,這件作品呈現出美術發展早期的一種特殊的女人體的形態。在性的土壤中,女性的人體美得以凸顯,而性這一含蓄又敏感的主題又借著女人體誇張的大腿和手臂得以超越。古典時期的希臘和羅馬也常以女人體作為雕塑創作的題材,為人類的藝術寶庫呈現出了不少優秀的作品,其中最典型的作品《米羅的維納斯》是古代希臘為數眾多的以女神阿芙洛狄忒為表現對象的雕像中的一個,失去雙臂的女神的面部呈現出古典希臘女性的普遍特徵,但是女神的乳房、腹部乃至臀部等部位都沒有特別明顯的女性特徵,相反,其帶有塊狀肌肉的腹部和微弓的膝蓋凸顯出一種生命躍動的力量美。

不過,在最早期的雕塑作品中,存在少數幾件刻畫隆腹女性形象的雕塑作品,如於法國出土的《羅薩爾的維納斯》是一件完成於舊石器時代的雕塑作品,作品中的維納斯右手持有彎月形的物件,後被研究者確認為是記錄著她月經期的一塊野牛骨,她的左手摸著自己的腹部,可以看到她的腹部微微隆起的狀態,據說牛骨上刻著的 13 條線記錄著月經過後的第 14 天她懷孕了。再如出土於奧地利的《維綸堡的維納斯》這一作品,人物雖然被雕刻成一個渾圓的整體,但是可以看到女人體的腹部具有明顯的隆起特徵。在 15 世紀之前的這少數幾件刻畫腹部隆起的女性形象的雕塑作品中,女性的乳房同樣被放大突出,碩大的乳房和腹部似乎連同在一起,反映了當時的雕刻者對於女性的審美傾向。這些早期的雕塑作品中的隆腹的女神形象與 15 世紀前後歐洲繪畫中最常見的隆腹女性形象雖然在創作手法和細節內容上有一定的差別,但是在形式上有著一定的相似性、觀念上有著一定的傳承性,可以視為藝術作品中隆腹女性形象的萌芽。

在繪畫領域,古希臘的陶器裝飾畫和中世紀早期的基督教壁畫是 15 世紀之前歐洲繪畫的主要構成部分。通過對比 15 世紀之後和 15 世紀之前的繪畫作品可以發現,在 15 世紀之前的西方繪畫中的女性形象尚未呈現腹部隆起特徵。如五世紀後半期的一些墓葬用的陶瓶上出現的一種白描瓶畫,其中就有裸體的正在供奉祭品的少女形象,創作者以極其準確、簡練而流暢的線條勾勒出一個洋溢著青春活力的少女的優美體型,捲髮披肩、五官清秀的少女右手託著祭品盤,眼神溫柔而篤定,她的高聳的乳房是性的凸顯,而通過她的側面看到的她的扁平的腹部卻呈現出一種自然的少女的貞潔。另外,《狄奧多拉皇后及侍從》是義大利的拉韋納聖維他教堂的鑲嵌畫,屬於早期基督教美術作品,畫作描繪了狄奧多拉皇后與宮廷女官及侍衛們向基督獻祭的場面,作品中的女人形象眾多,且均為著衣女形象,皇后、宮女們的服裝、配飾華麗而又明豔,但是在整體的形態上,都沒有腹部隆起的特徵。

由此可見,15 世紀之前,人類在視覺藝術創作中,並未出現明顯的熱衷隆腹女性形象的傾向,繪畫領域更是如此。另外,雖然並沒有發現創作於 15 世紀之前的帶有隆腹女形象的繪畫作品,但是同樣作為視覺藝術,雕塑和繪畫因其內容和形式的相似性,總是在不可避免地相互影響著。性感的女人和偉大的女神是雕塑和繪畫共同的表現對象。人類藝術創作的早期產生的那些雕塑作品,在後來的藝術創作中,為繪畫藝術家們提供了無聲的參照,那少有的幾件隆腹女雕作品可以看作是風靡於 15 世紀前後歐洲繪畫領域的隆腹女形象的萌芽。

二、15、16 世紀歐洲繪畫中「隆腹女」形象的集中出現

隨著油畫技術的誕生,15 世紀開始,歐洲藝術從早期建築、雕塑和壁畫創作中跳脫出來,進入了繪畫創作的高峰期。而隨著人文主義精神的傳播,這一時期的人像畫創作基本取代了之前的雕像創作,成為最主要的藝術創作形式。通過對大量的包含女性形象的歐洲繪畫作品的研究發現,在 15、16 兩個世紀的歐洲繪畫中,絕大多數畫作中的女性都具備一個隆起的腹部,她們或裸體,或著衣,或躺臥,或站立,或為普通的世俗女子,或為超凡脫俗的女神,隆起的腹部成為了她們共同擁有的最普遍也最明顯的特徵。

15 世紀的荷蘭畫家揚·凡艾克是最典型的喜歡塑造「隆腹女」形象的藝術家,他最鮮為人知的作品《阿爾諾菲尼的訂婚式》創作於 1434 年,這幅作品被評論家認為是描繪了富商贊助人阿爾諾菲尼和他的妻子在訂婚儀式上的場景,畫作右側腹部隆起的阿爾諾菲尼夫人的形象是引起學術界廣泛猜測和討論的藝術形象。大部分的研究者認為阿爾諾菲尼夫人的腹部隆起是因為她懷孕了,例如 1855 年,有人將此畫解釋為「畫中男人託起腹部明顯隆起的女人的右手,那是在給她看手相,以便幫助她預測她腹中孩子的生辰和未來。」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同樣認為畫中女子的腹部隆起是由於懷孕的解釋:「畫中的男人和女人手拉著手,表情嚴肅而虔誠,女人溫柔地撫摸著自己腹中的孩子,他們共同宣誓,告訴孩子自己將成為他的父母」。對於這件圖像含義極為豐富的作品中的隆腹女性形象的解讀,而除了這件作品之外,揚·凡艾克還創作了《廁所裡的女人》(《Woman at Her Toilet》)、《瑪麗和孩子、聖邁揚·凡克爾和凱薩琳夫婦的三聯畫》(《Triptych of Mary and Child, St.Michael, and the Catherine》)、《上帝的羔羊》(《Lamb of God》)等同樣表現「隆腹女」形象的作品,甚至可以說,在被藝術史證實為是揚·凡艾克所畫的所有作品中,只要是能夠被觀眾看到腹部的女性形象(坐像、半身像、腹部被遮擋除外),基本都具有或明顯或隱晦的「隆腹」特徵.

除揚·凡艾克之外,十五世紀前後的歐洲,還有很多藝術家與揚·凡艾克不謀而合,也曾創作過關於「隆腹女」形象的作品,具體有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和《春》(1482 年)、安東尼奧·德爾·波拉伊奧羅的《阿波羅與達芙妮》(約 1470—1480 年)、布爾納特.馬託雷利的《聖喬治的傳說》聯畫(1435 年)、朱斯·范·克利夫的《聖母領報》(1525 年)、羅希爾·范德魏登的《祭壇上的七聖禮》(1445—1450 年)等。

《維納斯的誕生》是波提切利創作於 1486 年的作品,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這件作品與公元前五世紀的浮雕作品《阿芙洛狄忒的誕生》(圖 8)在情境和構圖上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阿芙洛狄忒的誕生》是製作於公元前470 年到公元前 460 年的三塊路德維希寶座浮雕中最大的一塊,屬於古希臘古典時期的作品,浮雕上所繪圖案和波提切利的作品均取材於古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即羅馬神話語境中的維納斯)從海洋中誕生的故事。而且雖然一件為浮雕作品,一件為油畫作品,但是兩件作品中女神在畫面中的位置和體型都十分相似。《阿芙洛狄忒的誕生》中,薄如蟬翼的衣服緊貼女神的身體,《維納斯的誕生》更是畫家對於女神裸體的直接表現。女神身體的玲瓏有致甚至是雙臂活動時腹部骨骼肌肉的位置變化都被相隔近兩千年的兩位藝術家共同真實地表現了出來。唯一不同的是,創作於 15 世紀的波提切利的作品中,女神維納斯的腹部十分渾圓,而浮雕作品中,直接正面呈獻給觀者的女神的腹部卻十分扁平。由此可見,即使是同樣題材的作品,在15 世紀前後這一段時期裡的歐洲藝術家們更加熱衷於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塑造為隆腹女形象。與《維納斯的誕生》中腹部隆起的維納斯形象相類似的作品不計其數,可以說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創作於 15、16 世紀的歐洲的繪畫作品中,絕大部分的女性形象都具備隆腹特徵,「隆腹女」形象成為了 15、16 世紀的一種非常典型的女性藝術形象。

三、16 世紀之後歐洲繪畫中「隆腹女」形象的衰退

16 世紀之後,普遍存在於歐洲繪畫中的「隆腹女」形象逐漸衰退,這一類型的作品並未完全消失但是數量大大減少,相較於 15、16 世紀的盛況,隆起的腹部不再是這一時期歐洲繪畫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所具備的普遍特徵。

同樣以躺臥的維納斯為靈感創作的三幅繪畫作品中,喬爾喬內於 1510 年創作的《沉睡的維納斯》和提香於 1538 年創作的《烏比諾的維納斯》兩幅作品中,維納斯的腹部都有明顯的隆起特徵,女神的左手看似無意地放在自己的腹部下方以稍微遮擋住私處,手腕處線條和腹部線條融合在一起向上拱起,隆起的腹部成為了整個畫面構圖的中心。而馬奈創作於 1863 年的《奧林匹亞》,無論在構圖上還是畫面內容上都與前兩幅作品有很大的相似性:姿態相似的裸女側臥床榻,身後的女僕、甚至是將畫面一分為二的大帷幕都是對前兩幅作品,尤其是提香作品的成功模仿。然而,在馬奈的作品中,躺臥的維納斯腹部平平,藝術家儘可能地採用一種能夠在有限的平面中展現整個身體結構和體積的方式來塑造女神,以便使整個畫面更具立體感和體積感,然而即使是在如此追求體積感的條件下,女神的腹部依然十分平坦,15 世紀前後畫家筆下的維納斯普遍具有的隆起的腹部在馬奈這裡消失了。

在 17 世紀,或許還有魯本斯這位擅長於表現肉感的畫家產出了一小部分包含「隆腹女」形象的畫作,但這已然不是畫壇的常態。而且即使是魯本斯這樣的畫家,他在作品中已不再重點強調女性的腹部,如同早期的那些女體雕塑一般,女人體的乳房、臀部、大腿等部位同樣被畫家做誇張處理以突出肉感,作品中女人體隆起的腹部已不再是畫壇對於女性對象的獨特認識,而是連同那些帶有野史性的故事,成為了藝術家對於官能美的追求和歌頌。而且,在女體裸像畫中或許還存在少部分具備隆腹女形象的作品,但是在著衣女像畫中,16 世紀之後的隆腹女形象徹底消失了。而隨著歷史的進一步向前,尤其是社會對於女性的審美由豐滿向骨感轉變,曾經風靡於 15 世紀前後的「隆腹女」形象在歐洲繪畫中的出現越來越少。

綜上,在歐洲繪畫領域,「隆腹女」形象經歷了興起、風靡、衰落幾個階段,15、16 世紀是「隆腹女」形象於歐洲繪畫領域集中出現的時期,這種藝術現象的出現原因值得探究。後文將對 15、16 世紀歐洲繪畫中的「隆腹女」形象進行列舉和歸類,並分析藝術家將其塑造成隆腹形象的意義所在。

相關焦點

  • 15 世紀歐洲繪畫中的隆腹著衣女形象——聖母瑪利亞
    在西方繪畫史上也存在如阿爾諾菲尼夫人一般有著「微凸的肚子」,並且被證實為是「懷孕著的」著衣女性形象,最為典型的即是聖母瑪利亞畫像。聖母像是西方繪畫中的一個重要的藝術形象,相比於直接突出其懷孕和生產聖子這一生育能力的裸像作品,聖母作為溫婉賢良的代表在歐洲繪畫中多以著衣的形式出現。
  • 佚名繪畫對我國文化藝術發展有何影響?分析宋元時期的佚名繪畫
    中國有著上千年的文化傳承,遠古時期的先人們就懂得在巖壁上作畫,長久發展造就了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其實仔細分析流傳下來的很多畫作中並沒有作者署名,它們統稱為佚名繪畫,這些佚名繪畫給我國的文化藝術發展注入了活力。
  • 繪畫藝術的本質是什麼
    編者按:照相機的出現,對繪畫的影響,尤其對寫實繪畫的挑戰是不言而喻的,它迫使畫家重新思考繪畫的本質和價值。 繪畫的本質是什麼?以「像」為衡量標尺顯然已不是繪畫的終級目標。
  • 「繪畫死了」之後一論攝影術的發明對藝術創作思維的影響
    藝術和技術並不是對立無關的,而是在一定的條件和背景下可以相互影響甚至轉化的,我們應當正視並接受技術對於藝術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時也不能忽視藝術在這一進程中的能動作用,並且據此探索符合時代發展的藝術創作。這種製造圖像的技術被稱之為「攝影",以區別於傳統的圖像獲取方式一一手工繪畫:此時此刻,繪畫死了",保羅·德拉羅什(Hippolyte-Paul Delaroche, 1797一1859)在1839年看到銀版照相術時如是感慨道。在德拉羅什為繪畫下達死亡判決之後這樣的論調便從未間斷。然而,當我們回顧藝術史時不難發現,在攝影出現和發展的早期,恰恰是以法國為中心的歐洲繪畫藝術迎來又一繁榮高峰的時期。
  • 淺談為什麼巴黎能成為歐洲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繪畫藝術中心?
    一,從義大利到法國,歐洲繪畫藝術重心的轉移   提到歐洲近代繪畫藝術,人們首先會想到義大利。因為歐洲近代歷史的開始是以14世紀興起的文藝復興為標誌,而義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發源地。義大利繪畫藝術在文藝復興期間得到了空前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
  • 畫中的少女,亭亭玉立宛若出水芙蓉|繪畫|人物畫|藝術|工筆畫|女...
    但在學校堅持學了一年多的經濟管理學後  任乘鋈覺得自己很難再堅持下去了  那些枯燥的書本知識根本吸引不了她的興趣  而在這個時候她認識了一位女畫家  並嘗試去接觸繪畫  對於繪畫的喜愛她從小就有  她希望能學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 論油畫創作藝術風格的形成,繪畫材質在油畫創作中的應用!
    ,必然會在作品中留下藝術家的個人印記與個人符號,也就是創作個性。藝術風格的形成與與個人技法緊密相聯。當我們通過繪畫材質的重新構建引起技法和觀念改變並通過不斷的實踐使其成熟後,藝術家就創作出獨具個人特色的作品,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還需強調一下的是,改變了一兩張不同於以前的繪畫作品,我們不能認為這是自己的藝術風格了,這是需要藝術家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成熟的。
  • 嫻靜猶如花照水的俄羅斯人體油畫——馬什尼科夫的繪畫藝術
    自徐悲鴻為改良中國傳統繪畫引進了西畫寫實主義起,國人才算是真正開始了解和學習西方繪畫藝術。回顧中國20世紀將近一百年的美術史,特別是五、六十年代,西畫體系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就是俄羅斯的油畫藝術。當年國內的藝術院校都是以俄羅斯契斯加柯夫教學體系為前提,以寫實繪畫為基礎,培養出了一大批傑出的寫實主義畫家,為中國油畫的發展帶來了最為實質性的影響和推動。
  • 「遊擊」的幻影 ——徐赫繪畫中的形象與動作
    藝術與花團錦簇的美麗愈加無關,方法論的更迭也失去了往日的魔力,過去對藝術及其歷史的常規理解似乎失去了效能。很多人不再期待在藝術中看到美好、新鮮的景觀,更渴望獲得精神的顫動。這歸根結蒂是全球當代思想、文化、政治整體的危機和變動所致,引發變動的危機——人們近幾十年來逐漸喪失問題敏感性和感覺活性——在歷史的盲目運動中日益累積,瀰漫於制度、審美、觀念、知識、經驗中的慣性至今尚未得到應有的反思和追究。
  • 黃慎繪畫藝術研究:石濤、「揚州八怪」對黃慎繪畫風格形成的影響
    作者:陳小娟(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如果說黃慎選擇學藝從而開始藝術生涯是一種偶然,那麼石濤和八怪對黃慎的影響則是必然的。清代畫壇,流派紛呈,有仿古循規的「四王」,也有恣肆汪洋的「四僧」,還有寫實情景的「金陵八家」,豪放不羈的「揚州八怪」。
  • 西方大師們的最愛:從文藝復興到當代藝術,大師畫不膩的繪畫主題
    有朋友問我:從文藝復興至今,西方大師的最愛、畫不膩的主題有哪些?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明確一點:任何文化藝術的發展,都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具體情況,先縱觀西方繪畫整體脈絡,再提取其中相通之處,如果用幾句話簡短概括西方繪畫特點的話
  • 祛魅 從文藝復興到現代歐洲繪畫之旅
    值此特展之際,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吳永強以「祛魅之旅——從文藝復興到現代歐洲繪畫」為題,結合「光影浮空」特展的重要展品,為觀眾分享了文藝復興至十九到二十世紀,歐洲藝術史中確立審美現代性的祛魅之旅。  藝術史的袪魅,在14世紀文藝復興至20世紀初的歐洲五百年藝術中,顯現為一個從脫離宗教神學開始的、不斷祛魅的歷史過程,也是一個審美現代性經年累積而致質變的過程。  吳永強認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是形象的人文主義,繪畫、雕塑、建築成為「發現人」和「表現人」的有力形式。在造型藝術中,世界被形象地降到了人的尺度。
  • 呂克·圖伊曼斯:繪畫的真實意義
    歷史與肖像;其二為美國藝術評論家彼得·施傑爾達(Peter Schjeldahl)所言,「繪畫中任何連貫傳統的瓦解」。家庭聚會上,一張父親的兄弟盧克(Luc)向希特勒致敬的照片意外從相簿中滑落,導致家庭氛圍愈加沉重壓抑,也影響了圖伊曼斯後來的藝術創作。對於二戰的記憶是其早期創作的重心——《秘密》中畫的便是希特勒的親密合作夥伴阿爾伯特·施佩爾(Albert Speer)。經由圖像、記憶和現實之間的鬆散聯繫,圖伊曼斯摸索著歷史與現實的多重關涉。呂克·圖伊曼斯《秘密》,布面油畫,52×37cm,1990年
  • 中和 頓悟 自然:儒釋道思想影響下的中國書法、繪畫藝術
    儒家「中和之美」的觀點對書法的影響從魏晉一直持續到明清。在明代,書法講究「會於中和」,明代藝術理論家項穆在《書法雅言》中說:「圓而且方,方而復圓,正能含奇,奇不失正,會於中和,斯為美善。中也者,無過不及是也;和也者,無乖無戾是也。」
  • 什麼是「中國繪畫」?誰定義了「中國繪畫」?
    在《誰在看中國畫》一書中,曾任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系教授的作者柯律格提出,正是中國及其他國家的觀看者塑造了「中國繪畫」這一概念,而中國境內的觀看者更是影響了「中國繪畫」內容與形式的演變。「中國畫」這一藝術類別,是由作為創作者的藝術家本人和作為觀看者的士紳、帝王、商賈等人共同定義的。而「文人四藝,琴棋書畫」中,比「作畫」更確切的可能是「賞畫」,「觀看」這一行為獲得了比「創作」更高的價值。
  • 湘博推出年度藝術大展 「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歐洲繪畫500年」
    60幅曠世傑作,從鮮為人知的歐洲中世紀宗教繪畫,到舉世聞名的文藝復興後期威尼斯畫派肖像畫,到耳熟能詳的巴洛克藝術人物畫,至如數家珍的印象派風景畫……只為與您相知!倫勃朗的自畫像有沒有用經典的「倫勃朗光」呢?在提香的真跡中能否感受威尼斯的浪漫呢?
  • 法國波普藝術先驅|「繼畢卡索之後最會繪畫的藝術家」|馬歇爾·雷斯
    ,這使得他想在作品中帶給觀眾更多的東西。那一刻,雷斯發現了現代性,發現了繪畫的奧秘:以繪畫性本身去製造光亮。他覺得,「雖然我們認為拉斐爾的歷史時期已經離我們很遠了,但他作品的精神遠在我們之前,所以去理解永不消失的藝術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是藝術史學家賦予了時間的意義,但當你面對一張畫的時候,它是沒有時代局限的。它僅僅是一張畫,這裡沒有畫家,也沒有藝術史,只有繪畫。」這就是為什麼雷斯之後放棄了霓虹燈材料的原因。
  • 追溯德國對當代藝術的影響,南藝美術館「重整德國藝術立場」
    當時畫家聚集地圓明園附近的一間見面會場,幾乎被人潮「擠破門檻」,觀眾中就有此後成為中國當代藝術標誌性人物的畫家。主持並見證這場展覽活動的德國漢學家、歌德學院(中國)首任院長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評價稱,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局面由此打開。「重整 | 德國藝術立場」展覽現場,王乾龍圖。約爾格·伊門多夫《C.D.後人。
  • 女性之美——繪畫藝術亙古不變的主題
    女性形象作為藝術作品中的素材已有很久的歷史,在古老的巖畫中就有女性生活和勞動的形象。隨著時代的變化與進步,女性題材的作品也逐步有了新的變化和發展。布格羅作品一、女性繪畫題材的興起是社會和藝術的發展的結果在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
  • 「光影浮空」裡的提香、倫勃朗與高更……——在成都走進歐洲繪畫...
    如果生在現代,他無疑會是位「自拍狂魔」。提香,重視色彩本身的表現力,關注顏料作用於不同材質畫布所產生的肌理感,對西方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霍貝,生前名不見經傳,逝世後才名聲大噪。一生創作過超過30幅以水磨坊為題材的風景畫,皆被評價為超高水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