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西南部地區有這樣一個地方,這裡的農村房屋錯落有致,精緻的小洋房依山而建。而在那山道上,一個個上了年紀的村民牽著一頭頭騾子穩步下山,在那騾子身上還扛著兩捆鋸好的木頭。
沿著修繕整齊的村道把騾子趕到指定的卸貨地點,村民們手腳麻利地把木頭卸下,整齊地堆放起來。
這裡便是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下的一個普通小村莊,這些被運下來的木頭是一種名為青槓樹的樹種,在通江隨處可見,卻是這些村民的生計來源。
說到通江,最有名的莫過於通江銀耳,2004年10月13日,通江銀耳獲批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成為通江的一張生態名片。
通江銀耳堅持最接近自然的段木培養,全程不施加農藥化肥,使得種出來的銀耳綠色又健康,兼具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
這段木,就是上文提到的青槓樹按長短截斷後的產物。
由於通江銀耳的種植條件嚴苛,對於宿主青槓樹的需求量也是居高不下,這就使得通江地區的村民許多都以上山砍青槓樹作為謀生手段,而當地有實力的銀耳企業開出4毛一斤的價格,對這些青槓樹照單全收。
一天1000斤,人扛吃不消,全靠騾馬
4毛一斤的收購價,讓當地的村民有了可觀的收入來源,加入到「砍山」的隊伍越來越壯大。
「山路難走,只能用騾馬把砍好的青槓樹運下來。」由於留守當地的村民大多以上了年紀的老人為主,靠人力肯定不現實了,但山路崎嶇,現代機器也沒辦法上山,只能依靠原始的騾馬馱運。
據介紹,在騾馬的幫助下,一天最多能運1000斤青槓樹,如果按4毛一斤的收購價,撇去騾馬的租用費,一天也能賺好幾百,這可比種田種菜掙得多。
下金蛋的老母雞更要保護好
本以為在利益的驅使下,村民們肯定會把一整山的青槓樹都砍光去換錢,沒想到事實出人意料。
村民告訴我,就算這山是荒山,這樹是野樹,誰會傻到全都砍光?會下金蛋的老母雞更要保護好,才能一直有錢賺。
當地的村民們很聰明地按照山脊線把山分為兩片,如果今年砍了這一邊,那另一邊就不再砍了,等到樹長大了再來。即使是被砍的那一片青槓樹,也遵循「坐七砍八」的原則,不夠年份是萬萬不能砍的。
更神奇的是,青槓樹與其他樹種不同,即便被砍伐,來年又會在樹樁長出新的枝幹,仿佛子孫後代一般。
這也證明了,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個問題上,農村一直走在前面,而且這種意識還是自發的、毫不做作的。
「有本事的都去城裡了」
近年來,農村「空心化」的問題一直被反覆提及,其中影響最深遠的就是青壯勞動力的流出。
正如一些村民所說的,有本事的年輕人哪裡會留在農村,早都跑到城裡去了。而留守在農村的年長者們,即使有心做些事業掙錢,也不得不面對歲長力衰的現實。
但通江的現狀可以說是提供了一種思路,以騾馬代替人力,背靠當地實力強大的銀耳企業,就算是普普通通地砍樹,也能蓋新房,過上好日子。
對於未來,村民的願望也很樸素,就是希望通江銀耳能做大做強,這樣他們才能繼續把砍樹作為一種生計,日子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