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則公益廣告正在廣泛流傳。廣告中,姚明推開擺在他面前的一碗魚翅,拒吃。然而,吃魚翅,還是不吃魚翅,卻在業界和環保組織之間引發了很大的爭論。近日在北京舉行的一個「鯊魚可持續利用會議」上,「拒食魚翅是一種資源的極大浪費」的觀點,讓人為之一驚。(8月17日廣州日報)
魚翅海參、鮑魚燕窩,這些餐桌上的「貴族」,因其得之不易,售價高昂,歷來為王公貴族們所「鍾愛」而與平民百姓「無緣」。筆者一介升鬥小民,對魚翅之大名雖有耳聞,卻未曾吃過,因此這「拒食魚翅」的資格是沒有的。
看過這個「鯊魚可持續利用會議」的內容後,筆者也算是弄清楚了水產協會想要表達的意思:吃魚翅是我國傳統,而且其他各國也在吃;海裡的鯊魚很多,不是什麼保護動物;鯊魚只是在捕魚時「順道」網上來的,總不能撈上來再放回海裡……反正中心意思就一點吧,吃魚翅很正常,不吃魚翅就是浪費,就是對水產業的打擊。
站在水產協會的立場上,這番話似乎有些道理。不過任何事情不能只看一面。魚翅消費屬於奢侈品是不爭的事實,且其經常成為「三公消費」帳單上的常客,如果不吃魚翅是浪費了「魚翅資源」,那吃魚翅所浪費的又是什麼呢?當然,筆者不是說所有的魚翅都是「三公消費」,但不管怎樣,奢侈浪費的風氣總是不好的。
其實,和燕窩、熊掌等珍貴食材一樣,魚翅本身並沒有太高的營養價值,完全就是國人「物以稀為貴」的心理作祟,把它們炒作起來了。把拒食魚翅說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實在是有些危言聳聽了。
最後,筆者還是要為那些有資格「拒食魚翅」的食客們多句嘴:老話講「好鋼用在刀刃上」,有錢也不能亂花。吃魚翅、啃熊掌漲不了啥「身價」,反而容易被人笑話「人傻錢多」。真要錢多得沒處花了,給貧困地區的孩子們買點學習用品吧,比吃魚翅舒服多了,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