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11日下午3點30分因病在中日友好醫院去逝,享年84歲。追悼會將於15日上午在八寶山舉行。
北京日報記者從單老生前友人處獲知,單老大約半個月前病情加重,轉入ICU病房,不想未能戰勝病魔。
單田芳說評書
1934年,他出生在一個曲藝世家,外祖父王福義是最早闖關東的那批民間藝人,母親唱大鼓,父親是弦師。但單田芳年輕時並沒有想過去說評書。「雖然我出生於曲藝世家,親戚都做這個,但我卻喜歡學工科和醫學。」說評書的人在那個時代是闖蕩江湖,走到哪兒說到哪兒,登不得大雅之堂。
1953年,單田芳高中畢業,考上了東北工學院。開學剛一個星期,卻生了場大病,再加上家庭遭遇變故,他不得不退學,1955年進鞍山曲藝團,開始說起了評書。
1954年走上評書舞臺。1979年5月1日,單田芳重返書壇。1995年,單田芳成立了北京單田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07年1月26日,單田芳宣布收山,《老店風雲》是他的收山之作。
2011年,出版了自傳《言歸正傳:單田芳說單田芳》。 代表作品有《三俠五義》、《白眉大俠》、《三俠劍》、《童林傳》、《隋唐演義》、《亂世梟雄》 、《水滸外傳》 等評書。
他說了50多年的評書,有錄音記錄的就有100多部,在全國500多家電臺、電視臺播出。單田芳獨特的嗓音陪伴了從「30後」到「90後」的幾代中國人,他的語言魅力打破了地域、文化、年齡的界限,據說現在每天還有1億多人在聽他講故事。
評書是故事,也是人生的經驗。幾十年來,單田芳把他的經歷也都融入每一段書裡去了。「人的一生是非常難的。所以,我就總結了一句話:人生在世難難難,苦辣酸甜麻澀鹹,起早貪黑為張嘴,爭名奪利不停閒。」話音落處,仿佛又聽到那一句熟悉的「要知詳情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回憶
他曾做客北京晚報「名人熱線」
說「要學驚人藝,須下苦功夫」
1996年12月20日,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做客北京晚報「名人熱線」。
「熱線」剛一開通,讀者就已在電話那頭排起了「長隊」,急等著要和他直接嘮嘮。坐在電話前的單田芳雖沒著說書時的長褂,嘴一張,那略帶沙啞卻極富特色的嗓音一如他往日說書。
「單老,您的書已經聽了十幾年,《隋唐演義》聽過3遍,《童林傳》聽過2遍,早晨上公園溜早都提個小收音機,每天要是不聽您的評書,還真像少了點什麼!」
「單老,我是您的評書迷,每天電臺、電視臺的來回播,北京臺、河北臺、天津臺、廊坊臺的來回找,《三俠五義》、《白眉大俠》、《大明英烈》、《花木蘭》、《薛家將》挨著聽,這不,剛聽完天津交通臺播的《封神演義》,趕緊就給您打電話,難怪大家稱您『單國嘴』,您的書怎麼說得那麼有味道?!」
「單老,聽您說書老是意猶未盡20分鐘太短了,您能不能出點錄像帶、錄音帶?另外您今年高壽?身體可好?」
「『國嘴』……別,這我可不敢當!年齡嘛,我今年整61歲,身子骨『體壯如牛』……我出生在評書世家,打小就受家人的口傳心授,從事評書藝術38年來,最大的體會就是『要學驚人藝,須下苦功夫』」。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單田芳說書確實沒少花心血,下功夫。「文革」那會除草、積肥……手上幹著活兒,他心裡卻在默默地背著書,從《三國》、《水滸》到所學過的詩詞歌賦,一遍完了再接著從頭來。單田芳還告訴「書迷」,為了多了解武術的門道,說好武俠書,當年在營口說書時,他還專門拜武術界的名人為師,每天學上三五招。
俗話說:唱戲的袖子,說書的扣子。單田芳也有如他書裡的「扣子」,幾十年的「驚堂木」「敲來」了大江南北難計其數的「書迷」。為了不辜負「書迷」的厚望,單田芳說他這一輩子都會致力於評書藝術。
回顧大師經典作品
《白眉大俠》
↓↓↓
這個消息一發布,網友紛紛留言悼念——
琦煙宸落:這也太突然了吧!我昨天晚上還在車裡聽老爺子的評書呢。
提督的紅茶-ID被佔:老藝術家一路走好。聽評書長大的我,人生中的第一個偶像是白玉堂。
趙茜2018:我就想到我爺爺,整天聽他的評書。
失蹤de精靈:真正的藝術家,我是聽您的評書長大的!一路走好!
琢大王:看到這條消息默默在辦公室裡流下淚。從小就跟著姥爺聽收音機裡單田芳的評書,如今姥爺走了,單田芳爺爺也走了……感覺又是一個時代的終結。希望您一路走好,也希望中國的評書後繼有人,發揚下去。
珹訫:一路走好,老先生。
夜涼何不吹玉笙:大師走好。小時候常陪著奶奶聽你的作品,有四合院有竹涼蓆有評書,有臺式電風扇和玻璃瓶北冰洋的日子,才是夏天。
魏君子:《隋唐演義》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記憶,單老師走好!
Hi齊先森:老天爺想聽相聲和評書了,帶走了兩位語言大師。
北京日報(ID:Beijing_Daily)記者:李洋
綜合:北京晚報、環球人物雜誌、新浪微博網友評論
圖片:北晚新視覺網
監製:王禕
編輯: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