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成本4千萬能賺17億?如今耗資10億難回本!郭敬明式營銷不靈了
隨著電影院恢復營業,各大好片輪番上映,隱秘的狂歡夜隨之到來。不過比起前幾年的票房實況,近兩年的票房似乎更能反映出觀眾們的取向。前期聲勢浩蕩的《花木蘭》截止九月底也不過3億票房,難填傳聞中的10億大窟窿。如今的觀眾們似乎也很少有「我就要去影院看看到底有多爛」的心態了,大家都更願意把錢花在值得看的影片上,這樣的情況無疑給資本市場好好上了一課,比較4千萬賺17億的爛片時代,真的該退場了。
爛片也能拿高票房,其實是從13年左右才開始興起的,曾經一部集結劉德華、林志玲、佟大為等多位大牌演員的《天機·富川山居圖》,第一天拿下了四千六百萬的票房,兩天破億,三億收官。這部電影在豆瓣的評分不過3分而已,如果6分是及格線的話,那麼這部影片恐怕連被討論「是好片還是爛片」的資格都沒有。隨便點開一篇影評都是「勸退」,可這部影片在當年的票房紀錄卻能躋身13年影片票房排行榜前十。
這件事也讓不少影視行業從業者明白一個道理,有的時候影片的收益與電影的好壞可能並沒有什麼關係。再加之13年前後「流量時代」的開啟,不少製片人開始尋摸上「流量至上」主義,不管劇本好壞,先塞一堆有流量、長得好的藝人進來,不管對方是否科班出身,演就完事兒了。
不過要說將該模式運用得最完美的還得當屬郭敬明,《小時代》系列著實讓觀眾長了見識。同年6月份,《小時代1》浩浩蕩蕩上映與觀眾們見面,當時媒體稱這部電影評價兩極分化非常嚴重,讚美的一方基本都是《小時代》原著粉絲或者演員、導演的粉絲,郭敬明最聰明的一點就是「砸藝人」,他全片的演員都啟用了「高顏值」這一特點,再加上當年流量正盛的楊冪、柯震東、郭採潔等人,就算非受眾群體不願買單,他也能靠著這波粉絲賺回本錢。
更何況這部影片採用了前者同樣的「爛片營銷」,郭敬明在前兩部的時候,並未怎么正面回應過自己片爛這一件事。任由觀眾罵,更引起了一波觀眾的好奇,「我到要去看看這片究竟有多爛」?反向帶動票房市場,真的讓人佩服。
直到《爵跡》上映後,郭敬明發現觀眾並不吃這一招了,票房低糜到惹得郭敬明發微博質問,難道是大家對他的刻板印象,才影響了觀眾對影片的觀感嗎?但是說實話,如今看來就是賺得太少,不然小時代4部拿下17億的時候為何沒見他抱怨呢。
不過採用同樣模式的張嘉佳,卻翻了個大車。16年張嘉佳將自己同名故事《擺渡人》改編成了電影,這部劇由他親自執導,王家衛坐鎮編劇,集結了梁朝偉、金城武、陳奕迅、楊穎、杜鵑、熊黛林、大鵬、賈玲、李宇春、鹿晗等一眾藝人,這陣容被觀眾調侃不知道的還以為是王家衛自己的電影要上映了呢。只可惜這電影最後被拍成了「妖魔鬼怪、金曲串燒、東北亂燉」,網上惡評如潮,可一眾藝人們卻紛紛下場發微博表示自己「喜歡」這部電影。
這樣的做派頭一次引來了大面積觀眾的反感。
而最近兩年這樣的「爛片營銷」也開始逐漸失效了,觀眾們對於流量扎堆的影片有了警惕,也多一份觀望,想在觀眾手中賺到錢,必須得靠質量了。這也是為何《花木蘭》會在今年翻車的原因,只能說希望迪士尼和其他的幕後資本都能長個教訓吧。
小夥伴們對此是如何看的呢?快來評論區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