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的面貌如何,是否真的醜陋,為什麼漢代和親只嫁不娶

2020-12-24 華叔歷史講堂

匈奴,一個已經消失了的民族。這個民族雖然消失了,但是這個民族對世界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而這個民族到底是什麼樣的,到現在仍然有很多的爭議,比如這個民族到底是什麼人種,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最後她們是怎麼消失的,到底融入了那些民族,他們的相貌到底是什麼樣的?

對於匈奴的相貌如何,東西方的歷史記載也是不同的。我國歷史上描寫匈奴大多用「小眼睛,大臉盤,小個子」這樣不是很好聽的詞彙描述他們,這也正常,中國人是看不起匈奴的,所以這麼寫他們。而西方人的描述一般都是「身體強壯,兩眼炯炯有神,頭大而圓,高顴骨,耳朵很大……」西方人被匈奴打敗過,所以這麼描寫。

其實,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對匈奴的相貌的描述,都感覺很醜,那麼匈奴人到底是美還是醜呢?其實,無論哪個民族,都會有美女的,當然肯定也有醜八怪的,這個真的不能因為人種或者民族而論的。而且,每一種文化的審美也是不一樣的,而且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比如說眼鏡這個器官,我國古代就認為丹鳳眼比較好看,現在的審美則認為越大越好。那麼,既然匈奴有美女,那麼為什麼漢朝的皇帝不娶一個匈奴美女做老婆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沒有能力首先我們要知道和親政策的初衷是什麼,那就是為了和平,要不然就不能叫和親了。最開始的時候,匈奴還是非常的強大的,漢朝的軍隊根本不是匈奴人的對手。漢高祖劉邦就差點沒死在匈奴人的手下,於是才有了和親這個「套路」。和親「套路」的基本想法是,漢朝把公主嫁給匈奴了,匈奴就和漢朝就是親戚了,不是姐夫妹夫,就是女婿。這樣一來,匈奴就不好意思攻打漢朝了,漢朝就能夠一心一意的發展經濟了!既然技不如人,只有犧牲自己女人的份了,怎麼覬覦別人的女人呢?

二、真的不喜歡要知道古人傳統美女的是什麼樣子的,我國古代,除了唐朝以外,似乎都比較中意那些比較嬌小的女子。嬌小到什麼程度呢,嬌小到能在手掌上跳舞,對就是像趙飛燕那樣的。這大概就是漢朝的審美,畢竟趙飛燕是漢成帝寵幸的女人。而匈奴,作為一個由白種人和黃種人混合的民族(匈奴應該是多民族的合稱),想要挑選出「趙飛燕式」的女子來,恐怕非常的困難吧。而且,光一個「膚若凝脂」,就能難為死這些在草原上放牧的女人們吧!

三、來自內心的鄙視古代的中國,對於外族有不同的稱呼,無論是胡、夷、狄、戎,都是一種蔑稱。古代中國是看不上其他的少數民族的,所以,如果皇帝想要娶一個匈奴女人做老婆的話,可能先被大臣們的唾沫淹死了!

相關焦點

  • 百年嫁六位公主,西漢和親:打不贏的仗,化作和親公主的眼淚?
    她是在漢元帝時期,西漢和匈奴國力扭轉的形勢下,嫁給匈奴人,趕趟和倒貼的成分更低。她是匈奴人主動求娶的,意義不一樣。漢初立國百年,其基本思想就是把自家女兒嫁給敵人,通過聯姻把敵人變成親戚,再配上無數的糧食和財物,換取邊境的安寧。就效果來說,西漢初期的和親政策是失敗的。
  • 和親的公主嫁到匈奴後,為何很少留下子嗣?都因匈奴這一奇葩習俗
    我們都知道,在我國歷史上,去和親的公主並不在少數,尤其是漢朝時,和親公主下嫁匈奴更為頻繁。然而匈奴是一個遊牧民族,性格剽悍,那些錦衣玉食的公主們,到了大草原就意味著她們悲慘命運的開始。在眾多和親的公主中,幾乎沒有探望父母的機會,既然一輩子都要待在匈奴,那麼究竟是為何和親公主下嫁匈奴都沒有子嗣呢?事實上,當時下嫁匈奴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當時公主都很漂亮,所以會受到匈奴王的青睞,所以兩國自然會成為親戚,而親戚又怎麼能打仗呢?當然是要和平相處了。另一個原因是,將來公主的子女會繼承王位,而孩子會因為母親的關係,更不會對漢朝怎麼樣了。
  • 是否因為匈奴公主長得醜,身上帶味兒,漢朝皇帝才不迎娶
    匈奴人如果覺得漂亮,那麼,漢人也會覺得漂亮。更何況,司馬遷在《史記》中早就說過,匈奴人和漢人是同根同源的、。還有一點,公主應該都是比較漂亮的。這是遺傳的原因形成的。因為所有匈奴的王公貴族,娶的基本上都是漂亮女子。就算匈奴王公貴族最早的男子是很醜的,但是這樣一代又一代延續下來,後代只可能越長越漂亮。
  • 中國史上第一位和親公主,嫁了爺孫兩個人,因想家年紀輕輕便去世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和親的公主劉細君,就這樣作為一個商業與文化間的活生生的人,出現在了那個時代的歷史舞臺上。她為烏孫國帶去了漢朝的典章、禮儀、音樂藝人、百工匠人、生產技術、廣陵風俗和漢代的葬制等等,她還在西域發明了琵琶,讓草原上有了漢朝人建造的房子。
  • 白登之圍後,迫於和親匈奴,然而真正的始作俑者卻是它
    漢高祖與匈奴構兵始於平城之役。當時韓王信反叛,求援於匈奴,匈奴援軍至,被漢軍擊敗。劉邦乘勝追擊,北逐匈奴。劉邦帶兵行至平城,平城外一高地名白登,上白登,為匈奴所圍。因漢軍多步兵,無法突圍。漢軍被圍七日,用陳平的計策得以脫險,史稱「白登之圍」。
  • 土行孫是個矮子,又面貌醜陋,為何能娶了鄧嬋玉這個大美女呢?
    直到後來鄧九公歸周,土行孫娶了鄧嬋玉為妻。  土行孫跟水滸傳裡的武大郎很相似,都是個子矮小,面貌醜陋。而鄧嬋玉倒是跟潘金蓮很像,都是很漂亮的一個女人。    唯一的不同,便是在於潘金蓮紅杏出牆甚至還毒殺了武大郎。  而鄧嬋玉則截然相反,為了替土行孫報仇還死在了高蘭英的手中。
  • 劉邦的和親之策是懼怕匈奴的表現?聽聽他的謀士劉敬是怎麼說的!
    劉邦與匈奴和親的始末漢七年,韓王信反,高帝自往擊之。至晉陽,聞信與匈奴欲共擊漢,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劉邦,初定大漢江山,北方的匈奴有諸侯韓王信與之相對。但是,韓王信與匈奴對戰的戰績卻差強人意,基本上是勝少敗多。
  • 匈奴人到底去了哪裡,蒙古是匈奴的後裔嗎?
    歷史上,中原王朝多次與匈奴之間展開戰鬥,那次數多到我用手指頭加腳指頭都數不過來,我們就撿幾個主要的來說吧。比如,秦始皇曾經派蒙括大將軍北擊匈奴,雖然匈奴吃了敗仗,但是他們好像是打不死的小強一樣,經常死灰復燃。秦始皇一看,這經常打仗也不是辦法,於是就開始修長城,拒敵於國門之外。
  • 公主下嫁到匈奴就會沒有生育能力,只因匈奴這個做法太不人性
    聲明:本文素材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自從當年白登之圍之後,劉邦對匈奴的實力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匈奴並不是他想像的那麼簡單,白登之圍,他被困良久險些喪命。回朝後便開始和匈奴的和親政策,將自己的女兒嫁到匈奴為妃,匈奴自然樂得接受。
  • 漢朝有名的和親公主有哪些?她們後來都什麼結局?
    和親是不同政權間的政治聯姻,雙方通過嫁娶公主來保持和睦相處的關係。西漢同匈奴的和親就是早期的典範。漢初,天下剛剛平定,國力衰弱,士卒疲於徵戰,無法再同兇蠻的異族人開戰。於是劉邦採用婁敬建議,以漢朝宗室女嫁給匈奴單于為閼氏,雙方約為兄弟,兩族人民互通貿易。
  • 解憂公主是如何利用天災與人禍拖垮整個匈奴的?
    匈奴多年來一直是漢朝的心腹之患,從高祖開始,到武帝,到宣帝,為了這個惡鄰操碎了多少心,犧牲了多少生命,耗費了多少民財。而匈奴,也未必好過。這種對抗,在一個女人的努力下,發生了根本性的扭轉。  這個女人,既不是呂后,也不是名聲更大的嫁到匈奴的王昭君,而是嫁到烏孫國的解憂公主。  和親其實並不像期望中的作用影響那麼大。
  • 只知漢唐兩朝很強盛,不知漢唐和親公主有多慘,有的被當成豬羊宰
    所以,「和親之論,發於劉敬」。事實上,和親並不能限制匈奴的搶掠活動。匈奴人除了得到香車美女外,還得到西漢每年送來的大批絮、繒、酒、食物等,而且還可以達到通關市的目的,以獲得所需的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品。即「和親」,根本就是送錢、送女人以乞求平安。
  • 古時候,最有豔福的匈奴部落首領,娶了美人王昭君做老婆!
    有因為他們身體強壯,性情彪悍被稱之「匈奴」。起初匈奴人只是在北方草原茂盛的北方四處放牧,居無定所,經常搬家,因為那個季節哪裡的草好他們就帶著牲畜到哪裡居住,每年往返遷徙,但是也不能越界,因為每個部落有自己的地盤。
  • 曹操將曹文姬從南匈奴贖回之後,為何不娶了她?原因有點尷尬
    曹操將曹文姬從南匈奴贖回之後,為何不娶了她?原因有點尷尬 說古論今三國事,拍案奇書小蟲子。 聽到很多人說,曹操一生有兩大謎題未解,一是明明生前離九五之尊只有一步之遙,卻到死也沒能坐上去,然而臨死之前,還死活讓兒子曹丕去坐;二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將蔡文姬從匈奴贖回來,卻始終沒有越雷池半步。
  • 漢朝為什麼對匈奴窮追猛打?為什麼不以德服人?
    河西走廊——本來是白種人月支族群的故地,後來月支被匈奴擊敗,匈奴佔領河西走廊。漢朝反擊匈奴後佔有河西走廊。設立酒泉、張掖、武威、天水。(河西走廊地緣)酒泉:漢軍打贏了仗,把酒倒在河水裡慶祝,以示全軍同飲慶功酒。故名酒泉。張掖:一個十分形象的的名字,就好像一名籃球運動員張開手臂,增加防守面積。陰山——匈奴的發源地,匈奴人稱之為焉支山。尤其是陰山南麓地區,森林密布。
  • 唐朝時,嫁出去的公主都不是皇帝的親女兒,難道不怕被發現嗎?
    在古代,各個國家之間戰爭不斷,為了更好的統治,也為了人民的生活更穩定,皇帝就要與匈奴和睦相處。想要和睦相處,成為親戚就是其中一個方式,於是,和親這一現象就一直被沿用。皇帝們把自己的女兒嫁到匈奴去,這樣一來,雙方結為親家,基本的信任問題就能得到解決,社會就更穩定了。
  • 白登之圍前因後果,劉邦是因為畏懼匈奴從而示弱和親嗎?
    公元前3世紀,匈奴猛然崛起,吞併了亞歐大陸北方諸多方國或者部落聯盟,構建中央王庭,逐漸形成帝國。漢初匈奴疆域圖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匈奴統治的疆域極其遼闊,儘管其中有一些鳥不拉屎的苦寒之地。匈奴人善騎並且無需補給(主要是啥肉都敢吃),依仗這種優勢,他們成為風一樣的男子,時常劫掠鄰國。戰國末年,李牧將軍給匈奴們好好上了一堂兵法課,這幫人消停了一陣子。秦滅六國戰爭,匈奴趁機南下,佔據河套地區。
  • 揮戈誓飲匈奴血:西漢前期對匈奴戰史梳理
    樊噲說:「臣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季布說: 匈奴人的話不足為信,而且漢軍此時遠徵匈奴,不僅沒有武力優勢,而且反而容易因為後勤壓力而陷入巨大的被東臺市。季布給呂后解了圍。匈奴既如禽獸,何必與他計較呢?於是就讓張澤給冒頓寫了封回信,並只好與匈奴屈辱和親。漢朝派遣諸侯王翁主冒充公主嫁給匈奴單于,約為兄弟,並向匈奴贈送絮繒酒食等物以求邊境和平。匈奴雖接受和親及絮繒等物,但侵擾如故,邊境仍得不到安寧。
  • 和親公主劉解憂:把一手爛牌打出王炸水平的狠角色
    但她們嫁入烏孫後的生活完全不一樣。劉細君在這裡五年就芳華早逝,但劉解憂則人如其名,這個樂觀開朗的女孩在這裡生活數十年,先後嫁給三任烏孫首領,最後一個還是自己名義上的兒子。劉解憂知道自己是漢朝聯結烏孫的紐帶,但她做出的貢獻,卻遠遠不止聯姻這麼簡單。
  • 唐朝安定,依靠的是和親,文成公主遠嫁後不受重視,守寡多年
    公主和親是非常常見的用來安定邊疆,穩固朝政的手段。因為在當時的統治者治理下,國力薄弱,沒有能力抵抗外敵入侵,可用將才不多,也打不起仗。和親便是維護邊疆安穩最快速、有效的方式。古往今來,被送去給邊遠小族和親的公主也不在少數。最早出現在漢朝,匈奴的鐵騎強大,劉邦才不得不出此下策以求和平相處。和親也一直都是恥辱的象徵,代表了國家的無能和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