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嫁六位公主,西漢和親:打不贏的仗,化作和親公主的眼淚?

2020-12-27 熊沾沾

中國公主的和親歷史,從西漢開始。

這和當時的國力現實情況是分不開的。

西漢王朝建立時,窮得很。開國皇帝劉邦的儀仗隊,要找幾匹毛色相近的白馬拉馬車,都沒有辦法湊齊。民間百姓的窮苦就更不要想了。

國家窮,還要面對邊境上匈奴人的劫掠。對於這個問題,漢高祖劉邦是切切實實想過要打的。

經過現實考驗,劉邦和大臣們不得不承認,當時的大漢王朝打不過匈奴人。

國內經過秦末漢初連年戰爭內耗,沒有錢沒有人去打贏這場仗。

在這樣的背景下,劉邦曾問計於建信侯劉敬。劉敬之前就反對劉邦出兵打匈奴。劉邦兵敗狼狽而回,因此對劉敬的建議很是看重。

劉敬於是建議,把西漢劉家的女兒嫁給匈奴首領,與匈奴人建立起「甥舅」的血緣關係,同時送給匈奴人大量的財物,以實現「久遠子孫為臣」的目的。

劉邦欣然採納。於是和親政策成為西漢初期的一項基本國策,執行力度還挺到位。

根據班固《漢書》記載,就有六次明確的和親記錄:

第一次是公元前199年,漢高祖選擇一位宗室女子,封為公主,嫁給當時的匈奴領袖冒頓單于。

第二次是呂后執政時期。匈奴單于冒頓見劉邦已死,寫信調戲呂后。呂后知道打不過,開玩笑說自己年老色衰不配單于,再次選擇一位宗室女,和親匈奴。

第三次是公元前174年,漢文帝在位。冒頓單于已死,於是漢文帝又選擇了一位宗室女冊封為公主,嫁給新任單于老上單于。

第四次是公元前160年,漢景帝在位,遵循舊例,冊封一位宗室女為公主,嫁給匈奴首領軍臣單于。

到這個地方,可以看出,和親政策前期主要是針對匈奴人。但是從細君公主開始,西漢的和親對象開始轉向烏孫。這和國內的政策也有關係。漢武帝繼位,決心徹底解決匈奴人的問題。

第五次是公元前105年,漢武帝在位,選擇細君公主聯盟烏孫。這一次和親對象留下了姓名。細君公主也是宗室女,是因為和親才冊封為公主。

第六次是公元前101年,在細君公主去世後,漢武帝又選中解憂公主聯姻烏孫。解憂公主為宗室女,父輩叛亂後未受牽連,最後以和親的方式為國家做出貢獻。

以上列出的和親並沒有算上王昭君。王昭君的和親,有更加積極主動的意義。她是在漢元帝時期,西漢和匈奴國力扭轉的形勢下,嫁給匈奴人,趕趟和倒貼的成分更低。她是匈奴人主動求娶的,意義不一樣。

漢初立國百年,其基本思想就是把自家女兒嫁給敵人,通過聯姻把敵人變成親戚,再配上無數的糧食和財物,換取邊境的安寧。

就效果來說,西漢初期的和親政策是失敗的。

劉敬提出的和親政策,其中心思想是單邊的一廂情願。劉敬認為,大漢嫁過去公主,公主所生育的男孩未來就是匈奴首領。憑藉「甥舅」這種血緣關係,匈奴人必定親近和熱愛大漢。問題是中原王朝歷來講究家族血緣關係,但是草原民族更多是實力和部落。要把這種家族的觀念帶到草原上,顯得不切實際。

同時,漢朝每次都慷慨大方地提供各種財物,在匈奴人看來是軟弱的表現。大量財物得來全不費工夫,匈奴人的貪慾更甚。

比如,漢武帝在位期間,匈奴人數次入侵中原地區,殺伐搶掠,一如過去,就可見和親效果了。

最悲傷的還是這些和親公主。戰場上無數將士都打不贏的仗,變成了她們無法負擔的政治使命。劉敬期待和親公主們能夠帶去中原的文化禮儀,改變「匈奴賤老、父子同穹廬而臥、妻群母」的社會習俗,就顯得那麼書生意氣了。

細君公主的命運就是其中一個縮影。細君公主嫁到烏孫後,生下一個女兒少夫。女兒出生,可能緩解了這位和親公主的憂愁,但不足以改變和親公主的心境。

細君公主到了烏孫,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是語言不通。假想你同自己的丈夫連正常對話都無法進行,你會有多愁悶?

其次是生活環境艱苦。作為漢代宗室女,細君公主在長安的生活條件不會太差,起碼有固定的居所。而烏孫人睡帳篷,這又不是野營,令細君公主難受得很。漢武帝體諒和親公主不易,數次派人送上生活物資給細君公主,稍解她的不適。

第三則是婚姻處境。細君公主到了烏孫,並不是正室。正室是出生匈奴的夫人。細君公主與第一任丈夫烏孫王年歲相差過大,是祖孫輩的差距,兩個人毫無夫妻感情。

第四是面對不同的風俗,帶給和親公主強烈的認知衝擊。其中最大難度的就是「妻群母」。烏孫王之後要讓細君公主改嫁給自己的孫子。細君公主與第一任丈夫雖然沒有感情,但這種要求帶給她太多的倫理衝擊。她強烈反對,並且上書回朝求援。但朝廷要求她遵從烏孫習俗,儘量穩定局勢。

細君公主極度不適應烏孫的生活,和親五年後就去世。她去世後,為了不讓漢朝和烏孫的聯姻中斷,漢武帝派遣解憂公主繼續和親烏孫。總體來說,解憂公主的和親較為成功。

但是對和親公主的評價,絕對不能用政治效果來衡量。每一位和親公主都值得尊敬。西漢初期,皇帝極其看重和親公主,給予她們無限的尊重和歉意。每一位和親公主出嫁,朝廷都會以最高的禮儀送嫁,送親隊伍前呼後擁長達十幾公裡,「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侍御數百人,贈送甚盛」。

問題是幾十裡紅妝背後,誰真正在乎和親公主的眼淚?她們稚嫩的肩膀,扛得起戰場上萬千將士拋頭顱灑熱血都搞不定的匈奴人嗎?

答案是否定的。西漢對匈奴人的問題,最後是靠漢武帝用絕對的武力解決的。

可見,和親只是一個懶辦法。

相關焦點

  • |和親的那些公主|西漢解憂公主,身在異域,不辱使命
    漢朝是一個統一的大帝國,但還有匈奴、南越、西域諸國等勢力,所以用這種政治婚姻也不是什麼大問題,至於一部分人說的「有損上國天威」之類的話,則完全不是優秀政治家所考慮的。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即使在強大的時候,也會採取和親來爭取與周邊國家地區保持友好,而和親也並非只是嫁一個人過去,雙方在和親的過程中,達到了緩解局勢,促進文化交流的目的。
  • 和親公主
    不過,也有詩人對和親頗有微詞,比如「那堪將鳳女,還以嫁烏孫」(沈佺期《送金城公主適西藩應制》);又如「還將貴公主,嫁與耨檀王」(閻朝隱《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當時朝中的確有一些大臣對和親吐蕃有異議。
  • 唐朝強盛無比,為何需要出嫁和親公主,第一位和親公主身世考究
    唐弘化公主,是唐朝嫁出的第一位有公主封號的和親公主。其身世,尤其是與皇室關係如何?史書、墓誌記載不盡相同。《中國歷代和親公主列表》記載:「639年,唐太宗侄女弘化公主(淮陽王李道明的女兒)嫁吐谷渾諾曷缽。
  • 漢朝有名的和親公主有哪些?她們後來都什麼結局?
    而後來的漢惠帝、呂后、漢文帝、漢景帝及漢武帝初年都採取了和親政策。歷數西漢和親的公主,總共有十二位,如果將王昭君算入的話,那就是十三位。接下來我們就簡單選幾位有名的和親公主介紹一下。漢武帝初年,張騫認為聯合烏孫國,在戰略上能切斷匈奴右臂,向漢武帝建議拉攏烏孫國。
  • 古代公主和親,為何基本上都不生育,除了水土不服還有這些原因
    和親,這個詞在歷史書上出現的非常多。第一次出現就是在西漢的時候開始的和親政策,比較出名的是西漢時期的昭君出塞。所謂的和親也是維護雙方關係的一種舉措。不過,很奇怪的是,和親的公主有很多。但卻很少看到他們有自己的子嗣。我們看一下這都是什麼原因。
  • 連強漢盛唐都用和親政策,可被認為軟弱的宋朝沒有一個和親的公主
    但是即便幾次面對少數民族的步步緊逼,幾次被迫抬高歲幣,被迫割地賠款,宋朝都絕不和親。宋仁宗時期,在位的遼興宗倒是想過和親,還說拿和親、增幣來代替割地,當時宋仁宗的公主才四歲,宋仁宗和大臣們接受增幣,但是和親不可能。從這裡可以看出,宋朝對和親這件事情上態度是很堅定的,你要錢給你,要地給你,但是要人不行。
  • 只知漢唐兩朝很強盛,不知漢唐和親公主有多慘,有的被當成豬羊宰
    最後劉邦只好找了皇族宗室的一個公主作為魯元的替身送到了匈奴。最富於諷刺意味的是,劉邦駕崩,呂后當國,匈奴女婿冒頓居然又指名道姓,要呂后嫁給他,赤裸裸的挑釁和侮辱。實際上,從高祖六年(公元前二0一年)至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一四0年),《漢書》記載和親事就有九處之多,西漢王朝對匈奴極盡賄賂之能事,但匈奴帶來的邊患見於記載的尚有二十來處。
  • 【魅力草原】完顏 「小姐姐」:輝煌但不知名的和親公主
    這些和親公主的所作所為有很多令人欽佩,更有好多好多默默無聞的和親公主一直不被人所知。為此,本報邀約近年來對和親問題十分關注的一些學者專家,對這些遠嫁到草原上的和親公主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討論,以期還這些被歷史淹沒的奇女子以本來面目。  歷史上最有名而且有著輝煌色彩的和親公主是王昭君與文成公主。但是,她們和金朝的和親公主岐國公主完顏小姐姐相比應遜色不少。
  • 袁弘張歆藝的定情之作《解憂公主》歷史上貢獻最大的和親公主之一
    《解憂公主》劇照由張歆藝、袁弘主演的電視劇《解憂公主》講述了漢朝和親公主劉解憂與烏孫國兩位皇室兄弟之間的一段刻骨銘心的情感糾葛。張歆藝飾演的解憂公主在劇中劉解憂還是戲班平民時與翁歸相識於大漠並相互產生感情,之後劉解憂卻以和親公主的身份嫁給了翁歸的哥哥軍須靡成為烏孫的右夫人,兩人為了烏孫以及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
  • 唐朝安定,依靠的是和親,文成公主遠嫁後不受重視,守寡多年
    公主和親是非常常見的用來安定邊疆,穩固朝政的手段。因為在當時的統治者治理下,國力薄弱,沒有能力抵抗外敵入侵,可用將才不多,也打不起仗。和親便是維護邊疆安穩最快速、有效的方式。古往今來,被送去給邊遠小族和親的公主也不在少數。最早出現在漢朝,匈奴的鐵騎強大,劉邦才不得不出此下策以求和平相處。和親也一直都是恥辱的象徵,代表了國家的無能和懦弱。
  • 看《解憂公主》,評和親公主的功載千秋
    功載千秋的和親公主-解憂公主細君公主是絲綢之路上第一個遠嫁西域的公主。細君公主出嫁到烏孫後積極聯繫烏孫上層,加強了漢朝與烏孫的友好往來。然而細君公主畢竟沒有過得了遊牧民族的生活關以及和親公主不可避免地倫理道德關,她在烏孫只生活了5年便鬱鬱寡歡的去世了。細君公主去世後,漢朝又把楚王劉戊的孫女解憂公主嫁給了烏孫王。
  • 大唐命運最慘的一位和親公主,先後嫁祖孫三代
    和親,是古代中原王朝與外族的一種政治聯姻,目的或安撫,或聯盟,或借兵,或報恩,總之,都是帶有政治目的,即為了兩國政治穩定,和平發展。據統計,在大唐近三百年的歷史中,竟有20多位公主(有的不是真公主,而是宗室或大臣之女進封為公主)對外和親。其中僅與回紇就有6位公主,而在這6位公主中,鹹安公主是比較特殊的一位。
  • 和親:這屆的公主都不行
    作為阿布可汗後宮地位最高的女人,可敦覺得自己有必要提攜一下後輩,於是擦了擦手,就走進了成君公主的帳篷。成君公主依然在哭,也不知道哪裡來的那麼多眼淚。可敦看了半天,發現她都哭得快脫水了,這姑娘的皮膚還是那麼細嫩水滑。沉吟片刻,可敦矜持地開了口:「姑娘,你用的什麼護膚品?」成君公主的眼淚僵在了臉上。
  • 為什麼古代公主都不想和親?她們是怕這個……
    為什麼古代公主都不想和親?丈夫粗魯不算啥,她們最怕的是這個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古代的皇帝為了和周邊幾個國家建成友好同盟國,通常會把自己的愛女,也就是皇宮的公主嫁到自己想要交好的那個國家,這種方式被稱為「和親」。
  • 開卷有益|《絲綢之路》:一位唐朝公主的漫漫和親路
    因此,除了動用軍事力量,他們還長期採用外交和賄賂的手段來守衛邊境,和親便是其中一項策略。早在幾百年前,各王朝就開始選派公主和親,以鞏固盟友關係,單在唐朝就有二十餘名公主被送去和親。7世紀時,一名突厥可汗要求唐朝派皇子迎娶他的女兒,惹怒了朝廷。有官員諫稱:「自古未有中國親王娶夷狄之女者。」結果持異議的官員遭到了流放,武則天女皇選了一名侄孫前去草原和親。
  • 和親的公主嫁到匈奴後,為何很少留下子嗣?都因匈奴這一奇葩習俗
    我們都知道,在我國歷史上,去和親的公主並不在少數,尤其是漢朝時,和親公主下嫁匈奴更為頻繁。然而匈奴是一個遊牧民族,性格剽悍,那些錦衣玉食的公主們,到了大草原就意味著她們悲慘命運的開始。在眾多和親的公主中,幾乎沒有探望父母的機會,既然一輩子都要待在匈奴,那麼究竟是為何和親公主下嫁匈奴都沒有子嗣呢?事實上,當時下嫁匈奴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當時公主都很漂亮,所以會受到匈奴王的青睞,所以兩國自然會成為親戚,而親戚又怎麼能打仗呢?當然是要和平相處了。另一個原因是,將來公主的子女會繼承王位,而孩子會因為母親的關係,更不會對漢朝怎麼樣了。
  • 歷史上和親,大多都是「假公主」,為什麼清朝都是真公主?
    歷史上的「假公主」雖說皇帝都是如此,但畢竟是自己的親身女兒,還是不捨得。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一般都是從宗室子弟當中選擇適齡的女子,封為公主,讓她們去和親,這樣的事情很是普遍。在漢高祖的時候,他是第一個利用和親換來和平的帝王。自他以後,公主和親就成了換來邊疆和平的最常用的方式。在唐朝的時候,公主和親達到了高潮。
  • 漢朝和親公主在路上就懷孕了,孩子究竟是誰的,公主該怎麼辦
    一個漢朝公主,被送到西域去和親。但是在半路上的時候,她突然懷孕了。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那麼,這位公主怎麼會懷孕呢?孩子究竟是誰的呢?
  • 中國史上第一位和親公主,嫁了爺孫兩個人,因想家年紀輕輕便去世
    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漢朝在這地些方花了不知道多少錢,打來打去的,到了唐朝這些地方成了天下最富的地方。也許,漢武帝當時想也沒想這個問題,並不是他的主觀願望,但誰會說這種論調是錯誤的?你想想,漢政府花了那麼多的錢打通了「生意之路」,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到了唐朝,隴右能不富嗎?
  • 特工王妃小說,她當和親公主,新婚之夜和夫君約法三章,假戲真做
    特工王妃小說,她當和親公主,新婚之夜和夫君約法三章,假戲真做書荒不慌張,好書難找但是愛上小說很簡單,小編屯了很多精彩的小說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推薦特工王妃小說,其中力推《和親王妃:王爺相公別兇我》,小說講述師父說她要嫁人了,嫁的還不是現代人?神馬意思?乖乖,就這樣被說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