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強漢盛唐都用和親政策,可被認為軟弱的宋朝沒有一個和親的公主

2020-12-23 大白讀史

在梳理宋朝歷史的時候,突然發現一個不太敢相信的情況:宋朝沒有一個和親的公主。

「強唐弱宋」這兩個朝代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了,唐朝對外展現的姿態有多自信強勢,宋朝展現出來的就有多弱勢。宋朝給我們的印象一直以來都是有錢,但是除了錢別的什麼都不行。被少數民族欺負到家門口了,割地、賠款、納貢,這種事情往前數幾個朝代,有哪個朝代被打的這麼狼狽過?

但是在宋朝面前,打仗這種事好像都是小事,怎麼樣發展本國經濟才是大事。在當時,宋朝的GDP大約佔全球的80%,至於每年需要給遼、金、西夏三國貢的歲幣,最多的時候也不過是整個大宋兩三個月的收入,而且這些錢很快就貿易順差掙回來了。

能拿錢買平安,為什麼非要打仗呢?這就是當時宋朝的想法。宋朝一心一意搞經濟,奉行防禦政策,絕對不主動進攻。要是對面來進攻,那就給錢。反正在有發達的文明禮儀的宋朝眼中,給那些野蠻人那點錢,就當花錢打發人了,一點不虧。

但是事情進行到後來,事實就告訴我們這種拿錢砸人的做法是不對的,不是誰都要錢的。後邊來了個不要錢的主兒——蒙古族人,一下就把南宋給滅了。

但是即便幾次面對少數民族的步步緊逼,幾次被迫抬高歲幣,被迫割地賠款,宋朝都絕不和親。宋仁宗時期,在位的遼興宗倒是想過和親,還說拿和親、增幣來代替割地,當時宋仁宗的公主才四歲,宋仁宗和大臣們接受增幣,但是和親不可能。

從這裡可以看出,宋朝對和親這件事情上態度是很堅定的,你要錢給你,要地給你,但是要人不行。

和親,就是聯姻。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會有公主聯姻以換取邊境平安,對於統治者來說,聯姻是最不勞民傷財的一種和平解決辦法了。用一個公主換取邊境幾十年幾百年的平安太划算了,而且今年我往你那裡嫁一個公主,過兩年你再往我這裡嫁一個公主,有來有往,這其中也是文化的一種傳播。讓公主和親總不可能是讓公主一個人去,文成公主入藏就是個最好的例子。等兩邊互通有無關係緩和了,再想說什麼也方便,不用一有事就打來打去的了。

漢朝從高祖劉邦開始就已經有了公主遠嫁和親的事例,整個漢朝有記錄的和親的公主有至少12位,比如解憂公主、細君公主。唐朝有記錄的和親公主有17位,比如文成公主、寧國公主等。漢朝和唐朝一直是以一個強盛的形象出現的,連他們都知道能和親儘量別花錢別割地,為什麼宋朝就不知道呢?是宋朝格外有錢還是格外心疼公主?

宋朝的確是有錢,上面的數據已經說明歐陸宋朝的有錢程度。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宋朝延續了三百多年的國祚,大大小小發生了四百多起農民起義。但凡日子能過下去人們也不會起義,起義只能說明人們過不下去了,頻繁的起義說明底層存在著普遍貧窮。

宋朝很富有,而底層人民又窮的過不下去了,這是一件矛盾的事情。但是這件矛盾的事情很好解釋,因為宋朝朝廷的錢,都是從底層百姓手裡搜刮出來的。在宋朝,人們的賦稅多的令人咂舌。田畝稅哪個朝代都有,但是像宋朝這樣收稅的可不多。宋朝制定「五等戶」制度,將農民分為五等,越富有的交的越多。但是劃定等級的標註卻在官吏手裡,官吏說你是幾級,你就得交幾級的稅。

不僅如此,種地所要用到的鋤頭、鐮刀等等農具也要收稅,去交稅的路上,這段路被稱為「支移」,過這段路也要收稅。有人還設立了稅費代收點,讓這個代收點收稅也得交錢,官員們想出了預徵,也就是今年先收了明年的稅。直到南宋滅亡的時候,有很多地方的農民還被預徵了十年的稅,直接把元朝的稅也提前收了。

這些稅就被用來發展商業,也被用來供給少數民族做歲幣了。那麼如果和親的話,那理論上來講農民的賦稅也會變少,省下一大筆錢改善改善民生不好嗎?還能促進宋朝和少數民族的關係,這站在統治者的角度來看,是非常划算的一筆買賣啊。

再說是不是宋朝格外捨不得公主,要說宋朝的皇帝捨不得公主是一定的,但是話說回來有哪個皇帝就那麼願意看自己的女兒遠嫁給外族人呢?可是大臣們不一定捨不得,自古武將想的是大丈夫就該去疆場上建功立業,把蠻夷逐出中原,用女人來換取和平算什麼本事。而文官想的都是,既然能用一個公主換來兩國兵不血刃,重修舊好,那幹嘛非要打仗呢?一將功成萬骨枯啊,勞民傷財啊!

宋朝重文輕武,文官們未必不會這麼想,但是在宋朝,沒有哪個文官明確支持和親,他們有堅決反對的,還有保持沉默的,也就是不反對也不支持的。

對於和親這件事,富弼這樣說:「結婚易生嫌隙,本朝長公主出降,齎送不過十萬緡,豈若歲幣無窮之利哉?」,賈昌朝這樣說:「始,昌朝館伴契丹使者,建言和親辱國,而尺地亦不可許」。

可見宋朝對和親的主流觀點,是認為和親辱國,有辱國格的。這並不是站在公主的角度上去考慮的,而是從文人的角度出發,認為和親這件事情丟了風骨失了尊嚴。

另一部分官員不是不支持和親,而是覺得和親還沒到時候。有人認為,「和親、守備則施於敵國強盛之時,漢高帝是也;撫定、羈縻則施於敵國衰弱之際……今我國家承巨奸誤,內侍持權之後,海內虛耗,帑藏空竭,軍律不振,士不為用」,還有人認為「臣恐猜疑不解,和好無成,使人徒往厚禮虛辱而兵革未有休期」。在這些官員心中,即便是現在敵強我弱,也要挑一個不太落下風的時機去和親,否則弱勢的和親對政局的緩解並沒有什麼效果。

究其根本,還是宋朝自己的偏見,將自己放在一個更高的位置卻沒有足夠的實力。視自己為禮儀之邦不願意紆尊降貴,卻沒有臣服天下的能力。堅持不和親就是宋朝文人在面對蠻夷鐵騎時堅持的最後的風骨。

相關焦點

  • 百年嫁六位公主,西漢和親:打不贏的仗,化作和親公主的眼淚?
    漢初立國百年,其基本思想就是把自家女兒嫁給敵人,通過聯姻把敵人變成親戚,再配上無數的糧食和財物,換取邊境的安寧。就效果來說,西漢初期的和親政策是失敗的。劉敬提出的和親政策,其中心思想是單邊的一廂情願。劉敬認為,大漢嫁過去公主,公主所生育的男孩未來就是匈奴首領。
  • 和親公主
    唐代和親詩創作豐富,描寫了和親場景,體現了當時人們對和親事件的關注,對和親政策的評判,也反映了人們對和親公主命運的深切關懷。和親公主們的命運與大唐國力息息相關,在國力上升期的初唐、盛唐的和親公主們,基本上保持了被尊崇的地位;而中晚唐時期的和親公主們則命運多舛,有的從蕃之俗多次改嫁,有的無奈之餘做了俘虜,有的甚至慘遭殺害含冤而死。
  • 漢朝有名的和親公主有哪些?她們後來都什麼結局?
    而後來的漢惠帝、呂后、漢文帝、漢景帝及漢武帝初年都採取了和親政策。歷數西漢和親的公主,總共有十二位,如果將王昭君算入的話,那就是十三位。接下來我們就簡單選幾位有名的和親公主介紹一下。漢武帝初年,張騫認為聯合烏孫國,在戰略上能切斷匈奴右臂,向漢武帝建議拉攏烏孫國。
  • 歷史上和親,大多都是「假公主」,為什麼清朝都是真公主?
    在歷史上,公主和親的方式很普遍。用這樣的方法,只是犧牲一個女子為代價,就能換來數十年的安定,這樣的方式,對於一個皇帝來說,是盈利的方式。每一個皇帝也都是一位商人,他們都希望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高的利潤。能用一個女人解決的事情,又怎麼會用千軍萬馬來解決?
  • |和親的那些公主|西漢解憂公主,身在異域,不辱使命
    關於和親歷史第一個和親的公主的是漢高祖劉邦家族裡的一個女兒,並不知道她叫什麼名字,史書上稱為「漢高祖宗女」,這是中國在統一王朝建立後,有記載的第一例和親,這也是純粹的出於政治目的的聯姻。漢朝是一個統一的大帝國,但還有匈奴、南越、西域諸國等勢力,所以用這種政治婚姻也不是什麼大問題,至於一部分人說的「有損上國天威」之類的話,則完全不是優秀政治家所考慮的。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即使在強大的時候,也會採取和親來爭取與周邊國家地區保持友好,而和親也並非只是嫁一個人過去,雙方在和親的過程中,達到了緩解局勢,促進文化交流的目的。
  • 開卷有益|《絲綢之路》:一位唐朝公主的漫漫和親路
    不過此前被派去異國和親的都是帝王的遠親或者低級嬪妃的女兒,直到與回鶻聯姻時,唐朝才開始派公主去和親。821年秋,太和(即定安公主,唐憲宗第十女,是第三位、也是唐代最後一位和親回鶻的正牌公主——編者按)正在奔赴的目的地位於長安的西北方向,但隊伍先向東北走,到達位於黃河河谷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濟市一帶)。
  • 【魅力草原】完顏 「小姐姐」:輝煌但不知名的和親公主
    這些和親公主的所作所為有很多令人欽佩,更有好多好多默默無聞的和親公主一直不被人所知。為此,本報邀約近年來對和親問題十分關注的一些學者專家,對這些遠嫁到草原上的和親公主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討論,以期還這些被歷史淹沒的奇女子以本來面目。  歷史上最有名而且有著輝煌色彩的和親公主是王昭君與文成公主。但是,她們和金朝的和親公主岐國公主完顏小姐姐相比應遜色不少。
  • 只知漢唐兩朝很強盛,不知漢唐和親公主有多慘,有的被當成豬羊宰
    漢、唐都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偉大王朝,所謂漢家氣魄、唐家雄魂是也。但是,這兩個朝代都熱衷於和周邊少數民族搞「和親」。漢高祖劉邦是「和親」政策的始作俑者。西漢初年,匈奴南下。漢高祖親率三十萬大軍迎戰,準備以軍事力量對抗的辦法解除北方的邊患。
  • 為什麼古代公主都不想和親?她們是怕這個……
    為什麼古代公主都不想和親?丈夫粗魯不算啥,她們最怕的是這個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古代的皇帝為了和周邊幾個國家建成友好同盟國,通常會把自己的愛女,也就是皇宮的公主嫁到自己想要交好的那個國家,這種方式被稱為「和親」。
  • 和親:這屆的公主都不行
    作為阿布可汗後宮地位最高的女人,可敦覺得自己有必要提攜一下後輩,於是擦了擦手,就走進了成君公主的帳篷。成君公主依然在哭,也不知道哪裡來的那麼多眼淚。可敦看了半天,發現她都哭得快脫水了,這姑娘的皮膚還是那麼細嫩水滑。沉吟片刻,可敦矜持地開了口:「姑娘,你用的什麼護膚品?」成君公主的眼淚僵在了臉上。
  • 漢朝和親公主在路上就懷孕了,孩子究竟是誰的,公主該怎麼辦
    公主是怎麼處理這件事的呢?(影視中的漢朝公主)這位公主究竟是漢朝哪一個皇帝的公主,《大唐西域記》裡並沒有記載。只是說西亞有個波利刺斯國的國王,向漢朝求娶公主。波利刺斯國是一個什麼國家,也不是很清楚。估計應該是西亞波斯的一個小國,否則的話,歷史上應該是有明確記載的。當然了,也有可能歷史上有記載,不過玄奘沒有搞清楚,記了一個音。
  • 唐朝強盛無比,為何需要出嫁和親公主,第一位和親公主身世考究
    唐弘化公主,是唐朝嫁出的第一位有公主封號的和親公主。其身世,尤其是與皇室關係如何?史書、墓誌記載不盡相同。《中國歷代和親公主列表》記載:「639年,唐太宗侄女弘化公主(淮陽王李道明的女兒)嫁吐谷渾諾曷缽。
  • 看《解憂公主》,評和親公主的功載千秋
    然而細君公主畢竟沒有過得了遊牧民族的生活關以及和親公主不可避免地倫理道德關,她在烏孫只生活了5年便鬱鬱寡歡的去世了。細君公主去世後,漢朝又把楚王劉戊的孫女解憂公主嫁給了烏孫王。這對實現西域各族與漢族的聯合,對民族團結,祖國統一,對絲綢之路的暢通,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解憂公主與烏孫王翁歸靡的結合時期是烏孫最為強盛的時期,解憂公主的時代,漢文化以及先進生產技術在烏孫及西域的傳播是全方位的。解憂公主的仕女馮嫽是個多多才多藝、精明幹練的女子,她不僅通曉歷史,而且善於處理各種事務。
  • 古代公主和親,為何基本上都不生育,除了水土不服還有這些原因
    和親,這個詞在歷史書上出現的非常多。第一次出現就是在西漢的時候開始的和親政策,比較出名的是西漢時期的昭君出塞。所謂的和親也是維護雙方關係的一種舉措。不過,很奇怪的是,和親的公主有很多。但卻很少看到他們有自己的子嗣。我們看一下這都是什麼原因。
  • 和親
    這筆帳,朝臣算得更清楚,幾乎眾口一詞,贊同遠嫁公主,平一場戰亂。 也是,男人眼中,一個女子算什麼?和親之事由來已久,哪一朝哪一代沒有公主遠嫁和親呢。個個義正詞嚴,說逼迫蕭昱也不為過。於大義,蕭昱作為一國之君,自然懂得股權大局,於私心,他亦知當初殿下朝臣既可保他登上皇位,亦可齊心將他拉下龍椅。
  • 袁弘張歆藝的定情之作《解憂公主》歷史上貢獻最大的和親公主之一
    《解憂公主》劇照由張歆藝、袁弘主演的電視劇《解憂公主》講述了漢朝和親公主劉解憂與烏孫國兩位皇室兄弟之間的一段刻骨銘心的情感糾葛。張歆藝飾演的解憂公主在劇中劉解憂還是戲班平民時與翁歸相識於大漠並相互產生感情,之後劉解憂卻以和親公主的身份嫁給了翁歸的哥哥軍須靡成為烏孫的右夫人,兩人為了烏孫以及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
  • 公主和親途中意外懷孕,就地生子自成一國,如今歸屬中國領土
    眾所周知古代女子一般都不能自己決定婚姻大事,普通百姓人家如此皇親國戚也不例外,甚至生在皇室的女子更沒有自主選擇權,因為她們的婚姻大多背負了國家政治,對內是為了聚攏臣心,對外則是為了邊境和諧,而女子的終生幸福也就成為了政治籌碼。
  • 中國史上第一位和親公主,嫁了爺孫兩個人,因想家年紀輕輕便去世
    女人,一輩子有兩個家,一個娘家,一個婆家。她們總希望這兩個家都好,但現實是,有些時候,顧了娘家而顧不了婆家,或者,顧了婆家而顧不了娘家。漢代的和親公主也一樣,她們用蠶吐絲的方式把娘家和婆家連了起來,千裡迢迢,把那條叫絲綢之路的路給溫暖了、照亮了,而她們卻春蠶與蠟炬一般成灰了。隨著張騫的腳步,一個個的商隊開始蜂擁至西域,絲綢之路一點點地成長為財富之路。
  • 《唐磚》公主李安瀾,史上嫁給此人,拒絕同突厥和親
    安陽公主其一:歷史上的「李安瀾」,她拒絕與突厥和親。劇中的李安瀾,她被突厥親王阿史那看中,便被要求與之和親。李世民本不願與突厥和親,但隨著唐朝內部災情愈演愈烈,使李世民深知此時不能和突厥開戰。長孫皇后就私下對李安瀾說:「你父王李世民,他寧可冒著大唐與突厥開戰的風險,也要保全你的幸福。這才是他故意氣你,讓你離開他的真實原因。」。
  • 大唐命運最慘的一位和親公主,先後嫁祖孫三代
    和親,是古代中原王朝與外族的一種政治聯姻,目的或安撫,或聯盟,或借兵,或報恩,總之,都是帶有政治目的,即為了兩國政治穩定,和平發展。據統計,在大唐近三百年的歷史中,竟有20多位公主(有的不是真公主,而是宗室或大臣之女進封為公主)對外和親。其中僅與回紇就有6位公主,而在這6位公主中,鹹安公主是比較特殊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