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刷牙嗎?日語中「楊枝」一詞,就是保留了中國唐朝的叫法

2020-12-24 擊鐘陳鼎

中國人自古就重視牙齒的整潔與美觀。例如:《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美女牙齒「齒如瓠犀」,就是牙齒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那時人們清潔牙齒的方式不是「刷」牙,而是「漱」牙。《禮記·內則》中就記載:「雞初鳴,鹹盥嗽。」意思就是說,天亮了,雞打鳴了,就要洗臉漱口了。漱口一直是古人最主要的牙齒清潔方式,一直沿用到近代。

古人用的漱口水也是五花八門。最常用的是鹽水,不光用鹽漱口,還能用鹽擦牙,《紅樓夢》裡賈寶玉就有每天清晨用鹽擦牙的習慣。鹽的確有殺菌消炎的作用,還能一定程度上預防牙周疾病和牙齦出血。此外,古人還有用茶水、酒和明礬水漱口的,據說明礬水能有效預防口瘡。現代社會確實也有將明礬水加橄欖用於漱口的,可以去除口臭。

到了隋唐時期,「刷牙」開始在中國出現了。那時候的刷牙方式和我們今天不一樣,用的是「揩齒法」。這種「揩齒法」源於古印度,和佛教有關。相傳,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布教,圍繞在周圍的弟子們口臭相當嚴重。於是釋迦牟尼開始勸說人們重視清潔牙齒,並教弟子們如何用樹枝製造刷牙工具。後來,隨著佛教傳入中國,「揩齒法」也傳到了中國。

唐朝醫書《外臺秘要》具體記載了這種揩齒法:「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意思是說將楊柳枝的一頭用牙齒咬軟了,再蘸上少許藥粉,用來刷牙。這種刷牙方法也被稱為「楊柳枝揩齒法」,所用的楊柳枝又叫做「齒木」。齒木是中國最早的刷牙用具,可謂那個時代的「牙刷」。如果沒有楊柳枝,也可以用其他樹枝代替,實在不行就用手指直接揩牙。敦煌石窟第196窟有一幅晚唐壁畫《勞度叉鬥聖變》,其中就能看到用手指揩齒的畫面。今天的日語中還有「楊枝」一詞,意為牙籤、牙刷,應該就是保留了中國唐朝的叫法。

儘管唐朝有了揩齒法,但學界對於這種刷牙方式在唐朝的普及程度存在爭議。有觀點認為,唐朝時只有僧人團體會揩齒,並未在社會上廣泛普及。

到了宋朝,中國終於出現了真正的牙刷,叫作「刷牙子」。宋人周守中在《養生類纂》中記載:「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最初的牙刷毛多是用馬尾巴製作的,一寸多長,置於牛角之上,其形狀跟現代的牙刷類似。不過,宋朝比較缺馬,馬尾較少,用來做牙刷成本太貴,所以市場上常見的牙刷不一定都用馬尾製作,也可能是用豬毛製作的。

南宋遺老周密在《夢粱錄》裡回憶道:「獅子巷口有凌家刷牙鋪,金子巷口有傅官人刷牙鋪。」說明南宋時期杭州已經有人專門開店賣牙刷了,看來刷牙在南宋已經比較普遍。

古人刷牙的時候並不是用牙刷幹刷,而是和現代人用牙膏一樣,要在牙刷頭上蘸清潔劑。這種牙齒清潔劑有膏和粉兩種,其成分包含皂角、生薑、升麻、地黃、旱蓮等中草藥,可能會再放一些鹽。古人的牙膏可是純草本的。宋朝時,還發明了一種牙刷和牙膏的結合品,叫「牙香籌」。用香料和藥材製成固體清潔劑,固定在牙刷上,用牙香籌反覆清潔牙齒,然後再漱口。這種牙香籌可反覆使用多次,而且攜帶方便,是古代人旅途必備之佳品。

後來,中國的牙刷傳到了歐洲,受到貴族階層的歡迎。但由於售價較高,一般歐洲民眾難以承受。直到19世紀30年代,用尼龍做毛的牙刷誕生了,因其價格低廉,從而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相關焦點

  • 趣味小百科:古人如何刷牙,你以為古人都有口臭嗎?
    1、揩齒法 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人是用手刷牙的。。 敦煌壁畫中記載了僧人刷牙的場景: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齒。
  • 古代中國刷牙的歷史,沒有你想的那麼長
    先來個謎語讓大家猜一猜:「惟口啟羞,亦復含垢。積垢毀齒,大開狗竇。有物拭之,晨興之候。短小精悍,誓殲群醜」打一物。 謎底是——牙刷。這是古人對牙刷的描述。是的,他們已經用牙刷來刷牙了,好先進有沒有!
  • 中國一千年的「使用牙刷刷牙史」,這一點比世界任何國家都早很多
    《詩經》裡在描述美女牙齒時經常會用到一個詞,就是「齒如瓠犀」,這四個字的意思就是健康美觀的牙齒要像葫蘆籽一樣既潔白又整齊。至於那些不符合大眾審美的牙齒,則會被稱為「齟齬」。 在古漢語中,「齟」的意思是咬合不齊,我們常說的「地包天」和「天包地」就屬於這種情況。
  • 你問我古代人到底刷不刷牙?!
    難道古代人從來不sua牙的嗎!!不刷牙怎磨麼麼噠?牙不能刷跟馬賽克有嘛區別!!!QUESTION:古代人刷牙麼?刷!絕對滴!將楊柳枝嚼成纖維狀,蘸著鹽或「牙膏」擦牙,這一保護牙齒的方法被唐宋以來多種醫書所載入,並強調其祛風消腫止痛的功能,明代的李時珍也說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
  • 中國古人的罵人藝術
    你看這樣的罵就是既有對比,又有節奏感,還有一種排山倒海的氣勢。在這種氣勢中,讓你不能不承認楊朱只能無君,墨翟只能無父,當然也只能是禽獸了。這就是罵人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沒有罵人這個金剛鑽,怎麼敢攬「孔子嫡傳」這樣的瓷器活呢?
  • 丈夫二字在古人那兒的叫法很多,老公是錯的,每個時期都不一樣
    如今「老公」爛大街的叫法,在古代可不被認可。如果回了古代喊一聲老公,估計丈夫會直接休了妻子。因為老公在古代是指宦官,稱呼丈夫就尷尬了。那麼古人是怎麼叫丈夫的呢?每個時期都不一樣。一、君子。《詩經》寫愛情比較多,經常出現「君子」二字。比如:未見君子,憂心忡忡。既見君子,雲胡不喜。這個君子就是心上人、丈夫的意思。二、良人。「你我非良人」,這句戲言很多人分手會說。
  • 穿越有風險,選擇需謹慎,你以為古人真能聽懂現代人說話嗎
    那麼問題來了,縱使真的可以穿越到古代,古人是否能聽懂我們的說的話?我們又能不能和古人無障礙愉快的交流呢?答案是不能!即便古人個個都是人才,說話也好聽,但想要讓他們聽懂我們的話,是完全不切實際的。反之,我們也聽不懂他們說的是什麼。
  • 【記憶】抗美援朝勝利使「支那」一詞從日語中消失
    在清朝時期,日本對華只稱「清國」,日語中的「中國」一詞只是對其本國以廣島為中心的本州西部地區的稱呼。例如對甲午戰爭的稱呼,日本一直稱之為「日清戰爭」,將北洋水師稱為「清國艦隊」。日本在戰爭中獲勝後,東洋三島上又以「豬尾巴」作為蔑稱中國人的綽號。當年華僑男子或中國留學生上街,日本小孩往往放肆地在後面扯辮子,口中還喊:「清國奴!豚尾奴!」
  • 中國人學日語有優勢?日製漢字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
    為了表示誠意,日本相國長屋王贈送中國僧人上千件袈裟,每一件袈裟上都繡著這樣一小段話:「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這就是疫情期間日本支援武漢的加油語,它承載的是中日交流的歷史溫情。這常常被當作中國人學習日語的優勢,好像懂點繁體字,那些夾雜著漢字的文章就能猜個大概了。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日語中的漢字還是你認識的那個漢字嗎?
  • 「支那」一詞的由來,「支那」這詞是如何從崇敬演變成侮辱
    說到「支那」這個詞,現在我們大家都不太願意提起,因為這個詞曾經是日本鬼子用於侮辱中國的人的蔑稱,然而,「支那」這詞在近代以前不僅不是蔑稱,甚至還是帶有尊崇的含義。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和中國發生接觸,文化交流最頻繁、文獻記載保留最多的國家,莫過於古印度。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最早的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就是古梵文中的Cīna一詞。
  • 漢語與日語有什麼樣的關係?相同的日語漢字發音、詞義是否相同?
    作為大學日語系畢業生,日本語水平通過JLPT(日本語等級能力考試)二級水平(分為五個等級水平,最高一級,最低五級)。在多年學習日語後,本人對日語及日本文化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下面就日語來源和日本與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繫來談談我的個人看法。
  • 古代的蘋果不叫「蘋果」,古人取了個很唯美的名字,日本沿用至今
    古語有云:「遺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佳名。」在古人眼裡,姓名甚至關乎一個人的命運,是至關重要的存在,於人如此,於物也是如此。
  • 日料刺身源於唐朝,2千年前中國就開始吃,講究起來真的大開眼界
    從唐朝開始,生魚刺身傳到日本,茶道也是那時候傳過去的。在「刺身」這個詞還沒出現之前,日本就是直接使用漢字「膾」來表示。唐朝《砍鱠書》中就記載了關於生魚片的各種吃法,做法,還有很多的刀法記載其中。直至現在,中國沿海地區也有生吃各種海鮮的習慣。
  • 烘焙食譜 | 楊枝甘露爆漿蛋糕
    作為港式甜點代表作之一的楊枝甘露吃過的人都不會忘記它的味道口感輕盈的蛋糕搭配香滑的楊枝甘露果漿口感層次多到不行▲點擊觀看製作視頻蛋白400g細砂糖226g丨塔塔粉4g食用鹽2g丨純牛奶150g色拉油100g低筋粉130g丨玉米澱粉70g
  • 出乎意料,這些常用詞竟然都來自日語!
    眾所周知,日語中的漢字和為數眾多的漢語詞彙都是古時候由中國傳入的,但近代之後,由日本人創造的新的漢字詞彙又「反輸入」回了中國,像文化、文明、文學、小說、時間、勞動、社會等詞,都是清末由日本的學者在翻譯西方經典時所創造,又傳入中國的。
  • 印度人叫法最意外
    眾所周知,雖然中國的人口非常多。但在很多時候習慣都是一樣的,例如在叫外國人的時候,就會偷偷喊別人為老外。畢竟又不知道個人的名字而且也不熟悉,那麼老外就成為了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叫法了。雖然有一些人好奇外國人在叫中國人的時候,是否也和我們一樣喊對方為老外。但其實文化的不同,所以叫法也是有所不同。
  • 楊枝甘露雪媚娘
    楊枝甘露雪媚娘 ·Custard flowered mooncake· 楊枝甘露和雪媚娘跨界組cp啦~要說今年最火的飲料一定要屬楊枝甘露莫屬,這個經久不衰的老網紅和奶油居然也是那麼搭,前有楊枝甘露爆漿蛋糕,現在又出了雪媚娘,這個夏天最後一個網紅我先安利了
  • 唐朝時期真的「以胖為美」嗎?淺談唐朝人的審美觀及其成因
    而這種現象不止體現在古人的詩句中,現代的影視劇中也多有體現——只要背景是盛唐時期的影視劇,飾演劇中角色的女生大多都是體態比較豐腴的,就比如影視劇《武媚娘傳奇》和《楊貴妃秘史》。當時一些少數民族的女生都是生活在大草原上,能騎馬射箭,體格都比較健碩一點,而這種"健康之美"與當時柔弱的唐朝美人形成鮮明的對比,唐朝的本土人從一開始的驚奇,慢慢地轉變為了接受,到最後更是變成了讚揚。
  • 這些天天掛在嘴邊的中文詞,竟然都來自日語?
    眾所周知,我們生活中的很多詞彙其實都是「日本製造」的,像是「原則」、「科學」、「社會」、「國際」這些比較現代化的詞,都是從日語中引入的。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網絡流行語中,也存在不少來自日語的詞彙,放在漢語的語境中竟然毫無違和感,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食物語》楊枝甘露怎麼樣 楊枝甘露升星材料介紹
    楊枝甘露升星材料有哪些呢?國服也要上線楊枝甘露啦,那麼楊枝甘露強度如何呢?接下來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食物語楊枝甘露強度評測 楊枝甘露介紹 此前本作的臺服推... 食物語楊枝甘露的技能是什麼呢?楊枝甘露升星材料有哪些呢?國服也要上線楊枝甘露啦,那麼楊枝甘露強度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