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為什麼這麼美的句子,一讀就淚流滿面。只因這短短的一句話,每一個字都代表著離愁別恨。
歌詞的出處
這句歌詞出自近代李叔同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古道,送別故人,
萋萋芳草仿佛延伸到了天邊。
晚風吹拂著柳枝輕動,斜陽依依,
卻終將消逝在笛外的遠山。
生命中些知己朋友啊,
早已經天涯海角,萬水千山。
世間有誰能長久的團圓?
人生總是歡聚的時候少,離別的時候多,
這事有誰能夠改變。
問朋友這一去又是多少年,
能夠回來的時候,就請不要流連。
且珍惜這短暫的時間把酒言歡,
不要去想別後的寒夜孤枕難眠。
關於詞的作者
李叔同:字惜霜,號叔同。民國五年入杭州定慧寺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多才多藝,編歌演劇、作畫治印無所不擅,又精通數國文字。詩好作長短不齊之句,著有《弘一法師文鈔》。詩作奇趣洋溢。詞風豪放婉約兼具。今人輯有《李叔同詩全編》,這首詞就在集中。
他這一生有兩個身份,一個風情才子,一個世外高僧。前半生他的音樂、戲劇、書法、繪畫、詩詞皆是一流,堪稱全才大師。然而在盛名之際,他卻選擇拋妻棄子,遁入空門。
俞平伯曾如是說道:「李先生的確做一樣像一樣: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像個風流名士;做話劇,像個演員;學油畫,像個美術家;學鋼琴,像個音樂家;辦報刊,像個編者;當教員,像個老師;做和尚,像個高僧。」
這首詞的創作背景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也成了家喻戶曉傳唱至今的經典。說到李叔同的《送別》一曲,還是有些來歷的。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期間就熱衷音樂,對《旅愁》有較深的印象。《送別》是李叔同從日本留學回國後創作的。一個冬天,大雪紛飛,「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許幻園的。家中破產與他告別。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地裡站了整整一個小時。隨後返身回到屋內,把門一關,他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也有人說這首詞是送給他的日本妻子葉子姑娘的。
結語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長亭是送別的代名詞,古道更烘託出了送別之境,芳草碧連天,表明了作者依依惜別之情,目送友人遠去,已經看不到背影,草色連向天邊,人卻海角天涯。讀起來怎不讓人黯然淚下。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