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春節馬上要到了。儘管今這一年還是「特殊」的一年,外出務工的人們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都陸陸續續地回到家鄉,對於很多留守的小朋友來說,這也是一年中難得和爸爸媽媽親近親近的美好時光。
春節,又稱過年,是中國人最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在春節假期裡,人們可以恣意釋放、享受親情,是人們非常珍惜的大日子。所以,春節又是「團圓」的代名詞。
而為了迎接春節的到來,在春節前夕,我們也需要做很多準備,掃塵、買年貨,準備一些特色小吃,理頭髮……從除夕到元宵,也有非常多的習俗需要遵守,像貼春聯、吃湯圓或餃子等等。可以說,過個年一點也馬虎不得,有非常多的講究。
除了吃吃吃和玩玩玩之外,小朋友們對這些年俗也會非常的好奇。而隨著英語啟蒙越來越普及,可能有很多小朋友也交到了不少外國小夥伴,這些小夥伴們也可能會對傳統的中國年充滿了興趣,怎麼樣讓自家娃能夠了解這些年俗,並且跟外國友人分享這麼有意思的中國文化呢?
今天繪本君要分享一本非常特別的繪本——《A New Year's Reunion》(《團圓》)。
特別在哪裡?這是一本中國的原創繪本,是第一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的獲獎作品。但繪本君分享的不是它的中文版,而是英文版!
它在2010年獲獎之後,於2011年被翻譯成英文引進到美國,並且在2011年年底,被《紐約時報》評為2011年度十大最佳兒童繪本,為中國原創繪本贏得了罕見的殊榮。現在,英文版又引進回中國。娃可以一邊學英文一邊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真的是一舉兩得。
為什麼這本繪本會受到《紐約時報》的青睞?來,跟著繪本君一起,一窺究竟吧!
故事,發生中國一個不知名的江南小鎮,時值春節前夕。故事的主人公叫毛毛,故事就是從毛毛的視角以第一人稱開始的——
爸爸在外面蓋大房子。他每年只回家一次,那就是過年。今天,媽媽和我都起得特別早,因為——
爸爸回家了!
這個片段裡有個小細節相信會讓非常多人深有感觸。看看媽媽右手挎著的旅行包~~
當久久不見的親人提著大包小包風塵僕僕地回到家,去接的人總會非常自然地接過他們手中的行李,不論對方是男是女。因為路程太遠太辛苦,下意識就會想為他們分擔,這是親人對遠歸的人不由自主的心疼。繪本君回家的時候,小侄女也會搶著來拎包,每次都會覺得心頭暖乎乎的~~
「我」站在門邊翹首以盼,還帶著點忐忑。這個細節非常生動~~因為「我」的年齡還小,對於一年不見的爸爸,是陌生的,所以不知所措;而平日媽媽肯定也有給「我」叨念爸爸以及孩子天然對父愛的渴求,所以又帶著期待。
這種矛盾在下面的情節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我遠遠地看著他,不肯走近。爸爸走過來,一把抱起我,用鬍子扎我的臉。「媽媽……」我嚇得大哭起來。
爸爸會怎麼安撫被嚇哭的「我」呢?送上禮物是一個最容易拉近彼此距離的方法。
「看我給你買了什麼!」爸爸趕緊勻掏他的大箱子——
哦,好漂亮的帽子!媽媽也換上了爸爸買的新棉襖。
回家過年的人之所以大包小包的,裡面裝的當然不僅僅是自己的衣物,更多的還是給家人捎帶的禮物。行李雖重,卻滿載著愛。
古老的過年習俗中,正月初一穿新衣與舞獅、舞龍、貼春聯、放鞭炮等等一樣不可或缺,且由來已久,這由來與農耕社會有關。過去的農耕,不像現代社會可以一年幾獲甚至有反季作物,一般一年一收,即年底才有收穫,所以新年伊始,就要萬象更新,從裡到外都有一種新的氣象,因此人們會穿上新衣,表示對春天的慶賀。
據說穿新衣還有闢邪降吉的寓意,所以傳統習俗是不管有錢沒錢,過年都會穿上新衣服。因此很多外出務工的人,給家裡的親人孩子也都會捎帶一套新衣裳以備過年之用。
這滿帶著愛的新衣果然是拉近了久別重逢的倆父女的距離。看!
吃過中飯,爸爸對我說:「走,剪頭去。剪了頭,明年就會順順噹噹的。」
我坐在椅子上等爸爸。呀,鏡子裡的爸爸越來越像以前的爸爸了!
爸爸不遠千裡的回到家,鬍子拉碴、頭髮篷亂的樣子,可能顛覆了孩子對爸爸的原有印象,理個髮,剃個須,孩子就能大概把爸爸的形象跟記憶中的樣子聯結起來了。
過年前理髮也是民間的習俗之一。因為中國素有「正月不理髮」的說法,這一說法最早源於唐朝。
那時候人們把理髮叫做「消耳」,「正月」在唐朝被稱之為「金月」,如果在正月理髮,就叫做「金月消耳」。而唐朝時官府有一種特別的武器,名字叫作「金鉞」,是專門用來砍殺犯人頭顱的刑具。「金月」與「金鉞」發音相同,正月理髮也就成了「金鉞消耳」——這就有了上法場砍頭的意思。民間為了避諱,於是後世就有了正月不理髮的習俗,而且要等到二月初二龍抬頭的時候才可以修剪。因而又有了「二月二,剃龍頭」的習俗,環環相扣,是不是特別有意思?
有趣的是,雖然現在很多人已經不再有這樣的忌諱,但除夕之前理髮仍然是中國人過年的頭等大事,不信的話今年留意一下,你會發現除夕前幾天很多理髮店都會大排長龍哦。而在新時代,人們對除夕前理髮賦予的含義則更多是新年辭舊迎新,從「頭」開始,寄託著新一年的希望。
爸爸到家的時間正正是除夕當天,所以理完髮之後,故事就來到了夜晚,家家戶戶都亮起了大紅燈籠,爸爸則忙著在家門上貼春聯。
春聯的叫法有很多,像「門對」、「春貼」、「對聯」、「對子」等,因為春聯的最大特色是對偶工整,內容一般是與春相關的喜慶字句或寄予新年希望,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像圖中的春聯我們就很熟悉了,左聯是「春回大地」,右聯則是「福滿人間」,沒有橫批,以紅紙替代。
貼春聯可能是小朋友們最熟悉的春節民俗之一了,不同於賀年食物南北有差異,貼春聯可是沒有南北方的分別,而且不管城市農村,大年三十除夕夜,人們都會或買或自己書寫一副春聯,貼在門的兩邊。
為什麼春節要貼春聯?闢邪啊!
春聯的前身是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古代傳說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桃樹下有神荼、鬱櫑兩個神仙,主管萬鬼,如遇惡鬼作祟,他們就會把它捆起來餵老虎。於是,中國民間在春節的時候,為驅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畫上這兩個神像,這就是桃符,跟貼門神有異曲同工之妙。
到了五代,蜀主孟昶親自在桃符上題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賀長春」一聯,這就是最早的春聯,不過這時春聯還不叫春聯。而且春聯還有別稱,宋朝時,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春聯就被稱作「春貼紙」。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並且在年初一微服出巡時為一戶人家親筆書寫了春聯,才因而得名並推廣,至今仍在用。
貼完春聯,要幹嘛呢?
包湯圓嘍!爸爸把一枚硬幣包進湯圓裡:「誰吃到它,誰就會交好運噢!」
這天夜裡,爆竹「噼噼啪啪」地響個不停。我依偎在爸爸媽媽中間睡著了,迷迷糊糊地,我聽見爸爸媽媽在輕輕地說著話,他們說啊說啊……
這個細節也讓繪本君非常動容。這讓繪本君想起了小時候,也是這麼依偎著爸爸媽媽,聽著噼嚦啪啦的鞭炮聲安然入睡的情景。瞬間淚盈滿睫~~
還有「我」包的那幾個星星月亮、小豬小鴨、戒指狀的另類版湯圓,孩子們看到一定會心一笑,這個「小搗蛋」不就是我嗎?
除夕包湯圓,是因為大部分南方人家在除夕清晨,都要聚在一起共吃湯圓的習俗,意即合家團圓,是對新年的一種祈福與寄望。不過,北方不是包湯圓,而是包餃子哦~~「南吃湯圓北吃餃」,也是過年的一種有趣的現象,因為中國不同的地理特徵所致。
不過在湯圓或餃子裡包上硬幣,南北方都挺一致的,這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
這也是農耕文明的象徵,硬幣寓意著勞動者對新一年財富的美好祈願,古代人多用銅錢作為貨幣,這可能是後世習慣包硬幣的原因之一。而在後世,硬幣也不僅僅代表著財富,還包括著吉祥與運氣。而除了包硬幣之外,餃子裡面,也可能會包上糖、花生、棗和慄子等食物,各有各的寓意。如吃到糖的的人,來年的日子會更甜美,而吃到棗和慄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是不是覺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非常有意思?
第二天一大早,媽媽就端上了熱騰騰的湯圓,爸爸用勺子餵給我吃。
突然,我的牙被一個硬東西硌了一下。「好運硬幣!好運硬幣!」我叫起來。
「毛毛真棒!快收到兜裡,好運就不會跑掉嘍!」爸爸比我還開心呢。
媽媽給我換上了新棉襖,要去拜年啦!
拜年也是中國春節的傳統重頭戲之一。在春節期間,人們走親訪友,互道恭喜發財等新年祝語、互發紅包,人人都喜氣洋洋。
為什麼人們要相互拜年呢?最開始的起源是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物,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就會出來,挨家挨戶地殘食人類。人們只得把肉食放在門口,然後關上大門,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上,人們開門見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獸吃掉。後來就演變成對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問候等,再後來就成為普通百姓們慶賀新年,交流感情的一種形式。
收紅包可能是小朋友們最開心的事情之一了。因為這是零花錢的來源之一啊!
像「我」的小夥伴大春就向我炫耀了他收到的紅包。不過「我」更喜歡爸爸包在湯圓裡的好運硬幣。
大年初二一大早,爸爸就忙了起來,補窗戶縫、刷新門漆、換新燈泡……呀,家裡一下子變得亮堂了。
「走,補屋頂去嘍!」爸爸衝我努了努嘴。太好了,那兒是媽媽從來不準我一個人上去的地方呢。
看著小主人公捧著水杯給爸爸喝水還有爸爸伸出雙手迎接小小女兒的場景,真的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對爸爸的孺慕之情,以及爸爸對女兒的疼惜之心。濃濃的父女情盡顯其中。
而爸爸的忙活,其實也透露著一種心酸。因為長年不在家,所以在年初二要抓緊點滴時間多做一些男人更擅長的活兒,以便讓妻兒生活得更加舒適。而這些小細節,也隱隱透露出,一個家庭裡,爸爸這個角色有多麼的重要。
這時——
哈,我看見了大春家的屋頂。「咦,那邊是什麼聲音啊?」
「噢,大街上在舞龍燈呢!」爸爸直起身子,看了看遠處。「在哪兒在哪兒?」我使勁兒踮起腳尖。
爸爸讓我騎到了他的肩膀上:「這回看到了吧?」
「看到了看到了,他們過來啦!」
最後一幕,相信很多小朋友都會有共鳴,我們都曾在爸爸的肩膀上看過很多的風景,這一個寬厚的肩膀,是無數人共同的溫暖記憶。
舞龍是中國的傳統民俗活動之一。長長的龍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
舞龍絕對是小朋友們最愛看的活動之一,因其氣勢恢宏,變化萬千,間或還燃放鞭炮,焰火,多有雲燈相隨,並且常常在夜裡舞,因此又稱舞龍燈。
但你知道嗎?舞龍最初是作為祭祀之用。因為自古以來,龍對於人們來說,不僅是祥瑞的靈物,更是風雨的主宰,因此逢旱或逢澇人們都會祭祀祈願,求它開恩庇佑。主持祈願儀式的巫師術士,會模仿龍的活動姿態,迴旋舞動,以求達到祈雨祈晴的效果,這就是舞龍的原始起源。新年舞龍,也有祈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寓意。後來漸漸就演變成一種民間娛樂活動,在喜慶的節日裡,人們手舞長「龍」,宣洩歡快的情緒。
「龍」是中國華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圖騰,世界上凡是有華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龍」作為吉祥之物,在節慶、賀喜、祝福、驅邪、祭神、廟會等期間,都有舞「龍」的習俗哦~~
大年初三,下雪了。我在院子裡玩堆雪人,結果好運硬幣不見了,怎麼也找也找不到,我急哭了。
這個小細節為下面的情節埋下一個小小的伏筆哦~~作者真的把孩子的心理揣摩得很到位,最心愛的東西不見了,當然就要急哭啦~~
我哭的稀裡譁啦地,爸爸說要再給我一個,我也不肯要。後來硬幣找到了,那天夜裡,我睡得特別香……
早上一起來,我就看見媽媽在為爸爸收拾東西----爸爸今天要走了。
媽媽一邊收拾一邊抹淚的動作也讓人動容不已。分離在即,一別又是一年!任誰也會不舍。
爸爸很快就收拾好了,他走到我身邊,蹲下來用力抱住我。他在我耳邊輕輕地說:「下次回來,爸爸給你帶一個洋娃娃,好不好?」
「不!」我拼命搖頭,「我要把這個給你……」
「我」要給爸爸什麼呢?
我把那枚攥了很久的暖暖的硬幣放到爸爸的手心裡:「這個給你,下次回來,我們還把它包在湯圓裡噢。」爸爸沒說話,他用力地點點頭,摟著我不鬆手……
年雖然還沒完,但爸爸卻要踏上徵程回歸工作了。這幾組圖,字裡行間以及圖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把爸爸樸實的父愛展露無遺。這短短的幾天裡,爸爸努力彌補著不在的時光中缺失的愛,點點滴滴地建立起孩子的全心信賴,而孩子把最珍惜的好運硬幣交給爸爸,又傳達了她心中濃濃的不舍。
最後這張圖,繪本君一看到就淚了!
這樣的相聚離別在每一年的春節期間都會上演,稚稚幼兒與父母,垂垂老人與子女。它反映的是許許多多國人的現狀,故事中的父親也是千萬父親的縮影,為了更好的生活,遠離故土,骨肉長期分離,造就了大量的「留守兒童」。而每一年,久別的父母都要重新構建一次與子女之間的信賴,盡力彌補缺失的情感。300多天的分離,換得短短數天的團聚,這樣的相聚時光最是彌足珍貴。
這是一本充滿了濃濃的中國味的繪本,但它卻又不僅僅是向人們介紹中國民俗,它將民族傳統文化、現代生活內涵、兒童心理情感巧妙地融為一體,相當具有人情味、歷史感、藝術美。
這是一個普通卻能令所有中國人都動容的故事,它建立在熱鬧的氛圍之上,卻苦樂參半。故事很平實,生活細節卻很動人,在熱鬧的映襯下,反倒更顯出含蓄的魅力,也非常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也吸引了我們的文化迥然相異的外國人。
有網友評論:
《團圓》恰如其分的結合中國的文化特色和人類對家庭親情的共同渴望,成功的跨越了文化和語言的疆界。
美國《出版人周刊》則這樣評價:
這是一幅令人記憶深刻的圖畫,它記錄了中國最為快樂的節日,並且見證了貫穿其中的感人親情。
團圓,是人們對情感的需求,人與人之間的梳理與維繫,這種感覺世界共通。也難怪這部作品,能讓《紐約時報》高看一眼。
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由80後圖書編輯餘麗瓊撰文、故事融合了作者兒時與父親的記憶,是其埋藏在心中多年的情結。
她曾如是描述自己的創作心路:
因為離家很遠的緣故,已經習慣了對家鄉和父母的遙望,這些遙望常常是伴隨著童年的回憶一下子湧到我面前的,這一湧就總是溼了視線。每到回憶的深處,我都恍惚覺得那些時光的溫暖並沒有走遠。
印象中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因為蓋房子的原因經常出差。如同當年的父親一樣,故事中趕回家團圓的「爸爸」在用心一點點建立家園的完滿,建立起女兒對他的重溫和信賴。其實,他給孩子帶來的何止是家的感覺和愛的撫慰,帶來的還有孩子投入的依戀,和「爸爸」離去後再次的守望。
而插畫則由創作過多本中國原創繪本如《棉婆婆睡不著》、《香香甜甜臘八粥》的圖畫書作家朱成梁操刀,細緻的水粉畫將水墨江南的美細膩地呈現,讓孩子在讀繪本的同時培養美的鑑賞力。
看看這江南古鎮,白牆黛瓦,小橋流水,美不勝收。
很多人都說,我們的年味越來越淡。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過年的形式和思想確實也在轉變,不過很多習俗仍然一代接一代地傳承著,而且最重要的核心靈魂「團圓」一直未曾變改。因此才會年復一年,春運車票依然一票難求。即使堵塞苦、奔波苦、相聚時光短暫,人們仍然義無反顧地在回家的路上往復。
這種對家的無限牽念,透露出濃濃的人情味兒,才是打動人心的關鍵所在。希望通過這一本繪本,可以讓我們的孩子更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找回丟失的中國味兒,讓這些優秀的文化能夠繼續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另外,雖然是英文版,但也不要擔心孩子會看不懂,這本書的適讀年齡是5-12歲,裡面的單詞也不會很複雜。而且孩子還可以學到一些傳統食物或民俗的單詞,如湯圓(rice ball)、鞭炮(firecrackers)、紅包(red elvelope)等等,也有很多擬聲詞,像鞭炮聲「pop」、「bang」等等。
不過,雖然適讀年齡是5歲+,但繪本君認為3歲+也可以讀了,粑粑麻麻們可以讓孩子這樣讀:3-4歲只看圖畫,裡面的很多元素,像舞龍、紅包、包湯圓等是不需要文字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意思的;5-8歲可以跟孩子一起共讀,跟孩子聊聊各種年俗的特點由來,讓孩子了解民俗文化;9歲以上則可以讓孩子自主閱讀,不懂的單詞或疑問可以嘗試自行搜索或請教爸媽。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讀法哦~~
最後,繪本君還要再科普一個小知識。
先看看英文版與中文版的對比。
英文版以紅色為主色,封面是一家三口吃湯圓的情景。中文版則以一家三口相擁入眠為封面。
從這裡就可以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異,英文版的定位,是希望通過這本繪本來讓外國人更了解中國,而原版,作者可能更希望通過這本繪本來傳達一種情感和對留守兒童的關愛。
為什麼以紅色為主色?因為在外國人的眼中,紅色就是中國的代表色啊!
那為什麼紅色會成為中國的代表色呢?是因為紅色自古以來就有喜慶、吉祥的象徵,而且有驅邪鎮惡的作用。
而紅色之所以成為吉色,有驅邪的作用,也與之前貼春聯時所說的「年」獸有關。這個典故是說每年的除夕夜,「年」都要出來為禍人間。有一次,正當它準備興風作浪的時候,卻被人們歡慶春節時燃放的爆竹嚇到。有膽大的村人趁它慌張之際,手持火把出來追趕。看見熊熊火光,「年」嚇得狼狽逃竄。人們發現,「年」害怕響聲和紅色(火光是紅色的)。於是,民間便形成了過年放鞭炮,貼紅紙的習俗。
所以,燈籠是紅色的、春聯是紅色的、龍是紅色的、鞭炮是紅色的、紅包也是紅色的、新衣裳也是紅色的喲~~繪本的扉頁,當然也是紅色的!跟孩子一起共讀的時候,可以引導孩子細心觀察一下,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哦~~
而因為紅色是吉色,所以中國人婚嫁要用紅色做嫁衣,生了寶寶要吃紅雞蛋,就連我們的國旗也是紅色的!看到這,小朋友們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外國人會把紅色當做中國的代表色了!
這是一本適合在春節期間,一家共讀的繪本。希望大家喜歡今天的分享。祝新年快樂!闔家安康!
-END-
特別容易操作,3步就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