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嬰兒、36位科學家、1年拍攝——這部紀錄片,教我們成為更好的父母

2021-02-08 什麼值得買

當我們看著一個嬰兒,我們忍不住會想,他們是如何長成未來新世界的主人的?

他們的個性又從何而來?

他們是如何成長為日後的自己?

而這些答案,就存在於這個幼小的身體裡,這很難不令我們感到神奇。

今天,讓我們試著,從他們人生最初的第一年,來尋找一些答案。

5 名嬰兒,1 年的拍攝記錄,36 位世界著名科學家的研究,NETFLIX 拍攝的這部紀錄片《寶寶的第一年:零到一歲 第1季》,記錄了從嬰兒第一次呼吸、到第一次走路的全過程。

通過 6 集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很小的嬰兒,也已經比我們所想的,有更強的學習和理解能力。而我們,如何更好的理解這具幼小的身體,成為一名更合格的父母?

LOVE:愛 我從來沒有過這種奇妙的感覺我與他立刻產生了愛的聯繫

01 、催產素是父母與嬰兒間產生愛的聯結的重要原因。

科學家募集了 80 名母親,收集懷孕期間以及生產後第一個月的樣本。他們發現,母親體內的催產素水平,在懷孕期間上升,而且能保持高水平一直到生產後。

當母親和嬰兒更多地觸摸對方,體內的催產素也會上升,大腦會給母親強烈的回應,這會讓母親更想多點和嬰兒的相處。而母親體內的催產素越高,她和嬰兒的親密關係就越強。

而當晚上嬰兒哭鬧的時候,一般都是媽媽會聽到,雖然爸爸也會起來幫忙換尿片,但揪心到沒法入睡的卻總是媽媽。

此時,我們查看母親的大腦,會發現出生時催產素的激增,激活了一個很原始的結構——杏仁核。杏仁核讓我們保持警惕,擔心嬰兒。一旦母親的杏仁核打開,無論你的孩子多大,都會永遠保持。

懷孕、分娩和哺乳,激活了母親的大腦。但,父親也並不是毫無貢獻,悉心的照料,也會在同等程度上激活父親的大腦。

科學家測量了親自動手照顧孩子的父親的催產素水平,結果發現和母親的催產素水平是一樣的。

所以,無論你是親生父母,還是悉心照料孩子的養父母,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選擇了成為你身邊這個嬰兒的父母。

你和嬰兒相處時間越長,親自動手照顧孩子,洗澡、餵養,積極充當父母的角色,你的催產素,在此時就會更為活躍。

02 嬰兒天生就有參與互動的能力

幾位科學家,曾經設計了一個「無表情實驗」。

當平日裡悉心照料寶寶的媽媽在兩分鐘的時間停止與寶寶進行互動,對寶寶的行為不理睬時,嬰兒馬上就發現了母親沒有像之前一樣給反應,會變得焦躁不安,甚至哭泣,想要努力恢復那段關係。

很明顯,嬰兒天生就有能參與社交互動的能力。

科學家查看實驗時嬰兒的皮質醇水平,當嬰兒和父母之間有積極的互動時,嬰兒的壓力比無表情期間要小,相應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水平也較低。

所以,嬰兒真正需要的,就是與父母之間良好且及時的互動關係。

他們,需要和父母相親相愛。

03 養育方式影響著新生兒的大腦

如果嬰兒在養育過程中,較少獲得父母及時的反應,他們的海馬體就會比較大。

而海馬體,在學習及處理痛苦方面非常重要。

這表明這些嬰兒如果無法從父母那裡獲得足夠的支持,那麼他們會需要優先考慮安全舒適的空間。當父母給與更多的關注和回應,嬰兒會知道世界是個安全的地方。

First Food 第一口食物:食物是孩子身體和心智發育的基礎

01 嬰兒攝入的母乳或人工配方奶粉會影響免疫系統。

嬰兒吃的第一種食物,必須是母乳或人工配方奶粉。

乳腺分泌母乳的能力,會隨著孩子陸續出生而增加。如果你生第二胎,也許你會發現,你的母乳餵養的過程要比幾年前輕鬆一些。

此外,當母親由於各種原因不能產生母乳,沒有更好的辦法比人工配方奶粉更能促進孩子成長。

當寶寶生病的時候,媽媽的母乳也會給到寶寶最大的支持。因為,母親體內的各種免疫活性物質,都會隨著母乳進入到寶寶的身體,幫助嬰兒對抗那些病毒、細菌和其他病原體。

這是一個母親與嬰兒之間交流的重要信號,從大腦到新陳代謝、到各種行為。這也一種生理對話方式,母親,在極大地回應著嬰兒的需求。

02 鋅、碘等微量元素同樣重要

美國的科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讓寶寶的媽媽、和陌生志願者分別對孩子說出「媽媽」的單詞,發現缺鐵的嬰兒有時候無法正確識別媽媽的聲音。

缺鐵,會影響寶寶的神經發育。嬰兒的海馬體(參與學習和記憶的區域)會由於缺鐵而沒辦法正常工作。

父母可以通過關注孩子的飲食來確保他們獲得足夠的鐵,尤其在 6 月齡以後,給寶寶添加輔食必須足夠的及時。

Crawling爬行 孩子們會按自己的方式成長

寶寶在出生後的頭幾個月,受到重力和運動能力的掣肘,而被限制了活動。但當他學會爬行時,非凡之門即將打開,更廣闊的的世界將對他們開放。

01 嬰兒天生會爬行

法國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個讓嬰兒們「感受到移動」的錯覺實驗:嬰兒們以為他們在白色的圖案上、那些正在移動的黑點中穿行,此時,他們就立刻像在空氣中遊泳一樣移動他們的手腳。

緊接著,科學家們製作了安裝了滑輪的嬰兒爬行板,幫助寶寶分擔佔身體三分之一重量的頭部的重量,發現大多數新生兒都可以順利藉助爬行板進行移動。

這兩個實驗告訴我們,人類是天生的會爬行的四肢動物,同時在嬰兒的大腦和脊椎之間有原始的連接,外部的視覺刺激將會影響大腦,進而控制爬行。

02 爬行過程中的成長爆發期

嬰兒的成長並非一條連續性曲線,而是出現不定時的成長爆發期。

美國的科學家連續測量了 30 個嬰兒的頭圍和身長,注意到那些一周測量一次的嬰兒,身高體重也都發生了變化。

這讓科學家好奇,嬰兒的成長發生是否需要一周的時間。於是,他們將測量周期調整為了半周。而在隨後的測量中發現,嬰兒的身長同樣出現了增長。

於是,科學家們又將測量周期改為每天一次。此時,他們發現,有的嬰兒的身長在連續三天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在接下來某一天,突然就增長了 1 釐米。

03 嬰兒在爬行中加深感知

科學家製作了一個可調節坡度的裝置,來研究嬰兒是如何用感知來指引爬行動作的。

通過對不同嬰兒爬行過程的觀察,科學家發現大多數嬰兒都會勇敢的邁出自己的每一步。

而在成長過程中,嬰兒會開始習得深度感知能力,來解決困難的運動問題。

First Words 第一句話:語言的音樂魅力

在寶寶第一年的最後,會有一些神奇的事情發生,他們每個人都會踏上去往語言的旅程。

語言對嬰兒來說,就像音樂,它的旋律可以幫助寶寶將帶狀的語言分解成小單位,找出名詞和動詞,找出句子的起止。

科學家將兩段敘述的樣本,在自然和不自然的地方進行停頓剪輯,左右兩邊同時播放給嬰兒聽,發現絕大多數嬰兒會很快看著並停留在播放自然樣本的一邊。

隨後,科學家又同時給嬰幼兒播放他們精心設計出的虛構語言,並且分成了單詞和非單詞的聲音序列,發現嬰兒更偏好有意義的單詞而不是無意義的音節。

毫無疑問,寶寶們的大腦能夠很好地對語言片段進行整理,通過統計他們聽到的聲音塊,找到對應的單詞,進而理解相應的意義。

所以,當嬰兒在雙語環境下,基於語言的音樂屬性,可以分辨不同種類的語言。也因此,在嬰兒時期學習多種語言會比讀中學或成年後容易得多。

Sleep睡覺 嬰兒發育的基礎

讓你的寶寶整晚睡覺,是每個新手爸媽普遍面臨的挑戰。睡覺,是嬰兒發育的基礎。

01 從沒有睡眠模式到有睡眠模式

紐約大學的嬰兒睡眠研究項目通過研究 1000 名嬰兒的數據發現,寶寶在一個月時,吃和睡非常的不規律。

而到了 4 月齡左右,寶寶們吃睡模式的最初周期正在形成(睡眠倒退期就在此時);到了 8 月齡的時候,模式的雛形逐步顯現。

到了一年內,清晰的模式就會出現,嬰兒的晝夜節律系統逐步聯繫,他們才會徹夜睡眠。

02 嬰兒的小睡

研究者發現,缺乏小睡的寶寶出現了記憶力衰退的情況。

因此,實際上,嬰兒的睡眠為大腦提供了一種良好的恢復機制,從短期記憶區(海馬體)中獲取信息,並將這些信息重新安裝在長期儲存區(大腦皮層)。

因為嬰兒的海馬體更小,所以,嬰兒會產生多次的小睡。小睡,對嬰兒至關重要。

First Steps:第一步 寶寶天生會走路

一個小身體是怎樣站起來然後學會走路?

當嬰兒第一次自信地邁出腳步,是非常美麗的時刻。

01 嬰兒天生就有走路的技能

當寶寶出生時,會有一個類似行走的動作,被稱之為「新生兒步態」。

科學家們使用小傳感器,來捕捉嬰兒不同肌肉、不同運動狀態下的的肌電活動。

隨後,我們發現,新生兒步態和獨立行走時的肌肉運動,兩者的肌肉活動是類似的。這說明,嬰兒天生就有走路的技能,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水到渠成的時間而已。

萌醫生說

總的來說,寶寶在第一年裡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處在巨大的變化之中。這些,都是需要新手媽媽爸爸們細緻關注的。

但是,世界上哪有天生會做的父母的人呢?

只不過,都是懷著滿分的愛,一點點學習呵護這個新生命。

好啦,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啦!如果你喜歡今天的文章,就在右下角幫我點個在看吧!

我是萌醫生,讓我們在這裡,一起成長吧!

本文圖片來源:Netflix《寶寶的第一年》Babies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萌爸說育兒」(ID: doctor_men),作者萌醫生,主治醫師,丁香醫生籤約作者,分享科學育兒的超級奶爸。關注「萌爸說育兒」,你將會看到更多實用、有趣的育兒科普哦!

相關焦點

  • 36位科學家、5名嬰兒、1年拍攝,這部片揭示了人類幼崽的成長秘密
    NETFLIX 拍攝的這部紀錄片《寶寶的第一年》,以1年為周期,跟拍了5對新生嬰兒家庭的日常,中間穿插36位科學家的採訪。通過紀錄片,我們可以知道,即使是很小的嬰兒,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也遠超我們的認知。
  • 豆瓣高分BBC紀錄片:0-2歲寶寶的《北鼻異想世界》刷新父母教育觀
    相信每個人對於「人類幼崽」都充滿好奇,想知道他們小小的腦袋裡都在想什麼,想知道一個新生命的發展歷程,想了解他們創造更好的環境。英國BBC在2018年出品的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為我們打開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我們可以從各種各樣的實驗了解寶寶大腦的發育、社交技能的建立、獨立性的發展。
  • 教育資源|30部教育者和父母必看的教育類紀錄片!(附觀看連結)
    《人生七年》是公認的神級紀錄片,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從1964年開始拍攝,他選擇了不同階層的孩子跟蹤拍攝了56年,從紀錄片裡可以看到一個人從7歲到56歲的真實變化,看到一群同齡人的成長軌跡和不同人生,讓我們看到階級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未來,但教育可以!
  • BBC紀錄片:孩子性格乃天生,嬰兒階段父母就要做好以下準備
    這是我在網上看到的一句評論,網友提到的「這些」便是BBC的一檔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看名字也知道,講的是如何教育孩子。只不過與家長想像的不同,作為知識經濟社會的歐美國家,BBC提出的育兒主張是從嬰兒階段開始。
  • 這部 BBC 紀錄片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帶著這一連串有趣的問題,兒科專家格迪·辛格博士,邀請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 200 多位嬰兒,進行了一場最有開創性的嬰兒腦科學研究。 BBC 將這些研究影像拍成了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
  • 想要了解寶寶,《北鼻異想世界》這部BBC科普片請不要錯過!
    最近,小編看了一部非常有意思的紀錄片,不僅內容有趣,而且畫風超萌!也不算多萌,大概也就200多位寶寶賣萌吧~沒錯,它就是BBC育兒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這部紀錄片,記錄了科學家對200多位嬰兒和學步階段的幼兒做出的一系列開創性試驗,揭示了寶寶們兩歲前發生的不可思議的變化。
  • 她用12年尋回親生父母,這部紀錄片不止講一個團圓故事
    但敏感的紀錄片觀眾都能看出來,這個親人相認、重逢的場面,並不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圓滿結束,而是另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的開始。 這是紀錄片《江南女兒》的一個段落。它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尋親12年後親人終於重逢的故事。
  • 流行病,這部紀錄片教我們如何預防下一次流感的大爆發
    2020年春節,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大多數中國人對於流行病這個概念有了更深的認識。疫情的變化時刻都在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們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價。然而,面對每隔幾年就會爆發一次的流行病,我們應該如何去進行常態化應對。
  • BBC紀錄片|《嬰兒的秘密生活》揭示寶寶可愛外表下的驚人秘密!
    這部紀錄片,通過一些獨特的視角和大量的研究,從嬰兒的角度記錄他們的生活,揭秘了在寶寶們可愛外表下,藏著的一些專屬他們的驚人秘密!大腦只有將兩隻眼睛看到的事物整合在一起,才會形成我們看到的畫面。但新生兒卻做不到這樣的整合,因而科學家認為,嬰兒有雙重視野。
  • 西安七旬老人10年免費拍攝84位正能量人物紀錄片
    怎麼才能讓後代更好地了解先人的光榮事跡和家風、家訓呢?給家族中有聲望、有作為的人拍攝紀錄片,記錄其感人事跡、生活和工作的縮影,留住鮮活的家規、家訓。「壽命有期,時間不等人。」劉宏勳立即著手這件事。2010年起,劉宏勳拿出1萬多元購買了數碼攝像機、筆記本電腦、擴音器、攝影支架等設備,腳踩一輛自行車,奔波於周邊鄉鎮、村組,拍攝十裡八鄉群眾認可的村鎮有名望老人、勞動模範、好公僕的家風家訓。
  • 紀錄片《零零後》:歷經12年拍攝,豆瓣8.2!很多父母看哭了…
    《小歡喜》關注的是今年17歲的高三學生,典型的00後時代,它營造了衝突,更多是和解,它展示了一些撕裂,但最終大團圓結局——這是電視劇,人物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是「藝術來源生活,而高於生活」的。但是,9月3日上映的一部紀錄片,卻是對時下正18歲的少男少女,長達12年的追蹤。這個追蹤,從他們還是墊著紙尿布的孩子,舞槍弄棒開始,無憂無慮在樹林間蕩來蕩去開始。
  • 看完這部紀錄片,後悔知道晚了
    紀錄片通過拍攝探索嬰兒的各種行為,包括發脾氣、大笑、共鳴和學習,了解孩子的發育對他們的人際關係、環境和成長的影響這麼小就顯示出基本氣質,表明這來自遺傳,而且是我們個性的起點。 通過實驗,BBC的科學家團隊得出結論:我們的氣質是我們對周圍環境的反應,而周圍世界對嬰兒的反應,又會影響他們的性格形成。
  • 歷時2年拍攝6位文學大家,這部央視紀錄片有點燃
    他率領團隊歷時2年時間,跟隨6位作家,從零下42攝氏度的北極村到海拔4300米的巴郎山,從滔滔黃河到滾滾長江,從綿延千裡的秦嶺到一馬平川的高密,一路尋找他們文學夢想最初升起的地方,這也是中國電視人第一次以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
  • 《舌尖1》導演耗時3年拍攝的紀錄片,沒理由不拿豆瓣高分
    01《變化中的中國·生活因你而火熱》,從電影名字本身來看,我們大概可以知道這是一部描述中國普通民眾生活的紀錄片。作為一個紀錄電影,它的票房註定不會像《戰狼》《我不是藥神》一樣火爆。但我還是強烈推薦你們去看看這一部紀錄電影。不僅是因為這部電影本身描述了生活在中國的"我們"的樣子,我們能夠透過鏡頭,更加客觀地看到我們自己生活的樣子。
  • BBC紀錄片資源BBC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
    彈幕中,不少人被紀錄片中的baby萌出血 / 《北鼻異想世界》所以即便尚未為人父母,你也可以放心吃下知醬的安利。1觸屏電子產品對孩子或許有積極作用嬰兒生命的最初兩年,為他們的未來奠定了基礎。現代兒童比以往重複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滑動和點擊電子觸控螢幕。調查顯示,75%的幼兒每天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
  • 以色列的父母是如何「雞娃」的?這部國產紀錄片,戳中了當代父母的...
    它聚焦「科技與教育」的關係,帶我們走過5個最有特色的國家,見識了當今世界最炫酷最前衛的教育方式。主持人一坐下來就問,為什麼以色列的人口只有北京的1/3,卻有多達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可是,以色列人認為很正常啊,沒毛病,不當科學家我們幹什麼呢? 這是幼兒園小班的一節課,畫風有點清奇,竟然是一位鬍子爺爺在給孩子們講宇宙知道。上課前,他問小朋友:「你們是誰?」
  • 籌備3年拍攝了2年,請了蔡徐坤,這部紀錄片野心有點大
    1月5日起逢周日21:10,中國首部歷史體驗式紀錄片《十三行》登陸廣東衛視。紀錄片《十三行》共7集,每集50分鐘,以4K超高清標準製作,歷經3年籌備,近2年拍攝,涵蓋三大洲的9個國家及地區的30餘座城市、80餘個中外人物故事,是澳門特區政府慶祝澳門回歸20周年唯一官方紀錄片。
  • 23位資深人士推薦,36部不容錯過的年度紀錄片
    原創 穀雨計劃 穀雨計劃-騰訊新聞兩年前,我們向大家遞上了一份由13位紀錄片從業者推薦的紀錄片片單。兩年後,我們找到23位紀錄片從業者,為穀雨讀者推薦2018-2019年間,他們關注到的36部紀錄片。
  • 紀錄片《零零後》,歷經十年拍攝!很多父母看哭了…
    節目開播後,網絡上圍繞《零零後》紀錄片、「00後」群體與家庭教育模式的討論持續發酵。 在這樣一部持續拍攝十年的紀錄片中,00後的孩子是什麼樣?00後的父母是怎樣教育孩子的?老師、家長們又能從紀錄片中獲得哪些教育啟示呢? 2006年,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選擇了一所幼兒園,開始跟蹤記錄20位「00」後孩子,從他們上幼兒園到小學再到中學,持續10年時間,最後打磨出了五集紀錄片《零零後》。
  • BBC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顛覆中國父母的三觀
    最近看了BBC的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裡關於電子產品對嬰幼兒影響的最新研究,讓我們對於電子產品這一新生事物有了更多客觀的認知。這次英國的最新嬰兒研究專門針對電子產品的影響邀請了認知心理學家Dr Tim Smith,收集了715名樣本數據,並且邀請了6名嬰兒(都不到兩歲)到嬰兒實驗室參與了測試,其中3個嬰兒是平板電腦使用者,另外3個不是。我們最關注的其中一個影響就是幼兒長期使用電子產品,會減少他們的運動量,影響他們的身體協調力和運動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