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著一個嬰兒,我們忍不住會想,他們是如何長成未來新世界的主人的?
他們的個性又從何而來?
他們是如何成長為日後的自己?
而這些答案,就存在於這個幼小的身體裡,這很難不令我們感到神奇。
今天,讓我們試著,從他們人生最初的第一年,來尋找一些答案。
5 名嬰兒,1 年的拍攝記錄,36 位世界著名科學家的研究,NETFLIX 拍攝的這部紀錄片《寶寶的第一年:零到一歲 第1季》,記錄了從嬰兒第一次呼吸、到第一次走路的全過程。
通過 6 集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很小的嬰兒,也已經比我們所想的,有更強的學習和理解能力。而我們,如何更好的理解這具幼小的身體,成為一名更合格的父母?
LOVE:愛 我從來沒有過這種奇妙的感覺我與他立刻產生了愛的聯繫
01 、催產素是父母與嬰兒間產生愛的聯結的重要原因。
科學家募集了 80 名母親,收集懷孕期間以及生產後第一個月的樣本。他們發現,母親體內的催產素水平,在懷孕期間上升,而且能保持高水平一直到生產後。
當母親和嬰兒更多地觸摸對方,體內的催產素也會上升,大腦會給母親強烈的回應,這會讓母親更想多點和嬰兒的相處。而母親體內的催產素越高,她和嬰兒的親密關係就越強。
而當晚上嬰兒哭鬧的時候,一般都是媽媽會聽到,雖然爸爸也會起來幫忙換尿片,但揪心到沒法入睡的卻總是媽媽。
此時,我們查看母親的大腦,會發現出生時催產素的激增,激活了一個很原始的結構——杏仁核。杏仁核讓我們保持警惕,擔心嬰兒。一旦母親的杏仁核打開,無論你的孩子多大,都會永遠保持。
懷孕、分娩和哺乳,激活了母親的大腦。但,父親也並不是毫無貢獻,悉心的照料,也會在同等程度上激活父親的大腦。
科學家測量了親自動手照顧孩子的父親的催產素水平,結果發現和母親的催產素水平是一樣的。
所以,無論你是親生父母,還是悉心照料孩子的養父母,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選擇了成為你身邊這個嬰兒的父母。
你和嬰兒相處時間越長,親自動手照顧孩子,洗澡、餵養,積極充當父母的角色,你的催產素,在此時就會更為活躍。
02 嬰兒天生就有參與互動的能力
幾位科學家,曾經設計了一個「無表情實驗」。
當平日裡悉心照料寶寶的媽媽在兩分鐘的時間停止與寶寶進行互動,對寶寶的行為不理睬時,嬰兒馬上就發現了母親沒有像之前一樣給反應,會變得焦躁不安,甚至哭泣,想要努力恢復那段關係。
很明顯,嬰兒天生就有能參與社交互動的能力。
科學家查看實驗時嬰兒的皮質醇水平,當嬰兒和父母之間有積極的互動時,嬰兒的壓力比無表情期間要小,相應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水平也較低。
所以,嬰兒真正需要的,就是與父母之間良好且及時的互動關係。
他們,需要和父母相親相愛。
03 養育方式影響著新生兒的大腦
如果嬰兒在養育過程中,較少獲得父母及時的反應,他們的海馬體就會比較大。
而海馬體,在學習及處理痛苦方面非常重要。
這表明這些嬰兒如果無法從父母那裡獲得足夠的支持,那麼他們會需要優先考慮安全舒適的空間。當父母給與更多的關注和回應,嬰兒會知道世界是個安全的地方。
First Food 第一口食物:食物是孩子身體和心智發育的基礎
01 嬰兒攝入的母乳或人工配方奶粉會影響免疫系統。
嬰兒吃的第一種食物,必須是母乳或人工配方奶粉。
乳腺分泌母乳的能力,會隨著孩子陸續出生而增加。如果你生第二胎,也許你會發現,你的母乳餵養的過程要比幾年前輕鬆一些。
此外,當母親由於各種原因不能產生母乳,沒有更好的辦法比人工配方奶粉更能促進孩子成長。
當寶寶生病的時候,媽媽的母乳也會給到寶寶最大的支持。因為,母親體內的各種免疫活性物質,都會隨著母乳進入到寶寶的身體,幫助嬰兒對抗那些病毒、細菌和其他病原體。
這是一個母親與嬰兒之間交流的重要信號,從大腦到新陳代謝、到各種行為。這也一種生理對話方式,母親,在極大地回應著嬰兒的需求。
02 鋅、碘等微量元素同樣重要
美國的科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讓寶寶的媽媽、和陌生志願者分別對孩子說出「媽媽」的單詞,發現缺鐵的嬰兒有時候無法正確識別媽媽的聲音。
缺鐵,會影響寶寶的神經發育。嬰兒的海馬體(參與學習和記憶的區域)會由於缺鐵而沒辦法正常工作。
父母可以通過關注孩子的飲食來確保他們獲得足夠的鐵,尤其在 6 月齡以後,給寶寶添加輔食必須足夠的及時。
Crawling爬行 孩子們會按自己的方式成長
寶寶在出生後的頭幾個月,受到重力和運動能力的掣肘,而被限制了活動。但當他學會爬行時,非凡之門即將打開,更廣闊的的世界將對他們開放。
01 嬰兒天生會爬行
法國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個讓嬰兒們「感受到移動」的錯覺實驗:嬰兒們以為他們在白色的圖案上、那些正在移動的黑點中穿行,此時,他們就立刻像在空氣中遊泳一樣移動他們的手腳。
緊接著,科學家們製作了安裝了滑輪的嬰兒爬行板,幫助寶寶分擔佔身體三分之一重量的頭部的重量,發現大多數新生兒都可以順利藉助爬行板進行移動。
這兩個實驗告訴我們,人類是天生的會爬行的四肢動物,同時在嬰兒的大腦和脊椎之間有原始的連接,外部的視覺刺激將會影響大腦,進而控制爬行。
02 爬行過程中的成長爆發期
嬰兒的成長並非一條連續性曲線,而是出現不定時的成長爆發期。
美國的科學家連續測量了 30 個嬰兒的頭圍和身長,注意到那些一周測量一次的嬰兒,身高體重也都發生了變化。
這讓科學家好奇,嬰兒的成長發生是否需要一周的時間。於是,他們將測量周期調整為了半周。而在隨後的測量中發現,嬰兒的身長同樣出現了增長。
於是,科學家們又將測量周期改為每天一次。此時,他們發現,有的嬰兒的身長在連續三天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在接下來某一天,突然就增長了 1 釐米。
03 嬰兒在爬行中加深感知
科學家製作了一個可調節坡度的裝置,來研究嬰兒是如何用感知來指引爬行動作的。
通過對不同嬰兒爬行過程的觀察,科學家發現大多數嬰兒都會勇敢的邁出自己的每一步。
而在成長過程中,嬰兒會開始習得深度感知能力,來解決困難的運動問題。
First Words 第一句話:語言的音樂魅力
在寶寶第一年的最後,會有一些神奇的事情發生,他們每個人都會踏上去往語言的旅程。
語言對嬰兒來說,就像音樂,它的旋律可以幫助寶寶將帶狀的語言分解成小單位,找出名詞和動詞,找出句子的起止。
科學家將兩段敘述的樣本,在自然和不自然的地方進行停頓剪輯,左右兩邊同時播放給嬰兒聽,發現絕大多數嬰兒會很快看著並停留在播放自然樣本的一邊。
隨後,科學家又同時給嬰幼兒播放他們精心設計出的虛構語言,並且分成了單詞和非單詞的聲音序列,發現嬰兒更偏好有意義的單詞而不是無意義的音節。
毫無疑問,寶寶們的大腦能夠很好地對語言片段進行整理,通過統計他們聽到的聲音塊,找到對應的單詞,進而理解相應的意義。
所以,當嬰兒在雙語環境下,基於語言的音樂屬性,可以分辨不同種類的語言。也因此,在嬰兒時期學習多種語言會比讀中學或成年後容易得多。
Sleep睡覺 嬰兒發育的基礎
讓你的寶寶整晚睡覺,是每個新手爸媽普遍面臨的挑戰。睡覺,是嬰兒發育的基礎。
01 從沒有睡眠模式到有睡眠模式
紐約大學的嬰兒睡眠研究項目通過研究 1000 名嬰兒的數據發現,寶寶在一個月時,吃和睡非常的不規律。
而到了 4 月齡左右,寶寶們吃睡模式的最初周期正在形成(睡眠倒退期就在此時);到了 8 月齡的時候,模式的雛形逐步顯現。
到了一年內,清晰的模式就會出現,嬰兒的晝夜節律系統逐步聯繫,他們才會徹夜睡眠。
02 嬰兒的小睡
研究者發現,缺乏小睡的寶寶出現了記憶力衰退的情況。
因此,實際上,嬰兒的睡眠為大腦提供了一種良好的恢復機制,從短期記憶區(海馬體)中獲取信息,並將這些信息重新安裝在長期儲存區(大腦皮層)。
因為嬰兒的海馬體更小,所以,嬰兒會產生多次的小睡。小睡,對嬰兒至關重要。
First Steps:第一步 寶寶天生會走路
一個小身體是怎樣站起來然後學會走路?
當嬰兒第一次自信地邁出腳步,是非常美麗的時刻。
01 嬰兒天生就有走路的技能
當寶寶出生時,會有一個類似行走的動作,被稱之為「新生兒步態」。
科學家們使用小傳感器,來捕捉嬰兒不同肌肉、不同運動狀態下的的肌電活動。
隨後,我們發現,新生兒步態和獨立行走時的肌肉運動,兩者的肌肉活動是類似的。這說明,嬰兒天生就有走路的技能,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水到渠成的時間而已。
萌醫生說
總的來說,寶寶在第一年裡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處在巨大的變化之中。這些,都是需要新手媽媽爸爸們細緻關注的。
但是,世界上哪有天生會做的父母的人呢?
只不過,都是懷著滿分的愛,一點點學習呵護這個新生命。
好啦,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啦!如果你喜歡今天的文章,就在右下角幫我點個在看吧!
我是萌醫生,讓我們在這裡,一起成長吧!
本文圖片來源:Netflix《寶寶的第一年》Babies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萌爸說育兒」(ID: doctor_men),作者萌醫生,主治醫師,丁香醫生籤約作者,分享科學育兒的超級奶爸。關注「萌爸說育兒」,你將會看到更多實用、有趣的育兒科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