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紀錄片:孩子性格乃天生,嬰兒階段父母就要做好以下準備

2020-11-18 騰訊網

文|文兒

「我爸媽若在生我之前了解過這些,我就不會長成今天這幅鬼樣子!」

這是我在網上看到的一句評論,網友提到的「這些」便是BBC的一檔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看名字也知道,講的是如何教育孩子。只不過與家長想像的不同,作為知識經濟社會的歐美國家,BBC提出的育兒主張是從嬰兒階段開始。

不知道大家是否發現,中國嬰兒在表情方面大多較西方嬰兒表情呆滯,這並非是智力不如人的表現,而是中國父母忽視了嬰兒階段的重要性。在國人的育兒意識裡,別說周歲內的嬰兒了,在會走路說話之前,小孩子是不具備任何學習能力的。

可BBC卻給出了相反意見:孩子性格乃天生,嬰兒階段就要好好打地基了。今天就結合紀錄片,為大家說一下父母要做哪些準備?有情商培養,也有發育助推器。

判斷新生兒的性格

在研究過程中,心理學家艾米麗博士以200名嬰兒作為樣本進行觀察,通過利用玩具或父母針對嬰兒進行情緒刺激,由此來系統記錄嬰兒們的反應。最終艾米麗博士得出結論,作為出生不久、完全未被社會環境影響過的嬰兒,他們的反應各不相同,面對外界的刺激,天生的性格展露無遺,分別為:謹慎型、活潑型、平靜型。

因此,父母可以根據嬰兒出生後的反應,去判斷孩子將來的性格,並由此在培養方面實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千萬不要採用統一而論的教育方式。

增加與嬰兒的言語交流

語言研究學家Dr.Michelle Peter進行了一項觀察,以剛會說話的寶寶為樣本,觀察語言表達能力的進步速度。方法簡單:利用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對話量。結果發現,當媽媽一天說1.3萬個單詞時,寶寶能說出2500個;而媽媽說1.37萬個單詞時,寶寶卻能說2800個,這意味著,媽媽的詞彙量越多,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越強。

綜上可知,孩子在嬰兒階段的學習能力更強。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從嬰兒階段增加與孩子的溝通交流,這樣才能為語言表達打下良好基礎。

多帶寶寶出門見人見世面

在BBC的紀錄片評論中,有位家長的發言引發了網友的討論,他說「人類就是為社交而生的」,這個結論正是由紀錄片中寶寶的社交偏好選擇而延伸的。

華盛頓大學的薩默爾教授表示,在實驗過程中,她發現寶寶更喜歡跟自己相似的人進行交流,如果寶寶早期接觸的人群只有白人,那即使觀念不同,他們依舊會選擇白人,這屬於同類意識;同樣,如果寶寶從小接觸不同膚色的群體,那他們會更加傾向於公平公正的選擇。

父母想要寶寶長大後明辨是非,就要從小帶著寶寶多見世面,儘量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這樣才能打開眼界。以後遇事不容易被同類所迷惑,更能發現問題的本質。

以上這些大家記住了嗎?總之,嬰兒階段非常寶貴,父母一定要牢牢把握哦。

----------------------

關注【小屁孩兒】,你想了解的兒童心理、親子關係、兒童性格發展、家庭教育、雙商開發,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除了原創漫畫文章,我們還會定期給您奉上實用教育小貼士,讓你和孩子的關係更融洽。

相關焦點

  • 娃性格是天生的?不,塑造孩子良好性格,媽媽懷孕要注意5個原則
    這種先天的氣質是帶有一定的性格傾向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孩子確實是帶著一定的標籤降生的,但是通過後天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在嬰兒早期,性格還未成形的階段,是可以通過父母的努力進行調整的。1.氣質:嬰兒性格和行為的根其實,媽媽們在初期看到嬰兒呈現出的差別,並非是孩子完整的性格,而是天生氣質不同所帶來的差異感。
  • BBC紀錄片資源BBC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
    彈幕中,不少人被紀錄片中的baby萌出血 / 《北鼻異想世界》所以即便尚未為人父母,你也可以放心吃下知醬的安利。1觸屏電子產品對孩子或許有積極作用嬰兒生命的最初兩年,為他們的未來奠定了基礎。現代兒童比以往重複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滑動和點擊電子觸控螢幕。調查顯示,75%的幼兒每天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
  • 孩子「智商低」是天生的?專家:父母做好以下幾點,不怕沒好大學
    文|文兒每個孩子的出生,都是一個天使的降臨。父母對孩子只要付出百分百的精力,就沒有教不出來的好孩子。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家孩子能是人中龍鳳的佼佼者,那麼對孩子的智商也會非常在意,你認為智商的高低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後期培養的呢?
  • 孩子太內向怎麼辦?父母做好這4點,孩子性格更開朗
    以上都是很多孩子內向的普遍原因所在,但是父母們千萬不要對此抱有沮喪的心態。雖然孩子的性格有些是天生的,但是還是可以通過後天大家的一起努力來使其變得更好。 父母只要做好這4點,那麼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更加開朗: 多鼓勵和傾聽孩子的想法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人生充滿了各種未知、各種挑戰。而在面對這些未知、挑戰的時候,他們的自信心總會備受打擊,因此整個人也變得非常不自信。
  • 豆瓣高分BBC紀錄片:0-2歲寶寶的《北鼻異想世界》刷新父母教育觀
    在這部紀錄片裡你不僅能看到很多萌娃,還能發現很多小秘密,可能會改變我們看待寶寶以及看待自己的方式,我們將會體驗到成長這件事是多麼複雜和不可思議。接下來跟著鏡頭來探秘吧。你在多小時就已經是你自己了呢?你有沒有想過你變成現在的自己是從多小開始?你的性格是受什麼影響?科學家和你有一樣的疑問,每個人有各自的個性和性格,我們為什麼會與眾不同。
  • 教育資源|30部教育者和父母必看的教育類紀錄片!(附觀看連結)
    《嬰兒的秘密生活》這部紀錄片用大量的研究,讓我們重新了解嬰兒的秘密,比如小嬰兒生下來就比成人多70塊骨頭,沒有膝蓋骨,嬰兒看到的世界是有重影的,聽到的聲音是有回音的,嬰兒不喜歡植物等等。《北鼻異想世界》這部bbc紀錄片探訪了英國的許多家庭,他們用大量的實驗探索了嬰兒的行為。
  • 值得每位爸爸媽媽觀看:法國紀錄片《嬰兒日記》
    紀錄片融合了大量兒童行為學和心理學的知識,年輕的爸爸媽媽可以從中學到很多育兒知識。通過畫面,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呱呱墜地,看到他們睜開眼睛吮吸母乳,看到他們咿呀學語……很多段落還以嬰兒的視角,展示著他們眼裡的世界。從他們的第一次呼吸到第一次開口說話,他們漸漸走向獨立,以驚人的效率構建自己的個性。在文化和環境的薰陶下,每個孩子都以自己的方式度過了啟蒙階段。
  • 看完紀錄片《嬰兒的秘密生活》,我為嬰兒的「超能力」感到震驚!
    高喉頭可讓嬰兒掉入水裡後,水流向胃、而不是肺,這樣的本能可以讓他在危難的時候就他一命。紀錄片中凱特·庫珀帶著6個月的兒子山姆去薩默賽特海岸散步,轉身孩子被大風吹進海裡。所有人都認為孩子沒救了,結果經過搶救,在四、五個小時之後山姆醒過來了。
  • 3歲前孩子怎麼做啟蒙教育?做好4點,孩子將來學習更聰明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那麼聰明,或許是啟蒙教育做得好。如何做好孩子的啟蒙教育?我們從3個階段來練習:第一個階段:感覺、知覺的啟蒙。在小嬰兒階段,就可以給寶寶進行感覺和知覺上的啟蒙了,帶著寶寶慢慢認知他周圍的世界。
  • BBC紀錄片|《嬰兒的秘密生活》揭示寶寶可愛外表下的驚人秘密!
    這部紀錄片,通過一些獨特的視角和大量的研究,從嬰兒的角度記錄他們的生活,揭秘了在寶寶們可愛外表下,藏著的一些專屬他們的驚人秘密!紀錄片了講了這樣一個事例,英國媽媽凱特帶著6個月大的兒子山姆去海岸散步,媽媽去處理狗便便,坐著孩子的嬰兒車不慎被大風颳落在冰冷海水裡。
  • 你的性格,決定了孩子的性格: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從小就有的
    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是自己生的,怎麼教都是自己說了算,但實際上,孩子五歲左右就已經樹立了完整的人格基礎,也就是這個孩子的性格基本定出來了。孩子的性格有先天因素,有點孩子天生就好靜,有點孩子卻非常外向活潑。但是後天的環境,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也非常大。
  • 女生的數學能力天生不如男孩嗎?從嬰兒時期開始探究,結果很有趣
    有人做過一項試驗,研究人員用不同的力量推玩具車,讓幾個月大的孩子來觀察,他們發現五個半月的女孩能夠理解力氣越大,車子就會被推得越遠,而男孩理解這個道理比女孩兒要晚上一個月,他們還做過另外一個實驗,把出生後的嬰兒放在一個房間裡,裡面有人也有玩具,結果發現男孩更願意盯著玩具,女孩更願意觀察人,從這兩個實驗可以明顯看出他們的關注點不同,男孩對物體的動態理解也不見得比女孩更強
  • 你給我滾,孩子說髒話,狠話,父母的反應很重要
    性格養成期簡單點的說,孩子的性格除了極少的一部分是天生的以外,後天的養成和家庭的耳濡目染是分不開的。我們很多時候能夠在孩子身上看到父母的影子,正說明了性格養成期間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同時也說明了基礎教育的重要性,那麼性格養成的關鍵期是什麼時候,我們應該做什麼呢?胎教以及嬰兒時期的教育胎教主要是對聽覺、感覺、觸覺、方面的培養,培養嬰兒的感知能力。嬰兒時期的孩子依賴性強,雖然更多的是生理需求,但是心理方面已經開始發育了,這個時候要給寶寶建立足夠的信任和依賴。
  • 孩子性格內向是天生的嗎?這個案例可能顛覆你對性格的認知
    大部分人認為主要是受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共同作用,而且很多人更傾向於認為,性格主要是天生的。比如,臨床中我們遇到很多青少年患者,從幼兒園開始就內向、膽小、怕事,父母和他們自己都覺得,這是天生的。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以下視頻中的真實例子說明,未必!
  • 孩子從3歲開始,父母做好這3件事,比給孩子報10個興趣班更管用
    孩子從3歲開始,父母做好這3件事,比給孩子報10個興趣班更管用教育資源必須要前傾,並且要往下沉,優秀資源,我們希望能夠更多放在幼兒園、小學和中學。——馬雲馬雲說的這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當時還不太理解,為何要注重幼兒園階段的教育,直到我當媽之後才了解到,3~6歲對於孩子的人生來講是多麼的重要,所以從孩子4歲開始,父母就要多花時間對孩子進行教育。
  • 法國紀錄片 嬰兒日記.Petits d'homme.2007
    在《嬰兒日記》中,觀眾會找到答案。片中通過有趣的畫面和娓娓道來的解說,將兒童行為學和心理學的知識傳遞給觀眾,讓人們了解嬰兒的普遍特點和特殊之處。從這一點來說,《嬰兒日記》算得上一部教科書,年輕的爸爸媽媽可以從中了解很多育兒知識;而對於準父母們來說,看《嬰兒日記》相當於未雨綢繆,在新生命降臨之前,可以先儲存不少有用的常識。
  • 5名嬰兒、36位科學家、1年拍攝——這部紀錄片,教我們成為更好的父母
    5 名嬰兒,1 年的拍攝記錄,36 位世界著名科學家的研究,NETFLIX 拍攝的這部紀錄片《寶寶的第一年:零到一歲 第1季》,記錄了從嬰兒第一次呼吸、到第一次走路的全過程。通過 6 集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很小的嬰兒,也已經比我們所想的,有更強的學習和理解能力。而我們,如何更好的理解這具幼小的身體,成為一名更合格的父母?
  • 爸爸帶孩子優於母親?BBC紀錄片深度揭示《父親的生物學意義》
    歸根到底,還是中國式育兒思想出了錯,從古至今認為爸爸的任務就是賺錢養家,在孩子的教育中可有可無,而媽媽心思細膩,天生就是帶娃的不二人選,其實父親帶娃的好處遠勝於母親!BBC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揭示:父親的影響從娘胎裡就開始了!
  • 性格內向的父母,如何教出外向活潑的孩子?
    但實際上,父母后天對孩子性格的影響只能用微乎其微來形容。首先,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生氣質。這點在BBC紀錄片《寶寶的異想世界》裡表現的非常明顯。實驗人員分別孩子們看玩具盒裡的小丑、會彈跳的小狗、戴著小丑面具的大人。這個寶寶每次都非常激動,開心大笑。
  • 沒人天生懶惰,父母不注意,即使孩子上早教班,也容易養出懶性格
    如果生活自理能力太差,有可能成天被舍友嫌棄,也有可能像湖南神童魏永康那樣被學校勸退;2.自己的孩子出世了,TA想要照料新生嬰兒、照顧虛弱的妻子,也不知從何做起;3.父母生病,TA想要好好照顧父母,卻連基本的一湯一菜都搞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