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報訊 花港觀魚,簡單四個字的名稱,囊括了這個景點獨有的特色——有花、有港、有魚。三面臨水,一面倚山,池岸曲折自然,池上架設曲橋,遊人若往水裡投入食餌,數千尾金鱗紅魚從四面八方遊來,潑剌躍起。魚躍人歡,其樂融融,除了歷代帝王文人留下足跡與傳說,也有一代代杭州人的童年記憶。
但在歷史的長河裡,這裡也曾幾經滄海桑田,其中的歷史變遷,你了解過嗎?
「西湖上新了」第一季第四期,我們來聊一聊花港觀魚的故事。
花港觀「魚」少一點
花港觀魚還有一「怪」,御碑上的「魚」字少一點。這是為什麼呢?繁體書寫中,三點為水、四點為火,「魚」字底部的四點,本為火字。但是魚遇水而生,遇火則死,一心向佛的康熙皇帝不忍見魚遇火而死,在題碑的時候就去掉了一點,變成了三點水底的「魚」字,意在讓魚永遠歡快地生活在水裡。
其實,古人書法中的異體字非常普遍,就是說,古人寫些「特別」的字,並非別有用意,美好的故事都是後人加上去的。就好像,康熙皇帝在這裡少寫了一點,在「蘇堤春曉」的御碑上,又把「蘇」寫成了「蘓」字,就是很常見的書寫習慣。
此花港觀魚非彼花港觀魚
現在的花港觀魚,位置在太子灣公園對面,位於西湖西南角。當時花港觀魚的位置並不在此,名為盧園,是宋理宗時大太監盧允升的私人別墅。他在園子裡開鑿了池子,養了很多紅魚和當時稀罕的魚兒,正如《西湖遊覽志》記載,「文石甃砌,水冽而深,異魚種集」。
1699年康熙遊江南來到杭州,重新恢復西湖十景的時候,將「花港觀魚」換了位置,移到了現在蘇堤映波橋、鎖瀾橋之間西面的水域。
後來乾隆下江南的時候,專門為花港觀魚寫了一首詩,「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魚池裡金魚逐花,上下翻騰的畫面躍然紙上。花港,水裡飄著落花,多美的意境,但其實它並不是到處是花的港灣,而是因為邊上就是花家山而得名。
一代園林大師送給杭州人的厚禮
杭州人有養紅魚的傳統。不過,盧園中的紅魚池早就消失在歷史的浪花中。現在遊客熱衷於打卡的紅魚池,是已故園林泰鬥孫筱祥的作品,位於花港公園中間。直到現在,仍有很多學習園林設計的學生慕名而來。這也是園林大師送給杭州人的一個禮物,讓杭州人能在觀魚的傳統上,尋找到林泉之樂。
遊客總喜歡在九曲橋投餵魚兒,其實,欣賞紅魚最好的地方是魚池邊的廊亭,孫筱祥在設計時考慮到了夏季暴曬等因素,在魚池邊做了廊亭,倚欄觀魚是一種很愜意的享受。
盧允升的紅魚池,只有達官貴人可以欣賞。孫筱祥設計的紅魚池卻是為了老百姓,因為它面積大且開放,能容納很多人一起觀魚。
這座建築曾住過一位國學大師
花港觀魚公園裡,還有一座憑水而築的二層庭院,這是馬一浮紀念館,又叫蔣莊,西湖湖上四莊之一。這裡最早叫小萬柳堂,舊稱廉莊,是無錫金石畫家廉惠卿的房子。廉惠卿的夫人吳芝瑛,也是秋瑾的結拜姐妹。廉惠卿夫婦為革命資助過很多錢,後來經濟拮据,就把湖莊賣給了南京人蔣國榜。
蔣國榜買下湖莊後,將它改名為蘭陔別墅。蘭陔,出自《詩經·小雅·南陔序》詩:「循彼南陔,言採其蘭。」後以「蘭陔」為孝養父母之典。蔣國榜取這個名字,本意是買房子來孝順母親的,不過最後,他邀請了老師馬一浮住在這裡。現在,蔣莊成了馬一浮紀念館,浙江大學的校歌歌詞就是馬一浮先生寫的。
藏在花港裡的古橋
西湖有水便有橋,最著名的橋是蘇堤上的外六橋和楊公堤的裡六橋。不過,花港觀魚公園裡,還藏著一座楊公堤上的古橋,遠離喧囂熱鬧的公園核心。
現在楊公堤上6座橋都見不到了,這座景行古橋經清代重修,一直留存至今,也叫金行橋,現在橋眉上還鐫刻著這三個字。在以前,這座橋邊有三賢祠,人們仰慕先賢,《詩經》寫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橋取的就是這個意思。
後來,三評西湖十景,楊公堤入選,定名為「楊公景行」。
小南湖水質堪比礦泉水
小南湖位於花港觀魚公園內,擁有西湖最優質的湖水。這得益於錢塘江引水工程,從錢塘江引入的江水,經過多種工藝再注入西湖。小南湖就是其中一個進水口。所以,早年導遊帶團走到小南湖附近時,會告訴遊客,西湖的水清澈得和礦泉水差不多,水中的水草、螺螄、魚兒清晰可見。
優良的環境吸引了不少鳥類在這附近生活,這裡有平時西湖邊少見的翠鳥、鸕鷀。這裡也是欣賞西湖「水下森林」最好的區域。這些隨著水波漂動的水草,是西湖管理者為了改善西湖水質派來的「救兵」——水草可以起到淨化西湖水質的作用,讓西湖可以不完全依賴外來引水,自己擁有改善水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