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陳凱歌導演,張榕容、劉昊然等人主演的《妖貓傳》,有些不能釋懷,看了兩遍。第一遍是懸疑謎團被揭開我被情節震撼。第二遍看這個電影是被其中的感情所震撼。
電影情節讓我聯想起了多年前,我在《走近科學》裡看到的一個古墓故事,女子因為產子窒息被宣告死亡,當地非正常死亡的女子都會迅速下葬,可是女子卻在墓中醒來,醒來之後棺木中的黑暗、潮溼和不知何時是終點的恐懼令她掙扎,耗盡了棺槨中的空氣,千年後考古學家打開棺木時看到的是一張因為恐懼掙扎而變形的臉。這個節目,簡直就是我的童年陰影。一介平民尚且讓人覺得心疼。而電影裡的楊玉環相比較剛才那個故事裡的女人遭遇有過之而無不及。楊玉環曾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而且又是值得這萬千寵愛的人。
電影裡她是讓李白寫下「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的女子,翻譯一下就是看到雲彩想到她的衣服,看到豔麗的花想到她的容顏,感覺能見到這樣的女子要麼是在王母娘娘所住的群玉山頭,要麼就應該是在瑤臺月光下的仙女。換言之,傲嬌的詩仙李白把她當做女神。
她是電影裡讓唐玄宗舉辦極樂之宴的奇女子。張祜詩裡寫道「昨夜上皇新授籙,太真含笑入簾來。」這裡的上皇就是唐玄宗,太真就是楊玉環成為女道士時的號。而楊玉環之所以有當道士的經歷,也是唐玄宗想從其子李瑁手中奪取過來的策略。楊玉環也是大家熟知晚唐杜牧詩裡「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主角。
她有白居易《長恨歌》裡「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的盛世美顏。
她是令天下人仰望羨慕到「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偶像。
她是電影裡阿倍仲麻呂想帶到日本的心愛之人。
她是安祿山發動安史之亂的理由。
她是讓電影裡讓白龍拿命守護三十年的貴妃。
以上,她是個幸福的人吧?可「雲想衣裳花想容」的天生麗質是本願嗎?「一朝選在君王側 」被玄宗從壽王身邊奪去是本願嗎?「天姿惹出安史亂」是本願嗎?我覺得,她可能是個無奈的人。無奈成為那個盛世下的寵物。她沒有自己的選擇,她自己身上有太多耀眼的地方,她是中國千年歷史裡的四大美女之一,她是大唐的音樂家、舞蹈家,能歌善舞也會作詩。這麼多的光芒贏來了太多的關注與寵愛,她註定不能把自己隱藏起來。她必須成為盛唐的一道光。
所謂悲劇,就是把最美好的打碎給你看。電影裡的有句臺詞說楊玉環「強盛時她是帝國的象徵,衰敗時,帝國將不再需要她。」這使楊玉環預感到她的悲劇結局。她只不過是一個道具,一個盛唐時的道具,一個強大的道具。唐玄宗把她當做能夠駕馭所有人優越所有人的裝飾品;白居易需要她作為美好愛情的化身完成他所相信的創作;安祿山把她當做為爭奪權力發動政變的藉口;阿倍仲麻呂想把大唐的光帶到日本,想把曾經得不到的愛帶回家。電影裡,最愛貴妃的是那個白鶴少年白龍。可惜,貴妃看不到她死後的三十年裡白龍為自己的成魔般地復仇與天使般地守護。歷史上的楊玉環我沒有研究過,至少這部電影裡的楊玉環沒有錯。在國之危難時,禁衛軍將軍陳玄禮等天下人拋出「賊本尚在」的理由逼死楊玉環,把一場國禍的根源歸咎於這個女人,這個曾經被全天下人瞻仰的女人。世人把她當成一個藉口,盛世時候她是榮光的藉口,衰敗時就成為了衰敗的理由。楊玉環不是推動歷史的人,她只不過是一個被歷史推著走的女人罷了。
《妖貓傳》裡如此令人心疼的楊玉環,她還是「渴望擁抱所有的愛」。安史之亂時,她的兄長、姊妹被殺死,可是她為了大唐的氣數為了皇帝的顏面沒有逃走,因為她知道「那都是因為我,若我走了,下一個死的就是皇上」在這面前,即使「不走,下一個就是娘娘」也無所謂;阿部不敢說出自己的愛,他只是一個遣唐使,皇帝送給他四個字「極樂之樂」是對他的一種蔑視,但是面對始終畏懼權威的阿部,貴妃還是對他說了「我很滿足」;玄宗不願背負殺死貴妃的罵名,更不願就此放棄江山,設計貴妃。貴妃明知道 「屍解大法」只是一場騙局,她還是把玄宗遞上來的酒一飲而盡轉身離去又回頭交給玄宗貼身香囊。
貴妃明明可以選擇去恨所有人,因為所有人對她的愛都是有瑕疵的,可她仍然選擇相信愛的部分。在玄宗的愛裡剝去虛榮與拋棄,選擇相信以往的寵愛。在阿部的愛裡剝去膽怯,選擇相信那份深藏內心的愛慕;在民眾的愛裡剝去背叛,選擇相信民眾對她的愛戴,她帶著她所相信的愛將玄宗的騙局演繹完整,不哭不鬧,對於將要害死自己的人也選擇了理解。這是貴妃善良的處世哲學。這也是生活,當我們的命運充滿了瑕疵,你我能不能去越過醜陋的不美好去擁抱剩下的美好?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不是非好即壞。
可我想知道,石棺中的她在拼命呼救,在被拉長的每一分一秒裡感受到死亡在逼近時,她所堅持的愛崩塌了嗎?她的處世哲學還能說服她自己嗎?她在石棺上劃出的血印裡有沒有對活著的人的控訴?楊玉環,美到極致,慘到極致。 生與死,她坦然赴死。對欺騙選擇理解。可這還不夠,為了不留罵名,玄宗是要活埋她。這是我認為電影最震撼人的地方,打破美好,而且以最醜陋的方式打破美好,刺激你的感官。看了電影,終於理解了「天姿惹出安史亂,至今西風哭白綾」的感傷。
電影裡白居易還是寫出了傳世的《長恨歌》去歌頌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所以後人還是以為「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是真相。這是幻術嗎?這也是人生,其實不用去管真相怎麼樣,只要簡單相信你所相信的,楊玉環相信了自己相信的「 天上人間會相見」,唐玄宗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六軍不發無奈何」;白居易相信了自己所相信的「聖主朝朝暮暮情」;白龍相信自己所相信的貴妃不死。哪怕,最後我們知道自己所相信的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