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永報導2020年12月14日晚,廣東梅州五華橫陂足球小鎮風雨交加,氣溫已經降到了8度,很多人已經穿上了厚厚的棉衣,但在足球小鎮的1號場地,星輝青訓學院U11隊和梅州客家U11隊的熱身比賽卻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這並不是一場正式的比賽,只是在超華-客家杯「一帶一路」邀請賽期間私下約的一場熱身賽。雨和低溫並沒有阻止這場比賽的進行,而孩子們在場上也打出了很多不錯的配合,而且,整場比賽孩子們一直都在彼此喊著,情緒高漲。風雨中,我們看到了堅持和熱愛。
超華-客家杯設置了U12、U13、U15和U16總共4個組別的比賽,總計32支球隊參賽,魯能、恆大、富力、綠城、亞泰等青訓強隊,包括青訓最新崛起的星輝,都參加了此項賽事,所以賽事質量非常高。記者每天至少觀看3到4場比賽,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足球的青訓其實是讓人喜憂參半的。
p.s.本期,記者將結合此次採訪推出2020中國足球青訓憂思篇,分為兩部分,本文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制度篇見頭條推送。下期正報,本報還將推出記者採寫的希望篇。本文配圖均為資料圖,圖文無關。
功利仍在侵害足球少年,仍有教練在喊:多躺會
有這樣的幾個鏡頭,至今仍舊在記者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在一場U13的比賽中,對陣雙方都有不錯的青訓體系,然而到了比賽中,記者發現,一家更老牌的俱樂部U13梯隊,開場就設置了532的陣型,而且基本就是在後場防守,在下半場憑藉一次防守反擊的吊門1比0領先之後,教練立馬變陣541,全員防守,最終獲勝。
這一幕讓記者很吃驚。原因就是,如果實力確實不行,這個打法一點毛病沒有,但其實雙方實力很接近,但這支球隊仍舊選擇了這種防守足球打法。其實,並不是防守足球不好,職業聯賽防守足球比比皆是,但對於13歲的孩子而言,他們最重要的是成長。
攻守平衡的足球,孩子的腦子要時刻轉動:比如在進攻時,他需要選擇接球的時機,需要在接球的時候注意防守球員,準備好接球後的銜接動作,他更需要觀察隊友的位置和預判隊友的跑位,做出合理的傳球。更重要的是,在進攻中,無球隊員也需要合理跑位,如此才可以保證進攻的整體性和層次感,而無球跑位一直都是中國球員的弱點。
這種無球跑位在防守層面也很重要,包括在進攻中,隊員需要注重球隊的層次和彼此之間的距離,做好保護,而一旦由攻轉守,他需要選擇上搶、補位、回撤、跟防等等,而且攻守平衡,其實可以更好地鍛鍊隊員的防守能力——不僅僅是一對一的防守能力,更重要的是防守意識。
這樣一場比賽,包含無數個回合,孩子的大腦全速轉動,除了增強技術能力、戰術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閱讀比賽的能力——無球跑位就是閱讀比賽能力的重要體現。
但532或者541的防守反擊怎麼打?——站好位置,做好防守就行了。甚至都不需要考慮保護,因為隊友都在後面呢,反擊的時候,簡單傳接幾下長傳衝吊,或者順著邊路往前跑就是。
所以,這種功利性的打法出現在13歲的青少年球隊身上,很讓人不理解。
好吧,技戰術打法教練有自己的考慮,不理解也儘可能理解,但隨後這個球隊的另外三個舉動就真正雷人了:在球隊1比0領先之後,這個隊的一名球員在對抗中倒地,從對抗來看沒有多少受傷的風險,然後這個球隊的主教練大喊一聲:「多躺會。」這句話一出,觀眾席目瞪口呆。
然後快結束的時候,教練開始換人,被換下的球員在球場距離替補席較遠的一側,這個孩子很實在,準備從另一側出場,結果教練大喊一聲:「從這邊出來。」孩子只好扭頭,走更遠的路退場。這個時候,教練又大喊一聲:「慢點。」孩子愣了愣,不過沒好意思太慢,還是慢跑著下場了。
這一刻,記者是真的要崩潰了:這是一個好孩子,但在這個教練的教導下,這個孩子未來怎麼樣,真的不敢想。就像杭州U14那個踢人的孩子,只是孩子的問題嗎?絕不單單是孩子的問題,教練的問題其實更重。
功利足球當然不止如此,在記者觀看比賽期間,還有很多讓人不太理解的現象,比如一種情況就是選擇身體更加強壯的孩子。同樣是U13的比賽,年齡一樣大,但有的比賽中,兩個隊伍的身體差距就有點太明顯,很多球隊中都有幾名非常猛的球員,別的13歲球員禁區外射門力量不會太大的時候,這幾個特別猛的球員射門力量極大,而他們在比賽中也非常明顯地利用身體。當然,有的球員確實早熟,但普遍來看,中國青訓仍舊改變不了身體素質第一位的老觀念。
還有一種情況則是選擇長傳衝吊的打法。在此前觀看魯能足校杯(一項很高質量的比賽,參賽球隊也都是國內青訓強隊),和此次觀看超華-客家杯的比賽中,記者都注意到一個現象,不少球隊還是願意選擇長傳衝吊的打法。其實,合適的進攻機會當然要大範圍轉移,但是不少球隊在比賽中長傳球太多了。這個和防守打法的弊端是一樣的,13歲到15歲左右的孩子,需要提升的是閱讀比賽的能力,過多的長傳衝吊,無益於孩子的成長。
鍋還不能單單讓教練背,這涉及到青訓單位的理念和機制問題。採訪中,不少教練也透露,其實目前中國青訓的環境就是:俱樂部或者足校太重視成績了,你有了成績,有了冠軍,才有更高的收入,或者保住自己的位置,你成績不好,沒有冠軍,收入就不高,甚至可能就要走人了。讓一個教練功利的,可能和教練經驗、性格有關,但核心還是來自於中國青訓拼成績的傳統,因為有了成績才能證明青訓好。
實際上,很多青訓俱樂部和足校都注意到了這個現象,但這並不是很容易改變的,青訓總監、足校校長上面也有領導,他們還要被考核呢,誰能夠真正置身事外?
高質量賽事太少,技戰術能力太差
除了讓孩子多躺會,慢點下來,確實很噁心人之外,其實青少年出現一定程度的功利足球,其實不難理解,而且還是有不少球隊不那麼功利的;退一步說,類似防守反擊、長傳衝吊的戰術,如果能夠做到極致,仍舊有可能培養出好的足球人才:比如需要長時間與對方防線對抗的中鋒,或者突破傳中能力不俗的邊路球員,以及能夠適應對手高壓進攻的防線……所以實力相對較弱的青訓俱樂部,也能出人才,雖然,這個人才不一定很全面。
但是,普遍技戰術能力差的問題,才真正讓人頭疼,此次比賽,從U13到U16,青訓的關鍵階段,幾乎所有球隊的技戰術含量都很差。
講究傳控和地面配合的球隊,在比賽中可能會打出不少讓人覺得不錯的配合,但更多的時間內仍舊是失誤、失誤、失誤:後衛給了後腰還沒問題,後腰交給邊路或者前場,基本上進攻就開始失誤,傳球的時候,前腰回接時機總是不對,要麼跑早了,對方後衛跟上來了,拿不住球,要麼跑完了,還在被對方後衛貼著呢,也拿不好球,而給了邊路,邊路球員除了單挑或者往前傳刀山球,也沒有太多的辦法。
滿眼都是失誤。滿眼都是憂傷。
要知道,在32支參賽隊伍中,超過一半的球隊都是外教帶隊,不少都是很有名的青訓外教,但他們解決不了球員的失誤問題,至於把握機會能力差,就更不用說了,頭球基本上都把握不住,腳下球也往往把握不住,哪怕是單刀。
這當然和6到12歲的培養有關,當然和基層教練的缺失有關,當然和孩子的基本功有關,但目前來看,中國足球青少年培養的最大問題之一是高質量比賽太少太少了。
如果高質量的比賽多,一年有30到40場左右的聯賽,20場左右的國內頂級球隊之間的邀請賽,10場左右的國際邀請賽,球員就可以在比賽中成長,他會在比賽中改變自己的技術動作,他會在比賽中提升閱讀比賽能力,他可能前10次機會浪費了,但不斷失敗,他就越來越接近成功。其實,歐美的青訓,日韓的青訓,就是這樣成長的。
魯能足校的U13主教練張濤就告訴記者:其實13歲的時候和日本的差距還不算太大,可能差距在1歲左右,靠技戰術還有點機會,14歲可能就差距1歲半了,15歲之後,差距越來越大,而且差距拉開的速度越來越快,到了職業球員,一看,完全是兩個不同等級的球員了,一個可以去歐洲五大聯賽踢球,一個只能留在中國,還要靠U23政策踢球。
崩潰不?滿腹都是辛酸。
疫情確實造成了比賽的問題,以星輝青訓學院為例,2005年齡段是冠軍球隊,他們在2019賽季中國足協年終的冠軍杯上奪冠,實力很強,此次跳級參加U16的比賽表現也不錯,但最終沒能晉級,他們和長春亞泰的比賽,大把的機會全浪費了,有至少兩個單刀,幾次門前搶點,多次前場3打3乃至3打2。
俱樂部也在尋找原因,確實也有很多其他原因,但在和恆大溝通之後他們發現,恆大的比賽比他們多,因為恆大球隊多,所以疫情期間經常打比賽,踢同年齡段,踢大年齡段,踢小年齡段的,但星輝青訓學院的球隊當時在大連,今年他們集中之後也打了一些熱身賽,但對手基本就是大連人的05梯隊,打了5次之後,結果在一次瀋陽的邀請賽的最後一輪,他們又相遇了,兩個教練大眼瞪小眼,只能撓撓頭。
疫情自然是重要原因,但其實也不僅僅是疫情,沒有疫情,中國足球青訓的高質量賽事也太少了,從91年齡段到01年齡段為什麼越來越差?舉個例子,93年齡段,魯能隊員驕傲地標註:U系列所有比賽的冠軍。但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魯能93年齡段在國內很少有高質量的比賽,根寶算是不錯的,綠城組隊則比較晚。
魯能99年齡段在13歲的時候參加冬訓的比賽,進了30多個球,丟了2球,後來的對手也只有根寶、新疆等少數幾個隊。很多年後,魯能99年齡段的幾名主力後衛去了淄博蹴鞠,淄博蹴鞠主教練侯志強很頭疼:一對一還湊合,也只是湊合,而防守意識太差了,站位都是問題。問題是,他們青訓的時候不需要太多防守啊,偶爾來幾波進攻也都是很少人,隨便就解決問題了,還需要什麼意識,還需要什麼位置感,還需要什麼保護啊?
01年齡段之後球隊多了,但中國太大了。比如中國足協設計的青超聯賽,設想非常好,周末周賽制的聯賽,實現「比賽——總結——訓練——提升——比賽」的完美模式,周末外出比賽,還可以避免孩子陷入封閉。
結果一打起來,沒法玩了:周末周賽制主要是在大區賽,但大區賽的比賽,球隊差距太大了,基本上強隊打弱隊經常打出2位數的進球。好不容易大區賽打完了,都是強隊了,但全國總決賽又變成了賽會制,雖然是高質量的比賽了,但卻沒有「比賽——總結——訓練——提升——比賽」的初衷。後來很多強隊俱樂部就提議:還是把大區賽改成賽會制吧,一口氣打完,我們該打邀請賽打邀請賽,該打足校聯盟杯打足校聯盟杯,該出國就出國。
又回到了原點。
理論上,把中超的梯隊(有的是雙梯隊),青訓出色的中甲(綠城、梅州客家、武漢三鎮、成都興城等)、中乙(中能等)以及地方足協(部分和俱樂部重疊),還有出色的青訓機構(星輝等)的優秀球隊,大約30支左右集中在1到2個省打主客場的周末周賽制聯賽,鍛鍊價值一定會遠超現在。但是,這個方法行不通啊。
所以只能慢慢來,多一支好球隊,鍛鍊價值就大一點,什麼時候,現有的30多支還不錯的球隊變成了300支還不錯的球隊,可以有10個左右省市實現相對高質量的周末周賽制青超聯賽,再配合頂尖球隊之間的邀請賽、國內舉行的國際邀請賽,以及海外集訓和比賽,青少年的比賽質量問題就解決了,那個時候才可以看到中國足球的希望。
在這個基礎上,足協需要進行充分的調研,制定更加合理的賽制,儘可能讓更好的球隊多打比賽。
除此之外,別無它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