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Chelsea
編 | Chelsea
12月14日,中國足球協會在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上公布了限薪新政:國內球員單賽季薪酬不得超稅前500萬人民幣,俱樂部一線隊國內球員單賽季平均薪酬不得超過每人稅前300萬人民幣。外援單賽季個人薪酬不得超過稅前300萬歐元,外援單賽季薪酬總額不得超過稅前1000萬歐元。限薪令一出立馬被推上熱搜,引起了巨大爭議。大家不滿的不是國腳們日後領不到超過500萬的年薪,而是拿著百萬年薪的國足沒有踢出任何成績,德不配位。
評論區@中國新聞網官方微博
「原來只知道中超球員薪水高,沒想到是如此高!」要知道,2019年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員平均年薪75k,上海市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年薪114k,中超國內球員平均收入是普通群眾的48-73倍,算上外援的中超球員平均年薪更是普通群眾的121-185倍。
在近日福布斯公布的2020年收入最高的10名足球運動員榜單中,上港外援奧斯卡(國籍巴西)以2200萬英鎊的年收入成為中超唯一上榜球員。由於奧斯卡在中超限薪令頒發之前與上港已完成3年續約,年薪將不受中超外援頂薪300萬歐元的限制,依然是世界上年薪最高球員之一。
奧斯卡在2014年巴西世界盃代表巴西隊出戰
領著世界級薪水的奧斯卡曾經在接受FIFA官網採訪時聲稱加盟中超是為了幫助中國足球和聯賽發展,帶動本土球員水平提高,那麼事實是否如此呢?
自2002年世界盃和2004年亞洲杯以後,國足的戰績每況愈下。2019年,中國男足進行的17場比賽中,9勝1平7負,2次3連敗。3年前中國足協圍繞各級男足國家隊制定的6大成績目標:國足2020年排名世界第70、力爭拿到2022世界盃資格、東京奧運會資格、U20世界盃資格、U17世界盃資格、亞洲杯四強、U23亞錦賽八強,無一達標。
在最新限薪令公布之後,已經有多名外援因不滿薪資天花板而離開。諷刺的是,返回歐洲求職的外援,曾經巴西國家隊球員胡爾克願意自降薪酬只為求得英西德意甲任意一支俱樂部的工作合同,卻因為曾經效力的中超不夠資格無法達到歐洲俱樂部引援門檻而被拒絕。自稱是亞洲第一聯賽的中超在歐洲無人問津,但同在亞洲的韓國K聯賽和日本J聯賽球員紛紛在歐洲聯賽嶄露頭角。
近幾年不斷湧入的大牌外援讓中超投入了大量財力,卻改變不了國足停滯不前的事實。足協主席陳戌源連連哀嘆:「我們難道還不覺醒?我們難道良心已死嗎?我們難道還要繼續生存在這樣的足球環境中嗎?」 限薪令的公布將失去大批外援,降低聯賽的關注度,這或許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中國足球教育需要一場本土變革,而這場變革已經在世界各地悄悄進行了十多年。
德國足球世紀之交的青訓改革
大家的關注點都在中超球員年薪上,但是鮮少有人關注到限薪令還有一條新規:中超俱樂部年度支出不得超過6億人民幣,其中包括青訓費用和女足費用。
青訓?中國也有足球青訓嗎?是的,和其他足球強國一樣,中國足球也有自己的人才培養分成體系—青訓。
青訓是任何一個國家足球提升的根基,比如德國在過去20年中所取得的足球成就歸功於其成熟發達的青訓體系。
在2000年歐洲杯僅取得一分早早出局的德國國家隊讓德國足協倍感壓力,當機立斷改革建立了新青訓體系。
圖片來源:體育商業評論
這份新青訓計劃核心便是訓練基地和青訓中心的建立。目前,德國青訓體系有366個德國足協精英中心(Excellence Center),集中了從60萬11-14歲小球員中精挑細選出來的14000位天賦型選手,1000多名青訓教練在精英中心悉心指導,此舉確保德國任何一位有天賦的球員可以在理想的年齡接受培訓。
精英中心的佼佼者畢業後會前往各地的球隊(regional teams), 8000-9000名青年球員會前往54家紮根於德國前三級職業聯賽俱樂部的訓練中心與本土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同齡青年才俊同臺競技。在這裡脫穎而出的球員將有機會成為德國職業足球前三級聯賽俱樂部的職業球員之一。
德國職業足球前三級聯賽俱樂部的26位優秀球員將獲得德國首席足球俱樂部拜仁的一紙合約。
23名最優秀的本土球員將被徵召至德國國家隊參加國際賽事。
2014年德國國家隊在巴西世界盃奪冠
除此以外,德國足協還有21家聯邦分會,其中最好的球員會被選拔至相應年齡組別的隊伍(U15-U19)中代表大區參加一年一度的德國足協青年錦標賽。在錦標賽中脫穎而出的球員也有機會代表德國青年隊徵戰國際賽事。
在2000年青訓模式改革後,德國足球取得了優異的成績。2014年巴西世界盃的德國23人冠軍隊伍,有22人成才於青訓中心,6人是2009年U21歐青賽冠軍隊成員(同年,德國創下紀錄包攬了U19和U17的歐青賽冠軍)。從2002-03賽季到2015-16賽季,德甲球員的平均年齡從27.1歲下降到了24.5歲,而本土球員所佔比例則從50%上升到了66%。
經歷過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慘敗後,青黃不接的德國足球也開啟了革新之路,而改變的起點又一次落在了青訓體系上。這一次,德國青訓會打破流水線式的人才培養,在球場關鍵位置上培養有活力的天才。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德國0:2不敵韓國小組墊底出局
34萬人口的冰島足球崛起之路
相較於傳統足球強國德國,冰島,一個人口僅有34萬的火山島國家的足球崛起之路更值得中國借鑑。
2016年歐洲杯預選賽冰島戰勝荷蘭正式進入歐洲杯正賽,小組順利出線後在淘汰賽2-1擊敗三獅軍團英格蘭,從此橫空出世。
歐洲杯驚豔亮相後,世界都在關注冰島是否能夠拿到2018年世界盃入場券。在10場世界盃預選賽小組賽中,冰島不負眾望力壓克羅埃西亞以7勝1平2負的好成績小組第一取得了俄羅斯世界盃的入場資格。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是冰島史上第一次進入世界盃正賽圈,雖然最後小組墊底出局,但是首戰1-1逼平阿根廷,打入國家歷史上第一顆世界盃進球的冰島隊成為了世界足壇的新星。
2012年冰島足球(131)世界排名還比中國(88)低40多名,在2017年一度躍至22名,短短5年內排名上升了100多名。在最新的2020年FIFA排名中冰島穩居40位,中國排在74位。
2020年冰島足球世界排名40位
圖片來源:FIFA官網
2018年世界盃後中國體育媒體不禁發出靈魂拷問:為什麼人口14億的中國竟挑選不出23個能踢進世界盃的球員?區區34萬人口的冰島居然可以選拔出23個球員還能擊敗英格蘭逼平阿根廷?是足協投入還不夠還是中國人不熱愛足球?
事實上,冰島足球的奇蹟不是一蹴而成的,為了歐洲杯的一場勝利,他們已經付出了20年的努力。
冰島的地理位置(100多座火山)和氣候環境(冰天雪地)導致其可利用的國土面積非常有限,能建室外足球場的場地就更少了。因此,從2000年開始,冰島政府開始興建足球屋,即室內封閉足球場。足球屋可供暖,還包括更衣間,康復中心和能容納數千人的看臺。
足球普通群眾不僅可以在足球屋訓練,冰島國家隊運動場也可以隨意進出散步參觀或是直接踢一場比賽。舉全國之力建設成效也頗為顯著,截止到2017年,冰島共有11個足球屋,179個標準足球場和128個小型足球場。在只有約10萬平方公裡國土面積,34萬人口的國家,平均1000人就能有一塊場地。
那中國呢?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官網數據,2019年全國足球場地10.53萬個,場地面積2.95億平方米,五人制足球場地達4.44萬個,是全國足球場地中數量最多的場地類型。七人制足球場地、十一人制足球場地、沙灘足球場數量分別為3.60萬個、2.48萬個、114個。可是我們的人口呢?有14億,平均13000多人才能擁有一塊場地,但是能不能對公眾開放還是一個問題。根據2014年央視統計的數據,江蘇南京擁有500多座足球場,但是大部分都在學校裡,14年時對公眾開放的場地不足10%。
除此之外,冰島從事足球工作人口比例也非常高,冰島平均每825人之中就有1名持證教練,而英格蘭則是1.1萬人中才有1名持證教練。這些教練都擁有很高的執教資質,他們中的23%的有歐足聯A級別執照,70%有B級執照,平均每100個冰島小夥子就能分到一個足球教練,為冰島國家隊輸送優秀人才。
冰島註冊球員佔總人口的6.5%,社會參與度極高,每兩個家庭就有一位註冊球員。每當國家和國際賽事,更是全員出動。2016年前往法國觀戰歐洲杯的冰島球迷多達3萬,佔全國人口的10%。在電視上通過冰島電視臺收看比賽的人佔總人口比重98.6%。
中國球迷的熱忱絕對不比冰島球迷低,但是我國有多少註冊球員呢?2014年央視的特別節目《五問中國足球》中,我們得知了中國目前有3.8萬青少年註冊球員。2017年活躍在各級年齡段、正式賽事、籤約有職業合同或培訓協議的職業、業餘球員總數,為84422人(未包含在海外踢球球員和以前註冊但2017年未註冊球員)。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冰島的足球基礎設施建設和眾多高水平的足球教練讓我們意識到中國足球想要進入世界50強還有巨大的差距。
中國足球教育問題在哪兒?
雖然不比德國冰島在足球上的大力建設,中國足協也投入了不少資金髮展足球,為什麼反而起到了反效果呢?
中國足協副主席高洪波的回答或許能夠讓我們管中窺豹。「青少年足球發展不要以成績作為唯一的追求或者最高追求。有成績不一定有人才,有人才必定有成績。」在結果論至上的足球教育下,踢進世界盃成為了足協每次徵戰世預賽的口號,為此高價聘請世界名帥、大牌外援和歸化球員,而多年來的急功近利也沒有推動本土球員水平的提高,最終還是回到了足球的原點—青訓。
亞洲足球兩個強國日韓在U17和U19階段甚少引入外援球員,基本還是依賴於本土青訓的雄厚基礎,才能通過在歐洲俱樂部的鍛鍊由量變轉化為質變。
可喜的是,目前中國足球青訓熱情高漲,如果周末去各位家附近的足球場地上走走,不難發現不少在上足球課的孩子們。然而,足球是一個成材率極低的體育運動,這也是為什麼足球運動員的年薪常年位於所有體育運動員的榜首原因之一,因為人才以稀為貴。
圖片來源:肆榜足球
在綠茵場地上奮力奔跑的孩子們中,有能力踢進職業一線球隊的只有萬分之一甚至更低。我們必須對青訓有一個認知:這必須是一個廣種薄收但又要可持續造血發展的體系。而這個體系能夠建立紮實的根基就在於被淘汰的個體依然有清晰可靠的出路。
目前世界各國足球青訓模式主要分校園青訓和精英青訓兩種,由於在國內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推廣校園足球難度較大,導致國內足球青訓主要還是採取俱樂部精英青訓的模式。因此在缺乏青訓基礎的局面下走精英路線,無疑也將青訓的門檻不斷抬高,從而阻礙了家長和孩子參與到足球青訓中來,也導致了目前國內足球人才儲備乾涸的局面。
今年中國教育部出臺了《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八大體系」建設行動計劃》政策,意在徹底改觀中國足球的青訓體系,政策指出「今年計劃遴選建設3000所足球特色幼兒園,到2025年再創建3萬所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足球特色校的每一個學生都要學會足球運動的技能,都要參與足球的訓練,都要參加足球的比賽。
然而成為職業化球員,必須付出大量的財力和時間訓練。對於身體素質和成才要求甚高的足球運動逐漸讓家長意識到培養一個職業足球的苗子花費高昂,絕大多數孩子球或許踢得不錯,但是負傷也嚴重,治療也要花費額外資金。因此家長送孩子進入足球隊都是出於培養興趣和鍛鍊身體的目的,讓孩子走上職業化道路的還是少數。
即使是那麼一小部分的孩子真的能夠踢出職業運動員的水平,在16歲面臨是選擇職業俱樂部發展還是選擇一所高中做回普通學生,有多少家長願意放棄中考高考給孩子未來帶來的保障呢?在一個應試教育為主流的大環境下,很多家長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這也是為什麼南美貧民窟能夠走出多位世界足壇巨星,穆勒23歲已經在德甲踢球,而足協還在為U23政策焦頭爛額的原因之一。
梅西
結語
12月14日,教育部召開第五場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十三五」期間加強「小三門」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有關情況。期間,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表示到目前為止,體育中考已經實現了全國各地均覆蓋。雖然分值差別較大,從30分到100分不等,但是從2021年起,絕大多數的省份體育中考分值都會大幅增加,不排除有省份將體育中考分提至100分。
中考體育新政策公布後,各地體育培訓市場開始火熱。足球也被歸為部分省市中考體育的一項可選大類,但是在網球和籃球場地一票難求的火爆程度下,足球熱度顯得遜色不少。
諷刺的是當小學生家長因為擔心等到他們孩子中考,體育分數會上漲到100分而到處諮詢培訓班的時候,某高校8名學生體測替考被校方通報取消學位獲得資格。「1分就是千軍萬馬」的分數論讓體育變得「越來越重要」,而脫離了升學壓力的大學體育課卻得不到重視。
中國足球離亞洲四強還有多遠的距離,或許我們能從供不應求的中考體育培訓項目窺知一二吧。
以上信息整合自體育商業評論、環球體育傳媒、體育產業生態圈、澎湃新聞和中國青年報
新華社《瞭望》:2021年留學格局觀變
國際化學校聖誕集錦 | 多彩的聖誕集會,溫情的愛心傳遞
人大代表張志勇:全民教育焦慮讓每個家庭「病魔」纏身,全國需要一場教育科學的啟蒙
北大教授鄭也夫:從幼兒園起,我們的教育就是「荒誕」的
逃離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