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反覆強調,如果幸運星的球員讀書都不好的話,這對我們的長遠發展來說是致命的。——幸運星俱樂部 申思
青訓根本的根本是什麼?就是教練,目前青訓教練的水平太薄弱了。——吉祥俱樂部 孫吉
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布點小學,所以很缺好球員,我來這裡的時候,我們隊裡只有16人。——申花江鎮中學07梯隊教練陶金
國家有投入,家長有需求,合理化發展,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舜祥俱樂部 劉大祥
編者按:
9月底,上海市體育局為競技體育後備人才社會培養精英基地授牌,17家青少年足球培訓基地(10家精英培訓基地、7家培訓基地)榜上有名。
截止2019年底,全國各地社會足球青訓機構已達近7千家。但在這其中,很少成功的先例,而且基本都不可複製,絕大部分俱樂部這些年都在自我摸索中艱難前進。
目前上海的青訓機構主要可以分成三類:絕大部分為民營俱樂部,以根寶基地為代表;第二類是職業俱樂部下屬梯隊;第三類則是傳統的少體校。這些不同的機構之間會有相互合作,但爭奪資源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應該看到,上海的青訓總體正在朝好的方向發展,但不可避免的,從業者和家長仍然存在很多的困惑和顧慮,這從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中國青訓發展過程中的普遍現狀。
近期,本報記者走進滬上多家有代表性的青少年足球培訓機構,採訪了這些機構的管理者和教練,以及多名球員家長。球員的學業壓力仍是青訓發展中的最大障礙,此外,教練工資普遍較低,球場資源匱乏也是很多俱樂部不得不面對的難題。鑑於機構的性質不同,遇到的困難也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也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一點——純粹地搞青訓,是一門不賺錢的生意。如果賺到了錢,那多少得靠點運氣。
好的青少年球員確實「精貴」
結束自己的球員生涯後,陶金面前有兩個選擇:留在申花一線隊做助教,或者去江鎮中學帶青訓隊伍。
綠地2014年入主申花俱樂部以後,和江鎮中學達成合作,幾支低年齡(初中)的梯隊在這裡訓練和學習,實行住宿制。到了初中畢業,球隊就被拉到康橋基地訓練、生活。整個江鎮中學目前有四支梯隊,從05年年齡段到08年齡段。
江鎮中學位於浦東,毗鄰浦東國際機場。這裡生活條件很一般,球員四人一間房,早兩年被媒體曝出夥食條件也很糟。此外,很多圈裡人都知道,球隊此前存在管理混亂的問題,因此在上海的青訓界風評不佳。俱樂部管理層也意識到問題所在,但只能一步步進行改善。
在領導們看來,陶金是非常適合從事青訓的教練人選。雖然此前沒有執教經驗,但他是東華大學畢業,有文化,綜合素質高。脾氣好,有耐心,適合與青少年打交道。但陶金有自己的顧慮,「我聽說這裡條件不好,離市區遠,學校到家往返一次100多公裡。」但最後他還是被說服了,陶金覺得,既然要做,就得把事情做漂亮。
問題很簡單,問題也很現實——沒有球員。陶金接手的是07年齡段的球隊,「我來的時候,只有16個人,2/3是外地人。」他之所以要強調地域問題,是因為上海籍球員可以直接參加青超聯賽,而非上海籍球員召進球隊以後,要辦居住證並交滿7個月社保,一系列程序走下來很費時間,「等於7個月以後才能代表俱樂部打青超。」
有幾方面原因造成球員短缺這個問題。在陶金看來,最主要的原因是申花俱樂部沒有布點的小學。「為什麼一些民營俱樂部現在慢慢做得好了?因為他們有很多布點的學校。比方說你在7、8所小學布點,一所小學一支球隊20個人左右,那麼到了初中階段,他們就有100多名球員供選擇。」
按照歷來的做法,區少體也會向他們輸送優秀球員,但現在很少了。陶金聽到的說法是,區少體自己也要參加校園聯盟的比賽。所以很多年來,江鎮中學那些老教練們採取的辦法就是東拉幾個,西湊幾個。
「我們這裡的球員,有些是在其他俱樂部試過,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呆不下去了。或者是像江蘇徐州,浙江衢州這些沒有職業俱樂部的地方來的,也有通過介紹過來試訓的。總體而言很難挑到好的苗子,只能抓幾條漏網之魚。你在外面看到的好球員,人家不會放的,都是籤過協議的。」還有教練說得更直接一點,「他們把球員參賽證都收掉,一定要摒到初三,整支球隊一起賣給你。」
球隊整體出售最轟動的一次,是徐根寶在兩年前把99、00一批賣給申花。作為幸運星的總教練,申思承認,這個問題確實很難說清楚。「這是一個關於利弊的問題,對球員價值理解的問題。買方來說,越低越好,人少嘛,小朋友有什麼價值呢?白菜價也就賣掉了。對於做青訓的人來說呢,大家都知道這支球隊裡可能也就這幾個人值錢,但是還有很多小朋友應該怎麼辦?他們也需要一個出路。所以在這上面,買方和賣方有一個博弈的環節。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我們的足球人口太少了,但這個足球人口是體制決定的。就是說,你改變不了的,至少短時間裡面你不能逆轉的。」
被學生家長反覆挑剔的青訓機構
為什麼招生如此困難?陶金有些想不通了。
「我們小時候踢球都是要交錢的,但現在俱樂部梯隊不收費了,具體原因也不太清楚。我們這裡的球員,生活費全免,學費也全免,服裝都是361贊助的。但就算這樣,還是很難招生。」更讓他意外的是,作為申花的青訓基地,江鎮中學竟然是很多家長眼中滬上青訓機構裡最不受歡迎的一家。陶金在與一些家長聊天中得知,他們都把江鎮中學列為最後的選擇。去年年底,他從上海申蕊俱樂部發現兩個好苗子,為了說服家長把孩子送到自己的球隊,他花了倆星期「軟磨硬泡」。
記者和這兩名球員中一人的母親聊了聊,她講述了自己當時的顧慮。作為一名07年齡段的球員,張景程已經引起了國內好幾家俱樂部的注意,包括根寶基地也找過他。最終選擇江鎮中學前,他們其實已經決定去另一家職業俱樂部的青訓學校,那是一所私立學校,教學水平和生活條件無疑要好得多。和陶金深入交談幾次後,還是來了江鎮。「陶指導學歷高,所以他帶隊的理念很科學。另外,我發現他一直鼓勵小孩讀書,不讓他們放棄學習。這是很打動我的一點。」張景程媽媽說。
對於家長而言,如果把孩子送到職業俱樂部的梯隊,很大程度上便意味著他們是打定走職業足球這條路的決心了。對於這些家長而言,孩子的學業不會構成太大的障礙,但如果可以適當兼顧一下學習,在家長們看來是很具有安慰作用的。在江鎮中學,直到07年齡段的球員才開始進入平行班,和普通學生一起上課,之前的球員等於是把學業完全荒廢的。「我主張要讀書,一定要讓他們學習。我們隊裡也有成績好的,考進全校前30名的。」陶金說,但無論成績多優秀,如果要繼續往上走,只能放棄學業。「因為江鎮中學沒有高中,所以初中以後,他們就沒法讀書了。好的球員要去康橋基地了,等於全職業,不讀書的。這是很大的問題,他們的業餘生活完全荒廢了。」
孩子家長的心態是有點矛盾的,「萬一初中以後去不了康橋,被淘汰下來怎麼辦?作為家長要想點後路,哪怕讀個職業學校,學一技之長也可以。張景程家在江西,他們隊裡,還有家長專門從黑龍江過來陪讀。「一支隊好幾個球員家長都是從北方過來,在上海就專門陪讀。到了這個份上,一定是往職業道路培養的。我們既然到了江鎮,每個家長都想,能踢得出來就支持。但即使是這樣,也不希望孩子完全不讀書,沒有家長願意讓孩子徹底放棄學習的。」
「首先解決球員生活通道問題」
一心讓孩子踢職業的家長尚且放不下兼顧一點學習的奢望,對於原本就處於觀望和搖擺中的家長而言,他們優先選擇的自然就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孩子上升通道順暢的俱樂部了。
申思他們在2006年創辦的幸運星俱樂部,就屬於陶金口中「那些慢慢做得好的民營俱樂部」。俱樂部的宗旨一直很清晰,他們在15年的時間裡堅持走體教結合的道路。幸運星已經為俱樂部和國字號球隊輸送過多名球員,接下去,申思希望能培養出五大聯賽的球員,但首先,「我們應該解決好球員生活通道的問題」,申思告訴本報記者。
在朋友間的閒談中,申思常常會提到富力足校。這很有意思,因為在大部分人的慣性思維裡,提到廣州的青訓,第一塊牌子一定是恆大足校。恆大足校辦得很大,多的是全國各地慕名而至的學員,每個年齡段的球員往往可以達到一、兩百人。富力就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模式了,「富力掌握了廣州市較好的教育資源,只要你參加富力青訓,就能在廣州相對好的小學和中學讀書。另外,他們青訓的基地設在相對市中心的地方,交通上很便利,每天來回無非一個多小時,我覺得這是比較好的。」申思坦言,幸運星想走富力模式,但受制於自身財力等硬體條件。「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你要做青訓,如果沒有好的教育資源捆綁在一起,我覺得吸引力不會太大。」
申思把學員家長的心態分成三類,「一種是一門心思讓小孩踢球的,書也別讀了,但這種人現在是極少數。如果放在十幾、二十年前,這部分是佔相當比例的;第二種,踢踢球讀讀書,兩條腿走路,看看到後來小孩球踢得好還是書讀得好再做決定;第三種比較多,他們讓小孩來踢球,但這是為了讀書服務的。因為作為足球特長生,就可以享受更好的政策,比如憑藉加分進更好的學校。現在校園足球已經出來這種政策了,如果被評上一級或者二級足球運動員,有些大學是有特招生的。」
吉祥俱樂部總顧問孫吉也談到,中考和高考能享受優惠政策是家長選擇讓孩子踢球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現在政策很好的,你要考重點中學都是加分的,因為你有特長嘛。考大學,也是一樣的。如果你沒有這個加分,可能根本就到不了學校設定的分數線,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大家都能理解。」
為了解決家長的後顧之憂,也為了保證儘可能多的生源,現在一些俱樂部都會選擇對學校進行布點,有些甚至布點到了幼兒園。以幸運星為例,他們的學員分布從幼兒園到初中,其中布點幼兒園達到8所左右,布點中、小學24所,學員總數在1300多名。「肯定要保證基數,如果不保證基數沒法出精品的,因為你就沒有挑選餘地了。」但申思指出,幸運星的學員人數在上海不算最多,「我們做的是相對來說比較精英的培訓,一旦我們進了學校以後,也不是盲目擴張鋪點,而是一定要保證訓練次數和時間,但這和中國教育體制是相悖的。因為越是好的學校,留給學生的課餘時間越是少。但是你沒好學校的話,學生家長對你這青訓也不感冒。」幸運星現在和教育部門合作比較深入,在他們合作的布點初中裡,包括文來和上師大附中這樣的師資力量較強的重點中學。
「我們最大的困惑在於,小朋友和家長在參加培訓的時候確實很現實面臨到的就是學業尤其是升學的壓力,怎麼兼顧踢球和學習的時間,小朋友功課壓力太大了,小學高年級到初中以後,很少有時間參加足球訓練。現在全中國校園足球也好,青訓也好,大家比以前真的是重視了。那小學裡面踢球的人確實也是多了,每個省市都是這樣,但是大家也都碰到了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一到初中以後就沒人踢了。我看前一段時間北京有一個統計,說是小學階段有一、兩千支球隊,到了初中只有兩、三百支,這就是一個斷崖式的下降,足球人口大面積流失了。」
幸運星相對來說情況好一些,「我們能保證小孩在我們體系裡,踢球讀書一路上去,所以流失不太多。」申思說。但他們的體系只保證球員讀到初中,所以2020年,俱樂部最重要的計劃是要把高中續上去。
課業和訓練比賽如何進行平衡
雖然球員流失情況不算嚴重,但課業和訓練比賽的確很難平衡。「你怎麼協調好課業的壓力和訓練比賽的時間安排?要改變大環境很難。」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青訓不能簡單照搬國外的經驗。
全資控股英超狼隊的復星國際是幸運星的合作夥伴,申思也去狼隊參觀過。「他們初中的小朋友,因為踢得比較好,比方說他是U15的,就可以跨級到U16、U17。那其實就等於說是初中生和高中生踢了。他們的訓練會安排在——舉個例子——禮拜一的上下午。那你說,放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現實嗎?再舉個葡萄牙頂級聯賽俱樂部的例子,他們16歲以上的梯隊是把老師請到俱樂部來上課,葡萄牙教育部也是認可他們的文憑的,我覺得這也是一種變通的方式,但是在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下要去做這樣的變化,我覺得也是不現實的。」
因此,只有在小環境下面做些微調。「說起來無非就是動用節假日啊,或者在課程設計上動些腦筋。在目前教學體制下,這是不可逆的死扣,文化課老師不會為你讓出時間,只有挖掘自身潛力。」怎麼平衡?「很難,只能在周末,教練休息相對減少一些,然後節假日,補足平時訓練少的缺憾。我們每周一到五是有一天休息,讓他們讀書做作業,周末兩天安排三堂訓練。調配教練在節假日犧牲自己的時間。起碼保證每周六堂訓練,每次一到兩個小時。」
申思強調,「我們不能走職業俱樂部梯隊這條路,如果我們這樣做,就是人為限制了參與足球的基層人數了。你一定是要在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下面,要讀書而且讀得相對還可以,在這種情況下,再來踢足球。我覺得這對於人的發展,是比較負責任的態度。否則的話我覺得很難,因為踢球最後能踢出來的鳳毛麟角。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對於今後融入社會,肯定是有困難的。」
申思以幸運星球員黃敏傑為例,「他後來考了東華大學,現在在讀碩士,同時又是國家級裁判。這是值得我們推廣的成功範例,我希望我們體系裡有更多博士生、碩士生。我們還是要在讀書上給予重視,我們現在反覆在強調,如果幸運星的學生讀書都不好的話,這對我們的長遠發展來說是致命的,俱樂部搞不下去。為什麼?因為這樣你面對的客戶群就太小了,那面臨的可能就是和江鎮這些俱樂部梯隊去爭奪,但你說幸運星去和他們拼硬體的話,肯定拼不過他們的。如果你問家長,是選擇申花、上港還是幸運星?如果要專業踢球的話,那麼人家肯定去選擇職業俱樂部去了。我們不能走這條路的,我們如果走這條路就等於走到死胡同裡去了。」
所以同時要打開另一條路,讀書的路。「雖然我不能給提供最好的學校,但我們提供的是相對還不錯的學校,就可以了。隨後我們平衡好訓練和讀書的時間比例,讓學員有相對比較多的選擇,我覺得就成功了。」
當然,到了最後,頂尖的球員還是必須要面臨一個選擇,讀書還是踢球?「是這樣,但我們不能讓他們在小的時候就選擇,或者我們讓他到初中就選擇。我們可以再往後一點點,到高一高二的時候再選擇。我覺得這就像是博弈,這個時候你贏的比例會上去一點。如果我讓一個家長在孩子小學畢業的時候就作出選擇,這就不是百分之五十對五十的機率了,這是百分之二十對八十,到初中可能是百分之三十到七十,到高中,可能成功的概率是百分之六十,你要讓人家做這種選擇的話,你這事情會做得長,否則你肯定招不到人。就算是職業隊的牌子,大家都知道,最後能踢出來的又有幾個?」
幸運星的思路得到了大部分同行的認同,吉祥俱樂部屬於上海青訓的新生力量,但也已經在浦東布點了三十多所學校,從幼兒園一直到高中,確保球員的升學通道保持順暢。
孫吉說,「我們對精英隊隊員的要求就是,只要學校裡面反映你成績有所下降,你就停訓回去補課,補到成績回升再回來,我們之前已經停過幾個了。」這也是符合家長內心期盼的,「有時候在場邊和他們聊聊,差不多一個隊裡面最多有兩到三個家長,是哪怕以犧牲學業為代價,也要嘗試職業足球這條道路。剩下的都是走一步看一步。」
「足球培訓有證書嗎?」
隨著各項優惠政策出臺,的確刺激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足球人口的增長。但事情往往有兩面性,不少青訓從業人員就對此表達了自己的顧慮。他們認為,如果青少年因為這樣的優惠政策而選擇踢球,那麼從一開始起,他們對於足球的熱愛就不會那麼純粹。
在幸運星俱樂部擔任教練的遲劍鋒將中外球員的心態做了對比,「因為我也是球員出身,之前去過美洲和歐洲。包括前兩年帶隊去日本,和那些地方的老外們都交流過。我發現,很多中國孩子踢足球的出發點和國外孩子還是不太一樣,很多小球員和他們的家長選擇還是受限於國內環境。到小學三年級以後,他們就開始考慮到初中選擇學校的問題,是不是可以繼續走足球這條路?如果影響到學業怎麼辦?但對國外的孩子來說,沒有什麼可以妨礙他們對足球的熱愛。包括他們的家長也不會朝三暮四,他們的出發點永遠是尊重孩子的熱愛。」
遲劍鋒說,自己接觸過很多其他俱樂部的孩子,他們一開始對於足球的熱愛就是有限的。「很多中國孩子,他們對足球的熱愛是有限的,所以他們的投入程度和積極性都和國外孩子有很大差距。幸運星還好,來這裡的孩子很多都想把球踢好。其他俱樂部我也去過很多,對那裡不少孩子來說,他們踢球是為了給今後鋪路,因為可能享受到比較好的升學政策。我覺得這些孩子和家長受大環境影響比較多,對於足球的這份心並不是很純粹。」
常年經營足球啟蒙興趣班的舜祥俱樂部負責人劉大祥也在採訪中提到,「很多小孩還在上幼兒園的家長問我,『劉教練你們這個培訓有證書嗎?以後能派什麼用場嗎?』他們看重的不是說,足球能對孩子骨子裡的東西帶來怎樣的塑造。」
家長心聲
做職業球員是最好的
(上港小球迷張夏涵父親)
去年6月底,我把女兒送到金沙江路小學。那裡有著名的普陀區女足,教練是錢惠,她培養過很多上海隊和國家隊的女足隊員。
作出這個決定前,我和她媽媽猶豫了很久,一直下不了決心。小孩送過來以後,就要寄宿了,心裡捨不得。但是她到今年7月底,就要滿9周歲了,如果要接受專業的足球訓練,就要作決定了。我女兒3歲的時候,我就帶她去上海體育場看上港了。她一直喜歡足球,這之前也參加過幼兒園足球興趣班,進了小學以後,也參加了足球班。
2018年底,夏涵參加中超頒獎禮。(註:當時鬧出一個烏龍,大屏幕上顯示「最佳球迷獲得者」是張夏涵,但現場主持人卻宣布最終由一名長春亞泰的球迷當選)在頒獎禮上,遇到了孫雯。她當時對夏涵說,「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肯定不如你現在的條件。但凡事只要堅持下去,就會有好結果。」這之後我加了她微信,她經常會從專業角度給我們提一些建議。
小孩住校以後,一個星期回家一次,周一早上再送她上學。我們住在碧雲社區邊上,學校在普陀區。我們5點半叫醒她起床,7點一刻可以送到學校。每個工作日下班以後,我們就過去輔導她功課,從晚上7點輔導到9點半,然後回家。
因為我和她媽媽身高都不高,錢惠教練就說,以後可以讓她走小、快、靈的路線。錢教練在女足青訓的圈子裡是非常著名的,把孩子交到她手裡,我們都覺得放心。錢教練說,像我們這樣的高學歷家長這麼支持孩子去練足球,她覺得很感動。我是博士後,之前在同濟大學做過副教授,後來出來自己做一些環保方面的項目,孩子媽媽也是碩士畢業。很多人無法理解像我們這樣高學歷的家長為什麼會讓孩子走足球這條路,其實她媽媽一開始也不願意,後來才慢慢支持了。
我是怎麼想的呢?一方面當然是自己和孩子都非常喜歡足球。另一方面,我們都是新上海人,國家和社會給了我們一家這樣的生活,我們也應該回報一些什麼。如果每個父母都不讓自己的孩子踢球,那什麼時候才能實現我們足球強國的夢想?
所以我是做好準備讓她踢職業的,如果她有這個天賦,有後天的堅持,能做職業球員就是最好的。但我們也會擔心,到了初中或者高中,孩子如果覺得足球枯燥不想踢了怎麼辦?畢竟你每天訓練都要重複一些很機械的動作,是可能感到枯燥的。一旦興趣下降,就面臨一個轉折點。如果真的出現這樣的情況,那我們到時候再想辦法解決。
很多人對我說,女足的條件和男足不能比,中國女足球員是很艱苦的。我覺得,如果一開始你就考慮這些因素,衝著錢去,是踢不好的。也有人問,如果踢不出來怎麼辦?學習也被耽誤了。在很多人的價值體系裡,這應該是很失敗的。但一個人怎樣才算成功?我讀到博士後算成功嗎?我不知道。我想,就算以後真的踢不出來,她如果真的熱愛足球,將來從事和足球有關的事業,比如青訓,也是好的。只要她能把自己的職業和興趣結合在一起,這就是一種成功。
我告訴他,別後悔
(校園足球未來之星李天誠母親)
李天誠3、4歲就開始踢球了,我們是一個機緣巧合碰到劉大祥教練,開始跟著他練到小學。進了實驗東校——這是最早的一批校園足球定點學校之一——參加了很多區裡和市裡組織的比賽,也引起了職業俱樂部的關注,申花的梯隊教練一直和我們保持聯繫。
李天誠小升初的時候,第一次面對選擇。申花希望我們去江鎮中學,但這就意味著他要放棄學業了。孩子成績一直不錯,年級裡處於領先。而且興趣愛好比較廣泛,足球不是他的唯一。家裡人權衡再三,還是決定讓他在實驗東校繼續上學。申花給了我們特殊的待遇,從初一下學期一直到整個初二,他一直跟隨申花01的梯隊訓練(註:這支球隊就是去年獲得全國U19冠軍的隊伍),也參加了一些全國錦標賽。每天下午放學,我把他送到江鎮中學,相距30多公裡。等訓練完,再接他回去。
轉眼到了初三,他第二次面對選擇,這次是真正的抉擇了。因為球隊要併入康橋基地了,特殊化也沒辦法再堅持下去了。作選擇的那段時間很痛苦,我當時很想讓他踢球,反而孩子和他爸爸比較堅決,還是想繼續學業。我每天晚上睡不著覺,作為他的母親,我這一路是陪著他走過來的。風裡雨裡送他去,接他回。記得有一年,他是先出去比賽,再坐飛機回來考試,考完試再飛過去比賽。這些時刻,我都陪伴他一同經歷。所以我知道他有多不容易,放棄太可惜了。
很多看他踢球的人都說他很有特點,蔡慧康的外公也和我談過很多次,說他以後一定可以踢出來。如果能踢出來,未必不是好的出路,我是這樣想的。但孩子是有自己想法的,他覺得不能夠在這個年齡就把其他東西都放掉。孩子下了決心,說他還是堅持學習。但他一直在申花體系裡長大,對申花感情非常深。他非常不舍地從梯隊出來,回到校園足球體系裡面。
浦東新區少體校教練當時知道他不去職業隊了,就找我們,說還是走校園足球這條路。就進了浦東新區精英隊,跟著這個體系往上走。初中畢業,他中考成績596分,其實還有更好的選擇,但最終選了師大附中,因為這所學校是足球定點學校,現在校隊主教練是以前申花的吳偉超。最近幾年校園足球發展越來越好了,比賽越來越多,投入校園足球的球員也越來越多。從進入高中以來,差不多每周都有比賽,各級的比賽。
他跟我說過好幾次,從前的隊友,比如朱越,已經進一隊了,可以跟莫雷諾他們一起訓練。但他說既然自己選了現在的路,就不後悔。他也和我探討過,說將來上了大學還是有機會去職業隊,現在都不可知。我告訴他,在儘可能的情況下,都不要放棄。差距肯定是存在了,他們現在的訓練和職業隊沒法比,他們球隊一周訓練三次,周末參加比賽,一次訓練兩到三個小時。但不管怎樣,還是要保持自己最好的狀態。
其實到了高中之後,我也和申花梯隊的教練表達過想法,如果可以讓他跟隊參加訓練,我們也還是願意堅持。但這和申花本身的要求不相符,也不能開這個特例。上海現在有一個滿天星計劃,裡面說俱樂部和校園足球要有一個聯繫,對一些重點球員是不是可以放寬一些政策。但我想,實際操作過程還是會有點困難,還是需要一個過程,不一定能輪到我們了,但希望後面的孩子會受益。
我現在有時候和他聊,我說你過幾年後看到你的隊友都去了一隊有的還進了國家隊,你要有思想準備哦,心情會不一樣的。他說,大家走不一樣的路咯。他覺得,將來即使不能做職業球員,但如果能從事和足球有關的工作,那自己也挺高興的。
本文來源:周到上海 作者:沈坤彧 責任編輯:三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