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導演蔡明亮在威尼斯雙年展和羅浮宮等美術館對電影新道路的探索延續至廣東時代美術館。電影與藝術之間絕非涇渭分明。正在全球各地舉行的關於電影的展覽,圍繞電影導演、演員、攝影和以電影手段進行創作的當代藝術家展開,呈現出別樣的視覺魅力。
- 華盛頓 -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伍
賽克勒美術館 | 展至9月13日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作品《伍》片段(視頻來源:youtube)
著名伊朗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2003年的電影作品《伍》(Five Dedicated to Ozu)是向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致敬之作。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深刻地影響了基亞羅斯塔米的創作。通過簡單的場面調度和聲音處理,5個在海邊拍攝的長鏡頭把自然中內在的戲劇性和微妙的幽默感呈現在觀眾面前。
7月到9月,弗利爾美術館和賽克勒美術館會進行一系列有關伊朗當代電影的藝術項目。除了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還有伊朗導演芙茹弗·法洛克扎德(Forough Farrokhzad)和阿巴斯之子巴曼·基亞羅斯塔米(Bahman Kiarostami)的電影作品展覽。
- 紐約 -
馬丁·斯科塞斯收藏展
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 展至9月30日
美國著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與MoMA達成了一項電影文化保護項目協議,因此,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特別推出這一展覽,展出34張馬丁·斯科塞斯收藏的電影海報,從電影導演的角度看待那些電影史上的經典。
《霍夫曼的故事》電影海報
展品中最罕見的一件是1951年的《霍夫曼的故事》(Tales of Hoffmann)電影海報,這張海報足有戶外廣告牌大小,其他大尺寸海報還有美國導演麥可·鮑威爾(Michael Powell)、馬克斯·奧菲爾斯(Max Ophüls)、雅克·特納(Jacques Tourneur)的代表作,如《紅菱豔》(The Red Shoes,1948)、《伯爵夫人的耳環》(The Earrings of Madame de…,1953)、《與殭屍同行》(I Walked with a Zombie,1943),以及來自義大利海報設計師Anselmo Ballester和英國設計師 Peter Strausfeld的作品等。
斯科塞斯收藏展中的《紅菱豔》海報
- 柏林 -
法斯賓德紀念展——現在
馬丁-格羅皮烏斯博物館 | 展至8月23日
法斯賓德(右一)在拍攝現場(拍攝於1970年或1971年)
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德國導演、演員和劇作家,新德國電影的代表人物之一,1945年出生於德國南部巴伐利亞,1982年因服用毒品過量去世,終年37歲。法斯賓德一生共拍攝了41部電影,代表作有《愛比死更冷》、《四季商人》、《莉莉·瑪蓮》、《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等。
法斯賓德電影《莉莉·瑪蓮》截圖
為紀念這位導演誕辰70周年,柏林馬丁-格羅皮烏斯博物館特此舉辦該展,從歷史與當代兩個角度,探討導演的作品及其對藝術界的影響。展覽分兩個部分進行,第一部分展示導演生前使用的個人物品,如筆記、信件、手稿、劇本、拍攝日程等,向觀眾展示有關其生活的細節;第二部分探究法斯賓德電影中反覆出現的主題的審美性,並同時陳列一批直接或間接受其影響的當代藝術家作品。
新加坡藝術家黃漢明2007年的作品《Lerne Deutsch mit Petra von Kant》以法斯賓德電影作品為靈感
- 東京 -
志村喬誕辰110年展
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 | 展至12月23日
黑澤明電影《七武士》中的志村喬
日本著名男演員志村喬以精湛的演技參演了黑澤明的21部電影,並詮釋了《七武士》中深思熟慮的武士領袖島田勘兵衛、《生之欲》中燃盡生命最後火花的公務員渡邊勘治等多個經典形象,給全世界的觀影者留下深刻印象。2015年恰逢其誕辰110周年,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影視中心將展出志村喬生前舊藏,包括志村喬曾使用過的劇本臺詞與道具、劇照、電影紀念品等,同時上映15部志村喬參演影片,藉此回顧這位日本引以為豪的演員的一生。
志村喬在電影《生之欲》中
志村喬1905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朝來市,1943年與剛開始執導電影不久的黑澤明相遇,並於1948年與三船敏郎共同主演了黑澤明的電影《泥醉天使》,從此成為黑澤明作品中標誌性的存在,同時活躍在各種各樣的舞臺中。志村喬以其獨特的風格展現了質樸、木訥卻富有人情味的形象,一生總共出演400多部電影。
- 上海 -
「畫影之間」張恩利×杜可風
震旦博物館 | 展至8月30日
張恩利和杜可風,一位是來自上海的以繪畫為主要表現手段的當代藝術家,一位是以其獨特的攝影語言為我們留下如《阿飛正傳》、《重慶森林》等一系列影像記憶的電影攝影師,二人聯手合作的題為「畫影之間」的展覽,通過運用可循環的物件、紙板箱、家具等材料,為我們呈現了一組融合了影像與繪畫的裝置作品,以鬆散隨性的敘事脈絡表現了光影中慢慢顯露的上海老建築等視覺元素,並藉此闡述了兩位藝術家對待藝術的觀點異同。
杜可風光影系列:英雄-梁朝偉、張曼玉劇照
張恩利「空房間」作品局部,2015年
- 廣州 -
來美術館郊遊:蔡明亮大展
廣東時代美術館 | 7月18日-9月6日
繼法國羅浮宮個展、紐約影像博物館的個展及2007威尼斯雙年展之後,蔡明亮於廣東時代美術館舉辦了個展「來美術館郊遊:蔡明亮大展」,這是蔡明亮在中國大陸的首次展覽。本次展覽由一系列活動組成,展出作品中包括《郊遊》影像裝置展、《郊遊》未收錄於正片的單一原始鏡頭,分別投映於展場中,以及《郊遊》正片以非影院方式放映等。
蔡明亮電影《郊遊》劇照
「來美術館郊遊」展覽現場
1957年生於馬來西亞的蔡明亮祖籍廣東,作為臺灣電影新浪潮第二波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常以犀利冷酷的影像風格展現出現代人空虛而封閉的精神世界。其作品《愛情萬歲》、《河流》、《天邊一朵雲》、《郊遊》先後榮獲1994威尼斯影展金獅獎、1997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2005柏林影展銀熊獎、2013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2009年,其作品《臉》入藏世界知名藝術殿堂羅浮宮,成為該館首部電影典藏。
- 成都 -
雅克·德米的夢幻世界
成都藍頂美術館| 展至7月26日
作為「2015中法文化之春」的活動之一,本次展覽由法國電影資料館與法國電影合作社合作舉辦,通過服裝、攝影、繪畫、文獻等方式全面梳理了法國導演雅克·德米(Jacques Demy)的生平和創作面貌。
雅克·德米電影作品截圖
於1931年出生在法國工業港口城市南特的雅克·德米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重要人物之一,自1961年拍攝的首部長篇電影《蘿拉》起至1988年,雅克·德米共拍攝完成18部電影,包括《驢皮公主》、《瑟堡的雨傘》、《天使灣》、《羅什福爾的小姐們》、《人類登上月球以來的最重大事件》等,他的作品充滿了唯美主義及超現實主義色彩。展覽期間還將放映德米的《蘿拉》、《驢皮公主》等電影。
雅克·德米電影《柳媚花嬌》(Les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截圖